..續本文上一頁,所以它是無生的,無生就是法身。
從開始就無生,所以一切的業、煩惱、痛苦也是無生。因爲從本以來就是無生,因此最後的滅也是沒有,所以,無滅就是報身。
既然最初的生沒有,也沒有最後的滅,當然中間的住也就不可能存在,所以無住就是化身。
如此,無生就是法身,無滅就是報身,無住就是化身。而法、報、化叁身的體性是完全無分別的,這就是法界體性身。所以在輪回中的幻相,本身就是法、報、化及法界體性身的體性,這就是四身的教法。
輪回中的衆生因爲沒有見到自己的體性,不知自己的本來面目,所以不斷在輪回中流轉,不斷的迷惑著。實際上,這四身在自己的心性中是完全具足的。
不管現在傷害我們的是人或是非人,實際上都是促使自己、激勵自己,讓自己能夠熟練世俗谛菩提心和勝義谛菩提心的善友,事實上對自己的恩德是很大的,我們要做這樣的思惟。
由于我們的心散亂異常,根本沒有依止于菩提心的對治法上,心中生起了貪、瞋、癡煩惱,自己卻完全不知道,而傷害我者讓我知道自己心中貪、瞋、癡的生起。他們實際上是上師、是佛的化身,我們要一再地這樣思惟。
總而言之,有如依著上師賜予的教法,讓心中生起菩提心般,依著傷害我的衆生,讓我身上産生種種病痛,然後在心中生起勝義谛菩提心和世俗谛菩提心。所以傷害我的衆生,實際上就是上師、就是佛的化身,自己要心甘情願的接受這個傷害,我們應一再做如是的觀想思惟。
叁、行 爲
接著,依特別殊勝的方便行爲,如累積資糧、清淨罪障等,將惡緣轉成菩提道。
(一)、積聚資糧
首先第一個勝方便就是累積資糧。當遭受他人的毆打、侮辱,或因病痛而産生種種痛苦時,心中常會想:「若是沒有這些痛苦,不知有多快樂。」但在這時候,我們應如此想:「痛苦其實是在告訴我們,如果你不想要痛苦而想要快樂,你必須行樂因來累積資糧。」其實這些痛苦與快樂或他人的傷害,都是在告訴我們要行善。
有了這樣的認知後,我們在上師、叁寶前就應該盡力的供養,承侍出家僧衆或供食子給魔。總之,就是要用我們的身、口、意叁門盡力的累積資糧,要盡力的行皈依叁寶,然後發菩提心。
我們應盡力的向上師、叁寶獻曼達,並且殷切的向上師、叁寶祈請:「如果自己生病比較好,那麼祈求你們加持我,讓我生病;如果我病愈身體健康比較好,祈求你們加持我,讓我所有的病痛都能痊愈;如果死亡對我比較好,那麼也祈求你們加持我,讓我死亡。」這就是在滅除我們的希求、畏懼、疑惑。我們應如此不斷的祈求。
(二)、淨 障
當人或非人傷害我們,讓我們的身心産生種種痛苦時,我們要做這樣的思惟:「這些傷害我者,其實是在告訴我,如果我不想身心受到痛苦,我就不應該造苦因的惡業,這些傷害我者,他只是在促使我去除惡業。」
對無始以來所造的殺、盜、淫等惡業産生深切的後悔,這就是破斥力。對過去所造的惡業加以忏悔並且發誓:「今後縱使自己死亡,也不再造殺生等惡業。」這就是去除惡業的誓願力。我們忏悔的依止處是叁寶,我們向叁寶獻曼達,然後發菩提心,這就是依止力。一切惡業的對治法就是修空性、無我及念誦咒語,這就是對治力。當我們忏罪時,若能夠具足以上所說的四力,就能將過去的罪業忏除清淨,所以我們應如法的依四力忏悔。
(叁)、供 魔
對傷害我們的魔、鬼等這些魔障,我們向他們供養食子,然後對他們說:「你們讓我心中的菩提心寶成熟,你是幫助我的友人,對我有大恩,也希望你們能幫助我,讓我的身體能承擔所有其他衆生的痛苦。」如此般對他們祈請。
如上所講的方法如果沒有辦法做到,那麼對傷害我們的魔障供養食子後,我們就應對他們修慈心、悲心。首先我們要如此思惟:這些傷害我的魔或鬼等,都是自己過去世的母親。然後,希望它們都能得到快樂及樂因,對他們生起這樣的慈心;希望他們都能脫離所有的痛苦和苦因,對它們生起這樣的悲心。並且對他們講:「往後我一定盡力的幫助你們,讓你們得到眼前的利益快樂或未來究竟的利益快樂,希望你們不要來障礙我修行。」我們可以做這種承諾。
(四)、供 護 法
接著,對于自己的護法要盡量供養食子,依著供養食子的儀軌念誦供養,並且祈求自己的護法幫助平息所有的違緣障礙,讓所有的修行順緣都能具足。
當我們遇到突然生起的惡緣時,我們要將它轉化成菩提道,在修心七要的正文中就提到取惡緣爲菩提道,這就是說我們眼前遇到什麼就修什麼。當有魔、鬼、妖怪或敵人傷害自己,讓自己身心産生極大痛苦時,對這種突然産生的障礙,我們要想:「在這世間上有著無量無邊的衆生,如我一般身心受著極大痛苦。」 然後對這些有無邊痛苦的衆生生起悲心,覺得它們非常可憐。在對這些衆生生起悲心的同時,我們這樣想著:「這些衆生所有的痛苦,全都聚集在我身上,由我現在所受的苦來替代一切衆生的苦,讓所有衆生都能從痛苦中解脫出來。」或者緣著這些傷害我者,不管眼前的或未來的傷害者,依著他們,我們這樣想:「他們是幫助我生起菩提心的善友,他們就如同上師、如同佛一樣,對自己的恩德極爲廣大。」
有時,當我們看到不管是人或是畜生的其他衆生有痛苦時,或是聽聞到其他衆生的痛苦時,我們應該馬上想到,將他們的痛苦取來由自己承擔,對他們生起悲心,希望他們都能脫離痛苦,也可以說藉由自己身心上所受的痛苦來代替他們承受痛苦。
還有,當我們或其他衆生心中生起極大的貪、瞋、癡、慢、嫉時,就在心中至誠的想著:「其他衆生心中所有的貪、瞋、癡等煩惱,全部聚集在自己身上,讓他們心中的貪、瞋、癡消失。」我們心中要做這樣的思惟。
以上所講轉惡緣爲菩提道的這些殊勝方便法,其實就是要滅除我們的期望及疑懼。在究竟成佛時,是完全沒有親、敵的期待跟疑懼。雖然在究竟成佛時沒有親跟敵的分別,但是我們在修持時,就是將仇敵看成是自己的親友,這種意義就好比一棵彎曲的樹,我們用方法將它直立起來,這是噶當巴的善知識們所使用的修持方法。
肆、歸納爲一世修持
總攝教授心
應修習五力
再來講第四個重點,就是「明示結合一生的修持」,本頌中「總攝口訣心要,歸納爲五力」。這兩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如果把修心的口訣聚集起來,共有五力,我們就依著這五力修持。
首先是引發力,就是從今天起或是在這個月,或說在今年,或說在自己活著的時候,或將時間拉長一點,一直到自己未成佛間,願自己永不離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這就是所謂的動機,或稱爲引發力,這種心必須很強烈且一再地生起。
第二是娴熟力,就是對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這兩種菩提心必須一再地修持,讓它娴熟。
第叁是善種力,爲了要讓非常殊勝、非常好的菩提心能夠在自己心中生起,並且能夠不斷增長,自己要盡力的行布施等善行,也就是要盡力的累積資糧。
第四力就是破斥力,不論如何,當我們內心珍惜自己,或爲了自己而生起自私自利這種不好的心念時,我們就要思惟:「由于自己的這種我執,這種惡心念,從無始以至今日,都讓我嘗到種種痛苦。不僅過去由于我執以及自私自利的念頭,使自己在過去遭受無量的痛苦,連我這一世身心所遭受的痛苦、所造的惡業,以及未曾聽聞這個教法,全都是因爲我執,都是因爲我珍惜自己的這種不好心念而産生的。因此我應努力將我執、珍惜自己的這種心念去除才對。」
第五是願力,當自己身、口、意叁門行善後,要一再地發願。如何發願呢?就是希望自己,從今日起直至未成佛間,都不離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且讓這兩種菩提心娴熟,而且也願我們在遭遇任何違緣障礙時,都要認爲這些惡緣是來幫助自己修菩提心的善友。
當我們供養上師、叁寶,供護法食子,向上師、叁寶、護法祈求時,都要不斷的祈求,自己從今天開始一直到未成佛間,都能讓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非常的娴熟,能夠不斷的修二菩提心。
這五力可以說是總集了所有修心的教法,因此我們修心時就是依著這五力來修持。將這五力再歸納起來,第一個引發力,就是承諾從今天開始一直到未成佛間,都依著菩提心修持。第二個娴熟力,就是要一再地修持勝義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達到非常熟練的地步。第叁個善種力,就是爲了讓菩提心生起、增長,要不斷的累積資糧、不斷的行善。第四個破斥力,就是盡自己最大的力量消除自利的想法。第五個願力,就是行任何善之後所做的回向和發願。所以說這五力是集結了大乘教法的口訣和修持的精要。
大乘死教授
五力重威儀
依著甚深教法,在臨終時該如何修持呢?當我們這一世即將死亡,要進入下一世的時候,我們該如何修持?
本頌中講到,大乘死的教授,五力重行止。依著這個教法,當一個修心的行者壽命將盡的時候,應該做怎樣的修持?首先應該將自己的衣、食、資具、受用等等,供養給上師、叁寶及僧衆。凡是功德、福德最大的,我們就將自己的衣、食、資具、受用,全部供養他們,並且,當供養時要對自己的財物沒有一點貪戀執著,這是善種力。
第二、要依願力來修持,觀想上師、叁寶安住在自己面前的虛空中,然後在所有上師、叁寶聖衆前行七支淨供,即忏悔無始以來所造的罪業,隨喜所有其他衆生的功德等。
我們要祈求上師叁寶加持自己,讓自己在死後的中陰境界中,以及未來生生世世中,都能夠純熟的修習世俗菩提心跟勝義菩提心。並且也祈求加持讓自己在生生世世中,都能遇到教導大乘修心教法的上師、善知識。我們要至誠懇切的這樣祈求,而且是一再地這樣祈求跟發願。
第叁、接著就是破斥我執以及珍惜自己的自私心念…
《修心七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