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由于過去我們對自己的珍惜愛護,以及自私自利的想法,讓我們遭受輪回的無邊痛苦,如果現在還是繼續的珍愛自己、執著自我,如此仍舊給自己的身心帶來痛苦,根本沒有任何快樂。如果還再繼續珍愛自己的身心,來世也是只有繼續受苦而已。其實當我們觀察身心時,根本就沒有任何可以執爲「我」或「我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將我執的心去掉。
第四引發力,當我們死後在中陰境界時,也要有很強的意願,不斷的修持世俗菩提心跟勝義菩提心,讓這二心非常的純熟。
第五娴熟力,心中要想,過去這一世中,自己曾用何種方法修世俗跟勝義兩種菩提心,就依此方法在心中反覆的思惟。一直到斷氣這之間,對自己這一生所修的二菩提心,要一再地思惟、一再地修持,這就是娴熟力。
在即將死亡時,先以五力如此做,然後真正進入死亡時,我們的行止又是怎樣呢?就是應該右側而臥,稱爲吉祥臥,然後右手托著右臉頰,將小指塞到右鼻孔,用來阻擋右鼻孔的氣息,讓氣息只從左鼻孔進出。然後,緣著如母衆生,願所有如母衆生都能獲得快樂,具足快樂以及快樂的因,願一切的如母衆生都能脫離苦及苦因,要這樣一再地緣著如父如母的衆生來修慈心跟悲心。我們藉著左鼻孔氣息的呼出和吸進,將自己心中所有的叁世善根,施給一切衆生,再將一切衆生的罪苦自取承受,在這個時候,就是藉乘著左鼻孔的呼吸,來修施和取的修行教法。
這種修持的作用,就是讓心不散亂。在這不散亂中,我們思惟著輪回、涅槃、生死,這些都是我們的心所現的,僅僅是我們心的顯現而已。心的體性是連一點實質都沒有,一切諸法都是如夢如幻,我們的心不要執著任何境相,心完全的放松著。像這樣,以世俗菩提心跟勝義菩提心相互交換著修持,一直到斷氣爲止。
以上就是這個教法的臨終教授,一般而言,有很多有關臨終的教法,但在這麼多的臨終教法中,沒有一個教法能比這個教法更爲殊勝。
以上,就是明示歸納一生的修持。
伍、修心所成之量
諸法攝一要
二證取上首
恒當依歡喜
散能住即成
接下來講,第五、心修成之量。在本頌中講到「諸法攝一要」,不管我們修的是小乘或大乘教法,其最根本的目的、最根本的需求是什麼呢?就是要對治我們的我執無明,也就是要讓我們在輪回中漂流的根本──我執無明消除。
我們這一生中的修行,例如:聽聞、思惟、修持佛法,或是爲他人講說佛法,或是禮拜、繞塔廟、行布施、持戒等等,不管修多少法、行多少善,若是不能對治心中的我執,不能對治心中自私自利的想法,那麼我們所修的可以說是沒有意義的。聞、思、修法,或禮拜、繞塔,或每天修持念誦,所做的這一切要是能夠對治我們心中的我執無明,那麼這可以說是修心教法在我們心中已經純熟的征兆。
一個修行者行于修持的道上,心能夠依著修心的教法修持,讓心中的慈心、悲心跟菩提心不斷的增長,讓心中的我慢、驕傲、吝啬、瞋恚等等越來越少,就可以說是真正的行在修心教法的道上。要是我們所修的法是真正合乎教法,像剛剛所講的,就可以說是一個衡量是否爲一個修行者的秤,可以用來觀察自己是不是一個真正的修行者。
在這一點上,曾有人向阿底峽尊者說:「某某人心中是有佛法的,他是一個真正的修行人,別人都不指責他,他的行爲非常好,他是一個真正依著佛法在修行的人。」阿底峽尊者回答說:「一般而言,是不是一個修行者,是要自己來驗證的,他人並不是最主要的見證者。」
一般世人根本不曉得自己內心中的念是善還是惡的,有可能只會依著自己外在身、語的行爲而說是好的。最主要的是要讓自己的心能夠不指責自己,也就是不愧于自己。今後我們依著修心的這個教法修持,要觀察自己是不是真正的能調伏自己的內心,這個才是最主要的見證者。
所以,一個修行者要讓自己的心非常正直,然後觀察自己的內心,觀察自己的一切行爲,觀察口所講的一切話,一定要不愧對自己。經由這樣的觀察,發覺自己身、口、意所有的行止都是非常好,都是合乎法,這樣才可以說就是一個真正行在修持道上的修行者。所以一個修行者真正要行于修持道上,最主要的是不愧對自己。
「恒當歡喜修」的意義是,當自己依著修心的教法修持並修得娴熟後,由于這娴熟的力量,讓我們在碰到任何內、外違緣障礙時,都能夠依著修心的教法,將惡緣轉成爲道。當我們面臨任何危險障礙時,我們要相信這個就是讓我們轉成菩提道的境,如果能做到如此,可以說就是修心純熟的指標。
若是生病或是遇到魔障,或遇到鬼、妖怪、非人等障礙時,不管碰到任何惡緣,心都要能夠非常高興。不但心要能夠高興,而且更要能夠將他人所碰到的違緣障礙自取承受,而不覺得自己非常悲慘,讓自己能夠行在菩提道上。這意思是說,當我們的心散亂時,仍然要能夠入菩提道。舉例來說,一個馬術很好的人,當他騎馬時,雖然心是散亂的,但是他卻不會從馬上掉下來。有如此例般,當惡緣突然間降臨在我們身上,雖然受到傷害,但在這時候並沒有生起瞋恨之心。相同的,如果讓我們起貪欲心的境界突然現起,我們在這時候也不會生起貪。還有像其他種種的惡緣生起時,我們也都能夠將所遇到的一切惡緣轉成自己修心的助伴。如果我們能做到如此,可以說是修心純熟的征兆。
我們要按上面所講的這些方法努力修持,依照修心的次第如法修持。如果只是知道,這是不行的。我們平常就應一再地按照修心的次第實際去做,實際地去修。如果能夠知道且還能一再地實修,那麼不管眼前碰到違緣困境,或未來突然碰到惡緣障礙,或當我們死亡之時,不管任何時刻,心中都不會起瞋恚之心,不會生起不悅的心,貪戀執著不會生起,並且在碰到境的時候,馬上能夠依法去做,能夠行在菩薩道上。我們必須做到這種程度,如果還沒有辦法做到這種程度,就必須一再地按照這方法去做、去學。
我們依照修心教法修行後,雖然有了這些修心達成的征兆顯現,這也只是我們所依的修心教法在自己身上稍微成熟而已,並不是說我們修心已達究竟,往後可以不必再依照這個修心的教法來修持。因此,在出現這些心修成的征兆時,我們仍然還要繼續努力,讓這修心的量再繼續增長,還是要繼續不斷的修持。
陸、明修心叁昧耶
恒學叁總義
轉欲住本位
文中所講「恒學叁總義」的叁總義是什麼呢?就是承諾要依著修心教法修持,做過承諾後絕不違背自己的承諾。第二,當我們在修心時,絕不狂放。第叁,在修心時不偏私。
一個依著修心教法修持的人,即便一些微小的戒律也都不會違背,例如居士戒、沙彌戒、比丘戒或密乘中的微小戒律,這些我們都不可以藐視。
在此對叁總義的第一個再稍做補充。我們承諾要修心後,不違背所有的戒律,這就是說我們依著修心教法修持,讓修心的法跟自己的心緊密結合在一起。這時,在行爲上絕對不違背過去所承諾要守護的,例如皈依叁寶的居士戒,還有,受菩薩戒發菩提心時,發菩提心的學處也都要如法守護。另外在守護密戒時,同樣要依著密乘的戒律如法守護,絕對不可違背。
依著修心的教法修持後,認爲自己已將珍愛自己的這一部份去除了,爲了讓別人看到且知道自己是依著修心教法修持,並且也已到達不珍愛自己、不重視自己的程度,所以就去砍伐非常凶惡的樹,所謂凶惡的樹,就是有世間的神或龍棲息的樹,或有世間神、龍棲息的石頭、土地,任意的砍伐、搬動或挖掘它。或甚至認爲自己一點也不畏懼痲瘋病,然後就跟痲瘋病人住在一起,甚至要自取痲瘋病人的病、承受他們的痛苦。像這種狂放的行爲應該要去除。
修心者的行爲,應當按照現今噶當巴善知識也就是種敦巴,他在熱振寺所製訂的儀軌爲依歸。總而言之,按照這些噶當巴祖師的指示來修持。一個修行者在行爲上應該是溫和的、能降伏自心的,而且自己的行爲要跟經論和密續中所講的不相違背。
依著修身教法修持,若是對別人加諸在自己身上的傷害可以接受,卻無法忍受鬼、魔、非人等的傷害,或是能忍受鬼、魔、非人等的傷害,卻無法忍受他人對我的傷害;對大人物非常恭敬,對卑下的人卻是輕視欺侮;對自己的親人能生起慈心,對仇敵無法生起慈心且生起瞋恚之心。這一切偏私的行爲,都表示我們根本沒有辦法依著修心教法修持,如果依著修心教法修持,對一切衆生都不能有分別的。
無始以至今日,我們都只是珍惜自己、重視自己,根本不去珍惜他人、重視他人。現在依著修心教法修持,從今以後我們要舍棄珍惜自己、重視自己、愛護自己的想法,要去重視他人。
自己所做的一切行爲,以及嘴裏所講的一切話,都要跟法相吻合,不但要能合乎法,並要讓這個合乎法的行爲舉止持久。
我們依著修心教法修持,並不需要讓他人將自己看做是非常神奇、非常好、非常奇特,最主要的,我們要讓自己的心能夠真正去修持,對自己産生極大利益。因此,一個真正的修心者,並不需要讓他人知道自己是一個修行者,而是要能夠調伏自己的內心,要讓自己的想法、思惟都合乎正法。
不應說殘支
全莫思他過
對于世間所有的男女老少,他們若是有所缺失,我們也不應講不好聽的話。例如有人是瞎子或聾子,我們絕對不可當面講讓他心裏難過的話,如當著面說「瞎子、聾子」等這些不好聽的話。
在法上,要是對所護的戒律有所違犯,例如一個居士犯了居士戒,或沙彌、沙彌尼犯了沙彌或沙彌尼戒,或是比丘、比丘尼犯了比丘、比丘尼戒時,我們也不對他們講、罵例如「犯戒的人」這種話。
所有一切衆生,特別是入佛門的修行者,不管出家或在家都不可能完全沒有過失,當我們看到他人有過失時,我們要想:這是因爲自己的心不清淨,所以看到的是不清淨的,他並沒有這種過失。在這時候必須做這…
《修心七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