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種思惟,然後去除惦記著別人過失的心思。
先淨重煩惱
斷一切果求
我們要觀察自己心中的貪、瞋、癡、慢、嫉等煩惱,哪一個是最粗重,我們就依著對治法將一切教法集中起來,去對治我們最粗重的煩惱,盡量讓自己最粗重的煩惱去除。
本頌中講到的「斷一切果求」的意思是,依著修心教法修持,如果只是爲了要追求這一世的名聞利養;或爲了追求來世能夠得到好的身相,例如天道的身或是人道的身;或爲了來世獲得長壽、沒有痛苦、受用富足;或爲了追求讓自己從輪回中解脫出來,只有自己一人證得涅槃,像這種只爲利益自己的想法,都必須去除。
棄舍毒食
莫學直報
再來,本頌中講到「棄舍毒食」。倘若我們身、口、意叁門在行善時,夾雜著執著一切是實在的,其實,我們的蘊、界、處等一切法都是無實,可是我們卻執著這是實在的,而且也夾雜著只爲自己、看重自己、珍惜自己。這就好像我們吃著有毒的食物一般,因此當我們行善時,這些執著實有、重視自己、珍惜自己、只爲自己的念頭都要去除。
要是有人對我們造成傷害,這個敵人在傷害我們後又加以忏悔,但是不管他如何忏悔,我們都沒有辦法接受、忍受,對他所造的傷害耿耿于懷,心中的仇恨不管任何時候都無法去除。這種情形對一個修行者來說是不可以有的,這必須去除,這就是「莫學直報」。
莫發惡語
勿候險阻
當有人用麤惡的語言對待我們,或揭發我們的過失時,我們也絕對不說傷害他的話,或有過失産生時,我們也不說推诿過失、嫁禍他人的話語。「勿候險阻」的意思就是,他人對自己造了一些小傷害,我們不要長時間的等候著機會來報複。
莫刺心處
牦載莫移牛
不要去做一些傷害其他衆生的行爲,例如發現他人有過失時,絕對不要當衆揭發他,也不去持誦會傷害非人的咒語。
降臨在自己身上的責任或過失,我們不將它轉移給他人,讓他人再受到別人的輕視或不悅。
不爭先得
不作經忏
不爭先得是說別人擁有的財物受用,我們絕對不可以用種種方法讓自己個人獲得。
不作經忏是說不可以爲了要讓自己在最後得到勝利、得到利潤,卻在眼前先讓他人得到勝利,自己吃虧。或者說爲了想除掉魔或鬼的傷害而去修心。我們要真正依著修心教法修持,要讓這個法能夠對治自己的貪、瞋、癡的煩惱跟我執。
天莫成魔
樂因莫苦求
本頌中的「天莫成魔」,一般世間人常講:「若不恭敬自己的神,神就會降魔來傷害自己。」有如這個諺語一樣,我們依著修心教法修持,而心中的我慢、驕傲卻不斷的增長,那麼這個法就變成非法了。
我們依著修心教法來修自心,最主要的就是要能調伏自己的身心,然後讓自己的身心能合乎正法。若是修心時卻讓我慢、驕慢都變得非常堅硬,這可以說我們根本沒有抓到法的關鍵、法的要點。這就如世間人所講的:「鬼從東方出現來害我們,我們卻把替身物、贖命物送到西方要給傷害我們的鬼。」因此,要將以上所講的這些去除,要能夠對症下藥,去除掉珍愛自己、愛護自己的心念,然後把自己當成所有衆生最下等的仆人。
再來,本頌講到「爲自樂莫求他苦」,如果自己的親人或有人死了,自己想到的卻是:「我可以得到他的衣食、資具、財物、法本。」;若功德主、施主生病或死亡,自己卻想著:「他們會來修法,會送供養過來,在這時候我可以獲利。」等等的想法,又如果是一個跟自己一樣的修行者死亡了,自己心裏就想:「現在就只剩我一個了,我可以得到所有的名聞利養。」
還有,自己的敵人死亡時,自己心中想著:「從今以後再也沒人會來傷害我,我非常的高興、滿足。」這一切都是爲了自己的快樂,讓他人痛苦的想法,這類的想法務必去除。
以上所講的就是「明示修心叁昧耶誓言」。
柒、明修心學處
諸瑜伽修心
諸導護修一
我們要學習不讓修心退失且要不斷增長的方法,本頌中講「以一行一切瑜伽」。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修心的人在修持瑜伽中,身語意叁門的任何行爲舉止,全都要想到利益其他衆生。
再來,本頌中講「以一抑製一切妄想」。這就是說當我們在修持修心教法時,若是生病、受到非人的魔或鬼的障礙、受到別人的批評、自己心中的貪、瞋、癡等煩惱力量很大,讓自己不想依著修心教法修持。在這些時候要想,有許多的衆生就如同自己一樣,受到非人、魔鬼的障礙或心中貪瞋癡力量很強,我們要對這些衆生生起悲心,覺得他們很可憐,並且將這些衆生心中的過失全部聚集起來,然後自取承受,將自己所有的善根、樂,都施給衆生們,在這時候要一再地修施取的教法。
初後做二事
二境皆應忍
二事舍命護
早上剛睡醒時,就先想:「今天不管什麼時刻,都要不離世俗、勝義二菩提心。」心中有這樣的動機、有這樣的想法。接著,在一天當中都要時時的、一再地具有正念正知,讓自己能夠修這二菩提心。晚上睡覺前,對今天所有身語意叁門的行爲加以反省,看看今天所做的、所說的有沒有違背菩提心,若是有違背,就敘述我們的過失,然後如法忏悔。且發誓言:「在明天,從前的過失不再發生。」倘若反省後自己這一天的所做、所說都沒有違背二菩提心,心中生起歡喜心並想著:「今後仍然要像這樣修持,不違背菩提心。」
「二境皆應忍」這句話就是說,當自己財物富足時,心中沒有驕傲、沒有慢心,知道一切都是如幻的、沒有意義的,然後將自己所有的都轉成利他的方法。有時自己身心非常衰頹,常被人欺侮、輕視,在自己的腳下除了水以外,再也沒別的。落魄到這種地步時也不要灰心,知道一切法都是如幻的,並且想到其他衆生的所有悲慘、所有沒落衰敗,全部自取由自己承受,且認爲自己可以代他們承受,毫不畏縮。
若是沒有世間、出世間的誓言,尤其若是沒有大乘修心教法的誓言,在來世一定沒有快樂,因此縱使舍掉性命,我們也要加以守護世出世法的誓言。
當學叁種難
取叁主要因
修叁無失壞
成就叁無離
「當學叁種難」就是說,要在心中的貪、瞋、癡、我慢等煩惱初生起時就能認知,這是非常困難的。縱使心中的貪、瞋、我慢生起,自己也知道,但是接著要製止它、去除它,也是困難的。到最後,我們要完全將貪、瞋、癡的煩惱流斷除,也是困難的。所以,當貪等煩惱一開始生起時,要能夠馬上察覺,要能夠知道這是錯誤的,接著要知道這些有過失的煩惱是要去除的,要以無我見的對治法,如法的加以斷除,之後心中要不斷想著:「今後,像貪、瞋、癡等這些煩惱不要再生起。」
再來講本頌「取叁主要因」。修法主要的目的之一,是要能夠遇到具德的好上師、善知識。第二個主因就是要讓自己的心能夠具有如法修持的力量,也就是讓自己的心勝任、能夠如法的修行。最後一個主因是讓自己修行的所有一切順緣具足,如衣、食、住等。若是這叁個主因自己都能具足,就心生歡喜並且祈請讓其他衆生也都能具足這叁個主要的因。若是叁主因不具足,我們要這樣想:「在這世間上,有許多的衆生跟我一樣,不具足這叁個主要的因,像這些不具叁主因的衆生,他的所有惡因全都在自己身上成熟,由自己來承擔,並願他們都能具足修法的叁主因,能夠如法的修行。」我們要對這些同我一樣的衆生生起悲心,深覺他們可憐。
大乘的所有功德完全取決于我們對上師的虔敬,所以我們對上師的虔誠恭敬就絕對不能退失。修心的教法是大乘教法的中心、心髓,因此我們在修心上若能依著修心教法修行要感到高興,這種歡喜心不要退失了。對于大小一切學處,甚至非常微小的學處,也要不退失的加以守護。總之就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我們要能不退失、不退轉的加以守護。
我們身、口、意叁門不離所有的善,身不造殺、盜、邪淫的惡業,語不造妄語、惡口、兩舌、绮語,心不具貪、不具害人的心、不具有邪見,就是要身、口、意叁門都能夠時時的行善。
于境無黨修
遍徹底善習
于怨敵恒修
再來本頌講「修于境無偏私,徹底善習皆珍惜」這一句話就是說,對六道所有衆生及非衆生的外在器世間,我們全都不要有偏頗,要完全沒有分別的對待,只要是心現出的任何境,這個境就是我們修心的對象,所以要遍學,對于一切境我們都要加以修心,並且修心時,不只是嘴巴講,念誦文字而已,而是跟正法結合在一起的修心。
「于怨敵恒修」就是,平常時候,若是自己競爭的對象在面前,例如:與競爭者同行;或我未曾害他,他卻要傷害我;或業力的關系,自己所不悅的衆生出現眼前。這些境都是很難讓自己生起悲心跟慈心,因此我們要更特別的對這些對象修慈心和悲心。
對自己有益的有德上師和自己的父母親,這兩個對象,我們一樣的去利益他們、承事他們,這福德是非常大的。相反的,若是我們去傷害他們,這惡業也是很大的。所以對這兩個對象,我們絕對要去除傷害他們的想法和行爲。
不依賴余緣
今當修主要
「不依賴余緣」的意思就是,當我們在修心或是修法時,並不需要順緣,如衣、食、住處等的具足,或身體非常好、神智清楚,或完全沒有人及非人的傷害,在修行時並不需要依靠這一些順緣。當這些順緣不具足時,我們要將它變成爲我們修世俗、勝義二菩提心的助伴。我們得到人身的這一世,所要做的唯一主要事情就是爲了比這一世更重要的來世而修行,也就是說來世比這一世重要,爲了來世,我們要修行。在法上也分兩種,一個是說法,一個是修法,在這兩者中又以修法爲主要。
講到修行,有很多的法門,在衆多修行法門中,最主要的就是修菩提心的法門。在修菩提心上依著經、教修持,跟依著上師的口訣專注修持,這兩種以依上師口訣專注修持爲主要。在我們的行爲中,一般行、住、坐、臥的威儀上,又以坐下來修心爲主要。再來…
《修心七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