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談佛教解脫的含義和次第
主講人:雪漠
佛教修煉的目的是什麼?
今天講一講佛教追求的終極目的,以及解脫原理以及相關次第。這是目前好多朋友想解決、而一直沒有解決的問題。許多朋友無論從什麼樣的目的出發,比如學習一種文化、或者是希望得到一種快樂、或者需要一種清涼、或者要得到福報等等,總之不同人有不同的目的來接近宗教、進入宗教。但許多人卻不知道,尤其是一些宗教的信仰者們,不知道佛教真正的本質是什麼?
目前,信仰佛教的人有追求福報的、有害怕輪回的、有想要學習一種新文化,汲取文化營養的……目的不一樣,結果也就不一樣。佛教文化非常博大,有叁藏十二部。這叁藏十二部的內容浩如煙海。以前我讀過一次《大藏經》,整天閉關地閱讀。如果二十四個小時中間除了基本的休息之外,最少要叁年多的時間才能夠讀完。閱讀能力稍微弱一點人,叁年也讀不完,而且沒有辦法讀下去。這就是說,一個人要想全部地了解佛教、完整地了解佛教,以及想了解佛教中許多精髓的東西,那麼就必須得到善知識的點撥。
在中國曆史上、在印度曆史上有許多非常偉大的善知識,他們造了好多“論”,比如龍樹菩薩造過《大智度論》、彌勒菩薩造過《瑜伽師地論》等等。這些大論是佛教的基本概論,不過現在能讀懂這些大論的人也少之又少。于是出現了一種什麼狀況呢?無論是學習佛學的人,還是信仰佛教的人並不懂真正信仰的目的是什麼?我們爲什麼要有信仰?我們在追求什麼?如果不懂這些,那麼就是迷信。比如,有些人把佛教變成了世間法的一種助緣,譬如在南方廣州這一帶,有一種向觀音借錢的習俗,今年向觀世音菩薩借多少錢,掙上多少錢後,明年再來還願。像這種習俗就非常的有趣,他們把觀音菩薩當成一個財神來“信仰”;有些人是爲了祈求佛與護法的保佑;還有些人甚至讓護法神懲罰自己的敵人,修一些像藏傳佛教裏面所謂的誅法之類的東西等等,這些習俗和做法並不符合佛教的真正精神。正因爲有不同的人對佛教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看法,而導致了佛教界的混亂。
事實上信仰宗教的真正目的就是追求真理和自由。真理在佛教中被稱爲“正見”,無論伊斯蘭教也罷、基督教也罷、印度教也罷,許許多多的宗教都追求真理。它們將真理賦予不同的名相,比如印度教將真理稱之爲梵天、基督教將它稱之爲上帝、伊斯蘭教將它稱之爲真主、中國的道教將它稱之爲“道”、佛教將它稱之爲真如、空性等等。就是說,每一種宗教都認爲有一種存在比人類更偉大,並且這種存在被認爲是客觀的。這種存在有兩種層次,第一種是物質性的存在,有一種功能性的作用;另一種是純精神性的存在。無論它是物質的、功能的,還是精神的都不要緊,因爲信仰者們都承認有一種存在比人類更偉大。當人類向往這種存在的時候,就會産生宗教。
佛教追求的終極目是什麼呢?就是自由、真理。自由換一種說法叫解脫,因爲真正的自由就是解脫。當佛教把人從世俗的欲望中、煩惱中、仇恨貪婪中解脫出來的時候,人類就會得到自由。自由分爲兩種,一種是世間法的自由,一種是出世間法的自由。世間法的自由就是離苦得樂,即遠離痛苦得到快樂、遠離熱惱得到清涼、遠離愚昧得到智慧、遠離仇恨得到慈悲、遠離貪婪得到少欲知足等等,這些東西都是實現自由的一種方式;另外一種自由是出世間的自由,即它不追求相對自由,而是追求“絕對自由”。什麼是“絕對自由”呢?就是無條件的自由。在藏傳佛教中“絕對自由”被稱爲“心氣自在”,意思就是物質和精神、心靈和肉體都得到大自在。所以,佛教追求的本質就是自由或解脫。
怎樣得到解脫?
那麼如何得到自由?如何得到解脫?幾乎所有的宗教都有兩種方式,來得到自由和解脫。
第一種是“因信得度”,因爲信仰而得到救度。人們依靠信仰的力量來消除自己的貪婪、愚昧、欲望,破除一種執著,然後最終得到解脫。比如,基督教的信仰者會信仰上帝、伊斯蘭教的信仰者就信仰真主,因爲這種信仰的力量,人們遠離了痛苦,得到了快樂,並找到了他們向往的永恒而被救度,這就是“因信得度”。佛教中最能體現“因信得度”的就是淨土宗,它認爲念“阿彌陀佛”就可以到極樂世界,信仰者甚至不需要非常多的繁雜的佛教教義,只要信仰阿彌陀佛,並遵循一種規則(戒律、儀規等),就可以得到救度。這是得到自由、解脫的一種方式。
第二種方式是“見即解脫”。這個“見”就是“見地”的“見”、“見道”的“見”、正見、智慧。在禅宗中“明心見性”的這個“見”、大手印中“契入大手印”的“契入”就是“見”,即得到一種智慧。
人爲什麼要得到這個“見”呢?是爲了破除一種執著。什麼執著?執著有兩種,第一種:對“自我”的執著,認爲自己是一個永恒不變的本體,並用“自我”來衡量這個世界,于是就産生了許多執著,比如因爲執著而掠奪、貪婪,貪婪而得不到時就産生仇恨。實際上,這些紛紛繁繁的熱惱、痛苦、仇恨都是由執著而來的;另外一種執著是“法執”。在佛教中,把這個世界上所有心和物的現象都用“法”來代表,它不僅僅是一個方法的“法”,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精神和物質都是“法”。
對“法”的執著在佛教中,是必須破除的。當一個人破除了“法執”的時候,他就會得到解脫。我們舉一個非常形象的例子,執著好像寒冷,它把一杯水變成了一塊冰,那麼,這塊冰如何才能解脫呢?只有通過某種特殊的方式把這塊冰融化,它才會變成一杯水。當這杯水被倒入大海時,它和大海融爲一體時,就叫解脫。佛教的某些流派中,將這種現象形象地比喻爲“子母光明會”。
那麼如何把冰與大海合二爲一?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把這個冰直接投入到大海,等到一定的因緣成熟之後它就會融化,這就是“因信得度”。追求往生的人就是往生到佛國去,在那兒機緣成熟後開悟、解脫,就好像一塊冰“往生”到大海裏,靠大海裏出現的諸多的順緣來將它融化,這時那個個體的冰就和法界的大海融爲一體,從而得到解脫。還有一種“見即解脫”,就是用你的智慧之火先融化那執著之冰,當冰化爲水時再進入大海,跟大海融爲一體。在大手印文化中把破除執著之後和法界的光明融爲一體,稱爲“子母光明會”,就是自己修道來的那份光明,與真理的、大自然的、法界的、人類和衆生本有的那份光明融合爲一的時候,就得到了解脫。換句話說,用信仰把你的執著之冰化爲智慧之水,然後這智慧之水才可能和大海渾然成一體。一杯水只有融入大海時才會得到永恒。
雖然這個比喻不一定准確,但可以非常形象地告訴大家解脫是怎麼回事。只有破除所有執著之後,解脫才能産生。所以,任何修煉的終極的目的,就是破除執著。佛教中認爲破除執著的本質在于證得一種智慧,什麼智慧?我們稱之爲空性。佛教中對空性還有一種說法叫“無分別智”。爲什麼呢?因爲任何執著都源于分別心,因爲有了分別心,才産生了執著,比如我和你的分別心、我家和他家的分別心、我們這個民族和別的民族的分別心、貧富分別心……因爲這些分別心而産生了一種不平衡的東西。當你證得了一種無分別心的智慧時,解脫才會實現。
注意!這裏面有一個問題,沒有分別心的同時必須具足智慧。如果單純的沒有分別心,在佛教中被稱之爲“頑空”,例如一塊石頭沒有分別心、一個物質沒有分別心,但它們沒有智慧。所以單純的沒有分別心是不夠的,必須擁有一種智慧。在大手印文化中、在香巴噶舉的傳承文化中,把“無分別智”稱爲“明空”。“明空”就是沒有分別心、沒有雜念妄念,還具有佛的叁身五智。叁身是法身、報身、化身;五智是妙觀察智、大圓鏡智、成所作智、法界體性智、平等性智等。就是說,佛的叁身五智在那種“明空”中間都是存在的。在藏傳佛教的許多佛像中,專門強調了這五種智慧,比如每一個本尊的頭上戴著五個死人頭骨,它就代表這五種智慧。沒有這五種智慧的“明”不叫“明”。所以說,大手印文化認爲“明空”俱足叁身五智,在香巴噶舉中將這種“大手印”稱之爲“明空智慧”,也稱之爲“寶盒”,就是叁身五智、明空都容納于這種智慧狀態中,只有和合在一起才有可能證悟。
修行的次第
因此,解脫的本質就是破除所有的執著。所有的宗教禮儀、佛教禮儀的目的也是爲了讓人破除執著,得到一種智慧的光明。我再舉個的例子:我們把真理稱爲光明,把所有的衆生稱爲迷者,就是沒有覺悟的人。沒有覺悟的衆生就好像在一團黑暗之中。有一天,有一個人開始向往一種光明,因爲他覺得太黑暗了。于是,從他開始向往光明。當他開始向往光明的時候,就進入我們所說的佛教修道的第一個階段:資糧道。他一直向往著,希望遠離愚昧、貪婪、仇恨,希望遠離欲望對他的束縛、桎梏,遠離生死給他帶來的恐懼,遠離他認爲的六道輪回這樣的生命狀態對他的束縛。然後,他開始向往光明,開始了資糧道的修煉。
在藏傳佛教中,資糧道用生起次第、四加行、上師瑜伽等等來實現,就是讓自己建立一種信心。當他完成生起次第後,他的信心就俱足了。什麼是俱足信心呢?他認爲上師是佛,自己本來也是佛,他相信自己有成佛的可能,並相信自己根據某一種我們稱之爲宗教禮儀、宗教儀規的訓練就能得到解脫。因此,完成資糧道本質就是人要俱足信心,而不是別的。
所以說,所有宗教文化中都認爲信是“功德母”,並且體現在叁個方面:信、願、行。信是第一位的,由信仰而發願,由發願而有行爲,沒有信就沒有一切。所以資糧道的本質就是信心。
有了這種信心之後就要開始進入加行道。這時他就會去尋找光明,東奔西跑,八方求索,在茫茫黑夜之中,可能…
《簡談佛教解脫的含義和次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