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簡談佛教解脫的含義和次第▪P3

  ..續本文上一頁不同的方便法門,比如淨土宗通過念佛,然後達到念佛叁昧;禅宗通過參禅、參話頭進入一種境界,等等。當你找到真心後,你必須把這種光明應用到你的行爲中,就是“行住皆安然”,不僅僅坐在這兒快樂,走路也是這樣,吃飯、穿衣、作畫、行住坐臥都這樣,把貪、嗔、苦、樂的分別心都融入這種明空狀態。然後在每一個刹那,恒常保任真心。恒常就是相對久遠的一段時間,比如一天、五天、十天、一月、幾月、一年、一生。刹那就是每一個刹那。從一秒鍾的明白,到一小時的明白,漸漸延長至一天、一月、一年、十年、一生。不要離開這種光明,就對了。

  

  如何修道?

  

  當你認知到真理的光明之後,就要讓這光明時刻照耀著你,這就是修道。永遠不要離開空性,心靈永遠安住于空,修心的本質是這個。這種修煉在佛教中叫熏染,在禅宗中叫保任,都是一樣的。當你每一個瞬間都離不開它的時候,每一個當下都不離開它的時候,這光明就會一直在你的生命中,成爲像空氣一樣的東西,你就會受益無窮。這種無分別的智慧,就會讓你遠離分別心,遠離諸多的誘惑、煩惱、痛苦,你會變得非常快樂。

  

  “子母光明會,安住本體空”。“子母光明會”我剛才已經說了,執著消除,心靈發出光明,和真理本有的光明合二爲一叫“子母光明會”。如果出現雜念怎麼辦呢?這個法脈的方便法門就是用呼“呸”,狠狠地呼“呸”。其他的方法可以是持咒、觀想、持寶瓶氣、念佛,甚至做大禮拜……諸多方法的本質和“呼呸”一樣,都是爲了驅除雜念,讓心安住于本有的光明中,但是又不要執著這個樂、空、明,就是安住而不執著。這個不執著剛開始的時候做不到,後來就做到了,就像呼吸,雖然每個人不一定注意自己的呼吸,但卻時刻呼吸著。因爲無論是什麼樣的執著都會變成心靈的束縛,包括對真理的執著,修煉到最後是破除了所有的執著。

  

  “無有分別計,入定與出定”,坐在這兒是這樣,安住于那種光明,走在路上也安住于那種光明,安住于當下,安住于快樂,安住于清涼,且不離開它。“入定與出定”就是不論坐上修還是坐下修都在那種無分別智的境界中。這時候會有一個問題,人忽然會散亂,所以在最初的時候,在傳統佛教中,人一得到這種正見就要閉關。真正的閉關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之前都是在參學,參訪一個善知識,讓他爲你開示心性,進入見道。明白什麼是真心之後,你就回來,像守護一支剛剛被點燃的蠟燭一樣守護著真心,不要讓邪風把它吹滅,然後在上面添加好多燃料、柴火、油,讓這個智慧的火越來越大,越來越旺。修行的過程就是這樣的。閉關的目的就是爲了把自己心靈的蠟燭放到這個屋子裏面,不要讓它被風吹滅,並慢慢地讓它變成火把,進而成爲火堆,最後變成滿天的智慧大火。所以說,“未得堅固力,舍鬧居靜行”。沒有得到堅固力的時候,必須離開鬧市,到一個相對安靜的地方閉關,讓那個火焰一天一天地變大,要精進,不然有一天就會退轉。爲什麼呢?如果碰到一些惡友,他可能就會汙染你,就像一杯淨水中間,忽然進來了一點汙染的水,充滿著病菌,那麼這杯水就被感染了。所以,在閉關的過程和日常的生活之中,都不要離開法身見——空性無分別智。這是最殊勝的修行方法。

  

  《椎擊叁要訣》的第二訣是:“定中決定生”,這時候你要在那種智慧的觀照下,以修定爲主。因此,大手印和一般的宗教不一樣,有些宗教的修煉是由定發慧,通過戒、定、慧,先修資糧道、生圓二次第入定,然後修寶瓶氣、幻身,見到光明時發慧。而“大手印”是由慧來攝定,當你得到智慧之後,就由這個智慧來統攝修定。修定方法有很多,比如“妄念無計執”,妄念啊,來者自來,去者自去,不要管它,來了它就來了,走了它就走了,你不要執著它,也不要怕它。當你安住于空性的無分別智中時,所有的妄念就像落地的雪花一樣,自己就會融化。

  

  “憂喜和貪嗔”,所有的憂愁、快樂、貪婪、仇恨等等,都不要執著它,也不要怕它。在智慧的觀照下,它們就會變成你心靈的營養。只要你安住于空性去觀察它,煩惱起來時,生起正覺,生起智慧,生起光明,煩惱就不見了,甚至你可能找不到它了。如果一個人能把自己忿怒狀態保持七天七夜的話,這說明他的定力非常好,稍加一轉化,他就成就了。要知道,那些妄念也是無常的,快樂和痛苦都是這樣。剛才是失戀的人,過幾天就變成了熱戀。就這樣,世界就是這樣。再過不久,熱戀者又失戀了。一切都瞬息萬變。修法的訣竅就在于不要跟念頭走,叫“舊境無連續,解脫之法身”。這是什麼意思呢?念頭來者自來,去者自去,走了就走了,不要被那個雜念搶走你的心,你不要在出現一個念頭的時候,像一條被鏈子拴著的狗那樣,跟上那個鏈子跑掉了,變成欲望的奴隸。所以說,只要“舊境無連續”,就可以證得解脫的法身。修道就好像在水中畫畫一樣,無論怎麼畫,水中留不下一點痕迹,畫的畫,滅的滅。換一句話說:永遠安住于當下,快樂無憂,觸目隨緣,做事如彩筆描空,描時專注,督攝六根,淨念相繼,描後放下,心中空中皆了無牽挂。雖然我描的時候描得非常地專注,但描後空中留不下什麼痕迹,心也是這樣,不留痕迹。這個過程也好像拿劍斬水面一樣,斬一下,水面“嘩”地開了,劍一抽,水又平了。心就要這樣。任何狀態下,你看到的莫不是法身之王,什麼是法身之王?空性無分別智。

  

  “所現明體空”,你看到的一切都是這種無分別智的顯現。風不離無分別智,不離空性;太陽不離空性,呼吸、快樂一切都不離空性;顯現的一切、串習的一切、習慣上的一切,所有妄念隨著智慧光明的出現,都自動消散了。這就是解脫的殊勝法,即“解脫殊勝法,離此即謬論”。除了這個,別的都是謬論。換一句話說,所有離開這種見地的方法,就肯定是不究竟的。在藏傳佛教的《上師瑜伽》中間,有一種非常好的方便法門,就是在那種明空無執的境界中祈請自己的根本上師,用這種正念的力量,得到一種來自法界的的大力,即自力與他力相結合,讓上師那種大力的智慧波、磁波、磁場磁化你,讓你與法界光明達成共振。

  

  這是第二步。

  

  無修道

  

  有一天,你發現你生命中無時無刻都在這種明空狀態裏了,吃飯、穿衣、發怒——發怒的時候也在這種狀態中,發怒只是一種顯現,像鏡子中的火一樣,雖然有火的形狀,但鏡子裏是沒有熱量的。所有的東西,你在心鏡中明明朗朗,心如明鏡,如如不動,卻朗照萬物。這世界上的一切,在你的心中了然分明,但它又不能幹擾你的時候,第二個階段完成了,修道就成功了。

  下面進入“無修”。

  

  “解脫叁要意,無修法身境”,無修是大修啊。“無修”就是修而不執著修,證得空性而不執著于空性,得到智慧而不執著于智慧,做而不做,走而不走。趙州老和尚說,老僧吃了多少年飯,卻不曾咬一粒米呀!萬法了然于心,心卻如如不動,《金剛經》上說:“不著于相,如如不動”,就是這種。但是,這種狀態中間必須融合叁個要素:叁身、五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法界體性智、成所做智、妙觀察智)、慈悲。這時候不離智和悲,一切都不離真如。真如即萬法,萬法即真如;生即死,死即生;我即佛,佛即我;最後把證到的空性也破除了,達到究竟,既證得而不執著。比如,人通過舞蹈的基本功訓練後,對舞蹈技巧非常熟悉的時候,最後就甚至連舞蹈的這種概念也沒有了,整個天空、整個世界都是她的舞蹈,這時才談得到無修。有些人說我現在是無修,我現在證得了大手印,不是這樣的。不是說得到“大手印”的名相就能證到“大手印”,好多人連“大手印”是什麼都不知道。必須要有那種智慧,既在道理上明白那種智慧,又能在生命中間體會到那種光明,享受到那種光明,並且永遠和它不分離,讓它成爲你離不開這種東西,之後再把光明的名相也掃掉,不要它。無修是當你再也離不開光明的時候,才談得到無修。“無修”,無時無刻不在修,但不執著于修,是這樣的。

  

  當你還不能時時刻刻地在光明中時,而說自己就是在無修,那就叫狂慧、狂妄。你名義上什麼都知道,實際上得不到任何受用。什麼叫狂慧?你自己知道所有的遊泳技術,但一下水就掉下去了,淹死了。你沒有實際地應用,只要你實際地應用之後,能夠駕馭心靈,駕馭肉體,並且知道遊泳的諸多規則,諸多的要領,你還能遊得很好的時候,才能起作用,否則不起作用的;再如,像騎自行車一樣,你雖然知道很多要領:目視前方,腰杆挺直,緊握車把,但不去訓練,一騎車就會摔倒;再如,你知道吸煙不好,但偏偏戒不了煙呀;你知道一切女的都是無常的,都是欲望,但見到一個女孩子就追上跑了……這個沒有辦法,你控製不了自己的心呀!你的心是這樣,你的肉體更不聽話。你覺得不該煩惱,但偏偏會煩惱。所以,光是“知道”沒有用的,必須通過理事的明白,然後用行爲去實踐那種明白,最後連這個明白也不執著,就是任何時候你都不開這種明白,而又不執著于這種明白,這才起到作用。

  

  比如,一個人通過藝術規則進行訓練,開始進入素描的各種筆法練習和臨摹,然後創作,再成爲大師。大師是什麼?他不是在創作,他和整個大自然是一體的。當他靈光一現的時候,他心中自然流出的那種東西不是刻意的,就像小鳥的叫聲一樣,是天籁。它已經不需要譜曲,但它唱出的是最美的歌。百靈鳥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唱歌,也不管別人是不是在鼓掌,也不管出場費,它沒有唱歌的概念。大手印終極的時候就像百靈鳥自然歡快地唱歌那樣,雖然沒有唱歌的概念,但能唱出最美的歌。它不像一只癞蛤蟆,說自己不執著于歌聲,因爲它根本唱不出歌來,它叫出的可能是噪音。明白了嗎?所以說,癞蛤蟆在聽到百靈鳥的歌聲時,卻說我…

《簡談佛教解脫的含義和次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