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阿鐵木兒太師:元朝的一位大臣。懿璘質班去世後,由他執政六個月。
(233)妥懽帖睦爾:即元順帝,明宗之子(公元1320--1370年)。第六饒迥水雞年(公元1333年)——第六饒迥土猴年 (公元1368年)在位。他于至元四年(藏曆第六饒迥土兔年公元1339年)邀請薩加達欽貢嘎堅贊爲上師。此後在藏曆第六饒迥木馬年(公元1354年)封大師绛秋堅贊爲大司徒,並把西藏十叁萬戶賜給绛秋堅贊。《蒙古政教史》記載,妥懽帖睦爾曾邀請過薩迦喇嘛帝師貢嘎羅追,帝師貢嘎羅追大概就是帝師貢嘎堅贊或貢嘎羅追堅贊。需與薩迦世系印證。此後在第六饒迥的土狗年(公元1358年)又邀請噶m巴乳貝多傑。(此時加鸠世族中生一子名朱格,此人狡詐陰險,妥懽帖睦爾毫無考察即任用了他,並封他爲一大部族的首領,朱格曾征服了漢地的許多部族,並把妥懽帖眭爾的大部分大臣定爲背叛皇帝之罪流放邊遠地方,同時還殺了主要大臣托塔和太子。)藏曆第六饒迥土猴年(公元1368年),明軍攻克大都(今北京),妥懽帖眭爾北走應昌(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西達來諾爾附近)。二年後,鐵狗年(公元1370年)去世。
(234)大都城(即大都北京):以前稱北京爲中都,此後在元世祖忽必烈的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于金中都城東北另築新城。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改稱大都,二十年(公元 1283年)築成。蒙古人稱爲汗八裏克,意即汗城。此後明、清二代又陸續加以修建,成爲現在的規模。
(235)上都大殿:元世祖忽必烈未遷都北京前,元朝國都爲上都,蒙古憲宗六年(公元1256年),忽必烈營建城廓宮室于灤水北(今內蒙古自治區東南的一條河)。藏曆第四饒迥鐵猴年(公元1260年)忽必烈即帝位于此,稱開平府。四年加號爲上都。上都規模大于窩闊臺汗時期的和林,而小于都城 (今北京城東北)。以前很有名聲的那塘堪欽祁那喀紮等格西于上都撰寫了許多典籍,詳見每部典籍之跋。
(236)帝師貢嘎堅贊:(藏曆第五饒迥鐵狗年公元1310年--第六饒迥土狗年公元1358年)。他二十二歲時(藏曆第六饒迥鐵羊年公元1331年),元文宗圖帖睦爾邀請貢嘎堅贊,並封爲帝師。此後到懿璘質班和妥懽帖眭爾的至元十八年(公元 1358年),一直任帝師。于公元1358年去世。其詳細事迹見薩迦達欽阿美夏俄旺貢嘎索南著的《薩迦世系》200頁至201頁 2行。
(237)此處爲上都之意,詳見注釋(235)。
(238)如來佛的佛牙舍利:釋迦牟尼四大佛牙舍利之一。
(239)佛教的死灰複燃:佛教的複興是指從唐武宗的會昌元年、鐵雞年(公元841年)贊普朗達瑪禁行佛法,到北宋宋太宗趙光義太平興國叁年、土虎年(公元978年)之間共計一百四十八年中,衛藏地區佛教全部禁廢,以後有衛藏十位賢者從多麥地區迎回佛法,使佛教複興。
(240)葛祿邏:這大概是指勃律,待考。
29.重要名詞注釋叁 (241-418)
(241)多麥(安多):多康六崗的下部叁崗,稱多麥,古名野摩塘,算作“康區”的一部分,也就是現在的“安多”。這是由橫越金沙江塞沃河谷的巴顔喀拉山東段的阿尼瑪卿雪山北坡和路口結合起來的地名,它以下就叫“安多”。
(242)安瓊南木宗:現在的丹底寺所在的地方。
(243)托林寺:西藏曆史上有名的阿裏古格托林黃金神殿,宋代宋太宗趙光義至道二年、火猴年(公元996),阿裏古格王天喇嘛益希沃建的一個寺廟,阿底峽到此寺時,西藏譯師仁欽桑布八十五歲,在此寺拜見了阿底峽,講論很多顯宗教法。阿底峽對譯師仁欽桑布說:“有你這樣的大班智達在西藏,我就沒有必要來西藏。”阿裏古格王朝曆代國王在此寺中建了許多佛像。(此寺在今天阿裏專區紮達縣紮桑區)
(244)大譯師仁欽桑波:西藏曆史上十分著名的一位大譯師,(後周周世宗顯德五年土馬年、公元958年——藏曆第一饒迥木羊年公元1055年)他從幼時起即勤奮學習,阿裏王派包括他的二十七人到克什米爾學習,他拜許多精通五明的學者爲師,學習了全部顯宗、密宗、聲明學、因明學、醫方學等返回西藏,阿裏古格王天喇嘛益希沃提供條件讓他翻譯了許多密宗經典,《八支醫療術》等許多醫方經典,他的弟子中精通醫學的有九人,使藏族的醫學進入新的發展時期。他從印度文翻譯成藏文的經典一直被西藏的大學者們奉爲楷模。他九十八歲時去世。
(245)小譯師勒巴喜饒(俄·勒巴喜饒):他是阿裏古格王選派到克什米爾學習佛教的二十七個青年中最博學的一個。他幫助大譯師仁欽桑波翻譯,被稱爲小譯師。阿底峽到西藏後,他就成爲阿底峽的弟子(他的生卒年未見記載)。通常稱他爲俄·勒巴喜饒,他于藏曆第一饒迥木虎年、公元1074年建桑浦寺。
(246)天喇嘛益希沃:他是阿裏古格王紮西衮的小兒子,幼名“松艾”,繼王位後改名爲赤德松祖贊,後半生把王位交給他哥哥,自己出家爲僧,改名爲天喇嘛益希沃,他的事迹詳見古格堪欽阿旺紮巴著的《阿裏政教史》。
(247)在佛像前自行出家:此時因西藏沒有授比丘戒的僧人,所以就站在釋迦牟尼的像前自行受戒出家。
(248)班智達彌底(彌底紮涅那基第):印度著名的班智達,于十世紀末來到西藏,他的譯師在途中患胃病死去,由于他不懂藏語,因此就在後藏達那地方一戶人家放羊,以後他的弟子堅譯師索南堅贊出黃金把他贖出,並邀請到多康丹瑪地區,仲敦巴等幾個弟子向他學習印度的聲明學,流傳至今的《語言的工具》,據說是他在當時著的。
(249)拉尊巴绛曲沃:他是阿裏王額達拉德叁個兒子中的老二,名叫紮西沃,以後出家,改名爲绛曲沃。他根據叔父益希沃的遺囑,迎請阿底峽到西藏,阿底峽在他的勸請下,寫了《菩提道炬論》,關于他的事迹詳見古格堪欽阿旺紮巴著的《阿裏政教史》。
(250)覺臥阿底峽:于宋太宗趙光義太平興國七年水馬年 (公元982年)至藏曆第一饒迥木馬年(公元1054年)在西藏新創噶當教派的大學者。出生在東印度帕哈喀拉(現在叫孟加拉),父親是和堪欽希哇措(靜命)同家族的挲霍爾國王格哇貝,母親叫貝莫沃色。他排行第二,五歲時就會誦經,能夠流利地背誦內容廣泛的伽陀(頌),十歲時學習各種法術,以後十年中又學習外道和佛教的聲明學和因明學。到二十歲時,父親希望他繼承王位,並從王族閨秀中挑選了很多美女,准備爲其成婚,但他堅決不允。他二十九歲時,在印度金剛座的瑪哈菩提寺出家,又重新深入地研習了聲明學的八大經典,內外兩教的因明學、醫方學、星象學,佛教的法相學和顯密經典等。獲得了“大班智達”的學位,拜色林巴等叁十四人爲師。他不僅是印度著名的大學者,而且品德高尚,因此阿裏古格王天喇嘛益希沃派譯師嘉尊追森格獻上大量黃金,邀請他到西藏,未能成功。天喇嘛沒有灰心,到處搜尋黃金,結果被信奉外道的邊地國王抓住,投入監牢,在火燒命門等酷刑下死去,根據天喇嘛益希沃的遺言,他的侄子繹曲沃又派那措譯師楚臣傑波邀請阿底峽,印度國王和支噶瑪拉西拉寺的堪布、僧人同意讓他去西藏叁年。尊者于五十九歲的藏曆第一饒迥鐵龍年(公元1040年)經尼泊爾到達阿裏,寫作《菩提道炬論》,住了叁年,此後,在藏曆第一饒迥水馬年(公元1042年),尊者准備返回印度時,尼泊爾邊界上發生戰亂,因而延誤了時間,此時仲敦巴趕來,請求阿底峽到衛藏弘法,得到了尊者允許,最初到桑耶、雅隆,住了幾個月,以後又由仲敦巴迎請到聶塘住了九年,此後又在盆波、葉爾巴、拉薩等地住了五年,共計在藏十七年,翻譯和講授許多佛經,例如《丹珠爾》的《觀正理格拔哇》就是由阿底峽和那措譯師翻譯的,他們還翻譯了不少《丹珠爾》中的名著,《丹珠爾》顯宗部[31]、[32]、[33]叁函中的一百多篇著作。阿底峽在西藏期間收了庫敦尊追雍仲、俄譯師勒貝西饒、格西仲敦巴、桂譯師枯巴拉哉等很多賢慧弟子。
尊者享年七十叁歲,木馬年九月十日日在涅塘圓寂。遺體安放在涅塘的那莫且地方,在涅塘俄爾尊者靈塔處建了佛殿。詳見仲敦巴著《上師功德教法源流》、勒欽貢噶堅贊著的《噶當佛教史——賢者的意樂》和巴俄祖拉陳瓦著的《賢者喜宴》 [11]函。
(251)庫、俄、仲叁人:阿底峽到西藏後,所收衆多弟子中最著名叁人,即:庫敦尊追雍仲、俄·勒貝西饒、仲敦巴傑哇迥乃。
(252)額洛丹喜饒(俄譯師洛丹喜饒):西藏曆史上著名的一位大譯師,(藏曆第一饒迥土豬年公元1059年——第二饒迥土牛年公元1109年),額是家族名,他是額譯師勒貝西饒弟兄四人中的老叁卻吉的兒子,幼時貧寒,十七歲時就逃往他伯父俄譯師勒貝西饒處住了一年多。第二年伯父收其爲弟子,送他經阿裏到印度學習,同路去印度學習的還有譯師贊喀沃且、穹波卻尊、熱譯師、年譯師等。他到中印度和克什米爾,留學十七年中學習了顯宗、密宗、聲明學、因明學等,學習勤苦,博聞強記。叁十五歲的藏曆第一饒迥水猴年(公元1092)返回西藏。把因明學和般若等幾千種書籍從印度文譯成藏文,他是西藏譯師中翻譯書籍最多的一位譯師。但是他非常謙虛地說:“如果以前的譯師是太陽和月亮,那我只不過是他們身邊的一顆小星星。”他最善于講經,他每次講經時,聽衆多達萬余人,最少也…
《紅史(亦名烏蘭史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