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红史(亦名乌兰史册)▪P34

  ..续本文上一页

   (232)阿铁木儿太师:元朝的一位大臣。懿璘质班去世后,由他执政六个月。

   (233)妥懽帖睦尔:即元顺帝,明宗之子(公元1320--1370年)。第六饶迥水鸡年(公元1333年)——第六饶迥土猴年 (公元1368年)在位。他于至元四年(藏历第六饶迥土兔年公元1339年)邀请萨加达钦贡嘎坚赞为上师。此后在藏历第六饶迥木马年(公元1354年)封大师绛秋坚赞为大司徒,并把西藏十三万户赐给绛秋坚赞。《蒙古政教史》记载,妥懽帖睦尔曾邀请过萨迦喇嘛帝师贡嘎罗追,帝师贡嘎罗追大概就是帝师贡嘎坚赞或贡嘎罗追坚赞。需与萨迦世系印证。此后在第六饶迥的土狗年(公元1358年)又邀请噶m巴乳贝多杰。(此时加鸠世族中生一子名朱格,此人狡诈阴险,妥懽帖睦尔毫无考察即任用了他,并封他为一大部族的首领,朱格曾征服了汉地的许多部族,并把妥懽帖眭尔的大部分大臣定为背叛皇帝之罪流放边远地方,同时还杀了主要大臣托塔和太子。)藏历第六饶迥土猴年(公元1368年),明军攻克大都(今北京),妥懽帖眭尔北走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达来诺尔附近)。二年后,铁狗年(公元1370年)去世。

   (234)大都城(即大都北京):以前称北京为中都,此后在元世祖忽必烈的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于金中都城东北另筑新城。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改称大都,二十年(公元 1283年)筑成。蒙古人称为汗八里克,意即汗城。此后明、清二代又陆续加以修建,成为现在的规模。

   (235)上都大殿:元世祖忽必烈未迁都北京前,元朝国都为上都,蒙古宪宗六年(公元1256年),忽必烈营建城廓宫室于滦水北(今内蒙古自治区东南的一条河)。藏历第四饶迥铁猴年(公元1260年)忽必烈即帝位于此,称开平府。四年加号为上都。上都规模大于窝阔台汗时期的和林,而小于都城 (今北京城东北)。以前很有名声的那塘堪钦祁那喀扎等格西于上都撰写了许多典籍,详见每部典籍之跋。

   (236)帝师贡嘎坚赞:(藏历第五饶迥铁狗年公元1310年--第六饶迥土狗年公元1358年)。他二十二岁时(藏历第六饶迥铁羊年公元1331年),元文宗图帖睦尔邀请贡嘎坚赞,并封为帝师。此后到懿璘质班和妥懽帖眭尔的至元十八年(公元 1358年),一直任帝师。于公元1358年去世。其详细事迹见萨迦达钦阿美夏俄旺贡嘎索南著的《萨迦世系》200页至201页 2行。

   (237)此处为上都之意,详见注释(235)。

   (238)如来佛的佛牙舍利:释迦牟尼四大佛牙舍利之一。

   (239)佛教的死灰复燃:佛教的复兴是指从唐武宗的会昌元年、铁鸡年(公元841年)赞普朗达玛禁行佛法,到北宋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三年、土虎年(公元978年)之间共计一百四十八年中,卫藏地区佛教全部禁废,以后有卫藏十位贤者从多麦地区迎回佛法,使佛教复兴。

   (240)葛禄逻:这大概是指勃律,待考。

  29.重要名词注释三 (241-418)

   (241)多麦(安多):多康六岗的下部三岗,称多麦,古名野摩塘,算作“康区”的一部分,也就是现在的“安多”。这是由横越金沙江塞沃河谷的巴颜喀拉山东段的阿尼玛卿雪山北坡和路口结合起来的地名,它以下就叫“安多”。

   (242)安琼南木宗:现在的丹底寺所在的地方。

   (243)托林寺:西藏历史上有名的阿里古格托林黄金神殿,宋代宋太宗赵光义至道二年、火猴年(公元996),阿里古格王天喇嘛益希沃建的一个寺庙,阿底峡到此寺时,西藏译师仁钦桑布八十五岁,在此寺拜见了阿底峡,讲论很多显宗教法。阿底峡对译师仁钦桑布说:“有你这样的大班智达在西藏,我就没有必要来西藏。”阿里古格王朝历代国王在此寺中建了许多佛像。(此寺在今天阿里专区扎达县扎桑区)

   (244)大译师仁钦桑波:西藏历史上十分著名的一位大译师,(后周周世宗显德五年土马年、公元958年——藏历第一饶迥木羊年公元1055年)他从幼时起即勤奋学习,阿里王派包括他的二十七人到克什米尔学习,他拜许多精通五明的学者为师,学习了全部显宗、密宗、声明学、因明学、医方学等返回西藏,阿里古格王天喇嘛益希沃提供条件让他翻译了许多密宗经典,《八支医疗术》等许多医方经典,他的弟子中精通医学的有九人,使藏族的医学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他从印度文翻译成藏文的经典一直被西藏的大学者们奉为楷模。他九十八岁时去世。

   (245)小译师勒巴喜饶(俄·勒巴喜饶):他是阿里古格王选派到克什米尔学习佛教的二十七个青年中最博学的一个。他帮助大译师仁钦桑波翻译,被称为小译师。阿底峡到西藏后,他就成为阿底峡的弟子(他的生卒年未见记载)。通常称他为俄·勒巴喜饶,他于藏历第一饶迥木虎年、公元1074年建桑浦寺。

   (246)天喇嘛益希沃:他是阿里古格王扎西衮的小儿子,幼名“松艾”,继王位后改名为赤德松祖赞,后半生把王位交给他哥哥,自己出家为僧,改名为天喇嘛益希沃,他的事迹详见古格堪钦阿旺扎巴著的《阿里政教史》。

  

   (247)在佛像前自行出家:此时因西藏没有授比丘戒的僧人,所以就站在释迦牟尼的像前自行受戒出家。

  

   (248)班智达弥底(弥底扎涅那基第):印度著名的班智达,于十世纪末来到西藏,他的译师在途中患胃病死去,由于他不懂藏语,因此就在后藏达那地方一户人家放羊,以后他的弟子坚译师索南坚赞出黄金把他赎出,并邀请到多康丹玛地区,仲敦巴等几个弟子向他学习印度的声明学,流传至今的《语言的工具》,据说是他在当时著的。

   (249)拉尊巴绛曲沃:他是阿里王额达拉德三个儿子中的老二,名叫扎西沃,以后出家,改名为绛曲沃。他根据叔父益希沃的遗嘱,迎请阿底峡到西藏,阿底峡在他的劝请下,写了《菩提道炬论》,关于他的事迹详见古格堪钦阿旺扎巴著的《阿里政教史》。

   (250)觉卧阿底峡:于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七年水马年 (公元982年)至藏历第一饶迥木马年(公元1054年)在西藏新创噶当教派的大学者。出生在东印度帕哈喀拉(现在叫孟加拉),父亲是和堪钦希哇措(静命)同家族的挲霍尔国王格哇贝,母亲叫贝莫沃色。他排行第二,五岁时就会诵经,能够流利地背诵内容广泛的伽陀(颂),十岁时学习各种法术,以后十年中又学习外道和佛教的声明学和因明学。到二十岁时,父亲希望他继承王位,并从王族闺秀中挑选了很多美女,准备为其成婚,但他坚决不允。他二十九岁时,在印度金刚座的玛哈菩提寺出家,又重新深入地研习了声明学的八大经典,内外两教的因明学、医方学、星象学,佛教的法相学和显密经典等。获得了“大班智达”的学位,拜色林巴等三十四人为师。他不仅是印度著名的大学者,而且品德高尚,因此阿里古格王天喇嘛益希沃派译师嘉尊追森格献上大量黄金,邀请他到西藏,未能成功。天喇嘛没有灰心,到处搜寻黄金,结果被信奉外道的边地国王抓住,投入监牢,在火烧命门等酷刑下死去,根据天喇嘛益希沃的遗言,他的侄子绎曲沃又派那措译师楚臣杰波邀请阿底峡,印度国王和支噶玛拉西拉寺的堪布、僧人同意让他去西藏三年。尊者于五十九岁的藏历第一饶迥铁龙年(公元1040年)经尼泊尔到达阿里,写作《菩提道炬论》,住了三年,此后,在藏历第一饶迥水马年(公元1042年),尊者准备返回印度时,尼泊尔边界上发生战乱,因而延误了时间,此时仲敦巴赶来,请求阿底峡到卫藏弘法,得到了尊者允许,最初到桑耶、雅隆,住了几个月,以后又由仲敦巴迎请到聂塘住了九年,此后又在盆波、叶尔巴、拉萨等地住了五年,共计在藏十七年,翻译和讲授许多佛经,例如《丹珠尔》的《观正理格拔哇》就是由阿底峡和那措译师翻译的,他们还翻译了不少《丹珠尔》中的名著,《丹珠尔》显宗部[31]、[32]、[33]三函中的一百多篇著作。阿底峡在西藏期间收了库敦尊追雍仲、俄译师勒贝西饶、格西仲敦巴、桂译师枯巴拉哉等很多贤慧弟子。

   尊者享年七十三岁,木马年九月十日日在涅塘圆寂。遗体安放在涅塘的那莫且地方,在涅塘俄尔尊者灵塔处建了佛殿。详见仲敦巴著《上师功德教法源流》、勒钦贡噶坚赞著的《噶当佛教史——贤者的意乐》和巴俄祖拉陈瓦著的《贤者喜宴》 [11]函。

   (251)库、俄、仲三人:阿底峡到西藏后,所收众多弟子中最著名三人,即:库敦尊追雍仲、俄·勒贝西饶、仲敦巴杰哇迥乃。

   (252)额洛丹喜饶(俄译师洛丹喜饶):西藏历史上著名的一位大译师,(藏历第一饶迥土猪年公元1059年——第二饶迥土牛年公元1109年),额是家族名,他是额译师勒贝西饶弟兄四人中的老三却吉的儿子,幼时贫寒,十七岁时就逃往他伯父俄译师勒贝西饶处住了一年多。第二年伯父收其为弟子,送他经阿里到印度学习,同路去印度学习的还有译师赞喀沃且、穹波却尊、热译师、年译师等。他到中印度和克什米尔,留学十七年中学习了显宗、密宗、声明学、因明学等,学习勤苦,博闻强记。三十五岁的藏历第一饶迥水猴年(公元1092)返回西藏。把因明学和般若等几千种书籍从印度文译成藏文,他是西藏译师中翻译书籍最多的一位译师。但是他非常谦虚地说:“如果以前的译师是太阳和月亮,那我只不过是他们身边的一颗小星星。”他最善于讲经,他每次讲经时,听众多达万余人,最少也…

《红史(亦名乌兰史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觉囊派教法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