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囊派教法史》
觉囊派前法王阿旺·洛追扎巴著
许得存译
前 记
嗡!愿得吉庆
随行徒众的界根,
天成三密做变幻,
一切地方常放射,
愿善逝能仁殊胜。
穷究十力的甚深密意,
惠施诸良缘解脱寂静。
圆满施主善说正确言,
诸语心要明义弥勒说。
洁白清凉的宽阔宝地,
是林王金刚母所依处。
善开彼处圆满的法库,
躬身礼敬法王觉囊巴。
彼法乃为了义中观理,
究竟显密一切诸密意,
其在印度及雪域藏区,
如何产生发展略讲述。
这里,我们的第四导师释迦牟尼佛从很早以前肩负起解救一切众生痛苦的重担,发伟大的菩提心,立下解脱众生的神奇宏愿,乃接受无上菩提之果位,受用五决定坛轮,圆满神通,极为庄严,不惧怕在若如虚空般宽阔的广博世界上一起调伏变化身的事业,诞生在圣地印度,为无比释迦族净饭王之子。
在共同化机方面,首先以凡俗世间菩提心大资粮道法规护持国政,然后出家苦行,最后初夜降伏妖魔,午夜入定,一夜之间从加行道暖位修行至无学道。黎明时分,胜利鼓敲响之时,因自身之力,现起无漏智慧,以所得的无上大菩提。为了使三种姓徒众逐步归依佛教,三次善转*轮,其中随顺末次转*轮的中观师在西藏出现后,在吉祥森林王修行处建立法基寺院,从此发展出的执持了义修行传承的教法即是觉囊派,或者说在西藏弘传的大手印、大圆满、中观三派之中,觉囊派执持中观自空、他空中的他空见。
第一章 他空思想在印度的兴起
第一节 显教传承
随顺末次转*轮的吉祥觉囊派的理论在印度如何出现,此中又分显教之传授、密教之传授二者,在此先说显教之传授。导师,清净圆满佛陀为了谐调一切徒众的界根,三转*轮。关于如何三转*轮,《楞伽经》说“如对病患者,医生布施药;佛思诸有情,如是示教法。”《中观宝曼论》说:“如是声明师,教徒习文字;佛为诸徒众,宣讲忍辱法”。根据这种说法,犹如世界上一些医术高明的医生观察病患者的身体后给予适合于病情的药物。遍知佛为了适合下、中、上徒众之根器,由情器世间心力所现,按照这种道理次第宣讲佛法,使一切徒众逐渐入于教法。又如声明阿舍黎为了使弟子逐渐学习一切文字,首先让他们习读基本字母。佛陀按照一切徒众的界根,各自所能理解的程度宣讲不同佛法理论,徒众逐渐入于道次,自此求得清净之果位。
在此略说其中情形。佛陀针对小乘徒众之低等根器及大乘徒众的下根、中根、上根之根器,宣讲情器世间一切皆因业力烦恼所生和因心之坚固习气所生,以及诸法缘起、唯名假有,尤其宣讲世俗诸法并非实有。至于诸法之道理,佛陀按此等徒众根器的差别,分别宣讲补特伽罗及诸法中,并无常一自在自立之物,色身等为外境,为声证贪入之基,自相未成,诸法非实有,真性为空,犹如虚空,胜义圆成法性一切相,恒常没有变化,以此讲说,使徒众依各自的心量知道如何能掌握。这样,二谛的安立是佛在三转*轮中逐渐讲述的。首先,佛在印度婆罗莸斯仙人说法野兽栖息的森林(鹿野苑)中,主要考虑小乘种性,初转分别四谛*轮、以《别解脱戒经》、《四毗奈耶》、《百业经》、《缘起经》、《*轮经》、《解深密经》等大小五十部经典为代表。这次所转的小乘无量藏*轮乃佛因势因时,依不了义而说,成为 后来产生争论之根由,这是《解深密经疏》所说。
佛在印度如何宣讲大乘法?以后如何发展传播?首先,般若乘是佛于中转*轮和末转*轮中所讲。佛在灵鹫山、吉祥米积山等地,为大乘中根种姓的徒众二转*轮,讲无相、离戏论*轮,所讲经典以广、中、略品十七部《般若经》为代表,转无量藏*轮。《解深密经疏》说:“亦为因势所说,成为争论之根由”。又在印度毗舍离城(广严城),佛主要考虑大乘种姓之上根徒众,三转*轮,讲说分别胜义、究竟诸法本性、法性光明、善逝如来藏、不退了义、能示轮语的*轮,以《如来藏经》、《胜曼经》、《央掘魔罗经》等多部不共经典,以及《解深密经》、《楞伽经》等二十部共同经典为代表,转无量藏*轮。这次转*轮不因势因时,唯依胜义讲说,所以不生争论。佛陀以善于解释自己思想的方法以吉祥道授教。这样的大乘法,如《入楞伽经》所说:“能依唯识,不观外境;能依无相,超出唯识法。能依正所缘,超出无相法;瑜伽住无相,仍不及大乘”。根据这种说法,凡是正确趋入大乘者,要充分理解诸法唯心的现相,判定没有外境,由此判定诸法无实谛,即于唯识、明性、依他起性、世俗等也要遮止实执心,超脱说实有及唯识之理,决定无实离戏论之自性道理。由是,依附究竟本性之胜义诸相、清净法性、如来藏所缘,如果不超出无实离戏论独分的无相中观之道理,任何时候也不能觉知究竟种界的了义大乘成为无量功德中央的独体。所以,末转*轮的宗旨,如《大乘密严经》所说:“日月之珠宝,具圆满正相;日月光照射,发出自功能。阿赖耶智慧,如来藏妙;无漏具足善,变成他发出”。日月光射向日月种类宝石,自发巨光。同样,依赖善巧方便道的能作,除了种界如来藏、阿赖耶识外,从一切其他生起无漏智诸法,这种现证法是善证佛陀的究竟密意。所以,了义大中观的法源,犹如雪山水源。一般来说,佛陀二转*轮主要讲自空,末次转*轮讲胜义他空,两者之间的区别表现在:世俗、胜义二谛所摄的一切法都是从主观成立的,这种空是自空;一切世俗谛是从主成立的,故而为空。但是胜义谛法性任何时候非从主观上空,其直达究竟并无改变之自色,倘由于他人以世俗谛所执的戏论而使之空,这种空称为“他空”。世俗谛无实有,而胜义谛于究竟本性为实有。是故,舍弃二边的了义中观大善道是佛陀在末次转*轮之经藏中所讲说。总而言之,佛陀初转*轮与中转*轮的思想为圆满思想,但佛是根据这种理论方法讲述的。这方面的说法很多,暂且略说如上。
其次,当说以后如何发展之情形。在共同方面,佛陀三次转*轮后不久,天龙等把大乘经藏迎请到各自之地,暂时不住人间,依止小乘经藏出现了修行沙门四果的其数不可思议的圣聚寺庙。佛涅磐后,阿罗汉大迦叶主持小乘佛教第一次结集,迦叶付法于阿难。之后次第由麻衣尊者、小护、有愧三人护持教法。在有愧尊者护持教法时期,毗舍离(广严城)比丘众行十非事,宣称十非事为佛陀所说。针对这个问题,阿罗汉耶舍等七百阿罗汉举行第二次结集,破斥十非事。继耶舍之后,由付法藏师黑色和大善见两人护持教法。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在欧提毗舍国国王月护家里,文殊菩萨所变幻的比丘讲授大乘佛教教法,建立了经卷。据说经理师汇集了《般若八千颂》,密乘师们整理了《摄空性经》。这时候,以前佛陀所讲的大乘经藏除了住于他处外,各种经典始于人世间弘传。在此前后有大天比丘和妙贤尊者二人出世,彼二人宣传颠倒五事等,使佛教教法产生争端。此后,有龙比丘、保安两人前后出世,随入颠倒行列,搅乱佛教,发生争端,逐渐分裂出小乘四部与十八部,使真正证果的比丘寥寥无几。针对这些,阿罗汉和持藏大德们举行了小乘佛教第三次结集,创立了声闻十八部正教,把以前没有立于文字的经典、对法藏全部用文字记载,并且作了全面的核订。在此基础上,有迦湿弥罗大德长老徒众五千比丘出世,此为经部师之始。
小乘佛教第三次结集后,有说大乘法的大德阿毗达伽等五百说法师出世,他们从不同的地方迎请来大乘经藏、《入楞伽经》、《大乘密严经》等多部经典进行弘传,大乘佛教事实师唯识宗从此形成。继后吉祥萨乐和尊者出世,弘传中观教理。继后龙树论师护持教法,使中观教法广为弘传,从此圣地印度逐渐出现了一大批护持教法之大士。
〖显教他空传承〗
第一:获得佛祖究竟密意之定密,胜赞剖析大乘经部的了义与不了义教法,获得开创了义大中观轨辙名号的三域学者无著论师之事迹,如《文殊菩萨根本续》所说:“名无著之比丘,精通论典之义;分别经部典籍,了义与不了义。世间明导师,具足遍入性,由此成就明,娑罗之女友。由其密咒力,生起贤妙心。为使教常住,摄经自性义。一百五十岁,体衰去天界。生死诸轮回,长期享受乐。圣人次第修,终得菩提果。”如此经典所赞颂的圣者无著,由本尊观世音菩萨所摄受,是一位名叫昂楚玛的女婆罗门之子,成为帝王族士夫,基本上熟习一切共通与不共明处之经义。考虑到《般若经》的密意难以通达,为了明见佛尊,跟从阿舍黎阿哈达于幻网坛城接受灌顶,欲将鲜花奉献给弥勒佛。后来,无著论师来到鸡足山的一个洞穴中修行弥勒法十二年,得亲见弥勒佛。在这个期间他修得了上师教法禅定。一次弥勒佛问无著:“想要得到什么?”无著回答说:“我祈求大乘教法弘传。”弥勒听后对无著说:“握住我的衣边。”无著论师刚握住弥勒佛的衣边已经来到兜率天宫,约居住了相法于人间数半五十年即二十五年的时间,遍闻大乘佛教诸法,心中默记全部经义。尤其是对弥勒佛主要钻研末次转*轮经义,摄集大乘经部思想所著的《究竟一乘宝性论》、《辩法法性论》、《辩中边论》、《现观庄严论》、《经庄严论》等《慈氏五论》逐句逐章研究,获得了各种不同门类的禅定。弥勒法是从究竟佛义、不退还了义教法著成的,非常明确地提出了他空大中观的见修。无著论师掌握了弥勒佛的全部精神,证得菩提之后返还了人间,善为开示了义大中观之轨辙。
第二:无著论师的同母弟弟世亲论师,出生于印度婆罗门种姓,开初熟读声闻部诸经藏,不信大乘佛教。有一次,当他闻听其兄圣者无著的亲传弟子、说讲大乘教法的两位比丘宣讲《不尽慧经》和两部《十地经》后,心中对大乘佛教生起敬信…
《觉囊派教法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