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囊派教法史》
覺囊派前法王阿旺·洛追紮巴著
許得存譯
前 記
嗡!願得吉慶
隨行徒衆的界根,
天成叁密做變幻,
一切地方常放射,
願善逝能仁殊勝。
窮究十力的甚深密意,
惠施諸良緣解脫寂靜。
圓滿施主善說正確言,
諸語心要明義彌勒說。
潔白清涼的寬闊寶地,
是林王金剛母所依處。
善開彼處圓滿的法庫,
躬身禮敬法王覺囊巴。
彼法乃爲了義中觀理,
究竟顯密一切諸密意,
其在印度及雪域藏區,
如何産生發展略講述。
這裏,我們的第四導師釋迦牟尼佛從很早以前肩負起解救一切衆生痛苦的重擔,發偉大的菩提心,立下解脫衆生的神奇宏願,乃接受無上菩提之果位,受用五決定壇輪,圓滿神通,極爲莊嚴,不懼怕在若如虛空般寬闊的廣博世界上一起調伏變化身的事業,誕生在聖地印度,爲無比釋迦族淨飯王之子。
在共同化機方面,首先以凡俗世間菩提心大資糧道法規護持國政,然後出家苦行,最後初夜降伏妖魔,午夜入定,一夜之間從加行道暖位修行至無學道。黎明時分,勝利鼓敲響之時,因自身之力,現起無漏智慧,以所得的無上大菩提。爲了使叁種姓徒衆逐步歸依佛教,叁次善轉*輪,其中隨順末次轉*輪的中觀師在西藏出現後,在吉祥森林王修行處建立法基寺院,從此發展出的執持了義修行傳承的教法即是覺囊派,或者說在西藏弘傳的大手印、大圓滿、中觀叁派之中,覺囊派執持中觀自空、他空中的他空見。
第一章 他空思想在印度的興起
第一節 顯教傳承
隨順末次轉*輪的吉祥覺囊派的理論在印度如何出現,此中又分顯教之傳授、密教之傳授二者,在此先說顯教之傳授。導師,清淨圓滿佛陀爲了諧調一切徒衆的界根,叁轉*輪。關于如何叁轉*輪,《楞伽經》說“如對病患者,醫生布施藥;佛思諸有情,如是示教法。”《中觀寶曼論》說:“如是聲明師,教徒習文字;佛爲諸徒衆,宣講忍辱法”。根據這種說法,猶如世界上一些醫術高明的醫生觀察病患者的身體後給予適合于病情的藥物。遍知佛爲了適合下、中、上徒衆之根器,由情器世間心力所現,按照這種道理次第宣講佛法,使一切徒衆逐漸入于教法。又如聲明阿舍黎爲了使弟子逐漸學習一切文字,首先讓他們習讀基本字母。佛陀按照一切徒衆的界根,各自所能理解的程度宣講不同佛法理論,徒衆逐漸入于道次,自此求得清淨之果位。
在此略說其中情形。佛陀針對小乘徒衆之低等根器及大乘徒衆的下根、中根、上根之根器,宣講情器世間一切皆因業力煩惱所生和因心之堅固習氣所生,以及諸法緣起、唯名假有,尤其宣講世俗諸法並非實有。至于諸法之道理,佛陀按此等徒衆根器的差別,分別宣講補特伽羅及諸法中,並無常一自在自立之物,色身等爲外境,爲聲證貪入之基,自相未成,諸法非實有,真性爲空,猶如虛空,勝義圓成法性一切相,恒常沒有變化,以此講說,使徒衆依各自的心量知道如何能掌握。這樣,二谛的安立是佛在叁轉*輪中逐漸講述的。首先,佛在印度婆羅莸斯仙人說法野獸棲息的森林(鹿野苑)中,主要考慮小乘種性,初轉分別四谛*輪、以《別解脫戒經》、《四毗奈耶》、《百業經》、《緣起經》、《*輪經》、《解深密經》等大小五十部經典爲代表。這次所轉的小乘無量藏*輪乃佛因勢因時,依不了義而說,成爲 後來産生爭論之根由,這是《解深密經疏》所說。
佛在印度如何宣講大乘法?以後如何發展傳播?首先,般若乘是佛于中轉*輪和末轉*輪中所講。佛在靈鹫山、吉祥米積山等地,爲大乘中根種姓的徒衆二轉*輪,講無相、離戲論*輪,所講經典以廣、中、略品十七部《般若經》爲代表,轉無量藏*輪。《解深密經疏》說:“亦爲因勢所說,成爲爭論之根由”。又在印度毗舍離城(廣嚴城),佛主要考慮大乘種姓之上根徒衆,叁轉*輪,講說分別勝義、究竟諸法本性、法性光明、善逝如來藏、不退了義、能示輪語的*輪,以《如來藏經》、《勝曼經》、《央掘魔羅經》等多部不共經典,以及《解深密經》、《楞伽經》等二十部共同經典爲代表,轉無量藏*輪。這次轉*輪不因勢因時,唯依勝義講說,所以不生爭論。佛陀以善于解釋自己思想的方法以吉祥道授教。這樣的大乘法,如《入楞伽經》所說:“能依唯識,不觀外境;能依無相,超出唯識法。能依正所緣,超出無相法;瑜伽住無相,仍不及大乘”。根據這種說法,凡是正確趨入大乘者,要充分理解諸法唯心的現相,判定沒有外境,由此判定諸法無實谛,即于唯識、明性、依他起性、世俗等也要遮止實執心,超脫說實有及唯識之理,決定無實離戲論之自性道理。由是,依附究竟本性之勝義諸相、清淨法性、如來藏所緣,如果不超出無實離戲論獨分的無相中觀之道理,任何時候也不能覺知究竟種界的了義大乘成爲無量功德中央的獨體。所以,末轉*輪的宗旨,如《大乘密嚴經》所說:“日月之珠寶,具圓滿正相;日月光照射,發出自功能。阿賴耶智慧,如來藏妙;無漏具足善,變成他發出”。日月光射向日月種類寶石,自發巨光。同樣,依賴善巧方便道的能作,除了種界如來藏、阿賴耶識外,從一切其他生起無漏智諸法,這種現證法是善證佛陀的究竟密意。所以,了義大中觀的法源,猶如雪山水源。一般來說,佛陀二轉*輪主要講自空,末次轉*輪講勝義他空,兩者之間的區別表現在:世俗、勝義二谛所攝的一切法都是從主觀成立的,這種空是自空;一切世俗谛是從主成立的,故而爲空。但是勝義谛法性任何時候非從主觀上空,其直達究竟並無改變之自色,倘由于他人以世俗谛所執的戲論而使之空,這種空稱爲“他空”。世俗谛無實有,而勝義谛于究竟本性爲實有。是故,舍棄二邊的了義中觀大善道是佛陀在末次轉*輪之經藏中所講說。總而言之,佛陀初轉*輪與中轉*輪的思想爲圓滿思想,但佛是根據這種理論方法講述的。這方面的說法很多,暫且略說如上。
其次,當說以後如何發展之情形。在共同方面,佛陀叁次轉*輪後不久,天龍等把大乘經藏迎請到各自之地,暫時不住人間,依止小乘經藏出現了修行沙門四果的其數不可思議的聖聚寺廟。佛涅磐後,阿羅漢大迦葉主持小乘佛教第一次結集,迦葉付法于阿難。之後次第由麻衣尊者、小護、有愧叁人護持教法。在有愧尊者護持教法時期,毗舍離(廣嚴城)比丘衆行十非事,宣稱十非事爲佛陀所說。針對這個問題,阿羅漢耶舍等七百阿羅漢舉行第二次結集,破斥十非事。繼耶舍之後,由付法藏師黑色和大善見兩人護持教法。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在歐提毗舍國國王月護家裏,文殊菩薩所變幻的比丘講授大乘佛教教法,建立了經卷。據說經理師彙集了《般若八千頌》,密乘師們整理了《攝空性經》。這時候,以前佛陀所講的大乘經藏除了住于他處外,各種經典始于人世間弘傳。在此前後有大天比丘和妙賢尊者二人出世,彼二人宣傳顛倒五事等,使佛教教法産生爭端。此後,有龍比丘、保安兩人前後出世,隨入顛倒行列,攪亂佛教,發生爭端,逐漸分裂出小乘四部與十八部,使真正證果的比丘寥寥無幾。針對這些,阿羅漢和持藏大德們舉行了小乘佛教第叁次結集,創立了聲聞十八部正教,把以前沒有立于文字的經典、對法藏全部用文字記載,並且作了全面的核訂。在此基礎上,有迦濕彌羅大德長老徒衆五千比丘出世,此爲經部師之始。
小乘佛教第叁次結集後,有說大乘法的大德阿毗達伽等五百說法師出世,他們從不同的地方迎請來大乘經藏、《入楞伽經》、《大乘密嚴經》等多部經典進行弘傳,大乘佛教事實師唯識宗從此形成。繼後吉祥薩樂和尊者出世,弘傳中觀教理。繼後龍樹論師護持教法,使中觀教法廣爲弘傳,從此聖地印度逐漸出現了一大批護持教法之大士。
〖顯教他空傳承〗
第一:獲得佛祖究竟密意之定密,勝贊剖析大乘經部的了義與不了義教法,獲得開創了義大中觀軌轍名號的叁域學者無著論師之事迹,如《文殊菩薩根本續》所說:“名無著之比丘,精通論典之義;分別經部典籍,了義與不了義。世間明導師,具足遍入性,由此成就明,娑羅之女友。由其密咒力,生起賢妙心。爲使教常住,攝經自性義。一百五十歲,體衰去天界。生死諸輪回,長期享受樂。聖人次第修,終得菩提果。”如此經典所贊頌的聖者無著,由本尊觀世音菩薩所攝受,是一位名叫昂楚瑪的女婆羅門之子,成爲帝王族士夫,基本上熟習一切共通與不共明處之經義。考慮到《般若經》的密意難以通達,爲了明見佛尊,跟從阿舍黎阿哈達于幻網壇城接受灌頂,欲將鮮花奉獻給彌勒佛。後來,無著論師來到雞足山的一個洞穴中修行彌勒法十二年,得親見彌勒佛。在這個期間他修得了上師教法禅定。一次彌勒佛問無著:“想要得到什麼?”無著回答說:“我祈求大乘教法弘傳。”彌勒聽後對無著說:“握住我的衣邊。”無著論師剛握住彌勒佛的衣邊已經來到兜率天宮,約居住了相法于人間數半五十年即二十五年的時間,遍聞大乘佛教諸法,心中默記全部經義。尤其是對彌勒佛主要鑽研末次轉*輪經義,攝集大乘經部思想所著的《究竟一乘寶性論》、《辯法法性論》、《辯中邊論》、《現觀莊嚴論》、《經莊嚴論》等《慈氏五論》逐句逐章研究,獲得了各種不同門類的禅定。彌勒法是從究竟佛義、不退還了義教法著成的,非常明確地提出了他空大中觀的見修。無著論師掌握了彌勒佛的全部精神,證得菩提之後返還了人間,善爲開示了義大中觀之軌轍。
第二:無著論師的同母弟弟世親論師,出生于印度婆羅門種姓,開初熟讀聲聞部諸經藏,不信大乘佛教。有一次,當他聞聽其兄聖者無著的親傳弟子、說講大乘教法的兩位比丘宣講《不盡慧經》和兩部《十地經》後,心中對大乘佛教生起敬信…
《覺囊派教法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