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紅史(亦名烏蘭史冊)▪P35

  ..續本文上一頁不下千人,身邊能協助講經的弟子也有一千八百多人。他享年五十二歲,他的詳細事迹見于尼塘活佛阿旺宣奴著的《桑浦寺目錄》。

   (253)印度金剛座:據從漢文翻譯成藏文的唐玄奘《大唐西域記》的說法,在中印度甘達城的西南方。按照佛教的說法,此地是釋迦牟尼最初成佛之地,有菩提樹和佛塔。

   (254)《甘珠爾》:釋迦牟尼所說的教法很多,譯成藏文的這些經教彙集起來稱爲《甘珠爾》。按照佛教的說法,釋迦牟尼在世時,把他所說教義用文字記錄下來後,供國王、大臣、居士們晚上在燈光下閱讀,但是這些佛經還沒有統一整理。釋迦滅寂四百多年後,由迦膩色迦王任施主,召集菩薩、阿羅漢、班智達等一萬七千人集會,調解十八部弟子關于佛經的爭論,把留傳在世間的佛經統一搜集編成卷帙。這些佛經,大部分在叁次滅佛中失傳。剩余下來的有一部份譯成了藏文,稱爲“甘珠爾”。翻譯的譯師在前宏期(從藏王松贊幹布到朗達瑪滅佛前的二百年中)從譯師吞米桑布紮到南喀迥總共有五十一位譯師。從後宏期到蒙古准噶爾部統治西藏前的七百一十八年中從譯師仁欽桑波到敏珠林羅欽達瑪室利總共有一百七十一位譯師,他們把很多佛經和論著從梵文、漢文、象雄文、于阗文翻譯成藏文。

   藏王赤松德贊在位時,譯師噶哇貝寨和款魯易旺波松把丹噶宮所有的《甘珠爾》和《丹珠爾》統一整理,編爲《丹噶目錄》,這是西藏編定《甘珠爾》和《丹珠爾》的開端。以後在藏王赤德松贊塞那累江雲在位時由噶哇貝寨、卻傑甯波,德哇納紮、白傑論波等譯師把青浦宮所有的經典統一整理,編成《青浦目錄》。此後又把旁塘宮的一部分《甘珠爾》整理編成《旁塘目錄》。從藏曆第五饒迥水雞年(公元1312年)到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普顔笃在位的九年期間,迎請納塘寺的格西嘉喀巴拔希喇嘛到朝廷,他把漢地的一箱墨和很多紙張、毛筆獻給他的上師覺丹日貝熱智,因此覺丹日貝熱智、衛巴羅賽绛曲益喜、譯師索南沃色和江若绛曲本等人得以把衛藏、阿裏等地所有的《甘珠爾》和《丹珠爾》的底本收集、校對、編訂。覺丹日貝熱智編了《甘珠爾》和《丹珠爾》的目錄,其中的《甘珠爾》部分稱爲《甘珠爾目錄太陽的光輝》。覺丹日貝熱智和嘉喀拔希二人的弟子巴羅賽绛曲益喜編了《甘珠爾和丹珠爾的目錄概要》。嘉喀拔希又從蒙古地方寄來大批墨和紙張,要求按編訂的目錄抄寫整套《甘珠爾》和《丹珠爾》,在西藏這是第一次抄寫整套藏文大藏經。後來用這套大藏經爲藍本,由布敦仁波且校訂,寫成蔡貢塘的《甘珠爾》和夏魯寺的《甘珠爾》和《丹珠爾》。又由它們轉抄成仁蚌、澤當、貢嘎、丹薩替等地的寫本,江孜第悉熱丹貢桑帕巴以納塘的《甘珠爾》爲底本,由洛欽士傑貝校訂,抄寫成江孜本《甘珠爾》。直到十五世紀初,藏文大藏經只有抄寫本,沒有木刻本。藏曆第七饒迥土雞年(公元1408年),明朝永樂帝召請宗喀巴,宗喀巴派弟子绛欽卻傑釋迦也失爲代表到北京,住了較長時間。永樂帝下令在南京刻藏文板《甘珠爾》,這是藏文《甘珠爾》第一次刻板印刷。到藏曆第十一饒迥水馬年(公元1642年)固始汗消滅第悉藏巴,建立了西藏地方政權,粗樸寺噶m巴第十世活佛卻英多傑經過康區逃到雲南,住了多年。雲南納西族木土司索南熱丹刻了一套完整的《甘珠爾》經板。固始汗死後,木土司喀竹反對西藏地方政府的戰亂被平息,這套《甘珠爾》經板搬到裏塘寺,稱爲裏塘硃印版。藏曆第十二饒迥鐵牛年(公元1721年),由卓尼軍事首領索爾貢布任施主,以裏塘版、南京版和衛地手抄《甘珠爾》本爲底本,刻印了一整套《甘珠爾》,放在卓尼大寺中,因此就叫卓尼版《甘珠爾》。藏曆第十二饒迥鐵狗年(公元1730年),由攝政頗拉哇索南多傑任施主,以蔡巴《甘珠爾》爲底本刻印了一整套《甘珠爾》,存放在納塘寺,因此叫做納塘版《甘珠爾》。與此同時,由德格土司丹巴次仁任施主,刻印了一整套甘珠爾,存放在德格印經院,因此叫做德格硃印本。十叁世DL喇嘛臨終時,由于止貢廓覺活佛奉獻助緣和提出要求,原西藏地方政府刻印了一套《甘珠爾》存放在布達拉宮下面的印經院,因此就叫布達拉本。此外還有元代和清代的漢文和滿文的甘珠爾。關于這些《甘珠爾》手抄本和刻印本的內容、部數、刻版人員數、工時和校正者的情況詳見各自的目錄,不在此贅述。

   (255)給拉薩大昭寺貢獻金頂:以前拉薩大昭寺屋頂是瓦鋪的,是阿裏古格王日烏美爲安放有釋迦牟尼佛像的神殿換上鎏金銅瓦的屋頂。

   (256)東方宗喀:依據黃河的流勢,黃河流域分成南北兩部分。黃河以北,西面是青海湖,東面稱爲宗喀。從青海源頭的察罕托羅海流出的各條河流中,左面的河流入塘麻若湖中,又從俄若水峽流出,彙流後稱爲宗曲河(湟水)。湟水南北岸地方總稱爲宗喀,山脈稱爲宗拉山亦宗喀傑日吞布山。詳見《安多政教史》第一函。

   (257)多麥王系(青海王系):藏王貝考贊執政的第十一年,木兔年(唐昭宋乾甯二年)公元895年,農民起義軍首領蘇布達則聶殺死藏王貝考贊,貝考贊的長子吉德尼瑪衮和次子赤紮西則巴貝二人被迫逃往阿裏,吉德尼瑪衮之後裔在阿裏建立了拉達克和古格王朝,赤紮西則巴貝有叁個兒子,次子沃德有四個兒子,沃德的次子赤德到了多麥地方,由此傳出多麥王系,稱“唃厮部落”,此系與宋朝建立了友好的互市關系。

   (258)绛吉頓巴:關于他的詳細記載,迄今未見到。《紅史》中說他在《紅史》成書前六十一年的火狗年(藏曆第五饒迥火狗年公元1286年)著有《王統如意寶樹史》。

   (259)《王統如意寶樹史》:绛吉頓巴西饒本著的一本西藏曆史書籍,此書多方搜尋來獲。在《西藏王統世系明鑒》德格版28頁中說:“該書記載從藏王聶赤贊普到松贊幹布的父親南日松贊的曆史,因和佛教沒有關系,所以沒有收錄,如願意看請參閱該書。”因此估計《王統如意寶樹史》中有許多重要資料。

   (260)帕托巴仁多:《紅史》記載,他是《阿裏拉達克王統記》的作者,該書與現在流傳的《拉達克王統記》不同,是另一部書,值得研究。

   (261)薩迦世系:薩迦教派的教法史和曆史有多種,詳細敘述昆氏家族世系,詳見于達欽阿美阿旺貢嘎索南著的《薩迦世系史》。其中記載的世系如下表:款·官卻傑波以後的世系表。

   (262)堅守梵淨行(守居士戒):指戒殺、戒盜、戒邪淫、戒謊言、戒酒。守此五戒者爲居士。

  

   (263)官卻傑布(款·官卻傑布):藏曆第一饒迥木狗年(公元1034年)——第二饒迥水馬年(公元1102年),款釋迦洛追的兩個兒子中的次子,開始學舊密宗,以後學新密宗。他拜瑪譯師、梅譯師、巴日譯師、布讓譯師和南庫巴等很多賢者爲師。因見溫波地方形如大象臥地,腰部右邊土白地肥,又有河流右旋等吉相,欲在此建一寺廟,向該地總領主覺臥冬那巴請求,並將白色的騾馬一匹、珍寶念珠、一件女裝贈給該地領主象雄庫熱哇、四部僧衆和寺屬七村,買到土地後,在藏曆第一饒迥水牛年(公元1073年)倡建薩迦寺。他娶有兩個妻。

   (261)薩迦世系:薩迦教派的教法史和曆史有多種,詳細敘述款氏家族世系,詳見于達欽阿美阿旺貢嘎索南著的《薩迦世系史》。其中記載的世系如下表:??

  子,長妻未生子,又娶瑪久尚莫爲妻,生子薩欽貢噶甯布。官卻傑布六十九歲逝于郭如木,關于他的曆史詳見達欽阿美夏著的《薩迦世系史》德格版9頁6行--13頁3行。

   (264)薩欽貢噶甯布:藏曆第二饒迥水猴年(公元1092)——第叁饒迥土虎年(公元1158年)莫生于其父款·卻傑布五十九歲時,其母瑪久尚瑛。他不到十一歲就隨父親學習讀寫並聽文章講經。其父逝後,其母將住持職位交給喇嘛巴日譯師,他拜章德達瑪甯波、穹仁欽紮和巴日譯師等賢者爲師,學習了論藏、般若、因明和新密宗,八年後喇嘛巴日譯師把寺主職務交給他。此後他又以很多格西和高僧爲師,主要學習密宗。二十歲至六十七歲之間任薩迦寺的住持,六十七歲時死于迦沃喀當地方。薩欽所有的著作收入他的全集中,分兩函。德格印經院有此書。他的事迹詳見達欽阿美夏所著《薩迦世系史》13頁 3行——30頁4行。

   (265)索南孜摩大師(傑尊索南孜摩):藏曆第二饒迥水狗年(公元1142年)——第叁饒迥水虎年(公元1182年),其父薩欽貢噶甯布前後娶兩妻,他是次妻瑪久沃珍所生的長子,幼時其父教給他薩迦祖傳教法。他十七歲時,讓自己十叁歲的弟弟傑尊紮巴堅贊住持,自己到了前藏,從恰巴卻吉森格學習佛教哲學十一年,二十六歲時,著了一部《佛教入門》的論著。關于他是否擔任過薩迦住持曾有兩種說法,認爲他沒有當過薩迦住持的說法較爲可信,請參閱《薩迦世系史》德格版 236頁5行——329頁6行的辨析。索南孜摩大師的著作編爲全集,計叁函,德格印經院有此版本。其詳細事迹請閱達欽阿美夏所著《薩迦世系史》34頁5行——37頁6行。

   (266)傑尊紮巴堅贊:藏曆第叁饒迥火兔年(公元1147年至第四饒迥火雞年(公元1216年),他是傑尊索南孜摩之弟。生于其父薩欽貢噶甯布五十六歲之時,八歲至十二歲跟著父親學習,十叁歲時父親去逝,其兄索南孜摩讓他當薩迦住持,直到七十歲,共任住持五十七年,他主持建薩迦舊寺大屋頂佛殿及金汁書寫甘珠爾。並將別人布施的財物全都用于造佛像、佛塔或布施給窮人等善事,臨死時他除了一個坐墊、一套袈裟外別無他物。享年七十…

《紅史(亦名烏蘭史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覺囊派教法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