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十幾歲哦。我說王陽明也沒有見道,只見了一點影子。認識了第六識,不懂第七識,第八識更不知道。我說第一句話是偷《六祖壇經》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心性本體是無善無惡的,善惡是第六意識分別,是人爲出來的,此其一。第二句是引用六祖在大瘐嶺接引惠明法師說的:"不思善,不思惡,恁麼時是你的本來面目?"
這個還不說,我先問它的根源。你們的學識文化,大概還不知道,我說請問"無善無惡性之體",我們人性本來無善無惡。無善無惡是本來都沒有嘛,對不對?一切都沒有了嘛,爲什麼說是"有善有惡意之動"?請問這一動的意是不是體上來的,有體才有用嘛;意動如果是由體上來的,意動就有善惡,可見體的本身有善惡啊。這以邏輯來講四個字:"自語相違"。自己的語言,講出來的自相矛盾了,違背了。等于說"不好不壞"。不好就是壞嘛,不壞就是好嘛,這等于沒有講嘛。所以怎麼可以講不好不壞呢?在邏輯來講,這一句話不合理的,不合邏輯的。我常常罵同學們有時講話不合邏輯,我問你這兩天好不好?老師啊,這裏氣候......我說你先答複我,我問你這兩天好不好,你說好不好就是了,啰嗦什麼!
"無善無惡性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這一動是體來起用嘛。可見他是"自語相違"了。體上是無善無惡的,意動了就有善惡,那個意是不是體起用呢?等于海上波浪就是水,水一動就起波浪了,波浪是水變的嘛!就是這個道理。
第叁句"知善知惡是良知"。這個是知性了。請問這一知是不是體上的用?體上起用,體既然知道有善惡,可見體是有善有惡了,有這個功能了。不然的話在哲學上就犯了叁元論了,有一個本體是無善無惡的,有一個意是本體動出來的,有一個知在知道上,不是叁個了嗎?在哲學上犯了叁元論的錯誤了。第四句話我不批評,那是行爲哲學,一切宗教,一切教育,都是爲善去惡,這句話沒有問題。前面叁句話講本體論都有問題,所以千萬不要搞錯了。他是講做人做事,道德行爲都好;嚴格來說在哲學上講是錯誤的,因爲本體認不清楚。
知從哪裏來
我們這個思維知性你說有善有惡嗎?沒有善惡你怎麼會知道這個東西我要,那個我不要?這件事情我該做,那件事情我不該做?你說"我不要",因爲你的知性對自己說我不要了。"我要"是你的知性要了。這一知是什麼來的?那你非懂唯識不可了。這是第六意識在知,第六意識的作用偏重于分別,思想,善惡、清楚、是非、明暗、喜歡不喜歡,都是第六意識在動。
但它後面還有個老板,這個老板天生的有個"我",就是第七識,梵文翻音叫末那。末那的含義是根本我執。當一個胎兒由入胎變成人的時候,沒有思想,沒有感覺,沒有作用,入胎的時候只有一個"我"的作用存在。每個人都有一個個體的我,這個就是意的根根,這個根是不起分別的。所以胎兒在娘胎裏頭,第八阿賴耶識來了,第七末那識來了,但是第六意識尚不起分別作用。慢慢長成到叁四個月以後才有感覺,第六意識慢慢一點一點形成,是汙染上去的。這個很深啦,將來專講的時候再講。
那麼這個"我"的意識哪裏來呢?不是這一生來的,不是父親的精蟲跟母親的卵變出來的。母親的卵變的是細胞啊、血液啊、肌肉啊。父親那個精蟲慢慢分化,這是說還沒有完全嚴格的測驗,究竟變骨骼啦,或變成別的什麼啦。那麼這個人的個性、思想、習慣呢?不是父母的遺傳,遺傳只是四緣裏的一部分作用。我們的個性、思想是前生的,多生累世的習慣種子帶來的,叫第八阿賴耶識,所以叫種子識。以唯識講這個生命"種子生現行",每一個人的種子,種子識,形成了現在的自己。其實"種子"兩個字,也被人世間的物理世界向佛學借用了的;像稻子有稻子的種子,麥子有麥子的種子,香蕉有香蕉的種子......這個種子,那個種子,各自有種子帶來。
再研究種子,我們岔過來,世界上的每個植物,一株花,一個芝麻,你把它的種子解剖來看,都是由兩個半個合攏來,中間是空心的。世界上沒有一個種子中間不是空的!連物理世界的中心,中間也還是空的。當然,現在科學還沒有仔細分析到再解剖細胞基因,還要等待,最後還是空的。"種子生現行"就是現在的感覺知覺,以及思想的行爲所表達出來的。而我們現在這一生所經曆的一切一切,所謂這個現行已經有地汙染,又變成來生的種子了。
修行是改變什麼
所以修行要從種子這裏入手,修行就要改變心行,要從心行去轉變。所以"轉識"是如何修行把它轉過來,修行就是把這個業識轉了。有許多同學,很多朋友,男女老幼,你們大家都是我的朋友,你看每人個性不同,有時候我勸你們的話,也改變不了你,我也只好笑一笑,也不會生氣。心裏感歎,你的習氣多生累劫帶來,今天你叫我南老師,我一句話能把你改變得了,那就奇怪了,那是很難改變的。要修行的話,如果你不認識自己,自己不去改,佛也把你改變不了。
"種子生現行,現得熏種子",這個種子是怎麼來的呢?這個種子就是十二因緣。講小乘的時候,佛沒有清楚地說這個種子是什麼;拿現在話來講叫它一塌糊塗,就是佛說的無明,莫名其妙的,永遠搞不清楚的,所以叫無明,永遠是暗的,懵懵的。這一念無明來的就是種子,種子生出來現行。我們這一輩子爲什麼多病,爲什麼他沒有病?爲什麼你那麼發財?爲什麼我那麼窮?爲什麼你那麼胖,我那麼瘦?這就是種子生現行,現行又熏種子。
因緣的條件
那麼這個中間起的作用呢?剛才講到王陽明,地太籠統了,沒有講清楚。所起的作用,由前五識到第六識,到第七識、第八識,都中因緣所生。因緣有條件,所以叫你們讀玄奘法師的文章。我對他有點不恭敬,說他文學不夠好,所以唯識給他翻譯得越加難讀。但是他又真是了不起的偉大,把《八識規矩頌》用中國文學作出來,真了不起。
譬如說眼睛看東西九個緣,你們都記得嗎?九個條件眼睛才能看東西。眼睛有眼珠子、眼白、眼神經,這個不拿科學分析,如果以科學來分析就有一二十個緣了。粗淺來講,我們的眼睛、眼珠子就叫眼根。我不過用我的知識範圍先告訴你,我們眼珠子每人看的東西不同哦。現在我這裏有一包煙,這個盒子大家看到是紅的,眼睛對于顔色的分辨,拿科學儀器來分析,每人看到的紅有不同,你看到深一點,他看到淺一點。因爲每一個人眼球的組織、神經、色素分別不同,不一樣,大體上我們叫紅,這個是現在科學。
我們不講現在的科學,眼珠子叫眼根,這是個機器。眼珠子看前面的東西像照相機一樣,它只會照,照下來的是什麼東西呢?照相機不知道,是靠照相機後面那個人"咔嚓"一下,才知道這是貓,這個是人。如果研究現在的科學,眼珠子完全是個照相機,後面視神經才是能看見的。所以你近視了,是你視覺神經不健康了,影響到視覺。
回過來,眼根、眼珠子是一個因緣了,但是眼珠子前面沒有空間、沒有距離是看不見的。眼睛如果用手一蒙,就看不見前面的東西了。所以眼珠子看東西,必須前面有空間。有距離就能看見嗎?不行,還要光線的,黑暗中看不見東西,只看到黑暗。所以眼根、光、空間、現象(境)、--我前面擺一包香煙,有空間,有光線,我眼睛看到香煙了--四個條件了。
可是知道這個是什麼煙,不是眼睛知道的,而是第六意識、腦的關系了。第六意識不在腦裏頭哦,透過腦的視覺神經,第六意識分析了這是一包煙。什麼煙啊?中華。這是第六意識有一個作意,就是有個意識在分別了,作意的分別就曉得這是中華煙。再看這個中華有兩叁年沒有打開,發黴了,這都是意識分別,同眼睛沒有關系。這個意識的分別帶有善惡作用,有染汙的--這個我不喜歡,你換一個牌子給我。分別以後有汙染--佛學原來叫染汙,我們現在習慣叫汙染,其實是同一個東西。所以分別有染汙的功能。
眼睛看東西的作用怎麼來呢?氣的關系。根本依是氣,第八個條件就是根本依。一般講唯識只講根本依是習氣,因爲他沒有經過修持,所以不知道根本依是安那般那這個氣的關系。如果沒有這個功能,你前面幾個因素俱備也沒有用。但是有根本依有氣就有用嗎?也不對,後面還有一個根源,就是第八阿賴耶識的種子功能發出來的作用。種子是前生,以及很多的前生累積帶過來的。
種子發生現在的功能叫做種子生現行,現在的行爲也是功能現行。我們成了人以後,這一生的經驗累積起來又變成因果,他生來世變成自己的個性。身心的作用就是現行熏種子,互相爲因果。互相爲因果就是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果同時。不能說因在前面,果在後面,有時候因變成果,果變成因。這個是很細密的一個科學。眼睛看東西九個緣搞清楚了沒有?九個緣,空、明、根、境、作意、分別依、染淨依、根本依、種子依。
那麼耳朵聽聲音呢?八個條件,耳朵聽聲音不需要光明,所以去掉一個。但是耳朵聽聲音也要空間,也要距離,沒有距離把耳朵蒙住,就聽不見了。鼻子聞東西,香的臭的,同舌頭吃東西,好吃不好吃,酸甜苦辣,是七個條件,不需要空間。鼻子痛氣味、舌頭嘗東西中間不能有距離的,這個是觸跟受,接觸才有感受,空明都不需要了。身體的感覺也只有七個條件。可是第六意識的思想在哪裏呢?不在腦。腦中身識,識在七個條件下起作用。
第六意識身心內外都存在,不過它透過身體,透過腦在起作用,起思想。第六意識有五個緣--作意、境、染淨依、根本依、種子依,空、明根本不需要了。腦是前五識的身根。佛學在戒律上講,男女生殖器官叫身根;但是,正式講生命的身根是腦。第六意識沒有根,…
《禅與生命的認知 初講 第六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