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時,聽到外面喧嘩吵鬧,流水嘩嘩,或者雞鳴犬吠等嘈雜聲音,感到心煩厭惡,心不由自主地被聲音所吸引……自己覺得:應該馬上離開,到比此地更爲寂靜的深山曠野去……
如果自心沒能馴服調順,那麼影響禅定的因素到處都存在,這就如同香葉樹龍王的故事一樣,是根本無法躲避的。
因此,聽到犬吠汪汪河水嘩嘩之聲,感到刺耳難忍,激起心念紛紛,此時就應當尋找心念從何而來,住停何處,去于何方……觀察一下,由嘈雜聲音所引發的討厭感其本性到底是何種樣子?在深入觀察之後,它們都消于無基之空性。
采用下一方法,有可能更爲有效。把所有的“不清淨和厭惡”的心念都作爲所緣境加以修習,結果,它們都不能構成幹擾的因素,而將此逆緣轉爲道用。
如此修行,逐漸地就能感到:安住狀態越來越明顯,越來越穩固。仿佛廣闊無垠的大海,充溢彙盈。
在安住時,若存在細微的執著——“我現在正在安住”,對此心念不要執持,應當即刻直視“安住心念”的本性,就能了然見到安住的本性是空性的。這一境界的安住就是寂止,這一境界的空性就是勝觀,這二者一味一體,無二圓融。
保任這一修行狀態,身心就會怡然安逸。自我覺得沒有比自己更加快樂的人了。一直都想禅修的願望充斥于心,再也不想到處遊蕩,只想身心安住一處。對于衣著食物的貪執自然減弱……正因身心充溢安樂的緣故,幾乎整個白天都無有散亂,夜晚也能認知一些夢境。這段時期,一定要專門修習上師瑜伽法。在座間時,要猛勵祈喚上師。除此之外,最好不要作其它任何事情,也不要閱經看論,否則,不僅毫無裨益,而且有可能會給修行帶來負面影響。
在這一階段過去之後,宛若大海般的安住狀態有所消失,明空無別的體驗澈然出現,仿佛雲消霧散,徹底顯露出蔚藍天空。心中明然生起清明澈然的定解,自以爲沒有比這更爲殊勝的證悟了。但其間仍然夾雜著對于明空澈然的執著。若觀看執著心的本性,就能即刻消于空性,無有明與非明、空與非空。
不久,對于明受的敏銳力稍有消失,認爲一切都是純一的大空性。包括土木山川、房屋居舍,仿若虛空般都是空性,甚至感到自己的身體都覺得不存在了。然而,仍然存有對“空性”的執著。于之直接觀視這一“執著”的本性,就能覺知超越言語所能表達的空與非空。
就樂明無念的叁種覺受而言,它們出現的順序不定,時間段也是長短不一的。有的可能保有幾年,有的可能保有數月,而有的卻只有幾天……
在遭遇痛苦和他人流言蜚語誹謗等違緣逆境之後,致使樂明無念的覺受如同彩虹般蕩然失盡,散亂的心仿佛又回複到當初狀態,紛亂如麻。隨之而來,惱怒嗔恚,脾氣暴躁,貪婪吝啬,講吃講穿……等等煩惱比往日更爲洶湧膨溢,言談話語也顯得野蠻粗魯。然而,此類粗受全是消除業障的某種征相。此時此刻,應當身心坦然放松,予以識別,直視本性,修行也會借此突飛猛進。自然了知萬法的根本就是自心,心的本性就是空性。所謂觀看心之本性,就是修行。其間還存在著能看所看各自分立的感覺,對于修行仍有胸有成竹般的執著。與之相伴,樂明無念與粗受輪番出現,宛若春天的天氣,反複無常。有時還會被昏沈籠罩,神志不清。即便觀看(自心)也不能見到明空本性。因而出現心無厭足,或者抑郁沮喪等情緒。在這種情況下,應該當下挺身昂然而坐,圓睜二目,以心觀心,由之出現如同渾水澄清之感。此時的心際難以捉摸,朦胧紛雜——就稱其爲心之濁垢,又稱其爲心之動態的微弱散動。出現這樣的情形之後,應當圓睜二目,猛視左方、右方或前方,與此同時,觀看自之本性,時間逐漸縮短——如此反複訓練,就能于覺性獲得特殊的敏銳力,自然清淨內心濁垢……這一方法引自帕當巴尊者的息法教言。
概而言之,在出現樂明無念的覺受之際,感到世間紅塵情與事都能看破放下,五毒煩惱能予壓製,世間八法也能平等對待……但是,此仍未十分穩固,經常會出現反複情況。
生存于雪山的白色雄獅,在行走時是撲越、側轉凝視的,我們的修行也應當如此以心觀心,自觀返視——這就稱之爲獅子奮迅叁昧,仿若自我反複往返的內在修持。又因內心專注于樂明無念的圓融境界,則稱其爲專注。所謂上中下叁等瑜伽層次,是依據修行串習力的強弱,或者穩固與否而劃分的。這類等持在寂止與勝觀中是以寂止爲主的……這些講述是有關初學之人的修行概況。
比如森林藍獅作怒吼,雖非雪山白獅之種類,
然是獅類亦能伏猛獸,紅鬃即其希有英雄象。
同樣專注瑜伽之修行, 大手大圓1雖未獲圓滿,
然伏唯懂空洞理論者,上師尊前具信希有相。
談到初學之人諸修行,森林藍色雄獅之吼聲。
馬年隆冬廿四晚座間,嘎阿色2所思作陳述,
布呀薩嘎3聞言載成文。
<二>
南無瑪哈木紮呀!
如果輾轉遷徙于寂靜的山間林下,經常努力修行,所出現的覺受情況就宛若夏天的草坪,百草紛爭,生機勃然……
有時覺得山岩牆壁等一切外在顯現,皆無自性均爲空性。即使穿牆鑽山,都自感毫無阻礙。然而用手去觸摸一下,又感到十分堅硬。
有時覺得心與虛空變成無二一體。在虛空所遍布的範圍,覺性能夠周遍。同樣覺性所周遍的範圍,法身亦能遍布……所謂真實互融即是如此情形。然而,對于互融與周遍的執著依然存在。如果直視這一執著,遍與非遍、融與非融的執著就會自然滅盡,生起無法言表之覺受。
如上所談樂受與明受,若産生貪欲和執著,則會誤入歧途——導致生往欲界或色界天。
對于此間所講的心與虛空互融的覺受;或者虛空無邊心亦無邊的覺受;或者心是非有非無的覺受;或者除此心之外,絲毫無有任何法,心也沒有任何事物存在的覺受……這類覺受,分別攙有各自的執著。各自的執著,于內心中執持——這些過失會使修行人誤入歧途——分別導致生往無色界四無邊處天。
以上講述的諸般覺受美妙怡人,而且于修證品位自感頗高。但是這些都是覺受的變動顯現,而並非是真正的證悟。
<叁>
唉瑪吙!
所謂樂空大手印的智慧,與生往欲界六層天之歧途,二者極其相似。唯一的差別是有無執著。如果對于(天界的)快樂存在執著,就是歧途。若觀看樂之本性,息滅此之執著,則是樂空無別的真正大手印。
生往色界十七層天之歧途與明空大手印的智慧,二者極其相似。唯一的差別是有無傲慢。如果覺得明空是澈然與明然的,並且傲慢地認爲再也沒有較此更爲殊勝的境界,這就是歧途。具體言之,依據傲慢心大小不同的程度,而導致歧途紛現——梵衆天和梵輔天等色界四禅天。
所謂歧途,一般來說即是生往之義。嚴格來講,不僅生往(欲界或色界),而且是貪執天界享樂而死。特殊情況是,有時雖然“生往某處”,但並非是歧途(諸如聖者生往天界)。
有時出現象神通般的明受,但切不可傲慢自大。若觀看明之本性,則會生起空性,此即是真正的明空雙運大手印。在此期間,于似睡非睡之際,眼前出現晶球、月光或酥油燈的光芒,從而能夠安住在心之本性上。在這種狀態下,覺得土石山岩都無能阻擋,即便遠處人們的所作所爲都盡收眼底,也能聽到他們的言談話語……就如顯現神通一般甚爲准確。這類情況是偶然發生的,並非經常出現。若自诩獲得神通,生起傲慢,就會變成違緣,而中斷修證的增上……此即屬于覺受光明的範疇。
同樣,在安睡之際,自己覺知正在睡眠,並且認知睡光明。即便身處黑屋暗室,也能如同白晝般清晰見物。而且還能感覺到其它人所思所想都能從他們口中傾吐出來……這些也屬于覺受光明。倘若自以爲已獲出色神通,說人談事十分准確,而自鳴得意生起狂傲之心,最終就會導致著魔。就象一句俗話說的那樣,在瑜伽士的覺受中什麼都會出現。所以,無論顯現任何覺受,都要心無傲慢,無執無著……如此行之,則不易成爲修法障礙,而能走上正軌。
一切萬法皆備于心,如鹽入水。心性是本來清淨的法身——因執著于此般見解,則唯識宗之見並非是大手印之見。
心,宛若虛空離于邊際——被此細微執著所系縛,會導致生往無色界識無邊處天。
虛空所遍布的範圍,心也能夠周遍,虛空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被此細微執著所系縛,會導致生往無色界空無邊處天。
一切萬法本來空性,什麼也不存在——有此細微執著,會導致生往無色界無所有處天。
內外情器世界,包括自心在內,依照勝義谛皆無所得均爲空性,依照世俗谛則皆是顯現均爲妙有。因此一切法皆是非有非無——産生如此細微執著,就會導致生往無色界非想非非想天。
如是這般,有四種不同空受。這是外道所能達到的最高修證。如果對此四種空受以爲至高無上生起執著,由此而生命結束,就會生往無色界四無邊處天。在八萬大劫時間內,不會遷轉投生,並且無有絲毫苦樂的感受。
倘若不去執著,隨之觀看空之本性,則會了知空與非空超越言思——這就是真正的空性大手印。
在修行過程中,有關覺受與證悟,雖然時間長短和修行程度各自不同,但是有一點是可以不變的……
無有散亂,清明澈然,宛如無風燃燈,毫無所動——如此專一之安住就稱其爲專注(瑜伽)。這種狀態偶爾能夠保有,或者較長時間能夠保有,或者除了睡眠以外經常能夠保有……依靠這叁種情況,來確定所相應的下、中、上叁種專注瑜伽層次。除此判斷方法外,采用其它方法是很難確定的。比如出現某種特別的美妙覺受,並…
《心性修持(喬美仁波且極密傳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