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性修持(乔美仁波且极密传记)▪P6

  ..续本文上一页法时,听到外面喧哗吵闹,流水哗哗,或者鸡鸣犬吠等嘈杂声音,感到心烦厌恶,心不由自主地被声音所吸引……自己觉得:应该马上离开,到比此地更为寂静的深山旷野去……

   如果自心没能驯服调顺,那么影响禅定的因素到处都存在,这就如同香叶树龙王的故事一样,是根本无法躲避的。

   因此,听到犬吠汪汪河水哗哗之声,感到刺耳难忍,激起心念纷纷,此时就应当寻找心念从何而来,住停何处,去于何方……观察一下,由嘈杂声音所引发的讨厌感其本性到底是何种样子?在深入观察之后,它们都消于无基之空性。

   采用下一方法,有可能更为有效。把所有的“不清净和厌恶”的心念都作为所缘境加以修习,结果,它们都不能构成干扰的因素,而将此逆缘转为道用。

   如此修行,逐渐地就能感到:安住状态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稳固。仿佛广阔无垠的大海,充溢汇盈。

   在安住时,若存在细微的执著——“我现在正在安住”,对此心念不要执持,应当即刻直视“安住心念”的本性,就能了然见到安住的本性是空性的。这一境界的安住就是寂止,这一境界的空性就是胜观,这二者一味一体,无二圆融。

   保任这一修行状态,身心就会怡然安逸。自我觉得没有比自己更加快乐的人了。一直都想禅修的愿望充斥于心,再也不想到处游荡,只想身心安住一处。对于衣著食物的贪执自然减弱……正因身心充溢安乐的缘故,几乎整个白天都无有散乱,夜晚也能认知一些梦境。这段时期,一定要专门修习上师瑜伽法。在座间时,要猛励祈唤上师。除此之外,最好不要作其它任何事情,也不要阅经看论,否则,不仅毫无裨益,而且有可能会给修行带来负面影响。

   在这一阶段过去之后,宛若大海般的安住状态有所消失,明空无别的体验澈然出现,仿佛云消雾散,彻底显露出蔚蓝天空。心中明然生起清明澈然的定解,自以为没有比这更为殊胜的证悟了。但其间仍然夹杂着对于明空澈然的执著。若观看执著心的本性,就能即刻消于空性,无有明与非明、空与非空。

   不久,对于明受的敏锐力稍有消失,认为一切都是纯一的大空性。包括土木山川、房屋居舍,仿若虚空般都是空性,甚至感到自己的身体都觉得不存在了。然而,仍然存有对“空性”的执著。于之直接观视这一“执著”的本性,就能觉知超越言语所能表达的空与非空。

   就乐明无念的三种觉受而言,它们出现的顺序不定,时间段也是长短不一的。有的可能保有几年,有的可能保有数月,而有的却只有几天……

   在遭遇痛苦和他人流言蜚语诽谤等违缘逆境之后,致使乐明无念的觉受如同彩虹般荡然失尽,散乱的心仿佛又回复到当初状态,纷乱如麻。随之而来,恼怒嗔恚,脾气暴躁,贪婪吝啬,讲吃讲穿……等等烦恼比往日更为汹涌膨溢,言谈话语也显得野蛮粗鲁。然而,此类粗受全是消除业障的某种征相。此时此刻,应当身心坦然放松,予以识别,直视本性,修行也会借此突飞猛进。自然了知万法的根本就是自心,心的本性就是空性。所谓观看心之本性,就是修行。其间还存在着能看所看各自分立的感觉,对于修行仍有胸有成竹般的执著。与之相伴,乐明无念与粗受轮番出现,宛若春天的天气,反复无常。有时还会被昏沉笼罩,神志不清。即便观看(自心)也不能见到明空本性。因而出现心无厌足,或者抑郁沮丧等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当下挺身昂然而坐,圆睁二目,以心观心,由之出现如同浑水澄清之感。此时的心际难以捉摸,朦胧纷杂——就称其为心之浊垢,又称其为心之动态的微弱散动。出现这样的情形之后,应当圆睁二目,猛视左方、右方或前方,与此同时,观看自之本性,时间逐渐缩短——如此反复训练,就能于觉性获得特殊的敏锐力,自然清净内心浊垢……这一方法引自帕当巴尊者的息法教言。

   概而言之,在出现乐明无念的觉受之际,感到世间红尘情与事都能看破放下,五毒烦恼能予压制,世间八法也能平等对待……但是,此仍未十分稳固,经常会出现反复情况。

   生存于雪山的白色雄狮,在行走时是扑越、侧转凝视的,我们的修行也应当如此以心观心,自观返视——这就称之为狮子奋迅三昧,仿若自我反复往返的内在修持。又因内心专注于乐明无念的圆融境界,则称其为专注。所谓上中下三等瑜伽层次,是依据修行串习力的强弱,或者稳固与否而划分的。这类等持在寂止与胜观中是以寂止为主的……这些讲述是有关初学之人的修行概况。

  

  比如森林蓝狮作怒吼,虽非雪山白狮之种类,

  然是狮类亦能伏猛兽,红鬃即其希有英雄象。

   同样专注瑜伽之修行, 大手大圆1虽未获圆满,

  然伏唯懂空洞理论者,上师尊前具信希有相。

  谈到初学之人诸修行,森林蓝色雄狮之吼声。

   马年隆冬廿四晚座间,嘎阿色2所思作陈述,

   布呀萨嘎3闻言载成文。

  <二>

  南无玛哈木扎呀!

   如果辗转迁徙于寂静的山间林下,经常努力修行,所出现的觉受情况就宛若夏天的草坪,百草纷争,生机勃然……

   有时觉得山岩墙壁等一切外在显现,皆无自性均为空性。即使穿墙钻山,都自感毫无阻碍。然而用手去触摸一下,又感到十分坚硬。

   有时觉得心与虚空变成无二一体。在虚空所遍布的范围,觉性能够周遍。同样觉性所周遍的范围,法身亦能遍布……所谓真实互融即是如此情形。然而,对于互融与周遍的执著依然存在。如果直视这一执著,遍与非遍、融与非融的执著就会自然灭尽,生起无法言表之觉受。

   如上所谈乐受与明受,若产生贪欲和执著,则会误入歧途——导致生往欲界或色界天。

   对于此间所讲的心与虚空互融的觉受;或者虚空无边心亦无边的觉受;或者心是非有非无的觉受;或者除此心之外,丝毫无有任何法,心也没有任何事物存在的觉受……这类觉受,分别搀有各自的执著。各自的执著,于内心中执持——这些过失会使修行人误入歧途——分别导致生往无色界四无边处天。

   以上讲述的诸般觉受美妙怡人,而且于修证品位自感颇高。但是这些都是觉受的变动显现,而并非是真正的证悟。

  <三>

  唉玛吙!

   所谓乐空大手印的智慧,与生往欲界六层天之歧途,二者极其相似。唯一的差别是有无执著。如果对于(天界的)快乐存在执著,就是歧途。若观看乐之本性,息灭此之执著,则是乐空无别的真正大手印。

   生往色界十七层天之歧途与明空大手印的智慧,二者极其相似。唯一的差别是有无傲慢。如果觉得明空是澈然与明然的,并且傲慢地认为再也没有较此更为殊胜的境界,这就是歧途。具体言之,依据傲慢心大小不同的程度,而导致歧途纷现——梵众天和梵辅天等色界四禅天。

   所谓歧途,一般来说即是生往之义。严格来讲,不仅生往(欲界或色界),而且是贪执天界享乐而死。特殊情况是,有时虽然“生往某处”,但并非是歧途(诸如圣者生往天界)。

   有时出现象神通般的明受,但切不可傲慢自大。若观看明之本性,则会生起空性,此即是真正的明空双运大手印。在此期间,于似睡非睡之际,眼前出现晶球、月光或酥油灯的光芒,从而能够安住在心之本性上。在这种状态下,觉得土石山岩都无能阻挡,即便远处人们的所作所为都尽收眼底,也能听到他们的言谈话语……就如显现神通一般甚为准确。这类情况是偶然发生的,并非经常出现。若自诩获得神通,生起傲慢,就会变成违缘,而中断修证的增上……此即属于觉受光明的范畴。

   同样,在安睡之际,自己觉知正在睡眠,并且认知睡光明。即便身处黑屋暗室,也能如同白昼般清晰见物。而且还能感觉到其它人所思所想都能从他们口中倾吐出来……这些也属于觉受光明。倘若自以为已获出色神通,说人谈事十分准确,而自鸣得意生起狂傲之心,最终就会导致著魔。就象一句俗话说的那样,在瑜伽士的觉受中什么都会出现。所以,无论显现任何觉受,都要心无傲慢,无执无著……如此行之,则不易成为修法障碍,而能走上正轨。

   一切万法皆备于心,如盐入水。心性是本来清净的法身——因执著于此般见解,则唯识宗之见并非是大手印之见。

   心,宛若虚空离于边际——被此细微执著所系缚,会导致生往无色界识无边处天。

   虚空所遍布的范围,心也能够周遍,虚空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被此细微执著所系缚,会导致生往无色界空无边处天。

   一切万法本来空性,什么也不存在——有此细微执著,会导致生往无色界无所有处天。

   内外情器世界,包括自心在内,依照胜义谛皆无所得均为空性,依照世俗谛则皆是显现均为妙有。因此一切法皆是非有非无——产生如此细微执著,就会导致生往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天。

   如是这般,有四种不同空受。这是外道所能达到的最高修证。如果对此四种空受以为至高无上生起执著,由此而生命结束,就会生往无色界四无边处天。在八万大劫时间内,不会迁转投生,并且无有丝毫苦乐的感受。

   倘若不去执著,随之观看空之本性,则会了知空与非空超越言思——这就是真正的空性大手印。

   在修行过程中,有关觉受与证悟,虽然时间长短和修行程度各自不同,但是有一点是可以不变的……

   无有散乱,清明澈然,宛如无风燃灯,毫无所动——如此专一之安住就称其为专注(瑜伽)。这种状态偶尔能够保有,或者较长时间能够保有,或者除了睡眠以外经常能够保有……依靠这三种情况,来确定所相应的下、中、上三种专注瑜伽层次。除此判断方法外,采用其它方法是很难确定的。比如出现某种特别的美妙觉受,并…

《心性修持(乔美仁波且极密传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