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性修持(乔美仁波且极密传记)▪P7

  ..续本文上一页非是证悟本性的特征,而是属于觉受的范畴,

   修行人由于各自根机千差万别,证悟的历程也是迥然不同的……

   一种情况是,(无论怎样修习)都极难生起修行的体验,万一生起也是逐渐性的,这是逐渐而悟的根机。一般来说,这种根机的修行,一旦生起,相对地比较稳固。

   一种情况是,刚一修行,就能生起修行的体验,而且递进层次十分迅捷。但是所生起的修行稳固性较差,波动性很大。这是超越而悟的根机。

   一种情况是,刚一修行,立刻生起高层次证悟,并且在短暂时间内,速能圆满成熟修行能力。这是利根顿悟的根机。但是,这类根机极其罕见。

   一种情况是,比较难于生起修行的体验,而是逐渐性地生起,并且起伏波动性很大,这是逐渐而悟的超越根机。象嘎阿色我这样的修行人,就是这种根机。

   还有一种情况是,生起修行的体验比较缓慢,但从前行开始,逐一按照步骤修习,从而生起相应的修行体验。这是逐渐而悟的利根根机。

   同样,超越而悟的根机和利根顿悟的根机各个分为三种情况,依照上面的推理方式,就可以判别知晓。

   如何促使修证层次进一步提高,所具备的因素有哪些呢?

   诚信恭敬,精进猛励祈祷上师,获得殊胜加持;或者获得修成本尊的悉地;或者得到积聚广大福德资粮之力;或者因前世宿缘而发现修行善根……在诸如此类的善因善缘促成之下,会骤然间感到往昔的修行如糠秕般脱落掉了。对于能修与所修的执著已消于法界,此修与彼修的对象不复存在,即此即彼的执著已经息灭。无有自观内视之感,亦无有外视观明之感。能看所看各自分立的状态已然泯灭,此视彼视也湮然消逝,能看所看圆融一体。即此即彼已了无踪影,于此之思于彼之想亦荡然无存……自我感到无所事事,寂寥沉默……

   此时此际,往往心中生起各种疑惑——与昔日相比,根本上发生了变化,这到底是为什么?会不会是所说的“和尚之见”呢?还是所谓的“痴呆空见”呢?以前的修行是否失去了呢?此修与彼修皆不存在,是否是了证了无修(瑜伽的境界)呢?假若能向经验丰富的修行者请教,那可真让人欢喜呀!……如此东想西想,真令人六神无主……

   对于这种状态,如果闻思浅显薄弱,就会认为自己的修行已经丧失——以往的乐明无念等美妙觉受,现在修习还能否重新出现?……想到此,心中感到迫不及待,就马上修行,结果却是感到抑郁失望……

   如果过份狂妄自大,就会认为已经证悟无修(瑜伽)的见解,自诩弘法利生的时机因缘已经成熟……最后导致被世俗琐事所诱惑,又堕落到过去的散乱世界。

   这时,应当以佛陀教言作为上师,遵循前辈噶举上师的教诲,就能剪除踌躇与疑惑。

   到此才发现,其实无所事事,寂寥沉默的状态,就是真正地见到自心本来面目——此即称其为“平庸赤裸之心”,也就是初次见到下等离戏(瑜伽的境界)。这恰如初三的上弦月,虽然它尚待圆满,但是毫无疑问,它就是真实本然的明月。同理,此般证悟虽然尚未圆满,但却是真正的大手印境界——由此,也就获得了证悟者的称号。

   自此之后,本质上无有任何变化,然而,在觉受上还会有一些增上或退失。因为随着证悟的增强,虽然觉受减弱,但是在根本上并未消失。所以,依然存在觉受的起伏变化。

   有了无有散乱、保任专一的修持,就会感到无有内外,盈满坦平之态。除了微妙的无散正念的监护外,无有任何所修之法,坦然平等。

   在这种状态中,眼前无论看到什么色法,宛若孩童进入佛殿,眼睛无论见到什么,都无有任何执著——这是真正出现现空无别的大手印境界。

   同样,耳朵无论听到什么悦耳不悦耳的声音,就象山谷的回音,内心中不会产生悦意与不悦意的感觉——这是真正出现响空无二的大手印境界。

   依靠这一方法是可以对于香、味、触三者推理而知的。

   以上所说的见解,是就保持无散修持角度而言。不过,在其它散乱状态下,还会有迷乱的五毒烦恼(指俱生烦恼)显现。在此期间,要尽量舍弃世间繁务琐事。凡是有戏论的善行与经忏法事都要尽量减少。若能专一修持,修行就会进展迅捷。假如有戏论的世间法操持过重,就可能致使觉受丧失。

   于睡眠与梦境,有时能认知,有时不能认知。再加上上面所谈的觉受,偶尔能够保有,或者较长时间保有,或者除了睡眠以外连续保有……具备这三种特征,依次确定为下、中、上三种离戏(瑜伽境界)。

   外在色声香味触五尘无论出现什么,如同狮子回归雪山,无所畏惧——这就是健行三摩地。其实,此即证悟了人无我。因为“心”与“我”本义同一,这一证悟境界就是心远离生住灭三者,从而获得坚定信念——“心与我”决然无有,并证悟了除此心性以外,别无法身可得。所以这就是人无我。

   证悟人无我,仅仅证悟了一半空性。虽然内在之心已然了证空性,然而,对外在显现空与非空却尚未了知。

   接下来再进一步断定外在显现——土石山岩、房屋居舍,男女老少、动物植物……心专注于眼前所见到的一切,观其本性,了知无二圆融,出现外在之境与内在之心无法分离的觉受。随着串习力的增上,已大可不必专门去修。随自所见,自然回归本性之上。然后,观想四大部洲或者三千大千世界,心予专注,观其本性,就会感到圆融无二。或者将心与虚空互融观修,就会觉得心与虚空无有分立之别,根本不存在“内为心、外为虚空”的界线。同理,将虚空所遍布的范围与心互融,并观其本性,结果就会一味一体,虚空与心无有分立之别,心,根本不存在“内之虚空可周遍、外之虚空不周遍”的界线……以后就不必专门修习“互融法”,能自然了证情器染净一切万法,虽然有形形色色的显现,但本性皆空。而形形色色的显现并未遮障空性,空性亦未妨碍形形色色的显现。宛若天空的彩虹,水中的明月,还有镜中的影像,都是现空无别的境界。

   这一境界,在修行时能够出现,而在散乱时还会有一般性的迷乱显现,散乱期的长短,完全取决于精进修法程度的深浅。

   往往在生起粗猛散乱,或者在痛苦与恐惧十分剧烈时,反而不易滋生散乱,而会出现境界(指于此之际,能骤然出现境界);平时在幸福快乐无有痛苦的情况下,散乱机会却很多……在此前后,除了警示自己反复“提起正念”以外,别无它修。到了一定阶段,就可以将禅修与念诵仪轨、经忏法事和定期法会等渐渐地结合共修。

   将上师之意与自己之心互融观修,一味一体观其本性,无二圆融的境界会从内心中油然生起。如同印度的河水与藏地的河水,虽然地域不同,各有所源,但本质皆是水性,无有差别。上师之意与自己之心,虽然显现有别,然而,本性皆空,自性皆明,显现不灭——从这一角度而言,毫无差别,根本不存在“以下是自己之心、以上是上师之意”的分割界线……这一境界并非光凭想像作出臆断,而是真正从内证境界中自然流露出来的。此即称其为意与心一味一体。

   演绎开来,观修十方三世诸佛之意与自己之心互融,并观其本性,由之出现无二圆融的境界。扩而充之,观修地狱、饿鬼和傍生等六道有情的心相续,与自己之心互融,予之观视,无有任何差别——这才是了证了纯一赤裸的胜义法身,也了证了除此心性之外,别无轮回——此即称其为根除轮回,也就是从自我角度而言根除无始轮回了,而就无明众生的迷乱角度而言,轮回当然还是无边的。

   每当安住于自之本性上,就能了证轮回和涅槃一味圆融的大空性,二者无有高低优劣之别——此即是轮涅无别之见。

   然而,修行者在平时的行为上,不能过于偏重此一见解,应当慎重取舍因果,这是极其关要的。

   在境界颇高之时,能够证悟轮涅无别之见。在散乱之时,又会有烦恼出现。此即是下等一味(瑜伽)。在此期间,有可能突然生起愤怒等粗品烦恼(指在即将彻底断除烦恼之前,由残余烦恼所出现的垂死挣扎现象)……此时应当十分注重因果的取舍。如果具备善缘就能够任运获得成就。从而使引发粗品烦恼的因素息灭——由他人诽谤所引起的暴躁嫉妒已不复存在,由他人恭敬赞叹所引起的喜悦兴奋已变得极其微弱……

   若能随时随地安住修行之上,则勿需修习“互融法”,而自然显现器情世界明空无别,恰如水中之月。

   随着认知梦境光明次数的减少,在觉受与梦境中出现无量的净相,见到已曾修习未曾修习的众多本尊,也能见到过去或现世的众多大成就者,并能受到他们的教诲……即便获得了这些征相,也没有觉得十分殊胜的执著。然而,还是会有散乱与忘失的出现,因之会有遗憾和不满足之感——这一阶段,我(指乔美仁波且本人)以为是中等一味(瑜伽)。不满足感的出现,是表示出定与入定仍未圆融的征相。

   受到上师的加持,或者诵修本尊获得成就……藉此殊胜因缘,在修行上就会出现有益的变化。(在大手印基道果之中,)不是对于基的感性理解,不是依靠逻辑推理的判别,不是对于经典续部望文生义的理解,也不是人云亦云般的理解,而是从修行实践自然流露出来的真实体验。虽然仍存有散乱、忘失与睡眠相伴,但是已然了证散乱与非散乱无任何差别,忘失与非忘失无有任何差别,睡眠与非睡眠无有任何差别。依靠了知自性的智慧,了证了本来赤裸的法身,也了证了永恒不变的胜义本际。

   虽然有此般证悟,但仍然需要反复“提起正念”来护持本性;虽然了知轮回无有自性,但仍然发愿往生清净刹土;虽然了证胜义中无有善恶,但仍然会行善防恶;虽然了知本来无有罪恶垢染,但仍然会忏业积福……

   此之所证境界,…

《心性修持(乔美仁波且极密传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