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非是證悟本性的特征,而是屬于覺受的範疇,
修行人由于各自根機千差萬別,證悟的曆程也是迥然不同的……
一種情況是,(無論怎樣修習)都極難生起修行的體驗,萬一生起也是逐漸性的,這是逐漸而悟的根機。一般來說,這種根機的修行,一旦生起,相對地比較穩固。
一種情況是,剛一修行,就能生起修行的體驗,而且遞進層次十分迅捷。但是所生起的修行穩固性較差,波動性很大。這是超越而悟的根機。
一種情況是,剛一修行,立刻生起高層次證悟,並且在短暫時間內,速能圓滿成熟修行能力。這是利根頓悟的根機。但是,這類根機極其罕見。
一種情況是,比較難于生起修行的體驗,而是逐漸性地生起,並且起伏波動性很大,這是逐漸而悟的超越根機。象嘎阿色我這樣的修行人,就是這種根機。
還有一種情況是,生起修行的體驗比較緩慢,但從前行開始,逐一按照步驟修習,從而生起相應的修行體驗。這是逐漸而悟的利根根機。
同樣,超越而悟的根機和利根頓悟的根機各個分爲叁種情況,依照上面的推理方式,就可以判別知曉。
如何促使修證層次進一步提高,所具備的因素有哪些呢?
誠信恭敬,精進猛勵祈禱上師,獲得殊勝加持;或者獲得修成本尊的悉地;或者得到積聚廣大福德資糧之力;或者因前世宿緣而發現修行善根……在諸如此類的善因善緣促成之下,會驟然間感到往昔的修行如糠秕般脫落掉了。對于能修與所修的執著已消于法界,此修與彼修的對象不複存在,即此即彼的執著已經息滅。無有自觀內視之感,亦無有外視觀明之感。能看所看各自分立的狀態已然泯滅,此視彼視也湮然消逝,能看所看圓融一體。即此即彼已了無蹤影,于此之思于彼之想亦蕩然無存……自我感到無所事事,寂寥沈默……
此時此際,往往心中生起各種疑惑——與昔日相比,根本上發生了變化,這到底是爲什麼?會不會是所說的“和尚之見”呢?還是所謂的“癡呆空見”呢?以前的修行是否失去了呢?此修與彼修皆不存在,是否是了證了無修(瑜伽的境界)呢?假若能向經驗豐富的修行者請教,那可真讓人歡喜呀!……如此東想西想,真令人六神無主……
對于這種狀態,如果聞思淺顯薄弱,就會認爲自己的修行已經喪失——以往的樂明無念等美妙覺受,現在修習還能否重新出現?……想到此,心中感到迫不及待,就馬上修行,結果卻是感到抑郁失望……
如果過份狂妄自大,就會認爲已經證悟無修(瑜伽)的見解,自诩弘法利生的時機因緣已經成熟……最後導致被世俗瑣事所誘惑,又墮落到過去的散亂世界。
這時,應當以佛陀教言作爲上師,遵循前輩噶舉上師的教誨,就能剪除躊躇與疑惑。
到此才發現,其實無所事事,寂寥沈默的狀態,就是真正地見到自心本來面目——此即稱其爲“平庸赤裸之心”,也就是初次見到下等離戲(瑜伽的境界)。這恰如初叁的上弦月,雖然它尚待圓滿,但是毫無疑問,它就是真實本然的明月。同理,此般證悟雖然尚未圓滿,但卻是真正的大手印境界——由此,也就獲得了證悟者的稱號。
自此之後,本質上無有任何變化,然而,在覺受上還會有一些增上或退失。因爲隨著證悟的增強,雖然覺受減弱,但是在根本上並未消失。所以,依然存在覺受的起伏變化。
有了無有散亂、保任專一的修持,就會感到無有內外,盈滿坦平之態。除了微妙的無散正念的監護外,無有任何所修之法,坦然平等。
在這種狀態中,眼前無論看到什麼色法,宛若孩童進入佛殿,眼睛無論見到什麼,都無有任何執著——這是真正出現現空無別的大手印境界。
同樣,耳朵無論聽到什麼悅耳不悅耳的聲音,就象山谷的回音,內心中不會産生悅意與不悅意的感覺——這是真正出現響空無二的大手印境界。
依靠這一方法是可以對于香、味、觸叁者推理而知的。
以上所說的見解,是就保持無散修持角度而言。不過,在其它散亂狀態下,還會有迷亂的五毒煩惱(指俱生煩惱)顯現。在此期間,要盡量舍棄世間繁務瑣事。凡是有戲論的善行與經忏法事都要盡量減少。若能專一修持,修行就會進展迅捷。假如有戲論的世間法操持過重,就可能致使覺受喪失。
于睡眠與夢境,有時能認知,有時不能認知。再加上上面所談的覺受,偶爾能夠保有,或者較長時間保有,或者除了睡眠以外連續保有……具備這叁種特征,依次確定爲下、中、上叁種離戲(瑜伽境界)。
外在色聲香味觸五塵無論出現什麼,如同獅子回歸雪山,無所畏懼——這就是健行叁摩地。其實,此即證悟了人無我。因爲“心”與“我”本義同一,這一證悟境界就是心遠離生住滅叁者,從而獲得堅定信念——“心與我”決然無有,並證悟了除此心性以外,別無法身可得。所以這就是人無我。
證悟人無我,僅僅證悟了一半空性。雖然內在之心已然了證空性,然而,對外在顯現空與非空卻尚未了知。
接下來再進一步斷定外在顯現——土石山岩、房屋居舍,男女老少、動物植物……心專注于眼前所見到的一切,觀其本性,了知無二圓融,出現外在之境與內在之心無法分離的覺受。隨著串習力的增上,已大可不必專門去修。隨自所見,自然回歸本性之上。然後,觀想四大部洲或者叁千大千世界,心予專注,觀其本性,就會感到圓融無二。或者將心與虛空互融觀修,就會覺得心與虛空無有分立之別,根本不存在“內爲心、外爲虛空”的界線。同理,將虛空所遍布的範圍與心互融,並觀其本性,結果就會一味一體,虛空與心無有分立之別,心,根本不存在“內之虛空可周遍、外之虛空不周遍”的界線……以後就不必專門修習“互融法”,能自然了證情器染淨一切萬法,雖然有形形色色的顯現,但本性皆空。而形形色色的顯現並未遮障空性,空性亦未妨礙形形色色的顯現。宛若天空的彩虹,水中的明月,還有鏡中的影像,都是現空無別的境界。
這一境界,在修行時能夠出現,而在散亂時還會有一般性的迷亂顯現,散亂期的長短,完全取決于精進修法程度的深淺。
往往在生起粗猛散亂,或者在痛苦與恐懼十分劇烈時,反而不易滋生散亂,而會出現境界(指于此之際,能驟然出現境界);平時在幸福快樂無有痛苦的情況下,散亂機會卻很多……在此前後,除了警示自己反複“提起正念”以外,別無它修。到了一定階段,就可以將禅修與念誦儀軌、經忏法事和定期法會等漸漸地結合共修。
將上師之意與自己之心互融觀修,一味一體觀其本性,無二圓融的境界會從內心中油然生起。如同印度的河水與藏地的河水,雖然地域不同,各有所源,但本質皆是水性,無有差別。上師之意與自己之心,雖然顯現有別,然而,本性皆空,自性皆明,顯現不滅——從這一角度而言,毫無差別,根本不存在“以下是自己之心、以上是上師之意”的分割界線……這一境界並非光憑想像作出臆斷,而是真正從內證境界中自然流露出來的。此即稱其爲意與心一味一體。
演繹開來,觀修十方叁世諸佛之意與自己之心互融,並觀其本性,由之出現無二圓融的境界。擴而充之,觀修地獄、餓鬼和傍生等六道有情的心相續,與自己之心互融,予之觀視,無有任何差別——這才是了證了純一赤裸的勝義法身,也了證了除此心性之外,別無輪回——此即稱其爲根除輪回,也就是從自我角度而言根除無始輪回了,而就無明衆生的迷亂角度而言,輪回當然還是無邊的。
每當安住于自之本性上,就能了證輪回和涅槃一味圓融的大空性,二者無有高低優劣之別——此即是輪涅無別之見。
然而,修行者在平時的行爲上,不能過于偏重此一見解,應當慎重取舍因果,這是極其關要的。
在境界頗高之時,能夠證悟輪涅無別之見。在散亂之時,又會有煩惱出現。此即是下等一味(瑜伽)。在此期間,有可能突然生起憤怒等粗品煩惱(指在即將徹底斷除煩惱之前,由殘余煩惱所出現的垂死掙紮現象)……此時應當十分注重因果的取舍。如果具備善緣就能夠任運獲得成就。從而使引發粗品煩惱的因素息滅——由他人誹謗所引起的暴躁嫉妒已不複存在,由他人恭敬贊歎所引起的喜悅興奮已變得極其微弱……
若能隨時隨地安住修行之上,則勿需修習“互融法”,而自然顯現器情世界明空無別,恰如水中之月。
隨著認知夢境光明次數的減少,在覺受與夢境中出現無量的淨相,見到已曾修習未曾修習的衆多本尊,也能見到過去或現世的衆多大成就者,並能受到他們的教誨……即便獲得了這些征相,也沒有覺得十分殊勝的執著。然而,還是會有散亂與忘失的出現,因之會有遺憾和不滿足之感——這一階段,我(指喬美仁波且本人)以爲是中等一味(瑜伽)。不滿足感的出現,是表示出定與入定仍未圓融的征相。
受到上師的加持,或者誦修本尊獲得成就……藉此殊勝因緣,在修行上就會出現有益的變化。(在大手印基道果之中,)不是對于基的感性理解,不是依靠邏輯推理的判別,不是對于經典續部望文生義的理解,也不是人雲亦雲般的理解,而是從修行實踐自然流露出來的真實體驗。雖然仍存有散亂、忘失與睡眠相伴,但是已然了證散亂與非散亂無任何差別,忘失與非忘失無有任何差別,睡眠與非睡眠無有任何差別。依靠了知自性的智慧,了證了本來赤裸的法身,也了證了永恒不變的勝義本際。
雖然有此般證悟,但仍然需要反複“提起正念”來護持本性;雖然了知輪回無有自性,但仍然發願往生清淨刹土;雖然了證勝義中無有善惡,但仍然會行善防惡;雖然了知本來無有罪惡垢染,但仍然會忏業積福……
此之所證境界,…
《心性修持(喬美仁波且極密傳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