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祖師真影──大圓滿隆欽甯提傳承祖師口傳故事撷英▪P10

  ..續本文上一頁

  那個乞丐尖酸地說:“他現在真變得這麼了不起喲!想當初年輕時我還把自己的幹酪分他共享呢,現在我甚至連他的侍者都通不過!我沒時間浪費在這裏了。”然後就離開了。

  侍者們突然想起蔣揚欽哲仁波切不尋常的交代。他們匆忙地問那個流浪漢的姓名。暴怒的巴珠已經上路了,他頭也不回地大叫“邬金”──蓮花生大士的名字(也是巴珠自己的名字)──然後消失于山丘間。

  那晚,欽哲仁波切詢問是否有人來見他。一個侍者回答:“只有一個討人厭的老乞丐,他侮辱了您的名字,還高傲地稱自己爲“邬金”,甚至不願稍等。”

  “什麼”欽哲仁波切叫道:“你們沒讓他進來?那是我的師兄弟巴珠仁波切,邬金卻吉旺波。立刻去找他,帶他來見我。”

  那些丟臉的仆人,經過漫長疲倦地找尋後,終于在山谷遠方的森林裏找到巴珠的營帳。他們對他頂禮,致深深的歉意,並請他當他們尊貴上師的座上嘉賓。巴珠大笑回說他自己正忙著禅修,沒時間去應酬。

  這是這兩位傳奇人物最後一次直接的接觸。但是他們卻都熟悉彼此的行動,而且常將彼此的故事與逸聞,拿來歡娛自己的弟子。

  

  

  【米粒】

  在西藏有將真言刻在石頭上的習俗。刻有真言的石頭,會被堆置在選定的特殊地點──以促進世界的和平,同時也可以保護及加持任何過往的人或動物。這也就是所謂的摩尼石,因爲一般最常用于刻在石頭上的真言即大慈悲真言──“嗡嘛呢貝美吽 ”爲了加持與開光,喇嘛們常會輕聲念真言,以及將他們神聖的呼吸,吹向紅花色或彩虹般多色的生米粒,然後將米粒灑向欲開光加持的對象,不論是動物或非動物。透過大師有效力地觀想,每一粒米都會化作衆生所祈之願,衆生偉大的利益隨之達成。前一世的甯瑪(舊譯派)導師,尊貴的敦珠仁波切,曾經在卡林邦的病床上,爲南印度密索的一座新建寺廟祈福,在事先預定的時刻,大家期待已久的公開加持儀式將要開始,尊貴的仁波切在卡林邦將七彩米向空中,于此同時,遙在遠方的密索新寺廟前方,七彩米也落了一地──這實在是一個奇迹般的祈福。

  巴珠仁波切通常都隱名旅行。當人們認出他崇高的心性與身份時,都會自然地向他求法及求加持。在滿足大衆的需求後,他就繼續獨自上路,而將所得到的一切供養,全部棄置不顧。這種超然的行爲引起蔣揚欽哲旺波的關切。他送了一封信給巴珠,說:“你爲何舍棄弟子和信衆們的供養?若將那些財富用來做善事不是更好嗎?”

  巴珠對這位文殊祜主有最崇高的敬意,他視其爲一位活佛;因此,從那時起,

  巴珠便將他所積聚的一切全都布施給乞丐。他也用這些財物,來資助刻經文及

  “嗡嘛呢貝美吽 ”的真言,在岩石上。

  結果一道由數千塊摩尼石砌成的長牆終于完成了。巴珠很高興,送了一封信給蔣揚欽哲仁波切,問尊者是否願垂顧,爲這道摩尼牆開光?對方回信說:蔣揚欽哲在即將來臨的吉祥日,會加持那面大牆。

  每一個人都雀躍不已!文殊祜主就將莅臨了!一個盛大的宗教慶典,計劃在那天舉行。在預定的那天,每一個人都聚集在一起,期盼欽哲仁波切的到達。巴珠警告他們,如果這位偉大的上師不能親臨,也不要失望。因爲上師的關房離此有十天路程之遙。巴珠更進一步解釋:“藉由祈禱和加持的大法力,蔣揚欽哲從遠方一樣能夠有效地爲這道摩尼牆開光。不論發生什麼事情,都別驚訝。”

  說時遲那時快,雨開始下起來了,像是凱旋歡呼似地,重重敲擊在那巨大的摩尼石堆上,不斷地滾過無以計數的雕刻的經文上面。五彩燦爛的彩虹織滿天空,天花和紅花色的米粒,灑落在石頭,以及群集的大衆頭上,就在那預定的時候,非凡的開光儀式如期舉行,雖然文殊祜主蔣揚欽哲不曾出現此地。

  巴珠仁波切高興地鼓掌,他朝著蔣揚欽哲仁波切遙遠住處的方向,頂禮致敬,然後一語不發地繼續著他謙恭、獨行之路。每位能吃到那神奇的加持米或那瓊漿玉脂般花朵的人,後來都轉生天道,終將得到解脫。

  

  

  

  【圓滿的布施】

  多年來,巴珠仁波切把接受的所有供養,贊助于將經文與真言刻在石頭上,然後再將這些刻好的石頭,堆砌成一個祈禱牆。用這樣的方法,他贊助了許多窮人及貧困的藝術家,鼓舞他們去就業。巴珠曾這樣唱道:

  對貧窮的人仁慈,

  以耐心與愛心對待邪惡的人,

  對苦難的人仁慈,

  以寬厚對待愚笨的人,

  同情那些弱者與受壓迫的人,

  特別要憐憫那些執著于具體的真實的人。

  在布施乞丐後,巴珠似乎比乞丐還快樂。他甯願聽人乞討的聲音甚于音樂,或喋喋不休的绮語。

  有一次,一個叫樸空的貧窮刻石匠,向他乞討要錢。“可憐的朋友,”巴珠說:“你只要說“我不需要錢”,我就會給你一些。”

  “這是那門子的把戲?”樸空奇怪地想,一言不發。

  巴珠仁波切重複這句話叁次後,張口結舌的樸空,終于結結巴巴地說:“我不需要錢。”

  大師于是給了他一大把錢幣。

  因爲巴珠在任何情況下從不會錯過調濟人的機會,因此在那之後,有一個弟子請上師解釋他的行爲。

  巴珠說了這麼一個故事:從前,在我們的世尊釋迦牟尼佛時代,有位窮人供養佛一塊糖果。一個貪婪的婆羅門知道佛陀從不說不,便立刻要求把這塊糖果給他。

  佛陀回答:“你只要說:“喬達摩,我不需要這塊糖果。”我就給你。”婆羅門照做了。

  後來,阿難請佛解釋。佛陀詳細地說;“在過去的五百世中,這個婆羅門,一次也不曾開口說過“我不需要”,我幫他發出這幾個簡單的字,灌輸他不需求任何東西的意識,減少他的貪心,這些字將會在他心識上,種下慷慨的種子。”

  在這之後,一連好幾天,沒有貧窮的刻石匠來見巴珠。因爲沒有人可以分送,所以虔誠信徒的供養品,便堆積起來了。

  忽然間,巴珠飽受風霜的面容發亮。“他們來了!”他叫道,同時收集著他所有的錢。

  四、五個刻石匠很快來到。就在這些乞者來到他面前,還不及開口說話,巴珠喊著:“錢在這兒!”並遞給他們整把的鈔票和銅板。“去刻摩尼石!”他接著說:“長養善德吧。”

  刻匠們離開後,巴珠評說:“我終于除去那些舊廢物,它們就好像腐爛在地上的屍體一樣,一無用處。

  

  

  

  【西藏的茶道】

  巴珠仁波切,在有名的摩尼石牆附近劄營,這牆始建于他的前世巴給活佛,而由他親自完成。那是個嚴冬的清晨,一個穿著山撥鼠皮破舊外套的小女孩,走進了他的帳篷。

  巴珠問她:爲什麼氣候如此酷寒,她還要這麼早出來。小女孩冷透了骨似地回答說:她出來找她家的雌牦牛。

  這個親切的老賢者告訴她:“過來喝些熱茶和粥吧。”

  藏族遊牧部落通常將他們的木茶碗帶在衣袍的褶層裏。當巴珠的侍者梭切去倒茶時,才發現小女孩沒有帶她的杯子。巴珠立刻從面前桌上拿起他自己的碗,盛滿熱騰騰的酥油茶和炒青稞粉,遞給那女孩。

  那害羞的女孩遲疑著,巴珠的侍者也很驚訝,因爲一個普通人,竟然用大喇嘛的碗喝茶,這是不可想像的。但是由于大師的鼓勵,女孩終于把碗放在唇邊喝了起來,同時本能地將她捧著茶碗的雙手,在磨得發亮的溫暖木杯上取暖。

  巴珠仁波切很高興看到小孩放輕松了。喝過熱食和茶後,女孩用她肮髒的鼠皮外套的毛仔細地擦拭碗。然後,她很恭敬地伸出兩只小手,把碗交回給巴珠。

  “孩子,也許我的杯子太髒了,所以你才想要擦它!”巴珠逗著她說。接著也沒有再洗杯子,他就給自己倒了一些茶。

  他派弟子梭切幫忙找她家遺失的牛。“記得讓她的手保持溫暖。”巴珠吩咐。

  

  

  【巴珠的前世】

  在實修的傳承裏,理論不似精神上的實修那麼重要,精進修行比智力來得重要,實際禅修,較僅是聽聞學習更受重視。巴珠仁波切,是最博學的證悟賢士之一;然而,他純樸的生活方式、直言無隱、簡單、幽默以及予人溫暖的感覺,更是受到後人的鍾愛。

  有一次,巴珠在竹慶寺附近的下威德洞禅修,在上洞住著一位從嘎摩絨來,且頭腦簡單的修行者;幾乎不識字,也同樣努力地在獨自閉關禅修。

  一天,巴珠戲谑地剌激他說:“如果一個人在這種地方修行,遠離所有擾亂,內在的明覺,自然會變得清晰,那時就容易觀見本尊,得宿命通等等……您是否有如此的覺受呢?”

  “從來不曾!”那位天真的隱士回答:“您呢?”

  “事實上,”巴珠沈思道:“我有時會回憶起我過去的一百世。”

  “告訴我您以前的經驗,”那位隱士請求:“相信它將有助于我的禅定修行。”

  “有一世,我是印度的一個妓女,同一個村裏,住著一個了不起的外道,叫克利斯那恰雅,”巴珠說:“因爲虔誠所感,我供養他一個純金手镯。從此之後我不再生爲愚人,並且有福報成爲一位班智達。”

  “很不幸地,我沒有任何金子可以供養您,”那位隱士說,顯然他看來並不那麼笨。“而且,我只願能達到證悟,而不是學習。”

  “而且我也不是像克利斯那恰雅那樣的賢者。”巴珠縱聲大笑地說:“太糟了!”

  

  

  【年輕女子的供養】

  有一次,巴珠仁波切,在噶陀寺給予無數地開示。當教學結束時,大喇嘛噶陀錫杜,邀請巴珠在他寺廟內的私人住處,共進午餐。

  在大喇嘛的房間坐定後,巴珠驚呼:“這兒多豪華啊!噶陀寺的富裕和興盛,是衆所周知的,但您似乎是富中之富。瞧瞧這些虎皮和豹皮的地毯,還有鑲嵌飾花的箱子、金銀的法器、錦繡織緞的衣服、古董磁杯;士地和牲畜遍地,看來就像是天堂;世間實在沒有能像這樣的地方了。多麼叫人羨慕啊!”

  接著,他漫不經心地又說:“順便一提,我僅有一把煮茶的陶壺。我聽說您不久將要遠行…

《祖師真影──大圓滿隆欽甯提傳承祖師口傳故事撷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