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切以偈文的方式告诉她:
不要延长过去(不执过去),
不要招引未来(不盼未来);
不要改变内在的觉醒(保持内在的觉醒),
不要害怕一切的外相(不惧万法之显现)。
除此无它了!
听到这些话,空丘巴准当下就顿悟了。
巴珠是用游牧民族粗朴的土话说的,最后一句听起来像是:“离此,则啥鬼东西也没有了!”
后来,这句话便变成有名的“啥鬼东西也没有法教”;而从那时起,师徒相传至今不曾间断。
【银子是毒】
有一次,巴珠在一个山谷停留,那儿的人们对他格外恭敬。有一天,几位博学的堪布(即方丈住持),以及岩藏大师秋吉林巴之子侧旺诺布,到他单独闭关处来领受教法。所有的人围绕着巴珠,坐在一片开满野花的草原上。
山谷中有个老人,他很热切地希望能供养巴珠一块像石头大小、蹄型的银子,但是他知道巴珠很少接受供养。
老人骑着马突然到来,下了马,三顶礼后将银块放置在巴珠脚边,他叫着:“这是供养您的,请保护我免于投生地狱道啊!”然后就跃上马背,疾驰而去,他知道如果停下来,巴珠就会退回他的供养。
侧旺诺布心想:“巴珠可能会把这份供养用在善事上。”
然而,巴珠始终不曾拾起那块银子。当他结束教学后,就站起来离开了。弟子们一个个回到自己的家和寺庙,而银块仍留在那儿,圆又亮,如满月般躺在草地上。侧旺诺布忍不住地想:若是用它来做善事,不是比丢弃在那里要好一些?但他只是自己这样想。
当他走离开时,他一再回头看,银块仍在那儿,一个闪闪发亮的小点在如茵的草原上。下山途中,这幕影像一直停留在他脑海,一股强烈的厌世感,与真正的出离心,在他心中生起。
侧旺诺布心想:“当我想到我的尊贵上师和上师周遭的人,他们都已经完全舍弃对此浮生的虚幻执著,我想昔时佛陀的生活与自在的阿罗汉们必定也是如此。”接着他忆起一个故事:曾经,佛陀和弟子,包括阿难、迦叶等人正行走时,他们看到一大块金子在地上。当他们经过金子时,一个接一个地叫道:“毒啊!”
有个小女孩在附近捡柴听到了,在他们走离开后,她看见金块,不知道那究竟是什么东西,她想:“真奇怪,这是一块漂亮、鲜明的黄色石头,而所有尊贵的阿罗汉,却都闪到一旁,避免碰到它,还叫着:“毒啊!”那一定是某种我也不该碰触的东西。”
小孩跑回家告诉母亲说:“今天我看见很奇怪的一种毒。”她开始叙述所发生的事情。她母亲立刻亲自去探个究竟,她发现了那金块,拿了回家,并用来做宗教上的供养。
消息如野火般传开了,人们都说佛陀和他那些出世的弟子们,刻意绕过一块金子,留它在草地上,并且唤它是毒。
类似的事情发生在现代,他的上师巴珠仁波切,是如此自然地遵循圣人的风范,侧旺诺布目睹此事大受教化和感动。
【花雨】
有一次,巴珠仁波切在上垛靠近他居住的山洞附近传《密续法要》。弟子中有一位年老的长者,是个游牧者,每天早上骑着牦牛渡河过来,晚上再涉水回家。
有一天,倾盆大雨,河水暴涨。但是,虔诚的老人仍设法渡河,却被激流冲走溺死了。几个村人将他的尸体扛上山坡,再到巴珠仁波切那儿。
“唉呀!可怜的老人!”巴珠叫道:“他因渴望接受法教而死,我们必须为他祈祷发愿,回向他来世更好。”
老人的尸体停放在慈悲上师前面的地上。老人的妻子及亲人放声痛哭(在东藏,溺死被视为特别不吉利,因为游牧部落认为,溺水而死的人会投生下三道)。
“请以您无尽的慈悲保护他!使他免于投生地狱。”可怜的寡妇恸哭哀号,一再地恳求巴珠仁波切。
巴珠和他的弟子们开始修“破瓦法”,这是一种能将亡者的神识转生到善道,趣向解脱开悟的法门。
天空下起了毛毛细雨,藏人将之遐想成花雨,细微彩虹颜色的云朵开始出现。巴珠抬头凝视天空之后,再看看地上的尸体,他突然大笑起来,而没有修完仪轨,那一群僧人和喇嘛们,继续修完整个仪式,但是没有一个人敢去问巴珠。
几天后,一个弟子很恭敬地询问:“仁波切,大家都知道慈悲是您禅修的重点,为何那天您对老人的死却大笑不已?”
巴珠回答说“那老人的确值得同情,但是,就在那时候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发生了什么事呢?”弟子追问。
“因为觉得老人非常可怜,我就祈祷希望他能投生善道;突然间我看见他已转生到三十三天为天神。因为感激我所传授的《密续法要》,他微笑,并对我们下了一场庄严的花雨。”
“我看看面前枯槁白发的尸体,以及所有的亲人啜泣着,怕他会下地狱,所以我笑起来了。我心想:这真的是轮回的幻象啊!然后我又想到:看见我大笑,那些人一定认为我很奇怪;看见他们正为老人哭,而老人实际上已是一位天神,我觉得他们也很奇怪。这也是轮回中的幻象啊!”
【密续之旅】
却映让卓是一位证悟的大师,他不拥有任何世俗的财富,从早到晚,他坐在地上的垫子上禅修,身上仅穿着一件松松的羊皮外套。虽然未接受过正规教育,他却突破修行道上的障碍,而达觉悟。
他唱道:“除了悟道者不朽的真实之外,瑜伽士不希求,也不需要任何其它的东西。”
有一天,从却映让卓处获得许多教法的巴珠仁波切,坐在禅修上师旁。
上师问道:“对了,竹庆寺的敏珠多杰最近做了些什么事?”
巴珠仁波切提供了一些消息。却映让卓评论说:“那些竹庆寺的人们,不应那么对待敏珠多杰,假如他们晓得他的真正身分,一切就会不同。一位真正的成就者很少会显露所有内在的特质。”
后来,没有任何理由地,却映让卓说:“在竹庆寺的大法会上,敏珠多杰坐在离门不远的一个高法座上,面朝内,那颇不寻常,不是吗?老师的法座通常靠近佛坛。”之后,他继续回忆种种竹庆寺的习俗与人事。
在整个交谈中,巴珠仁波切──曾在竹庆读过书──点头同意,明显地分享禅修大师的回忆。一个年轻的初学者贝玛多杰,凑巧也在座(贝玛多杰后来成为竹庆寺的方丈),他想:“这不识字的喇嘛,怎么对我们的寺庙这么清楚?他一定年轻时曾到过那里。”
最后,这个好奇的男孩问禅修大师:“尊贵的喇嘛,您是否曾去过竹庆寺?”
“可以这么说。”大师回答道。
“何时?”
“每年你们举行大法会仪式,当法座上的敏珠多杰,摇起一个象牙手鼓,并唱着祈祷文:“持明者、证悟者、勇父以及空行母,请与您们的眷属,一起来享用金刚会供。”所有宇宙坛城的本尊,以及所有旧传承的祖师们,必须回应这吉祥的邀请。就是在那时候我造访竹庆寺。除此之外,我的躯体未曾到过你们的寺庙。”
年轻的贝玛多杰了悟到,却映让卓是一位具足神通的成就者,具有非凡的内在德性,已能超越时空限制,于是充满信心地向大师顶礼并领受加持。
贝玛多杰最后追随却映让卓和巴珠,步向成佛之道。
【神圣的发宝】
巴珠仁波切从来不赞许谄媚,如果这位有话便说,直中要害,道道地地公正的大师,还有什么特别容易被激怒的事,那就是他所谓的“欺骗之心”。
喇嘛们常将红线系在信徒的颈部,以表示保护与加持。喇嘛的头发、指甲、衣物等等,都被视为蕴藏着祝福,而且透过它们,可与虔信对象沟通,所以它们常被保存及珍藏下来。
有一天,一位名叫隆那活佛的喇嘛,去拜见巴珠仁波切。当隆那活佛在门口顶礼时,巴珠仁波切开玩笑地看着说:“有人在这儿顶礼,不知为何?”
于是隆那(意为水芦苇)做了自我介绍。“啊哟!”上师大叫:“我们活在多么奇怪的时代,今天连芦苇都有活佛!”
隆那大笑,反驳道:“是啊,假使能够有“木头”活佛,为什么不能有“水芦苇”活佛,至少那是绿色的活树。”这是个很聪明的双关语,因为巴珠上师的转世名字是“札卓玛活佛”,而“卓玛”可以表示是砍成小段的枯木,也是东藏的一个地名。
巴珠仁波切没说什么,显然是很满意这位喇嘛的回答,而且知道他的这位客人,对大圆满的修行者,有无尽的尊崇。
隆那活佛坐在巴珠脚边。当他和巴珠交谈时,他小心地从地毯上捡起一些头发留作圣物珍藏。巴珠知道他的客人在做什么,于是咆哮:“你在做什么?”
隆那活佛知道巴珠仁波切不会同意别人把他掉落的头发留着当圣物,他伶牙利齿地回答:“我弟子们的牛群被流行的瘟疫袭倦,而且也常被狼群攻击,如果我把这些头发系在它们的颈上,它们就会受到保护。”
巴珠仁波切并未上当,但是感于客人的真诚,他不但让客人收集他的头发,还将他身上穿的衣服撕下一小块送给隆那,这的确是无比的恩惠。
“这是给你牲畜的护身符,”他和蔼地嘲弄说:“有你这样不正经的牧人来看管它们,它们的确需要所有它们拿得到的护身物啊!”
【名字与名声】
蒋扬钦哲旺波中年时,决定不再离开他的房子,想用剩下的四十年时间,闭关禅修和祈祷。“我将不再跨过这间房子的门槛。”他说。
发了这个愿后,钦哲把他的鞋子交给侍者丢到附近的河里。
几年后有个早晨,这位具有神通的文殊祜主,意外地交代侍者,要欢迎任何想来拜访他的人。
那天稍晚,来了一个隐名的流浪乞丐,直接走进钦哲仁波切的私人住处,并将他自制的破背包放在厨房柜子上。“我来见涅顿,涅顿在那里?”他要求着。
侍者们立刻动怒,全然忘记上师的吩咐。这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到底是谁,胆敢侮辱他们尊贵的上师,直呼上师的乳名“涅顿”。
他们命令乞丐离开。“上师正在禅定中,”他们告诉乞丐说:“改天再来吧!…
《祖师真影──大圆满隆钦宁提传承祖师口传故事撷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