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切以偈文的方式告訴她:
不要延長過去(不執過去),
不要招引未來(不盼未來);
不要改變內在的覺醒(保持內在的覺醒),
不要害怕一切的外相(不懼萬法之顯現)。
除此無它了!
聽到這些話,空丘巴准當下就頓悟了。
巴珠是用遊牧民族粗樸的土話說的,最後一句聽起來像是:“離此,則啥鬼東西也沒有了!”
後來,這句話便變成有名的“啥鬼東西也沒有法教”;而從那時起,師徒相傳至今不曾間斷。
【銀子是毒】
有一次,巴珠在一個山谷停留,那兒的人們對他格外恭敬。有一天,幾位博學的堪布(即方丈住持),以及岩藏大師秋吉林巴之子側旺諾布,到他單獨閉關處來領受教法。所有的人圍繞著巴珠,坐在一片開滿野花的草原上。
山谷中有個老人,他很熱切地希望能供養巴珠一塊像石頭大小、蹄型的銀子,但是他知道巴珠很少接受供養。
老人騎著馬突然到來,下了馬,叁頂禮後將銀塊放置在巴珠腳邊,他叫著:“這是供養您的,請保護我免于投生地獄道啊!”然後就躍上馬背,疾馳而去,他知道如果停下來,巴珠就會退回他的供養。
側旺諾布心想:“巴珠可能會把這份供養用在善事上。”
然而,巴珠始終不曾拾起那塊銀子。當他結束教學後,就站起來離開了。弟子們一個個回到自己的家和寺廟,而銀塊仍留在那兒,圓又亮,如滿月般躺在草地上。側旺諾布忍不住地想:若是用它來做善事,不是比丟棄在那裏要好一些?但他只是自己這樣想。
當他走離開時,他一再回頭看,銀塊仍在那兒,一個閃閃發亮的小點在如茵的草原上。下山途中,這幕影像一直停留在他腦海,一股強烈的厭世感,與真正的出離心,在他心中生起。
側旺諾布心想:“當我想到我的尊貴上師和上師周遭的人,他們都已經完全舍棄對此浮生的虛幻執著,我想昔時佛陀的生活與自在的阿羅漢們必定也是如此。”接著他憶起一個故事:曾經,佛陀和弟子,包括阿難、迦葉等人正行走時,他們看到一大塊金子在地上。當他們經過金子時,一個接一個地叫道:“毒啊!”
有個小女孩在附近撿柴聽到了,在他們走離開後,她看見金塊,不知道那究竟是什麼東西,她想:“真奇怪,這是一塊漂亮、鮮明的黃色石頭,而所有尊貴的阿羅漢,卻都閃到一旁,避免碰到它,還叫著:“毒啊!”那一定是某種我也不該碰觸的東西。”
小孩跑回家告訴母親說:“今天我看見很奇怪的一種毒。”她開始敘述所發生的事情。她母親立刻親自去探個究竟,她發現了那金塊,拿了回家,並用來做宗教上的供養。
消息如野火般傳開了,人們都說佛陀和他那些出世的弟子們,刻意繞過一塊金子,留它在草地上,並且喚它是毒。
類似的事情發生在現代,他的上師巴珠仁波切,是如此自然地遵循聖人的風範,側旺諾布目睹此事大受教化和感動。
【花雨】
有一次,巴珠仁波切在上垛靠近他居住的山洞附近傳《密續法要》。弟子中有一位年老的長者,是個遊牧者,每天早上騎著牦牛渡河過來,晚上再涉水回家。
有一天,傾盆大雨,河水暴漲。但是,虔誠的老人仍設法渡河,卻被激流沖走溺死了。幾個村人將他的屍體扛上山坡,再到巴珠仁波切那兒。
“唉呀!可憐的老人!”巴珠叫道:“他因渴望接受法教而死,我們必須爲他祈禱發願,回向他來世更好。”
老人的屍體停放在慈悲上師前面的地上。老人的妻子及親人放聲痛哭(在東藏,溺死被視爲特別不吉利,因爲遊牧部落認爲,溺水而死的人會投生下叁道)。
“請以您無盡的慈悲保護他!使他免于投生地獄。”可憐的寡婦恸哭哀號,一再地懇求巴珠仁波切。
巴珠和他的弟子們開始修“破瓦法”,這是一種能將亡者的神識轉生到善道,趣向解脫開悟的法門。
天空下起了毛毛細雨,藏人將之遐想成花雨,細微彩虹顔色的雲朵開始出現。巴珠擡頭凝視天空之後,再看看地上的屍體,他突然大笑起來,而沒有修完儀軌,那一群僧人和喇嘛們,繼續修完整個儀式,但是沒有一個人敢去問巴珠。
幾天後,一個弟子很恭敬地詢問:“仁波切,大家都知道慈悲是您禅修的重點,爲何那天您對老人的死卻大笑不已?”
巴珠回答說“那老人的確值得同情,但是,就在那時候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發生了什麼事呢?”弟子追問。
“因爲覺得老人非常可憐,我就祈禱希望他能投生善道;突然間我看見他已轉生到叁十叁天爲天神。因爲感激我所傳授的《密續法要》,他微笑,並對我們下了一場莊嚴的花雨。”
“我看看面前枯槁白發的屍體,以及所有的親人啜泣著,怕他會下地獄,所以我笑起來了。我心想:這真的是輪回的幻象啊!然後我又想到:看見我大笑,那些人一定認爲我很奇怪;看見他們正爲老人哭,而老人實際上已是一位天神,我覺得他們也很奇怪。這也是輪回中的幻象啊!”
【密續之旅】
卻映讓卓是一位證悟的大師,他不擁有任何世俗的財富,從早到晚,他坐在地上的墊子上禅修,身上僅穿著一件松松的羊皮外套。雖然未接受過正規教育,他卻突破修行道上的障礙,而達覺悟。
他唱道:“除了悟道者不朽的真實之外,瑜伽士不希求,也不需要任何其它的東西。”
有一天,從卻映讓卓處獲得許多教法的巴珠仁波切,坐在禅修上師旁。
上師問道:“對了,竹慶寺的敏珠多傑最近做了些什麼事?”
巴珠仁波切提供了一些消息。卻映讓卓評論說:“那些竹慶寺的人們,不應那麼對待敏珠多傑,假如他們曉得他的真正身分,一切就會不同。一位真正的成就者很少會顯露所有內在的特質。”
後來,沒有任何理由地,卻映讓卓說:“在竹慶寺的大法會上,敏珠多傑坐在離門不遠的一個高法座上,面朝內,那頗不尋常,不是嗎?老師的法座通常靠近佛壇。”之後,他繼續回憶種種竹慶寺的習俗與人事。
在整個交談中,巴珠仁波切──曾在竹慶讀過書──點頭同意,明顯地分享禅修大師的回憶。一個年輕的初學者貝瑪多傑,湊巧也在座(貝瑪多傑後來成爲竹慶寺的方丈),他想:“這不識字的喇嘛,怎麼對我們的寺廟這麼清楚?他一定年輕時曾到過那裏。”
最後,這個好奇的男孩問禅修大師:“尊貴的喇嘛,您是否曾去過竹慶寺?”
“可以這麼說。”大師回答道。
“何時?”
“每年你們舉行大法會儀式,當法座上的敏珠多傑,搖起一個象牙手鼓,並唱著祈禱文:“持明者、證悟者、勇父以及空行母,請與您們的眷屬,一起來享用金剛會供。”所有宇宙壇城的本尊,以及所有舊傳承的祖師們,必須回應這吉祥的邀請。就是在那時候我造訪竹慶寺。除此之外,我的軀體未曾到過你們的寺廟。”
年輕的貝瑪多傑了悟到,卻映讓卓是一位具足神通的成就者,具有非凡的內在德性,已能超越時空限製,于是充滿信心地向大師頂禮並領受加持。
貝瑪多傑最後追隨卻映讓卓和巴珠,步向成佛之道。
【神聖的發寶】
巴珠仁波切從來不贊許谄媚,如果這位有話便說,直中要害,道道地地公正的大師,還有什麼特別容易被激怒的事,那就是他所謂的“欺騙之心”。
喇嘛們常將紅線系在信徒的頸部,以表示保護與加持。喇嘛的頭發、指甲、衣物等等,都被視爲蘊藏著祝福,而且透過它們,可與虔信對象溝通,所以它們常被保存及珍藏下來。
有一天,一位名叫隆那活佛的喇嘛,去拜見巴珠仁波切。當隆那活佛在門口頂禮時,巴珠仁波切開玩笑地看著說:“有人在這兒頂禮,不知爲何?”
于是隆那(意爲水蘆葦)做了自我介紹。“啊喲!”上師大叫:“我們活在多麼奇怪的時代,今天連蘆葦都有活佛!”
隆那大笑,反駁道:“是啊,假使能夠有“木頭”活佛,爲什麼不能有“水蘆葦”活佛,至少那是綠色的活樹。”這是個很聰明的雙關語,因爲巴珠上師的轉世名字是“劄卓瑪活佛”,而“卓瑪”可以表示是砍成小段的枯木,也是東藏的一個地名。
巴珠仁波切沒說什麼,顯然是很滿意這位喇嘛的回答,而且知道他的這位客人,對大圓滿的修行者,有無盡的尊崇。
隆那活佛坐在巴珠腳邊。當他和巴珠交談時,他小心地從地毯上撿起一些頭發留作聖物珍藏。巴珠知道他的客人在做什麼,于是咆哮:“你在做什麼?”
隆那活佛知道巴珠仁波切不會同意別人把他掉落的頭發留著當聖物,他伶牙利齒地回答:“我弟子們的牛群被流行的瘟疫襲倦,而且也常被狼群攻擊,如果我把這些頭發系在它們的頸上,它們就會受到保護。”
巴珠仁波切並未上當,但是感于客人的真誠,他不但讓客人收集他的頭發,還將他身上穿的衣服撕下一小塊送給隆那,這的確是無比的恩惠。
“這是給你牲畜的護身符,”他和藹地嘲弄說:“有你這樣不正經的牧人來看管它們,它們的確需要所有它們拿得到的護身物啊!”
【名字與名聲】
蔣揚欽哲旺波中年時,決定不再離開他的房子,想用剩下的四十年時間,閉關禅修和祈禱。“我將不再跨過這間房子的門檻。”他說。
發了這個願後,欽哲把他的鞋子交給侍者丟到附近的河裏。
幾年後有個早晨,這位具有神通的文殊祜主,意外地交代侍者,要歡迎任何想來拜訪他的人。
那天稍晚,來了一個隱名的流浪乞丐,直接走進欽哲仁波切的私人住處,並將他自製的破背包放在廚房櫃子上。“我來見涅頓,涅頓在那裏?”他要求著。
侍者們立刻動怒,全然忘記上師的吩咐。這個衣衫褴褛的乞丐到底是誰,膽敢侮辱他們尊貴的上師,直呼上師的乳名“涅頓”。
他們命令乞丐離開。“上師正在禅定中,”他們告訴乞丐說:“改天再來吧!…
《祖師真影──大圓滿隆欽甯提傳承祖師口傳故事撷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