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密宗法義精要▪P8

  ..續本文上一頁生起次第,圓滿證空性,均爲上師功德加持變現所成就。因善知識外現凡夫,內蘊諸佛功德,是有遍一切智者。故于師所宣示,當策勵進修,一切行動,亦先啓後行。入定習法,悉依指授,必可得最大智慧加持力,勿待師涅槃已,方以畫像、供養,瞻拜無益也。

  攝頌雲:“生圓二次第,與師定無二。因師佛所現,勿視凡夫相。以智慧不同,當依之修學,故雲如教行,或以身承事。尤于師在時,應精勤勵力。”

  又雲:“命終見上師。”此亦甚難,恐信心力量不具者,不可得也。如無信心,縱師是佛,亦難得成辦。西藏俗雲:“所作一切他人做,行持學佛自照上師做。”以過去諸佛、菩薩,均是如此。猶以模子印物,不應毫厘爽也。事師如法,當有初、中、後叁段。初,即未皈依前,當視師功德;中,于依止已,恭敬供養,信心堅定;後,即如教修學,此爲最要。

  “昔常啼菩薩,因奇窮,乃賣身供養法尊上師,求聞般若。以爲身體易得,佛法難聞。”又:“印度拿若巴本請依止得洛巴,受命由高樓躍下,其身幾碎,不退道心。複受苦役二十四次,瀕于十死,從無怨言。後師以鞋底拍其面門,昏沈頃,醒已證空性矣。”亦因如命,事師受苦消業,每得加持,業盡乃頓證耳!此與彌拉日巴尊者之身穿叁孔,始受皈戒相同。可想而知,得師求法非叁門承事不可也。亦有具緣上師,未見而聞名起思,既見即悲仰樂學,是爲前緣具足者,亦可依止。依止上師,當以過去大德爲軌範,自得加持。何以故?因吾人在過去佛出世已不得度,實爲業重無緣,釋迦佛出世,我又不遇,阿底峽尊者等,乃又無緣得見。今幸令我得遇諸佛大悲力所現之上師,胡不依止?且我如生盲在野,失菩提路,端賴此師導我以光明大道,離苦得樂,又胡可錯過?作是思惟,師恩甚大,即諸佛下世,不過如斯,故當發堅固信心,一心依止,常隨修學。如師示寂,遺像空瞻,怅大德之雲亡,嗟予修其何及?徒事多聞,還同失路,我非無心,何爲迷蒙喪志而致于此也?

  巴祖仁波車求加持偈曰:

  已得明師甚深之開示,不信、無修、愚癡、誰如我?

  業重障深現前複造惡,願求上師叁寶得加持。

  

  舍身命財悉爲衆生,願爲衆生趨走給使。一切惡友諸煩惱業,即是菩薩莊嚴道伴。菩薩有四不可思議:一者,所愛重物,能以施人。二者,具諸煩惱,能忍惡事。叁者,離懷之衆,能令和合。四者,臨終見惡,說法轉之。

  菩薩先自除惡,後教人除。若不自除能教他除,無有是處!是故菩薩先應自施、持戒、忍辱、知足、勤行精進,然後化人。

  正觀五陰,衆緣和合。若和合而成,何故生嗔?深觀嗔恚乃是未來無量惡道受苦因緣。若暫生嗔,即生慚愧、恐怖、忏悔之心。

  大慈悲爲室 柔和忍辱衣

  一切法空座 處此當爲說

  

  七、 皈依上師叁寶

  1. 生信

  爲一切道之起源而修皈依,如上求師得依止已,當殷重啓請,于彼如軌皈依。皈依以信爲本,應有淨信、欲樂信、決定斷疑信之叁種信心。謂初于師見其功德,生清淨信;中于自觀六道苦,從忏罪積資多門深生意樂,希求解脫成佛;後于叁寶見爲資糧田,舍彼無所依怙,惟彼能救,啓堅固信,歸心投止也。蓮花生大士雲:“一心依信叁寶,決定得大加持,所求圓滿。”以此信心,爲生白法種子。若無此,猶樹無種子,或成焦芽不能生長白法也。又信爲七聖法財之一,最勝受用,不畏盜損,如金剛王之百輻金輪,禦以飛行,任運往來。又如七寶盒,拾取如意,喻取涅槃道者,亦複如是。故說信爲一切加持,一切受用,加持等之大小,恒視信力之淺深。否則,釋尊當前,亦將疑二,彌陀及諸大菩薩之慈力遍滿虛空,無信者難攝受也。佛經雲:“心中觀念叁寶,則諸佛常在上面,時時加持灌頂。”又蓮花生大士雲:“汝信心在者,我時在汝前。”以信佛見佛,猶天空無間隔也。

  “藏中有子,常貿易于印度。母求佛迹,屢無以報,母以死逼之,乃拾犬牙贻母,謂是佛牙。母信心頂禮供養,牙常放光,且飛出舍利。及母命終,現五色瑞相焉。”此何以故?因母不疑,感諸佛加被。是知一切從信心來也。又“恭波地方有信佛者,性愚癡。一日入拉薩某寺,朝釋尊相,見酥燈供品,和而食之,意謂供物,食之必得加持。見銅相莞爾,以爲隨喜其事,至爲欣幸。將出,以其靴置佛膝上,管殿喇嘛來,欲棄之,不得動,愚者以佛爲愛己也。臨行,握佛手,若不忍去,邀佛期年至其家。歸而謀諸婦,及期婦汲水,見水中石上有影相焉,愚者識爲佛,入水負出,拜而慰之。亦若釋尊失足墮水也者,佛意不至其家,止于宅外,供養七日而歸。及今數百年,石上水中,有緣者亦往往見佛也。”彼信心者,不知酥供不可食,不知靴垢不當加佛膝,亦不知銅相不可邀請,卒以殷重愛樂之心,感佛莅臨。謂非清淨心敬信叁寶之所致欤?

  佛告迦葉雲:“般若非信心不能得。”謂由上師、叁寶加持力入自心,然後自心得生空慧。此永不退轉之信心,即通達空性之左券也。彌拉日巴尊者弟子某,隨學多年,將入山靜修,尊者親送之。因啓請,某何時可以收弟子?尊者雲:“汝何時以我爲大持金剛者,彼時可爲師,欲見空性本尊亦如此也。”又阿底峽尊者弟子某。一日請師曰:“上師呀!我求你之加持。”尊者曰:“弟子呀!我求你之信心。”如是當知,信爲道源功德母也。

  2. 皈依發心

  皈依發心(皈依動機)有叁:一、從觀惡道苦,希求下世人天福報,或爲現世求妻祿子財者下根也;二、見六道皆苦,欲自解脫,此二乘中根也;叁、于流轉大苦海中,思一切衆生如母,爲當令他解除衆苦,得菩提正道而皈依者,此爲大乘要道,是爲上根。

  或謂學佛甚難,苟非惰性,即是怯弱。聞而不思,未知法義殊勝也。如慮即身不能成辦,須發願請叁寶加持,此生不成,下世乘願再來,若康、藏、青、蒙之轉世者是。倘謂我一人何能度衆?此我菩提心,自斷慧命,最爲不可。應思人天短期享受,福過災生,如作百年皇帝夢,醒時有何受用?如是觀察思惟,下根固不是。求聲聞、緣覺,雖亦自得出離,然彼長淪六道,如母有情,苦當誰救耶?譬臨陣前,人皆趣死,而我獨生,生有何樂?是當發大乘心,爲利他而求皈依也。已皈依而發心錯誤,當啓白上師,增上發心。以衆生無量無邊故,其皈依發心功德亦無量無邊。蓋皈依本無分別,以修因發心不同,故其得果差別,實不可以道裏計。

  3. 皈依境

  口稱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此普遍念誦之詞也。密法不共皈依者,應引身、口、意叁門,供養上師。上師無量智悲力所顯現之叁寶,及金剛佛、佛母、本尊、護法等大功德聚,是爲皈依之境。特別說,自身之風、脈、明點,及菩提心要,須通達生起。然後對上師所得大悲智慧、普遍圓滿之法、報、化叁身境界而皈依,是由自心以理皈依,爲金剛皈依。此當依師開示,及經所宣說而修學。

  蓮花生大士雲:“將來末法時,男鬼入男人心,女鬼入女人心,小魔入孩兒心,大魔入出家人心,遍康、藏人各挾一鬼矣。”當知皈依上師叁寶,勿濫信土地神祗等。調伏自心,則魔皆成假相。若知世間一切夢幻,一切皆空,則我執盡除矣!即偶然遭魔者,須認是業力所牽,不可降伏,速修此法,怨仇自解。

  佛經上說:“究竟勝義禅波羅蜜,須以信心了解。”阿底峽尊者雲:“吾人在未成菩提以前,當依止善知識,從聞、思、修得禅波羅蜜。倘現在無病而修,皆是善知識恩德所加持。”格西格月心嚴雲:“共不共之功德,均由上師加持,倘通曉叁藏十二部而無皈依,不得究竟義利也。特別入密乘者,依止上師尤爲重要。故修根本上師法,實較生起、圓滿爲先務。因已修二次第,惟不知本尊爲上師所變現者,是未能深切信解上師爲金剛持,上師與佛無二也。”本法及大小顯密續皆如是說,如真有傳承不中斷之上師,其加持力能使自心了解空智,與師無二,自心與師心相應者,一切無不成就。密法雲:“多劫而修,不如刹那間觀上師也。”印度大德灑爾哈雲:“依根本上師口訣而修,如智珠在握,見空性成佛不難也。”無垢光尊者雲:“依法修二次第,不識要門,則難得共不共法一切成就,若修根本上師合修法,則全得矣!”

  彌拉日巴尊者坐山修上師法,憶念師門,起見白雲在空,因亟誦上師贊,忽雲如鳥墮,化五色虹光。瑪巴洛渣現身謂曰:“吾與汝常在一處,無時或離,勿生分別,只要淨信我與汝無二,則一切易修也。”故說修金剛本尊,每因發心不淨,則護法與以違緣障礙;何如修上師法,則一切本尊齊修也。又秘密法雲:“觀想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之功德,不如刹那觀上師爲勝。多年上師咒,尤得加持。”又本法雲:“如想善知識時在頂上心中,及在左右肩者,其功德與賢劫千佛無二。”此應深信勿疑,亦勿以所修本尊爲不是。因不修合修法者適成大錯,以上師與一切本尊無二故,以上師爲叁世諸佛所變現故。

  如公足巴仁波車(龍樹化現)雲:“根本上師爲佛,四身具足,如雪山。教導我之善知識如日,若無此則雪山不能融化。”謂無善知識引導,猶居北方岩洞中,欲見太陽不可能也。拿若巴尊者雲:“人學法有得,以爲自修自證,不信是上師功德所加持,此爲最大過患。”

  從今日起,直至菩提,惟依靠上師、叁寶,別無皈依處。凡所作爲,不商父母,不自主張,升、墮、苦、樂不計一切,只倚賴上師、叁寶,依教奉行。  巴祖仁波車至一處,當地教派甚多。因著出家衣,人問何教?答:“佛教。”問修何本尊?答:“叁寶。”又問,只答我母親而已。故雲:離開上師、叁寶,別無本尊也。

  父母怨仇,同爲無始有恩之人。怨仇在前者,以怨仇爲忍辱境,彼嗔害我,是違緣故。我不嗔恨耐他怨害,使我進修,恩德尤大。若父母愛我,予取予求,反令我容易造業,或使不得…

《密宗法義精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