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均垂成辄毁,且屡骂其无能,尊者不起嗔怨,依师所教。中间背生疮且磨且穿,将见肺矣!始传以三皈五戒。迄屋成,前心复穿二孔,通彻后背,师见其真诚,乃召前问汝苦否?因授密乘戒,并秘密法焉。盖尊者初因嗔毒,死三十二人,自知恶业当以苦忏,不敢自逸。由此可知前贤求法之艰难困苦矣。(师讲至此落泪,大悲心动矣!侍者亦泣下数行。)
吾人以最胜因缘,得闻密法,当日夜思惟依教修学,并励力守戒,毋令犯失。于睡时,自思寿尽一日,有罪当请上师、三宝加被忏除,发愿不再造业;晨兴复思,昨夜梦中有罪否?如有,当自责串习不好,如前精勤力忏。善虽微少,即以回向众生,此为紧要。又朔望日,三十三天王等,均曾发愿护法,见善者欢喜护持,恶者多遇违缘,有持戒清净者,天王必取其足下土以造塔。于此见戒之功德,天人赞叹也。
巴祖仁波车求加持偈曰:
因果已闻复能说,法门无量从师得;
取舍不知修学浅,愿求上师垂加持。
善男子,为二事故,发菩提心:一者为不断绝菩萨种姓,二者为断众生罪苦烦恼。复有二事,一者自观无量世中,受大苦恼。不得利益,二者虽有无量恒沙诸佛,悉皆不能度脱我身,我当自度。复有二事,一者不舍一切众生,二者舍离一切烦恼。
如法得财,用皆以理。
善男子,智者施已,观于二事:一者,以不坚财,易于坚财;二者,终不随顺悭吝之心。何以故?如是财物,我若终殁,不随我去;是故应当自手布施。我今不应随失生恼,应当随施生欢喜心。
欲令此物随逐我身至后世者,莫先于施!若人有财,见有求者,推说无钱;当知是人已说来世贫穷薄福。
五、 明解脱道之胜利
从于流转大苦海中,而获出离其苦,如得声闻、缘觉、圆满菩提,皆名解脱。但最初为证得解脱道之因者,始自修持暇满,应知不有修因无以证果。因者,当励力于暇满人身难得、念死无常、观六道苦、忏黑修白等,各科观察思惟;然后从皈依三宝起,修学究竟最深法门止;更于五戒、小戒,菩萨戒十八条,及密乘戒十四条,毅力守护,此为造因。后得菩提正智,是所求得果也。是故当知,因中之行,即是果上之德,因圆果满,永得快乐,离一切轮回众苦。学者于此,不当深发随喜心耶?
复次,解脱之胜利,谓由三恶道出而为人,由人修十善而为天等,皆非所谓解脱也。以自利心修四谛、十二因缘,而为声闻、缘觉,成二乘,得偏空槃,亦非究竟。以利他故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依增上三学修六度、四摄而为大乘菩萨,进求佛果,是为得大解脱。人天二乘,非本科所赞叹,但大果终由小果成,如遇火轮,当舍木船,应再增上发菩提心清净三门,为众生而皈依,而求法,而持戒,乃至赞佛礼拜,供养一花一香,皆是为众生所作事业。一切功德,回向有情,不著三轮体相,翘诚发愿,愿众生成佛,我方成佛也。
菩萨愿起菩提行 菩提行依菩萨愿
愿行相资必不离 戒是南针道金绳
修智慧度内分五:识善恶、明因果、临境正知不倒、识障盖,能方便对治、修令般若时时现前。
静则一念不生 动则万善相随
静极光通达 寂照含虚空
却来观世间 犹如梦中事
六、 依止善知识
不依师而成就者,经论无此开示。凡夫之见,自想由十地五道而成佛者,亦为不可能之事。以世间一切艺术,均有师承,而谓涅槃大道,无师自能成办,岂有是处耶?吾人久在迷中,谓若生盲,如海船取宝,无指南针,岂不错路?善知识若船头针,若指路碑,即同学有修持者,亦应希求指授,故当以无倒之恭敬信仰心依止善知识,为一切功德之门也。
1 . 观其功德
谓:善知识身、口、意三门功德具足,可以随其修学,改正吾人过失,久久串习,自得三业清净。如喜马拉雅山树木蓊郁,香檀林立,以他木移植其中,久必受其同化。故凡夫可以成善知识者,亦复如是。
现当末法,求具足功德者不易。倘观其外、内、比丘、菩萨、密乘等戒,均防护无失,三门清净。且知种种方便,显密大小圆融无碍,能平等待人,视众生若母。外而经藏,内而四部秘密具大善巧,能说能行,布施、爱语、同事、利行,四摄齐修者,正为皈依之相。其次戒行清净,大小显密,圆融无碍,具四摄者,亦可依止。最胜密法说:“如灌顶传承不断桥者(即传承次第未中断),护戒清净,三门妄念少,慈悲心重者,可依。”又“有最胜密乘修持,已证空性,已见本尊,慈悲方便,或不为现世名闻利养,而以度生事业为重者,可依。”凡夫苦重,亟欲求其度脱,有方便法门甚多,上师加持力甚大者,亦可依止。
旧说藏中不传密法,故有谓密宗不能学,或疑为不殊胜者,皆非正论。实以传之非艰,行之惟艰。人能清净三皈依,大戒十八条者,已如牟尼重宝,不可多得,况秘密法依戒起修。弟子既择师,师亦择弟子,倘师与弟子,均有此皈依持戒功德者,已不难成佛也。
不能圆融显密大小,未得谓得,慢心特重,无闻、思、修功德;不为有情义利而修持者,如木代石杵。或见他大德,嗔之嫉之,如池中之蛙;未闻显密法要;烦恼重而常犯戒;妄显幻术,诩为神通,无实修学,无慈悲心者,如狂人指路,是皆自断菩提心而能断人慧命,此当远离不可依止。
莲花生大士云:“弟子不观师功德,轻信依止者,如服毒药;师不拣择弟子而传法者,如走路不看犬,行当自蹶。”以弟子犯戒,自亦受累也。若终身依止之师,要当拣择,否则信心空用,无大义利。比如树底乘凉,不注目黑影,不知为蛇。如见具德善知识,既依止已,当作大持金刚,释尊再来想;其身虽现凡夫,当视为诸佛功德事业所显示。既知其功德,不应再观其过,反生障难。以功德既大,纵有过患亦小,或实不知其为功为过也。
玛巴洛渣之待弟子,令其筑屋七次,身穿三孔,而始传法。以凡情度之,一似其行事为过患也者。孰知其用心,正欲其受苦,忏尽宿昔之杀业,方可期其成就。是故当知,师之于弟子,疑无不释,过得远离,实悲同一子也。
摄颂云:
烦恼炽如火,须大雨浇灭;及彼燃烧时,此如天甘露。
法具大光明,谓如日与月;有情纵嗔毒,亦不起害心。
戒定慧清净,如地无不载,亦不择美恶,一一能容之,
谓依如是师,必速得悉地;入一切佛智,如获如意瓶。
息增怀诛法,壹以平等待;犹母爱独子,不起差别心。
以慈力广大,恶道悉得救;大悲水溉物,自亦不慢执。
喜心量如山,舍力深以广;如此善知识,是当依止者。
如此善知识,功德甚大,能解脱众生烦恼,与佛无二。如此坚固信心依止之,当得成佛。又须思惟能依止之功德,不能依止之过患也。昔有以害心对善知识者,善知识亦度脱之。如“大悲力王遇花脚,欲煮之。王云:“法比身重。”花脚因释王,闻法受戒,且释未死之一百七人。”因此皆为王子。花脚外道,野人类也。故说依慈悲善知识为殊胜也。
若得善知识。当如何依止耶?应发四种心,事之如医,恭敬求药,因吾人烦恼重病,无医药必死。有如旅行,须人护伴,否则长沦六趣中无助无救矣!
摄颂云:
应如是依止,命尽终不退;如著坚固铠,励力随修学。
亦不因骂打,而弱依止心;寿命与身根,愿言供养师。
说令入水中,当入水不疑;上师所咐嘱,不当厌其烦。
师如令劳作,勿拣择轻重;或冷或烧热,应如石铁工。
卑视执帚人,不起些微慢;即此深信心,是心当成佛。
又曰:“以大信解心,视师如真佛。最胜方便行;深密意理趣;及任说何法,悉能专受持。以大智慧力,多闻无厌足;以慈度诸苦;以悲济无依。如师所教诫,善防护三业;真言律仪等,皆不轻违犯。为依师要诀。”吾人于善知识,恭敬承侍,应如前颂。颂意悉出佛经,不可轻视。
2. 依止方法
依止善知识有三种供养:
如说修行为第一。谓由闻起解,解了即行,长远不退。
以身、口、意承事上师。
以受用财宝供养(此为最下)。
须知善知识,系以佛、菩萨方便显现度众,纵遇违缘,亦当善思念之。因自心不净,故见师过,犹如对镜丑好,在己不在镜也。
摄颂云:
有时上师怒,应知自业重,常发随喜心,求忏魔无便。
坐常在师旁,师起我亦起;如我在坐时,当起身迎候;
受用当供师,师前我当后;行时在师左,不履上师影;
遇路险兽危,先启请后行;上师之坐垫,应恭敬勿用;
上师所住室,启闭宜轻缓;勿疾趋妄言,勿高声笑语。
心常具威仪,时存敬畏意。
常存欢喜心,永不遭魔。他人谤师,当劝他,不听亦勿嗔怒。上师侍者,或金刚弟兄,一言不合,辄成仇怨,此大过患;当视如手足,如衣带不散也。此学密尤当注意者,否则犯戒。应如置盐入水,全化为一味,方为和合众;又当如石如柱,不动不挠也。
3. 求示法要
如上依止已,应殷重启请,求开示法要。从闻而思,精勤修学,期无纰误。当如宝瓶甘露,由彼瓶注于此瓶中也。
“阿底峡尊者入藏,常不离师,师所说即行;他人求开示者,尊者仅说三皈、五戒、人寿无常等,不传他法,尤不传密。后惟传与登巴一人而已。”故传法即修,亦勿他求。师自修法,应发心供养,或代苦作,其功德与师无二无别。以师一切如法,缘殊胜故。
依止善知识,无贵与贱,均当承事恭敬。如藏中班禅大师为法王,但依止上师,亦当如教,以上师为三宝总持也。特别在师处洒扫服役等,尤有功德。如“阿迦格西访师,适贵客至,师命烧火熬酥,器有垢秽,师令以衣拭之。如命而行。”只有功无过也。
善知识灌顶、讲经时,与三世诸佛功德力加持无二。在修大法时供养,虽一口茶,犹以本尊坛城供献也。本尊护法,均须视为上师大悲力事业力所变现,应想…
《密宗法义精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