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均垂成辄毀,且屢罵其無能,尊者不起嗔怨,依師所教。中間背生瘡且磨且穿,將見肺矣!始傳以叁皈五戒。迄屋成,前心複穿二孔,通徹後背,師見其真誠,乃召前問汝苦否?因授密乘戒,並秘密法焉。蓋尊者初因嗔毒,死叁十二人,自知惡業當以苦忏,不敢自逸。由此可知前賢求法之艱難困苦矣。(師講至此落淚,大悲心動矣!侍者亦泣下數行。)
吾人以最勝因緣,得聞密法,當日夜思惟依教修學,並勵力守戒,毋令犯失。于睡時,自思壽盡一日,有罪當請上師、叁寶加被忏除,發願不再造業;晨興複思,昨夜夢中有罪否?如有,當自責串習不好,如前精勤力忏。善雖微少,即以回向衆生,此爲緊要。又朔望日,叁十叁天王等,均曾發願護法,見善者歡喜護持,惡者多遇違緣,有持戒清淨者,天王必取其足下土以造塔。于此見戒之功德,天人贊歎也。
巴祖仁波車求加持偈曰:
因果已聞複能說,法門無量從師得;
取舍不知修學淺,願求上師垂加持。
善男子,爲二事故,發菩提心:一者爲不斷絕菩薩種姓,二者爲斷衆生罪苦煩惱。複有二事,一者自觀無量世中,受大苦惱。不得利益,二者雖有無量恒沙諸佛,悉皆不能度脫我身,我當自度。複有二事,一者不舍一切衆生,二者舍離一切煩惱。
如法得財,用皆以理。
善男子,智者施已,觀于二事:一者,以不堅財,易于堅財;二者,終不隨順悭吝之心。何以故?如是財物,我若終殁,不隨我去;是故應當自手布施。我今不應隨失生惱,應當隨施生歡喜心。
欲令此物隨逐我身至後世者,莫先于施!若人有財,見有求者,推說無錢;當知是人已說來世貧窮薄福。
五、 明解脫道之勝利
從于流轉大苦海中,而獲出離其苦,如得聲聞、緣覺、圓滿菩提,皆名解脫。但最初爲證得解脫道之因者,始自修持暇滿,應知不有修因無以證果。因者,當勵力于暇滿人身難得、念死無常、觀六道苦、忏黑修白等,各科觀察思惟;然後從皈依叁寶起,修學究竟最深法門止;更于五戒、小戒,菩薩戒十八條,及密乘戒十四條,毅力守護,此爲造因。後得菩提正智,是所求得果也。是故當知,因中之行,即是果上之德,因圓果滿,永得快樂,離一切輪回衆苦。學者于此,不當深發隨喜心耶?
複次,解脫之勝利,謂由叁惡道出而爲人,由人修十善而爲天等,皆非所謂解脫也。以自利心修四谛、十二因緣,而爲聲聞、緣覺,成二乘,得偏空槃,亦非究竟。以利他故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依增上叁學修六度、四攝而爲大乘菩薩,進求佛果,是爲得大解脫。人天二乘,非本科所贊歎,但大果終由小果成,如遇火輪,當舍木船,應再增上發菩提心清淨叁門,爲衆生而皈依,而求法,而持戒,乃至贊佛禮拜,供養一花一香,皆是爲衆生所作事業。一切功德,回向有情,不著叁輪體相,翹誠發願,願衆生成佛,我方成佛也。
菩薩願起菩提行 菩提行依菩薩願
願行相資必不離 戒是南針道金繩
修智慧度內分五:識善惡、明因果、臨境正知不倒、識障蓋,能方便對治、修令般若時時現前。
靜則一念不生 動則萬善相隨
靜極光通達 寂照含虛空
卻來觀世間 猶如夢中事
六、 依止善知識
不依師而成就者,經論無此開示。凡夫之見,自想由十地五道而成佛者,亦爲不可能之事。以世間一切藝術,均有師承,而謂涅槃大道,無師自能成辦,豈有是處耶?吾人久在迷中,謂若生盲,如海船取寶,無指南針,豈不錯路?善知識若船頭針,若指路碑,即同學有修持者,亦應希求指授,故當以無倒之恭敬信仰心依止善知識,爲一切功德之門也。
1 . 觀其功德
謂:善知識身、口、意叁門功德具足,可以隨其修學,改正吾人過失,久久串習,自得叁業清淨。如喜馬拉雅山樹木蓊郁,香檀林立,以他木移植其中,久必受其同化。故凡夫可以成善知識者,亦複如是。
現當末法,求具足功德者不易。倘觀其外、內、比丘、菩薩、密乘等戒,均防護無失,叁門清淨。且知種種方便,顯密大小圓融無礙,能平等待人,視衆生若母。外而經藏,內而四部秘密具大善巧,能說能行,布施、愛語、同事、利行,四攝齊修者,正爲皈依之相。其次戒行清淨,大小顯密,圓融無礙,具四攝者,亦可依止。最勝密法說:“如灌頂傳承不斷橋者(即傳承次第未中斷),護戒清淨,叁門妄念少,慈悲心重者,可依。”又“有最勝密乘修持,已證空性,已見本尊,慈悲方便,或不爲現世名聞利養,而以度生事業爲重者,可依。”凡夫苦重,亟欲求其度脫,有方便法門甚多,上師加持力甚大者,亦可依止。
舊說藏中不傳密法,故有謂密宗不能學,或疑爲不殊勝者,皆非正論。實以傳之非艱,行之惟艱。人能清淨叁皈依,大戒十八條者,已如牟尼重寶,不可多得,況秘密法依戒起修。弟子既擇師,師亦擇弟子,倘師與弟子,均有此皈依持戒功德者,已不難成佛也。
不能圓融顯密大小,未得謂得,慢心特重,無聞、思、修功德;不爲有情義利而修持者,如木代石杵。或見他大德,嗔之嫉之,如池中之蛙;未聞顯密法要;煩惱重而常犯戒;妄顯幻術,诩爲神通,無實修學,無慈悲心者,如狂人指路,是皆自斷菩提心而能斷人慧命,此當遠離不可依止。
蓮花生大士雲:“弟子不觀師功德,輕信依止者,如服毒藥;師不揀擇弟子而傳法者,如走路不看犬,行當自蹶。”以弟子犯戒,自亦受累也。若終身依止之師,要當揀擇,否則信心空用,無大義利。比如樹底乘涼,不注目黑影,不知爲蛇。如見具德善知識,既依止已,當作大持金剛,釋尊再來想;其身雖現凡夫,當視爲諸佛功德事業所顯示。既知其功德,不應再觀其過,反生障難。以功德既大,縱有過患亦小,或實不知其爲功爲過也。
瑪巴洛渣之待弟子,令其築屋七次,身穿叁孔,而始傳法。以凡情度之,一似其行事爲過患也者。孰知其用心,正欲其受苦,忏盡宿昔之殺業,方可期其成就。是故當知,師之于弟子,疑無不釋,過得遠離,實悲同一子也。
攝頌雲:
煩惱熾如火,須大雨澆滅;及彼燃燒時,此如天甘露。
法具大光明,謂如日與月;有情縱嗔毒,亦不起害心。
戒定慧清淨,如地無不載,亦不擇美惡,一一能容之,
謂依如是師,必速得悉地;入一切佛智,如獲如意瓶。
息增懷誅法,壹以平等待;猶母愛獨子,不起差別心。
以慈力廣大,惡道悉得救;大悲水溉物,自亦不慢執。
喜心量如山,舍力深以廣;如此善知識,是當依止者。
如此善知識,功德甚大,能解脫衆生煩惱,與佛無二。如此堅固信心依止之,當得成佛。又須思惟能依止之功德,不能依止之過患也。昔有以害心對善知識者,善知識亦度脫之。如“大悲力王遇花腳,欲煮之。王雲:“法比身重。”花腳因釋王,聞法受戒,且釋未死之一百七人。”因此皆爲王子。花腳外道,野人類也。故說依慈悲善知識爲殊勝也。
若得善知識。當如何依止耶?應發四種心,事之如醫,恭敬求藥,因吾人煩惱重病,無醫藥必死。有如旅行,須人護伴,否則長淪六趣中無助無救矣!
攝頌雲:
應如是依止,命盡終不退;如著堅固铠,勵力隨修學。
亦不因罵打,而弱依止心;壽命與身根,願言供養師。
說令入水中,當入水不疑;上師所咐囑,不當厭其煩。
師如令勞作,勿揀擇輕重;或冷或燒熱,應如石鐵工。
卑視執帚人,不起些微慢;即此深信心,是心當成佛。
又曰:“以大信解心,視師如真佛。最勝方便行;深密意理趣;及任說何法,悉能專受持。以大智慧力,多聞無厭足;以慈度諸苦;以悲濟無依。如師所教誡,善防護叁業;真言律儀等,皆不輕違犯。爲依師要訣。”吾人于善知識,恭敬承侍,應如前頌。頌意悉出佛經,不可輕視。
2. 依止方法
依止善知識有叁種供養:
如說修行爲第一。謂由聞起解,解了即行,長遠不退。
以身、口、意承事上師。
以受用財寶供養(此爲最下)。
須知善知識,系以佛、菩薩方便顯現度衆,縱遇違緣,亦當善思念之。因自心不淨,故見師過,猶如對鏡醜好,在己不在鏡也。
攝頌雲:
有時上師怒,應知自業重,常發隨喜心,求忏魔無便。
坐常在師旁,師起我亦起;如我在坐時,當起身迎候;
受用當供師,師前我當後;行時在師左,不履上師影;
遇路險獸危,先啓請後行;上師之坐墊,應恭敬勿用;
上師所住室,啓閉宜輕緩;勿疾趨妄言,勿高聲笑語。
心常具威儀,時存敬畏意。
常存歡喜心,永不遭魔。他人謗師,當勸他,不聽亦勿嗔怒。上師侍者,或金剛弟兄,一言不合,辄成仇怨,此大過患;當視如手足,如衣帶不散也。此學密尤當注意者,否則犯戒。應如置鹽入水,全化爲一味,方爲和合衆;又當如石如柱,不動不撓也。
3. 求示法要
如上依止已,應殷重啓請,求開示法要。從聞而思,精勤修學,期無纰誤。當如寶瓶甘露,由彼瓶注于此瓶中也。
“阿底峽尊者入藏,常不離師,師所說即行;他人求開示者,尊者僅說叁皈、五戒、人壽無常等,不傳他法,尤不傳密。後惟傳與登巴一人而已。”故傳法即修,亦勿他求。師自修法,應發心供養,或代苦作,其功德與師無二無別。以師一切如法,緣殊勝故。
依止善知識,無貴與賤,均當承事恭敬。如藏中班禅大師爲法王,但依止上師,亦當如教,以上師爲叁寶總持也。特別在師處灑掃服役等,尤有功德。如“阿迦格西訪師,適貴客至,師命燒火熬酥,器有垢穢,師令以衣拭之。如命而行。”只有功無過也。
善知識灌頂、講經時,與叁世諸佛功德力加持無二。在修大法時供養,雖一口茶,猶以本尊壇城供獻也。本尊護法,均須視爲上師大悲力事業力所變現,應想…
《密宗法義精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