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四百論

  中觀四百論

  聖天菩薩 造頌

  法尊法師(從藏)譯頌

  堪布索達吉 修訂

  第一品 明破常執方便品

  若有叁世主,自死無教者,

  彼猶安然睡,有誰暴于彼。

  爲死故而生,隨他行本性,

  現見是爲死,非是爲存活。

  汝見去時短,未來時間長,

  汝思等不等,顯同怖呼喚。

  由死共他故,汝無死畏者,

  豈唯害一人,由嫉使生苦。

  老病可治故,汝無畏死者,

  後罰無可治,汝極應畏死。

  如所宰衆畜,死是衆所共,

  複現見死者,汝何不畏死。

  由時無定故,便思我常者,

  則終有一日,死來傷害汝。

  只顧未來利,不顧生命盡,

  誰說自賣身,稱汝爲智者。

  何故自爲質,造作諸惡業,

  汝定如智者,對我已離染。

  任誰所謂活,唯心刹那頃,

  衆生不了彼,故自知極少。

  汝愛久存活,而不樂衰老,

  噫同類衆生,見汝行爲善。

  汝應憂自死,何憂兒孫等,

  自責而說他,豈非所應呵。

  若時未請求,自來爲子女,

  彼不問自去,非是不應理。

  唯由愚癡故,不知子行相,

  此欲他去相,已用老衰表。

  如父愛其子,彼則不如是,

  世間向下行,故難生天趣。

  若時不隨順,則都無所愛,

  爾時起貪愛,唯同于貿易。

  由離所生苦,人心速消失,

  可觀由離苦,表貪不堅固。

  既知自損惱,都無少功德,

  汝自爲詭詐,此亦不應理。

  如爲分布苦,世間遍流轉,

  于已苦衆生,布苦複何爲。

  若喜彼集聚,何不喜彼離,

  集聚與分離,豈非俱時有。

  過去無有始,未來無有終,

  何故汝見合,不見長時離。

  刹那等諸時,定如諸怨害,

  故于彼怨害,汝都不應貪。

  惡慧怖分離,不能出家者,

  智者定應作,誰待于治罰。

  汝思作此已,後當往林間,

  若作已後棄,作彼有何德。

  若誰有此念,思我定當死,

  彼已舍貪故,于死更何畏。

  第二品 明破樂執方便品

  雖見身如怨,然應保護身,

  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

  人苦從身生,安樂由他起,

  身是衆苦器,汝何重此身。

  若人所生樂,不能大于苦,

  如是極大苦,甯猶思維小。

  世人皆趨樂,樂者實難得,

  故于此衆生,衆苦如隨逐。

  如欲能得苦,樂豈能如欲,

  汝何重稀者,多者何不畏。

  已得安樂身,反成衆苦器,

  重身與重怨,二者實相同。

  身雖久享受,不能成樂體,

  謂他勝本性,此定不應理。

  勝者爲意苦,劣者從身生,

  即由此二苦,日日壞世間。

  樂由分別生,分別隨苦轉,

  是故除苦外,更無大力者。

  如如時漸進,如是苦漸增,

  故樂于此身,現見屬客性。

  苦因緣衆多,衆病及外事,

  不見于人類,有爾許樂因。

  如樂正增長,現見即回轉,

  不見苦增長,有如是回轉。

  安樂俱因緣,現見可回轉,

  衆苦俱因緣,終無回轉者。

  汝正死時去,現去及當去,

  正死說爲樂,畢竟不應理。

  諸有情常有,饑渴等逼迫,

  逼迫說爲樂,畢竟不應理。

  無能諸大種,和合說名生,

  相違說爲樂,畢竟不應理。

  寒冷等對治,非能常時有,

  正壞說爲樂,畢竟不應理。

  無勞而享受,地上都非有,

  說作業爲樂,畢竟不應理。

  自于此後世,常應防罪惡,

  有惡趣雲樂,畢竟不應理。

  諸人于乘等,安樂非恒常,

  若初無發起,彼後何增長。

  如有于金器,嘔吐生歡喜,

  如是于治苦,有妄思爲樂。

  初起滅已生,苦起亦何樂,

  故思能仁說,生滅皆是苦。

  異生不見苦,雲被樂所覆,

  然能障蔽苦,其樂都非有。

  當告異生說,汝苦不離染,

  如來決定說,癡爲最下者。

  無常定有損,有損則非樂,

  故說凡無常,一切皆是苦。

  第叁品 明破淨執方便品

  雖經久受用,境無窮盡際,

  如惡醫治病,汝身勞無果。

  如有依土蟲,愛土終不息,

  如是愛欲人,欲望增亦爾。

  一切諸婦女,稠密無差異,

  色亦爲他用,美女汝何爲。

  誰于誰悅意,以爲彼生喜,

  犬等亦所共,惡慧汝何貪。

  汝得端正女,原爲衆人共,

  獲彼汝覺奇,此奇實非有。

  具德則覺愛,相違則生嗔,

  不決定住故,前後何者實。

  愚夫起貪欲,非唯具德者,

  無因生貪者,其滅豈從因。

  若時未知他,爾時愛其夫,

  婦女如惡症,常應防外緣。

  壯年自所作,老時不樂彼,

  如何解脫者,于彼不憂惱。

  不貪者無樂,非愚亦無貪,

  若意常外馳,彼樂爲何等。

  如汝常愛重,不能常與合,

  屬我非他有,此攝持何爲。

  若貪即是樂,婦女應無用,

  未曾見有說,樂是所棄舍。

  雖與婦相合,樂從馀緣生,

  非愚孰妄執,唯婦爲樂因。

  貪蔽如搔癞,不見欲過失,

  離欲者則見,貪苦如癞者。

  無怙饑所迫,饑時所動作,

  貪者遇女時,動作亦如是。

  有由驕傲故,于廁亦生著,

  有者貪其婦,于他起嫉心。

  于不淨起癡,起嗔較應理,

  于彼起貪愛,畢竟不應理。

  除人不淨器,尚爲所應呵,

  不淨所從出,何不思呵毀。

  若一切淨物,後觸成不淨,

  智人誰能說,彼中有淨性。

  有唯住穢室,無穢則不住,

  于彼不淨蟲,愚故生驕傲。

  隨用何方便,身內不能淨,

  汝應勤淨內,非如是淨外。

  若具汙穢身,如癞非衆同,

  有穢如癞者,則爲衆所棄。

  如人肢殘缺,假鼻生歡喜,

  花等治不淨,貪著亦如是。

  若處生離貪,彼不應名淨,

  決定爲貪因,是事都非有。

  無常與不淨,苦性及無我,

  總于一事上,四性皆容有。

  第四品 明破我執方便品

  我我所驕傲,世智者誰起,

  以一切有情,諸境皆共故。

  大分雇公仆,汝有何所驕,

  隨所負責任,要待他授給。

  如傭得所得,思主爲施者,

  主給所應給,自矜爲施主。

  余視爲苦處,汝起顛倒念,

  以他事存活,汝由何生喜。

  王是護世者,亦爲世所護,

  由一而生驕,余何不離驕。

  種中喜自業,存活者難得,

  若汝獲不善,汝難得善趣。

  若由他使作,世說彼爲愚,

  如汝隨他轉,更無有余者。

  要由我保護,取世間工資,

  若自作罪惡,無悲誰同彼。

  若作罪衆生,非是所悲愍,

  則愚夫異生,皆非所庇護。

  自生歡喜因,隨處皆非無,

  由教等爲因,不能滅非福。

  若謂正防護,國王便爲法,

  煩惱諸匠人,何緣不成法。

  世間依國王,國王尤可诃,

  喻善诃有愛,普爲世間母。

  非愚不得王,愚人無悲愍,

  國王雖護者,無悲不住法。

  諸仙一切行,智者不全爲,

  以彼諸仙中,有劣中勝故。

  往昔諸善王,護世如愛子,

  諸依诤世法,今如鹿曠野。

  若得便爲害,國王無罪者,

  盜賊便害他,最初亦非有。

  若于酒等事,舍財非供養,

  陣中舍自身,豈思爲供養。

  國王護世間,汝全無依怙,

  怙者自無助,誰能生歡喜。

  國王命終後,名稱無少德,

  無德與屠狗,何無大名稱。

  若時大權勢,由自福德招,

  是則不可說,此終無權勢。

  諸生活方便,世間說名種,

  故一切有情,無種姓差別。

  過去時久遠,女性意動搖,

  是故刹帝利,非由種姓生。

  首陀由作業,既成刹帝利,

  首陀由作業,何非婆羅門。

  如王分權利,不能分罪惡,

  智者誰爲他,自摧毀後世。

  自在所起慢,當觀他有勢,

  若等若增勝,善士心不起。

  第五品 明菩薩行品

  諸佛所動作,都非無因緣,

  乃至出入息,亦爲利有情。

  猶如死主聲,世間皆生畏,

  如是遍智聲,死主亦生畏。

  佛知作不作,應說不應說,

  以是何因說,遍智非遍智。

  除心則行等,不見有福等,

  是故諸業中,唯意爲主要。

  菩薩由意樂,若善若不善,

  一切成妙善,以意自在故。

  菩薩初發心,勝過大地上,

  一切衆生類,轉輪王福德。

  若有建寶塔,高與世間等,

  調伏使發心,說福勝于彼。

  師長欲利他,應承事弟子,

  因彼不知利,故名爲弟子。

  如鬼執雖嗔,醫者不生惱,

  能仁觀煩惱,非惑系衆生。

  隨彼何所喜,先應觀彼法,

  倘若已失壞,都非正法器。

  如母于病兒,特別覺痛愛,

  如是諸菩薩,特意愍惡者。

  或作彼弟子,或作彼師長,

  以種種方便,令有情通達。

  如善巧良醫,少有不治症;

  獲巧力菩薩,非所化甚少。

  若菩薩境中,有由未策勵,

  墮落于惡趣,是智者所呵。

  若于他苦迫,不欲贊悲愍,

  如何于無怙,能哀愍行施。

  若有爲利他,久住于世間,

  間住尚有損,況真心起嗔。

  若一切生中,常具足五通,

  于劣現劣身,此乃最難行。

  方便諸時中,久遠所集福,

  如來說彼量,尚非遍智境。

  施聲能顯示,死法及余有,

  是故于菩薩,施聲恒優美。

  若謂今行施,當感大果報,

  有所取所舍,如商賈應呵。

  若昔所作惡,有亦成非有,

  彼具善業者,無有不能辦。

  大勢心意者,此間亦無損,

  故彼視叁有,涅槃無差別。

  若誰一切時,從心自在生,

  何因…

《中觀四百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继续阅读 ▪ 金剛經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