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放生問答摘錄(圓因大師編著)

  放生問答摘錄

  (圓因大師)

  諸經論中放生集要

  曆代祖師大德放生開示

  只將此心,推及物類—無名英雄

  將心比心談放生

  普勸放生

  守住當下一念清淨的慈悲

  放生第一

  提倡放生的曆代祖師大德

  李炳南老居士談戒殺放生

  

  諸經論中放生集要

  輯一 以慈心故,行放生業

  ● 藥師琉璃光本願功德經

  ”放諸生命…病得除愈,衆難解脫。”

  ”放生修福…令度苦厄,不遭衆難。”

  ● 契經

  ”戒殺放生,得長壽報,又戒殺放生,

  可解怨釋結,長養悲心,潤菩提種。”

  ● 華嚴經 普賢行願品

  ”衆生至愛者身命,諸佛至愛者衆生,

  能救衆生身命,則能成就諸佛心願。”

  ● 梵網經菩薩戒-殺戒:

  ”佛子!若自殺、教人殺、方便殺、贊歎殺,見作隨喜,乃至咒殺。殺因、殺緣、殺法、殺業。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是菩薩應起常住慈悲心、孝順心,方便救護一切衆生,而反恣心快意殺生者,是菩薩婆羅夷罪。”

  ● 梵網經菩薩戒-不行放救戒:

  ”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衆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是我本體,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若見世人殺畜生時,應方便救護,解其苦難。”

  ● 正法念經

  ”造一所寺,不如救一人命。”

  ● 分別善惡報應經

  ”何業獲報長命?有十種業。何等爲十?一、離自無殺,二、離勸他殺,叁、離慶快殺,四、離隨喜殺,五,救刑獄殺,六,放生命,七、施他無畏,八、慈恤病人,九、惠施飲食,十、幡燈供養。如是十種獲長命報。”

  ● 佛滅度後棺斂葬送經

  ”當遵慈仁。普惠恩及群生,

  視天下群生身命,若己身命,

  慈濟悲愍,恕己安彼,道喜開化,

  護彼若身,潤逮草木,無虛機絕也。”

  ● 大智度論

  ”諸余罪中,殺業最重。

  諸功德中,放生第一。”

  ● 彌勒菩薩偈

  ”勸君勤放生,終久得長壽,

  若發菩提心,大難天須救。”

  輯二 放生即慈悲

  ● 觀無量壽經

  ”佛心者,大慈悲是也,

  以無緣慈,攝諸衆生。”

  ● 涅槃經

  ”大慈大悲,名爲佛性。”

  ”慈即如來,如來即慈。”

  ● 優婆塞戒經

  ”慈心即是一切安樂之因緣。”

  ● 大日經

  ”佛法以菩提心爲正因,以大慈悲爲根本。”

  ● 梵網經

  ”菩薩應生佛性孝順慈悲,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樂。”

  ● 大智度論

  ”大慈與一切衆生樂

  大悲拔一切衆生苦”

  

  曆代祖師大德放生開示

  智者大師

  智者大師相傳爲釋迦牟尼佛乘願再來,隨陳時代,大師見臨海漁民捕魚殺生,大起慈悲,以襯施買臨海漁滬一所作放生池,兼爲漁民講經說法,漁民聞法後率皆改行轉業,好生從善,並獻臨海江滬溪梁六十叁所,達叁四百余裏,全部作爲放生池,是我國有史以來最早的大規模放生,所救活的物命數以億萬計,現在的西湖,就是大師當年所創的古放生池。

  永明大師

  永明大師相傳爲阿彌陀佛慈悲示現,五代時大師爲余杭縣庫吏,常常因救急以庫錢買魚蝦等物命放生,後因監守自盜罪被判死刑,行刑前大師態度從容,面不改色,國王很奇怪便詢問他緣由,大師回答:”我因爲放生,救活的生命數以千萬,趁此功德,正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怎能不歡喜呢?”國王敬重大師德行,便釋放了他,大師自此出家爲僧,念佛修行,得道證果,後世遵爲蓮宗六祖。

  慧能大師

  禅宗六祖慧能大師,自得五祖弘忍大師黃梅心印後,爲躲避同門兄弟的迫害,逃亡江南,隱姓埋名,喬裝平民,隱居于獵戶群中。獵人交待大師守網,大師慈悲爲懷,見被擒被抓的狼獐鹿兔等等獵物,莫不設法爲之放生,這樣放生放了十六年,救活的物命不可勝數,並且感動了獵戶,放下屠刀,改行向善。後大師坐曹溪道場,大興禅宗,道播神州!

  寒山/拾得大師

  寒山問拾得:放生可成佛否?答曰:諸佛無心,惟以愛物爲心。人能救物之苦,即能成就諸佛心願矣。故一念慈悲,救一物命,是一念觀世音也。日日放生則慈悲日日增長,久久不息則念念流入觀世音大慈悲海矣。我心即是佛心,焉得不成佛乎!故知放生因緣,非小善之所能比。凡我同願,宜廣行勸勉,善令群生同歸悲化。

  (寒山大師相傳爲文殊菩薩示現,拾得大師相傳爲普賢菩薩示現。)

  志公禅師

  梁武帝問志公禅師:”放生功德如何?”

  答曰:”放生功德,不可限量。經雲:蠢動含靈,皆有佛性,只因迷妄因緣,遂使升沈各別,以渠生死輪回互爲六親眷屬,改頭換面不複相識。若能發喜舍心,起慈悲念,贖命放生者,現世保病延生,未來當證菩提。”

  ● 放生頌

  放生合天心 放生順佛令 放生觀音慈 放生普賢行

  放生無憂惱 放生少病疾 放生嗣胤昌 放生官祿盛

  放生免叁災 放生家門慶 殺生與放生 果報明如鏡

  (志公禅師因果錄)

  遵氏大師(慈雲忏主)

  遵氏大師晚年主持杭州昭慶、靈山等寺,講經弘法,宋真宗賜號”慈雲”,大師曾以天臺智者大師放生的故事,告訴州判王欽若,並請他奏准以西湖爲放生池,獲朝廷准許,下令西湖爲放生池,禁止一切漁獲捕獵,重現智者大師時代放生風範!

  佛印禅師

  貪他一脔脔還他 古聖留言終不僞

  戒殺念佛兼放生 決到西方上品會

  (戒殺文)

  真歇禅師

  人之生日到來 應當持齋戒殺 或是買命放生 或是誦經念佛

  修橋砌路煮茶 隨意奉行善事 報答生身父母 乳哺叁年大德

  (慶生報本戒殺文)

  蓮池大師

  ”疾病之由,多從殺生中來,故偏重放生也。”

  (徑中徑又徑 精持門)

  ”戒殺之衆,善神守護,災橫消除,壽算綿長,子孫賢孝,吉祥種種,難可具陳。若更隨力放生,加持念佛,不但增崇福德,必當隨願往生,永脫輪回,入不退地。”

  (普勸戒殺放生文)

  ”世間至重者生命,天下最慘者殺傷”

  ”放生非獨佛教,儒中君子無不奉行。”

  ”諸放生者,或增福壽,或延壽算,

  或免急難,或起沈痾,或生天堂,

  或證道果,隨施獲報,皆有征據。”

  ”普勸世人隨所見生命發慈悲心,是捐舍世財,作斯方便。”

  ”若無財者,只發慈悲心,亦是福德,或勸他人放生,或見人放生,贊歎隨喜,增其善念,亦是福德。”

  ”放生不殺,與物無冤,非惟安樂今生,以此善根,當來之世,長壽永福,乃至成佛,萬類有情,傾心歸附。”

  ”心大德深,其事何驗,蓋利他者菩薩之行也,以此行門助修道業,譬如船得順風,必能速到涅槃彼岸矣。淨業叁福,慈心不殺實居其一。今能不殺,又放其生,既能放生,又以法濟令生淨土,如是用心,報滿之時,九品蓮臺高步無疑。普勸世人,幸勿以我德薄人微。而不信其語也。”

  (放生文)

  ”今更立簡易一法,佐使並行,不拘時日,見即買放。于某月下書某日放生若幹,巨生以個數計,細生以觔數計,歲終總算,存以自考。”

  (巨生如鴉雀龜鼈及大魚等,

  細生如蝦螺蛙蛤及小魚等,

  積功累德,當知果報不可思議。)

  (放生圖說)

  ● 放生頌

  (書放生卷後)

  人既重其生。物亦愛其命。放生合天心。放生順佛令。

  放生怨結解。放生罪垢淨。放生免叁災。放生離九橫。

  放生壽命長。放生官祿盛。放生無憂惱。放生少疾病。

  放生嗣胤昌。放生家門慶。放生觀音慈。放生普賢行。

  放生悟無生。放生生死竟。放生與殺生。果報明如鏡。

  (放生圖說)

  ● 放生偈

  上帝好生。下民傷生。

  舍財救生。圖財捕生。

  繇二念生。故有衆生。

  生無所生。亦無能生。

  無生不生。是名放生。

  憨山大師

  ● 放生偈

  人既愛其壽 生物愛其命 放生合天心 放生順佛令

  放生免叁災 放生離九橫 放生壽命長 放生官祿盛

  放生子孫昌 放生家門慶 放生無憂惱 放生少疾病

  放生解冤結 放生罪垢淨 放生觀音慈 放生普賢行

  放生與殺生 果報明如鏡 放生又念佛 萬修萬人證

  蕅益大師

  ”殺生即殺自心未來諸佛,放生即放自心未來諸佛,若放自心未來諸佛,即真念佛叁昧,修此念佛叁昧,是恒轉法華經百千萬億部也。”

  ”欲即人心證佛心,轉劫濁成淨土,術莫于放生,放生一法,唯廣與久,一杯水不救車薪火,唯設人各一杯焉,一杯不已再一杯已,杯水多,車火未有不滅者,今殺運紛紛,並同分惡業招感,非慈悲叁昧水,熟能熄之。”

  (靈峰宗論卷六之叁)

  印光大師

  ”戒殺放生者,來世得生于四王天,享無極之福,若兼修淨土者,直可往生于西方極樂國土,其功德實無涯矣。”

  (放生十大功德)

  ”凡有欲家門清泰,身心康甯,天下太平,人民安樂者,請皆于戒殺放生,吃素念佛中求之,則求無不得矣。”

  (法雲寺放生池疏)

  ”佛教東來,闡明因果報應,令人戒殺放生,斷葷吃素。”

  (挽回劫運論)

  ”余向提倡戒殺放生,因果報應等事理,以期挽救天災人禍。”

  (勸愛惜物命說)

  ”人惟欲眷屬團聚,壽命延長,身心安樂,諸緣如意,正應發大悲心,行放生業,使天地鬼神,悉皆愍我愛物之誠,則向之所欲,當可即得。”

  (江慎修先生放生殺生現報錄序)

  ”我今幸承宿世福善,生于人道,固宜解怨釋結,戒殺放生,令彼一切有生命者,各得其所。又爲念佛回向淨土,令得度脫。”

  ”凡大聖大賢,無不以戒殺放生,爲挽殺劫以培福果,息刀兵而樂天年之基址。”

  …

《放生問答摘錄(圓因大師編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