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低落與昂起爲同時發生,名言中爲現量所見之他體法,但種芽的異體之生滅卻並非同時存在,故喻義不合。正生指現在趣向于生,芽果的自體尚屬未來,故現在非有;而種體正滅即現在趣向于滅,故現在仍有。此有、非有二者怎麼能與秤的低昂二事相同呢?若認爲種芽二法雖非同時,但其生滅是同時存在,此亦非理,因爲不可能離法之外有其余的事業(生滅)出現。
酉貳、因果同時而破他生:
眼識可有同時因,眼等想等而是他,
已有重生有何用,若謂無彼過已說。
如果認爲因果同時:有眼根、作意、受性、所緣境等同時因生起眼識,並且此眼等想等是他法(生眼識之因)。那麼再生起眼識之果應成無義,或者集聚因緣亦成無義,眼識已生,因而已有,重生又有何用呢?至于認爲因位時無有彼果,因果非爲同時的過失前已述訖。
申叁、觀果四邊破他生, :
生他所生能生因,爲生有無二俱非,
有何用生無何益,二俱俱非均無用。
若許能生所生之因果是他生者,則自相果爲生已有、生無有、生二俱或生非二俱呢?如果已有果,那麼何用能生之因呢?若生已有者,則“生已複生”的過失再所難免,若生未有者,則永不能生,以本無之法即便集聚衆多因緣亦無任何益處,至于二俱、非二俱之生亦均無用。
未貳(世間妨難)分二:申壹、妨難;申貳、彼答。
申壹、妨難:
世住自見許爲量,此中何用說道理,
他從他生亦世知,故有他生何用理。
一切世人皆住自見,並許自己之一切見聞覺知皆爲正量,因爲在現量的見聞覺知中根本不需要其它道理來觀察,而從有自性他體之因,産生有自性的他體之果,爲世人現量所見,所以于世俗中不必對他生用道理進行觀察抉擇。
申貳(彼答)分二:酉壹、若世間許他生而世間無害;酉貳、世間名言亦無自性他生故世間無害。酉壹(若世間許他生而世間無害)分叁:戌壹、以區分能境所境之正邪而略說二谛;戌貳、彼者廣說;戌叁、故說何境于世間有無妨害之差別而結尾。
戌壹、以區分能境所境之正邪而略說二谛:
由于諸法見真妄,故得諸法二種體,
說見真境即真谛,所見虛妄名谛俗。
由于諸法皆有真實勝義空性之本體與虛妄世俗顯現之本性,故得出了諸法的二種體性,諸佛世尊無倒證知二谛本性,宣說了以出世無漏智慧所見的真境——離一切戲論之大空性,故名爲真實谛。以觀現世量和淨見量所現見的無有堪忍自體的虛妄諸法名爲世俗谛。
戌貳(彼者廣說)分二:亥壹、以能境量而世間無害;亥貳、以所境二谛而世間無害。亥壹(以能境量而世間無害)分二:甲一、宣說能觀察名言量;甲二、以彼無害觀察勝義量。甲一(宣說能觀察名言量)分二:乙一、能境正量與非量之分類;乙二、以彼量所境相。
乙一、能境正量與非量之分類:
妄見亦許有二種,謂明利根有患根,
有患根諸所生識,待善根識許爲倒。
非但一切所知法分真妄二谛,且于妄見諸法之識亦分有兩種,一謂沒有被現前錯亂因緣損壞的明利諸根所生之識,一謂已被現前錯亂因緣損壞的諸根所生之識,觀待未被損壞之善妙根識,有患諸根所生的亂識許爲倒世俗。
乙二(以彼量所境相)分二:丙一、總說所境正倒之差別;丙二、別說顛倒著境于名言量前亦不成真實。
丙一、總說所境正倒之差別:
無患六根所取義,即是世間之所知,
唯由世間立爲實,余即世間立爲倒。
不但能知的識分真假,且于所知境亦有真、假之別。未被錯亂因緣所損壞的無患六種根識所取之義,即是世間所通達,觀待世間立名爲真實(非觀待聖者)。其余有患的根識所見之境,即由世間安立爲虛妄無實的倒世俗。
丙二、別說顛倒著境于名言量前亦不成真實:
無知睡擾諸外道,如彼所計自性等,
及計幻事陽焰等,此于世間亦非有。
被無明、睡眠等擾亂意識的外道,相續中充滿遍計無明,還自以爲悟入真實,他們所分別妄計的喜、憂、暗叁德自性等,以及世間人所妄計的幻事、陽焰、影相等法,于名言世俗谛中亦決非真實。
甲二、以彼無害觀察勝義量:
如有翳眼所緣事,不能害于無翳識,
如是諸離淨智識,非能害于無垢慧。
就象患有眩翳的眼識所緣的毛發等事,不能害于無眩翳之明利根識所緣之事。如是離無漏淨智被無明所障的異生識,于未被無明障蔽的無漏淨慧亦無違害。
亥貳(以所境二谛而世間無害)分二:甲一、倒境世俗谛以釋詞而說;甲二、無倒勝義谛以比喻而說。
甲一、倒境世俗谛以釋詞而說:
癡障性故名世俗,假法由彼現爲谛,
能仁說名世俗谛,所有假法唯世俗。
衆生因無明癡障而顛倒妄執,于本無實體之諸法增益爲自相實有,故名爲世俗谛。此等緣起和合的假立諸法,皆由衆生的無明習氣增上妄執之力而現爲谛實,因而能仁(佛陀)于衆生前說名爲世俗谛。如《楞伽經》雲:“諸法世俗生,勝義無自性,無性而迷亂,許爲真世俗。”
甲二、無倒勝義谛以比喻而說:
如眩翳力所遍計,見毛發等顛倒性,
淨眼所見彼體性,乃是實體此亦爾。
就象患眼病者,由眩翳力增上而起顛倒的遍計執著,見器皿中有毛發等相,實際上皆爲顛倒幻性,因爲無病之淨眼根識不見此等幻相,唯見清淨的器皿之體性。至于凡夫執著二取,而妄計諸法實有,聖者以無漏智慧遠離二障、現見萬法的清淨實體與上述的比喻相類似。
戌叁(故說何境于世間有無妨害之差別而結尾)分二:亥壹、觀察真實義時世間無害;亥貳、世間自義于世間有害。亥壹(觀察真實義時世間無害)分二:甲一、世間不應正量;甲二、此故非量不害正量。
甲一、世間不應正量:
若許世間是正量,世見真實聖何爲,
所修聖道複何用,愚人爲量亦非理。
如果承認世間一切皆爲真實正量,則一切世間凡夫皆已斷無明、現見真實義,那麼諸大聖者何必宣說勝義谛,他們勤苦修習聖道又有什麼用處呢?所以說承認世間凡夫所見爲正量屬于非理。
甲二、此故非量不害正量:
世間一切非正量,故真實時無世難。
由此而承許世間一切皆非正量,故于觀察真實義時,無有任何世間妨難。
亥貳、世間自義于世間有害:
若以世許除世義,即說彼爲世妨難。
在暫時安立世俗谛時若以世間人共許之理來破除世間的共許之義,則定有世間相違的妨難。所以安住名言谛,宣說世俗法時必定有世間正量。
酉貳、世間名言亦無自性他生故世間無害:
世間僅殖少種子,便謂此兒是我生,
亦覺此樹是我栽,故世亦無從他生。
比如世間生子,僅殖父精母血的少許不淨種子,待十月胎滿出生,便認爲此兒由我所生,又象種下樹種,待長成後亦覺此樹由我所栽,所以世間亦不承認自相實有的他生。
未叁、如是破之功德:
由芽非離種爲他,故于芽時種無壞,
由其非有一性故,芽時不可雲有種。
因爲芽並非是離開種子另有自性,否則種芽之間不成因果關系,所以産生芽時,種子無壞滅之相;因爲它們並非一性,當芽産生時,不能說還有種子的存在。如《廣大遊戲經》雲:“有種芽亦爾,非種即成芽,非異亦非一,法性非斷常。”
午貳(世俗中亦無自性生)分二:未壹、真實;未貳、如是破之功德。未壹(真實)分二:申壹、真實;申貳、破釋妨難。申壹(真實)分叁:酉壹、聖者根本智應成破諸法之因;酉貳、以勝義理論觀察名言谛應成堪忍;酉叁、勝義理論應成無力破生。
酉壹、聖者根本智應成破諸法之因:
若謂自相依緣生,謗彼即壞諸法故,
空性應是壞法因,然此非理故無性。
這是應成派對自續派所發第一太過。如果認爲色受諸法各有自相,于名言谛中依因緣他生,那麼修行者現證諸法自性空時,則應成毀謗諸法自性生而證空性,空性就成了毀壞諸法之因,因聖者根本智不見色受諸法。所以諸法都無自性,許自性生爲非理。
酉貳、以勝義理論觀察名言谛應成堪忍:
設若觀察此諸法,離真實性不可得,
是故不應妄觀察,世間所有名言谛。
這是應成派對自續派所發第二太過。若以勝義理論觀察色受諸法,其結果是離一切戲論的真實性,除此不生不滅之外,不可得余法之生處,所以不應妄加觀察世間名言谛諸法是自生還是他生,應在不觀察的基礎上隨順世俗而假立緣起生。
酉叁、應成勝義理論無力破生:
于真性時以何理,觀自他生皆非理,
彼觀名言亦非理,汝所計生由何成。
這是應成派對自續派所發第叁太過。在抉擇真實勝義本性時,無論用何種勝義理論來觀察諸法是自生或他生皆不應理。若以此理觀察名言諸法亦成非理。那麼,汝宗所許的自性他生由何量而成呢?
申貳、破釋妨難:
如影像等法本空,觀待緣合非不有,
于彼本空影像等,亦起見彼行相識。
如是一切法雖空,從空性中亦得生。
諸法本體空性猶如鏡中影像、空谷回聲等,現而無有自性;但于觀待緣起和合時並非無有,仍是顯現不滅。比如世人對于本空的虛妄影像亦同樣生起見到其行相的眼識。故一切諸法雖皆自性本空,但從空性之因中亦得生起自相本空之果。如《父子相會經》雲:“如于明鏡中,現無性影相,大樹汝當知,諸法亦如是。”
未貳(如是破之功德)分二:申壹、斷除極微常斷見之功德;申貳、業果關系極應理之功德。
申壹、斷除極微常斷見之功德:
二谛俱無自性故,彼等非斷亦非常。
諸法于世俗勝義中俱無自性,故諸法並非絕無之斷滅亦非自性之恒常。
申貳(業果關系極應理之功德)分二:酉壹、雖無阿賴耶等已滅業生果之相;酉貳、破釋妨難。酉壹…
《菩薩戒律儀論(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