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薩戒律儀論(下)▪P8

  ..續本文上一頁烈的恭敬信心而禱言:“將來若能在藏地雪域真正弘揚起中觀法要,該多麼地好啊!”因而他往赴印度求受中觀的甚深教理,當他抵達印度後,經再叁祈禱月稱論師,面見月稱菩薩,爲他傳授諸多殊勝教言,由此他翻譯了月稱菩薩有關中觀等方面的很多論著。從那時起,藏地開始弘揚中觀甚深法要,並流傳至今,此等來源主要依月稱菩薩的意傳加持所致。故彼希有成就之功德絕非口筆所能盡宣。以上對作者僅作了簡單的介紹。

  二.屬何經論所攝:本論雲:“如彼通達甚深法,依于經教及正理,如是龍猛諸論中,隨所安立今當說。”勝比丘月稱論師主依龍樹菩薩的《中論》來著作了《入中論》。論中講到勝義谛“深”方面的大空性時,則爲第二轉般若無相*輪的經典所攝。如《般若十萬頌》、《般若二萬五千頌》、《般若一萬八千頌》、《般若一萬頌》、《般若八千頌》、《般若心要攝頌》這是六部般若母經。《般若七百頌》、《般若五百頌》、《般若叁百頌》《般若一百五十頌》、《般若五十頌》、《一字(阿)般若》、《少字般若》、《般若二十五門》、《朗波紮楞祈禱般若經》、《帝釋般若經》、《般若心經》這是屬于十一部般若子經。其余六部般若有:《日藏般若》、《月藏般若》、《金剛手大乘經》、《金剛勝利幢般若經》、《般若一百八頌》、《普賢般若》,共有二十叁種般若經現有藏文譯本,還有龍宮等其它般若經尚未譯成藏文。月稱論師所造的《入中論》就是屬于大乘的彼諸經典所攝,亦隨龍猛菩薩所造的中觀六論的甚深正理而宣說。論中講到世俗谛“廣”方面的福德時,則屬于《十地經》與《寶鬘論》等經論所攝。

  叁.總義:本論雲:“善巧深廣諸士夫,漸次當得極喜地,求彼者應聞此道。”本論的全部內容歸攝爲兩大類:即“甚深空性法,廣大福德法”。從深方面講述了般若大空性的法要,從廣方面講述了五道十地的方便功德。只要依靠深廣法義而修持的諸大士夫,漸次當得極喜地之見道功德。凡是希求大乘菩薩果的行者,應當聞受修持深廣法要之道。也就是說,月稱菩薩對現空二谛采用了深、廣兩方面的教言來進行論述。如果依隨全知麥彭仁波切的科判來分析理解,則講述了“凡夫叁法,登地十法,無學果地一法”。全論即可如是歸納。

  四.爲誰而造:本論雲:“若異生位聞空性,內心數數發歡喜,由喜引生淚流注,周身毛孔自動豎,彼身已有佛慧種,是可宣說真性器。”月稱論師是爲何等根器的弟子造作了此論呢?當知非爲普通根器的學者,而是爲與大乘中觀相應並能契合的具慧法器者所著。那麼當如何了知誰爲甚深空性法的契機者呢?設若在異生凡夫位中,一旦聞受空性法要時,內心數數歡喜,眼淚自流,汗毛豎立等,以此相比量推知,彼補特伽羅已經具有了佛慧(法身智)的種子,是可以宣說甚深空性的真實法器,這就是中觀契機的殊勝法器。

  五.造論的必要:本論雲:“如有目者能引導,無量盲人到止境,如是智慧能攝取,無眼功德趣勝果。”解說第二轉般若無相*輪的甚深密意,真正抉擇大空性的殊勝正理,特別爲使契機者聞受殊勝的深廣法要後,對現空二谛的究竟本義遣除疑惑與增損等邪見,樹立起究竟的中觀正見,以致于穩速地證悟大空離戲的法界本體,圓滿成辦自他二利的殊勝道業,獲得正等正覺的果位。因此月稱論師造了圓具深廣法義的《入中論》。

  以上是依隨那爛陀寺班智達的傳法方式,對“造論五支”作了攝略的介紹。

  

  所講真論

  所講真論——诠釋第二大佛陀吉祥怙主龍樹的究竟意趣之《入中論》分四:甲壹、名義;甲貳、譯禮;甲叁、論義;甲肆、末義。

  甲壹、名義:

  梵語雲:摩陀耶摩迦阿波達羅納摩

  藏語雲:哦瑪拉久巴益夏瓦

  漢語雲:入中論

  無倒抉擇深廣二義之勝《入中論》,主要是直接趣入龍樹菩薩所造的《中觀根本慧論》(即《中論》),同時又間接趣入彼之其余中觀五論,即《回诤論》、《七十空性論》、《六十正理論》、《精研論》和《名言成立論》,這是甯瑪派所承許的中觀六論。(若按嘎單派講,非以《名言成立論》,而許《寶鬘論》爲第六論。而薩迦派果仁巴大師只許中觀五論,認爲《名言成立論》、《寶鬘論》皆非中觀所攝的論著,因其並非主要抉擇般若空性故)彼諸中觀六論究竟開顯了佛陀第二轉般若無相*輪的真實密意,抉擇了大中觀最爲了義的殊勝正見。總而言之,無論何派,凡是安立龍樹“中觀理聚論”者,必須具備叁個條件,一是作者必爲聖者龍樹,二是诠釋第二轉般若*輪,叁是著重抉擇般若空性的正見。

  趣入“中論”分叁:

  一.依何者而入?即依全論的十一品來入(一至十地以及佛功德品)。

  二.入于何者?即是直接入于《中論》二十七品,間接入于佛陀宣說的深廣經典與龍樹菩薩的其它中觀五論,以及《十地經》、《寶鬘論》等。

  叁.依何法而入?入的方法有兩種:

  初、依聖教量而入:本論雲:“月稱勝比丘,廣集中論義,如聖教教授,宣說此論義。”具德月稱論師于本論中所廣泛彙集的中觀論義,皆以佛陀的聖教與傳承上師的教授(竅訣)而如理宣說。

  次、抉擇深廣而入:本論雲:“善巧深廣諸士夫,漸次當得極喜地,求彼者應聞此道。”從“深”而言,月稱菩薩以應成派的不共理論抉擇甚深空性來入于《中論》及《般若十萬頌》等;從“廣”而言,以隨順衆生的方式,講述了名言谛,同時又抉擇了五道十地之功德,故名爲“入中論”。

  中觀又分所诠義中觀與能诠句中觀兩種:

  一.所诠義中觀:即中觀之實相深義。諸法的究竟本體不偏任何邊際,遠離四邊八戲,即是了義大空性的法界本性。如《叁摩地王經》雲:“謂有或無即二邊,淨與不淨亦爲邊,是故善滅諸二邊,智者亦不住中間。”如是深義將在本論的第六品中廣述。

  又從派系來說,中觀自續派抉擇菩薩出定的單空,中觀應成派抉擇菩薩入定的究竟大空性,雖然二派從抉擇義上暫時有別,但究竟的密意卻是一致的。龍樹菩薩雲:“出定入定智,如來智知故。”

  二.能诠句中觀:分經、論兩種。

  經者:指佛陀第二轉*輪的六部般若母經和十一部般若子經,以及其余六部般若經,此等均屬能诠句中觀。

  論者:“論”分屬于經藏(叁藏)的論部與屬于論典(印藏大成就論師們所造)的論部,但此處所言之論部是屬于高僧大德們解釋佛陀密意的論典,因此凡是屬于中觀類的論部,皆爲能诠句中觀。

  又從了義與不了義而分:所诠義中觀是真實了義的中觀,因其抉擇了諸法的真實本性。能诠句中觀是不了義的相似中觀,因爲它主要是從文句上對中觀的內容作了詳細論述,即是趣入所诠義中觀的一種方便方法而已,僅從這一點給它取名爲中觀。

  又以所诠義中觀的內容可分爲:基中觀——現空大雙運,道中觀——方便與智慧雙運,果中觀——色法二身雙運。

  取名的方法與必要:

  佛在《楞伽經》中雲:“若不立名稱,世間皆迷蒙,故佛巧方便,諸法立異名。”爲了方便辨析取舍,各法皆有屬于自己的名稱,故于經論取名亦有如是必要。譬如上根者依經論之名能通達其中內容,如善巧醫生摸脈即知內在病情;中根者依名能理解論中大意,並知該論屬于叁藏中何類所攝,如世人根據服飾、冠帽及胸章等儀表來判斷別人頭銜身份;下根者依名能辨認書類,易于找取該書,如見藥名,便于無誤取藥。

  一般經論命名的方法有八種:依傳法的地方而取名,如《楞伽經》等;依傳法的時間而取名,如《父子相會經》等;因弟子請法而取名,如《寶月請問經》等;以所說義而取名,如《十地經》等;以頌詞數量而取名,如《般若十萬頌》、《唯識叁十頌》、《七十空性論》等;以作用而取名,如《現證莊嚴論》等;以比喻而取名,如《佛說稻杆經》《白蓮花經》等;以作者而取名,如《維摩诘經》等。本論則以作用與意義和合而命名,“入”即作用,“中”即論中本義。

  于論首標有梵文名有四種必要:一是獲得加持。賢劫千佛于印度金剛座成道皆以梵語宣教,故冠首梵名能于心相續中獲得極大加持;二是見者種下善根。論典之首的梵文名稱能使見聞者于自相續的八識田中種下梵語的習氣與善根;叁是來源清淨。若見論首立有梵名,則知該論必由梵文譯成,表明來源清淨,決定准確可信。因爲古印度造論非常嚴謹,一般不准隨便造論,凡有內道造論者,待該論著好後,由國王居中作證,並集中衆多班智達、學者、作家將該論念誦一遍後,由衆多班智達來辯駁其中觀點,經百辯無過者,則共許爲殊勝正論,並將該論供于尊勝幢上供大家瞻仰禮拜。若辯中有過者,則將該論著拴于狗尾上,以火燒毀,不准流傳,據說嗅到此煙者,皆會招來很多過患,其作者雖然不被斬首、剁掉手足,但亦不准再行造如此之論,並終身服于極苦刑役,甚至驅出教外;四是憶念恩德。若見論首梵名,能促使我們想起著作、宣說、翻譯這些論典的大班智達、大論師、大譯師們。因爲我們福德淺薄,不能親見如來、聆聽如來法音,唯有憑借曆代高僧大德們延續佛法的清淨之流,方有學修正法的機會,故應憶念彼諸先賢之大恩大德。故于論首標有梵名有如是衆多必要。

  本論之首署有梵名,則可斷定本論是由印度大菩薩月稱論師直接流傳至今,故正確無誤,應該歡喜信受。

  甲貳、譯禮:

  頂禮曼殊師利童子

  此句是雪域大譯師尼瑪紮巴(日稱)在譯作之前的頂禮句。在此爲示皈敬,祈求加被,增上順緣,消除違緣諸障而禮敬本具無二的大智慧、對衆生具有無緣的大悲心、智悲雙運的童子妙吉祥菩薩。

  藏地曾有金剛手菩薩化身的藏王赤熱巴巾,他執政時對經、律、論叁藏分別製定了叁種不同的譯作頂禮句:若是翻譯“經藏”則應以十方諸佛菩薩爲譯…

《菩薩戒律儀論(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