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今世老實念佛,不夾雜,不叁心二意。因爲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等于總誦叁藏十二部經典;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禅,大集經雲:“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禅。”;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密,六字洪名,全依梵文,未翻一字,是至真至簡之咒!既是禅又是密,又能總括叁藏十二部教典,念佛真的是不可思議!
華嚴經雲:“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不可思議的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當我們念佛時,十方諸佛都來護念,上至等覺菩薩,下至業罪衆生,念的一樣都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想想我等具縛凡夫,何德何能有此福報與大菩薩們修同一個法門!文殊、普賢菩薩教我們念佛,觀世音、大勢至菩薩也教我們念佛,念佛法門這幺殊勝,這幺難逢,今生今世我們更當把握,沒有多生累劫的善根我們是聽不進,更信不及這一句佛號的!
師父將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融入了食衣住行,日常生活中一舉一動不離佛號,鳥叫蛙鳴,聲聲彌陀,以身教示現教導我們一心念佛,我們念佛同俦叁生有幸得遇師父,示範著一個真正念佛人的行持,更得以親近請益,是莫大的福報!願我念佛同仁,皆能死心塌地念佛求往生,一生成就,以不辜負彌陀慈父之大慈悲願,也不枉師父辛勞度衆,循循指導的教誨之恩。
附:李炳南老居士開示念佛方法
一、最簡單的早晚兩個課程
(一)那摩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一稱一拜或只合掌)
(二)那摩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如前拜稱)
(叁)那摩阿彌陀佛。(不必禮拜。但恭敬念去。跪念。坐念。立念。皆可。至少百聲。千聲。萬聲。以個人功夫忙閑而定。只宜由少增多。不宜由多退少。)
(四)那摩觀世音菩薩。(一稱一拜)
(五)那摩大勢至菩薩。(一稱一拜。觀音勢至。爲彌陀左右脅士。統稱西方叁聖。念完了佛。理當要拜的。)
(六)那摩清淨大海衆菩薩。(一稱一拜。極樂世界有很多的菩薩。將來皆是我的師友。也應當要拜的。)
(七)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叁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這是回向文。也就是說明我念佛的願力。願是必要發的。)
(八)禮拜而退
(附注)以上功課,每天早晚兩次行之。洗手漱口,在佛像前焚香頂禮,照法本念誦。如無佛像,或所住之處,不甚方便,不焚香頂禮亦可。但面向西方,心存恭敬,功德也是一樣。再者,凡括號以內之小字不念。
二、念十口氣的方法
盡一口氣,念“那摩阿彌陀佛”叁五聲,或六七聲,共念十口氣,仍念回向文一遍,一拜而退。
(附注)這是爲了很忙的人,想的一個法子,費時不過五分鍾。最要緊就是天天一早一晚去作,萬不可間斷,有佛像對著佛像去作,沒佛像就面向西方去作。
以上兩個念佛式子,皆是爲忙人訂的。若有閑功夫,可在第一個式子第二項以後,念阿彌陀經一卷,往生咒叁遍,贊佛偈一遍,(課誦本內全有記載)那是更好。這是最簡單、最合實際、決定成功的佛法。
叁、念佛法要
念佛的時候,要把心中一切的事,都要放下,不可胡思亂想。單把六字洪名,從心裏生起來,從口裏念出來,再從耳裏聽進去,印入心中。必須想清楚、念清楚、聽清楚,這樣才能得到感應。
--------------------------------------------------------------------------------
論端無,2006-04-12 07:32:51
http://book.bfnn.org/books2/1663.htm
訪問網址超出本站範圍,不能確定是否安全
繼續訪問 取消訪問http://book.bfnn.org/books2/1663.htm
圓因老法師
妙音居士著
第一章 圓因師父生平事迹
第二章 圓因法師念佛放生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第叁章 圓因法師影響與貢獻
結論
參考資料
附件、圓因功德會的出版書籍
附件、圓因法師年譜
批注
第一章 圓因師父生平事迹[1]
第一節 未成宗教人物前的生活與作息
圓因法師,俗性敖,名乃樾,民國前二年元月二十一日出生于山水秀麗婉約,人文荟萃且富庶安樂盛産魚米,太湖之濱的江蘇省無錫市之望族人家。是個詩書致世,孝友傳家的貴族,祖父及父親都是當時的達官顯貴,家境十分富裕。生長在此地靈人傑的環境中自然養成超塵脫俗光風霁月之外貌及溫柔敦厚的書卷氣質。
其祖父廷铨公,前清武備學堂炮科出身。民國初年,曾任湖北省漢陽兵工場總辦,執掌整廠之營運整理,該廠專門負責槍械的製造,爲當時全國最重要的國防武器生産單位。畢生貢獻國家,功勳彪炳,逝世後政府追贈爲陸軍上將。其外貌氣勢懔然令人敬畏,于抗戰期間,曾有一次日軍欲來扣押其住宅,因見到挂在牆上穿軍裝的照片,被祖父威武的氣勢所攝而打了退堂鼓。
圓因法師的父親,字宇潤,號少安,廣東嶺南大學外文系畢業,曆任兩任縣長,江西與廣東二省的縣長暨督衙門外交官等職,九江監督衙門外交官,後因居勢關系而棄宦從商,便經營江西九江豫章銀行總經理及無錫慶豐紗廠董事。
母親湯大貞女士,生育叁男五女。長兄自幼過戶二伯,法師與弟敖乃權(慈因法師[2])分別排行五、六,而父親特別寵愛此倆兄弟,故倆人自幼即承父命以朱砂、黃裱紙恭敬抄寫《金剛經》,並學習英語,且寄望甚高,頗費心思栽培。
法師先後畢業于上海(租界)英人所辦的華童公學,無錫私立的輔仁中學,江蘇省立水産學校(Marine Product College),旋即負笈日本,留學東京日本大學,專研經濟,在求學期間爲了加強日文能力,就單獨到一個很少有中國人地區,向一個日本家庭租賃居住,僅僅一年的時間,其日文程度已遠超過同校的學長。由此看來法師在未出家時,可說素有頗高的語言天份,除會英、日語之外,也擅長大陸八種的各省方言[3]。不過那年,二十多歲時,有次利用學校放假期間,回家探親時,卻遭逢民國二十六年,中日戰爭爆發,毅然以愛國志節,棄學返國,舉家遷徒西南後方,投身生産報國之抗戰行列,初期服務運輸業,續由兄弟二人合營商貿。
日本自明治維新之後國勢日強,軍國主義思想擡頭,便以積弱已久的中國爲首先並吞的目標,由于這樣子的浴血戰爭産生了無數的悲劇,斷送數十萬計的幸福家庭,犧牲千百萬的寶貴生命,中國半壁的河山曾淪喪爲日人的手中。其中不願被奴隸的人們告別了家鄉,告別了生我育我的土地,響應政府的號召向大後方轉進,爲了子孫後代的基業、爲了長期抗戰,掀起了人類曆史上最大一次的遷移,在逃難的日子,前面是茫茫然的未來、艱苦狼狽的旅程,後面則是漫天的烽火、苦苦相追的敵人,偶而還會遇到打家劫舍的匪徒從旁欺淩,那時住宿不定、饑渴逼人算是小事,各種的疾病、骨肉離散的死亡,種種的慘狀相繼而生。當時人們只有一個信念,就是政府到那裏我們就到那裏,彼此相互鼓勵。
在這場大浩劫中,法師一家人也無可避免的加入逃亡以及建設大後方行列中。在逃亡的日子中,一家人卻每每有驚無險,奇迹的度過各種難關,非但是當時面之,即便是現在思之,總覺得太不可思議。
法師總覺得是自小抄《金剛經》而得佛菩薩感應所致,否則巧合那裏只有一、兩次,決不能處處都化險爲夷。雖不免餐風宿露,但也是平安度過,有關此不可思議的旅程,由後面感應故事中可見之。
逃難的日子,是自無錫往南京,而漢口再向湖南的衡陽,接著由衡陽進入大後方,在抗戰期間其足迹遍布滇、桂、黔、川各省。
過去法師曾在西南公路局昆明修理廠實習負責汽車材料及工具的管理。當時對此工作十分的投入,頗受廠長的賞識,後來廠長的朋友-朱研延光先生,交通大學畢業,來臺時曾任交通部次長,並向廠長表示有家英將設分公司,欲網羅精英人才來經營業務,請其推薦,此時法師則爲眼前最佳人選,此家英商公司在重慶專營汽車零件、五金材料、規模很大,當他掌管時,業績甚佳。
其回想過去戰爭時候,物價極不穩定,漲幅的情形很驚人。不過法師在其間因投資有術而賺入不少的錢。因此抗戰勝利之後,便返鄉根本無須工作,當時被喻爲不愁吃穿的-寓公。當時的年齡尚未四十。
再說人的欲望是永無止境的,胃口養大之後就不得了,有錢後還希望更有錢,于是又將所賺的錢去投資于其它的事業上,並且獲利甚多,仍然未之足,進一步又去玩股票,最後錢都賠在股票中,只剩少許留在身邊。說到此,法師感慨的說:「因果昭彰,絲毫不爽,如何來便如何去,一切總是春夢一回,學佛要趁早,免得被貪、嗔、癡叁毒所蝕,萬不可說等到××歲或賺到××錢才去學佛,恐怕那時已悔之晚矣![4]」
中國的苦難,未因抗戰勝利而結束,戰爭的陰影又再籠罩原本美麗的江南,頓使江南,日出不再紅似火,江水春來也不再綠如藍,顛沛流離的日子又再度到來,告別了家鄉,拜別了祖墳,一家人輾轉來到-寶島的臺灣,萬萬沒想到這樣的一別就與故鄉已告緣盡了!
民國叁十七、叁十八年,兄弟倆隨侍慈母遷臺,落腳在臺北的林森南路。起初也是安享-寓公悠閑的日子,後來覺得如此無所事事豈不會坐吃山空?逐與弟合開專賣食品爲主,冷飲爲輔的-華一商行,在兄弟倆的巧奪天工下,使這家店富有特色,頗受消費者歡迎,因此生意興隆,財源廣進。
兄弟倆經營有道,不到十年光景,就賺到當時第一特獎的二十萬即不想要再做了,來臺後十余年,慈母示疾,兄弟親侍榻前,竭盡孝心,直至湯太夫人往生,威念親恩昊昊,體惱生命無常、悲痛難抑而無心戀錢、乃急流勇退,並結束當時如日中天之興隆商…
《放生問答—放生文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