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放生問答—放生文集▪P13

  ..續本文上一頁業[5],發心向佛,茹素齋戒,依印順法師授叁皈依,隱居市郊,離現今故宮博物院不遠的官邸附近-芝山岩。其土地是由一位副司令所提供的,蓋建的房舍是十分符合現代化的而且舒適,從此清修。法師又笑著說:「那棟房子比現在的茅蓬好多了。[6]」

  每個人開始學佛都有其機緣,兄弟倆在商場上急流勇退,對人生有一番徹悟,除受佛法的熏習外也皈依。終日用功念佛、打坐,並背誦《金剛經》、《大悲咒》、《楞嚴咒》用功到形容消瘦。在舒適的芝山岩卻只住短短的一年。

  第二節 成爲宗教人物後的變化與意義

  法師成年之際,尊翁宇潤公曾告誡:「娑婆世界苦不堪言,爾等切莫輕言成家,將來或有殊勝機緣,誠亦難料。」法師秉承庭訓,始終保持童身。

  民國五十一年(五十叁歲),某日應一位任教于清華大學的朋友邀請,叁人共往水裏蓮因寺打佛七,那位教授在佛七圓滿時即表明欲在此地出家,但因緣未合和而先行離開。兄弟倆則繼續停留一個星期。忏雲法師乃告以因緣成熟,兄弟倆也覺得應摒絕萬緣,從忏雲法師祝發,就這樣倆人也開始了另一種的宗教生活,並被授與法號-釋圓因、釋慈因。

  圓因師曾任蓮因寺知客師約一年多,深得忏雲法師賞識,後來因感覺修行需要、來日不長,爲期真正了脫生死,忏雲法師也特許其于後山蓋茅蓬,讓倆兄弟各有一間小佛堂可各自用功,閉關苦行,以般若爲導,淨土爲歸,持戒守律,勤修六度,曆叁十余年,如法修行。在隱居茅蓬時,其弟慈因師有時會起身拜佛,而圓因師在五十多歲時就曾染上風濕性關節炎,因此拜佛相當困難,拜完之後常感頭昏,旦圓因師並不加以理會身體的障礙,以堅定的毅力加以克服,拜不久後,病痛也就好了。

  細觀,過去圓因師生活的條件是十分優渥,鍾鳴鼎食之家,自小衣食無缺,又深受到長輩的恩寵與厚愛,從仆簇擁,換言之由此法師的出家背景,可以說他與一般的人不同,因爲過去在大陸的出家人,多半是因家貧,父母無力撫養,才被送到佛寺出家[7],他舍棄人們汲汲渴求的富貴榮華到甘于淡泊離欲。圓因師卻常說:「這是多生修來的因緣,唯有學佛往生極樂淨土,才是真解脫,才是真正的離苦得樂。[8]」在山中修行的歲月中,圓因師曾抄寫多種經書。平日和慈因師拜佛、念佛外,還經常上山撿木柴,扛回來做燃料,也撿許多掉落滿地野生的果實,如梅、李、楊桃、龍眼等,將它製成蜜餞,遇到有緣的居民則與其結法緣,有不少人都嘗過,其手藝高明。

  除此之外,圓因師對衆生都十分慈悲,每日皆用米食喂養屋前穿梭的小鳥們,所以來到此會感到這邊的鳥兒特別多,鳥鳴聲也特別嘹亮。其中最特別的一事,是在多年前有對畫眉鳥,老是飛來跟師父一同念佛,甚得師父之歡心,然而不幸的是,某日其中一只鳥突然失去蹤迹,另外一只則飛來悲鳴不已,仿佛在哀求救助,圓因師四處找了很久,也無結果。過不久,僅存的這只鳥也不見蹤迹了。

  事後不久,慈因師曾從這畫眉鳥彼此相思的故事做比喻並預知時至的說:「圓因師我欲先離去」。其弟慈因師的身體向來是很健朗的,便用在此故事中鳥的失蹤做比喻,圓因師立刻能意會到言下之意。某日的夜裏,慈因師忽然腹痛如絞,急送醫院,結果得了腹膜炎而且病情加劇,沒多久在多位僧人與居士的佛號中往生。享年七十歲,該年爲民國七十年。

  雖然明知生命本無常,一切皆是苦空、無我,無奈七十年的朝夕相處,相互扶持,比翼雙飛,一旦雁行折翼,情何以堪。圓因師曾爲此事悲傷不已,故化悲憤爲力量。乃決定更加用功,閉關精進不幹世事,並發願抄寫《金剛經》一百部,回向往生-西方淨土。此一百部約曆時兩、叁年才完成。迄今圓因師仍然精進不懈,前後共抄寫了近叁百部。

  近叁十年的山中苦行,圓因師始終抱持規律的作息,每晚入夜即眠,子時即刻起床,漱洗後做早課,拜佛(含:八十八佛、十大願王共一百余拜)還有念佛、誦經及打坐。圓因師平日非常愛惜物命,衣服破了自己縫補,穿針引線毫無困難。另外對十分不起眼的廢物,經過其巧妙之手,就成爲精致的用具,由屋內屋外均可以看見其成績,甚至還親自爬上屋頂上修理屋瓦,幾次跌跤都毫無損傷,更深知真有護法神護持,並且除了冬天外,每天都會在屋前曬一捅水做沐浴之用,如此是既衛生又省燃料。

  圓因師常在庭院處施食給往來的貓、狗、鳥及螞蟻等小動物。當慈因師往生後,蓮因寺則由纜線送齋上來,而圓因師仍然會煮一些飯並笑著說:「小鳥兒比較喜歡吃熟飯」。古德也雲:「爲鼠常留飯,憐蛾罩紗燈。」其慈悲更甚于此,十方善信送來的供養亦一文未留,全拿去印佛書,卡帶、CD、VCD等再與大衆結緣。

  圓因師畢生專修淨土法門,隱居近叁十年,待民國八十年,以因緣成熟,開蓬度衆,弘法利生。定期護生放生,倡印大量佛書,錄音帶。法師秉持「願衆生得離苦,不爲己身求安樂」慈悲心願,其作風不談玄說妙,總是苦口婆心勸人念佛;廣修福德、印經、吃素兼放生,恒常開示弟子說:「以戒爲師,老實念佛」並且強調吃素放生的重要性又說:「凡學佛者欲往生極樂,第一要吃素放生,從未聞吃葷腥並殺生的能往生。其次修學大乘佛教的精神,發菩提心多做利益衆生之事業,諸惡莫做,衆善奉行,培養慈悲心,使自己的言行遵照佛陀的教示與古德的行持。第叁是-老實念佛,學佛勿花樣多,依據《彌陀經》上所說要專一心志,至誠懇切,平常要養成多念的習慣,使行願具足,要自力加上佛力加持,往生才有希望。」總而言之,其致力于淨業之提倡,淨宗之弘揚,不遺余力。

  當今佛教界,尊爲龍象的忏雲法師,亦曾贊歎:「蓮因寺前有濁水溪,後有高山,高山上住有修行人,道行很高。」

  第叁節 感應事略

  圓因師畢生感應[9]事甚多,又身遭抗日戰爭與大陸溣陷兩次的大災難,所以說其感應故事可以說是一籮筐,但有人說感應的事不可以說,恐會遭人毀謗。圓因師:「佛菩薩大慈大悲,尋聲救苦,大慈大悲,無機不攝,無願不從,我們衆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連觀世音菩薩都遭人毀謗,我們又擔心什麼?」

  在高僧傳中有一則故事是說,蓮宗四祖,唐朝的法照大師,去禮五臺山時,得見文殊、普賢菩薩二菩薩時,向祂們啓請修行方法,二大士教示其念佛法門並摩頂曰:「汝以念佛故,不久證無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女等,願疾成佛者,無過念佛,則能速證無上菩提。」法照大師[10]遇此殊勝境界亦不敢告人,後來兩次在精進念佛時都見到梵僧質問並說:「大聖文殊,現在此山,尚受人毀謗,你又何必擔心,只要把所見的境界普告衆生,使見聞者發菩提心。」所以圓因師略說感應故事,也是要激發我們的菩提心,也就是說由信啓願而學菩薩行,自然而然佛菩薩的感應是不其求而來的。

  兄弟倆從小就遵從父命抄寫《金剛經》多部,並依囑咐在年節或父母生日之時,恭敬的予以焚化,並妥善處理余灰,並將功德回向父母親或祖先,可令存亡兩利,殊不知抄寫此不思議的經典,在不知不覺中即種下不可磨滅的善根種子,由此善根種子産生許多的感應事迹,如親身體驗到逢凶化吉的實況等等;同時也種下以後出家的因緣,以下則略述十項。

  一、千鈞一發

  抗戰一開始日軍爆發松滬戰爭,戰爭瞬間漫延至大江南北,日軍挾有強勢的陸海空叁軍,加上叁個月滅吾中國的宣傳伎倆,欲一舉令中國臣服。狼煙四起;遍布謠言,家園雖好,卻莫可留戀。在倉促逃難的情形下,很多貴重的東西,都來不及帶走,僅僅拿隨身行李、少許的路費、一部《金剛經》。

  當決定離開家鄉時,首先選擇的就是火車,無錫的位置,正處于京滬鐵路的中間點,自然是搭火車往南跑。父母及兄弟姐妹一家八口,帶了行李,分別乘八輛的人力車,到了車站,一看不得了,車站的內外皆是人山人海,看了人都傻了,不要說買不到票,就是要站也相當的困難。正在仿徨間,忽然見到一位身穿鐵路局工作服的人,既然是弟弟的同學,大喜之下求其協助,他雖面有難色,終于得到了車票。車票只解決一半的問題,因爲如何的上車是另外個問題,結果弟弟的同學集合一批車站的服務人幫助他們上車,行李則由窗戶扔進車窗內部。

  這時逃難在不知所以然下,在千鈞一發時突然出現貴人,而貴人不在權力高低,這時一位工作人員也比鐵路局長更幫的上忙。自此以後,處處都有相識或不相識的人相助。

  二、最後一班

  搭車不久到國民政府的首都南京後,此時也是人心惶惶,政府首都也要遷移撤退,一家人也欲乘船溯長江上行,但船票早已一票難求,大小旅館也已客滿,成了無處棲身的窘狀,無法可想,只有上船去碰碰運氣。人同此心,當時江邊碼頭更是萬人穿鑽動,擁擠不堪,正憂慮時,突然見到一艘輪船上有位陌生的水手,指著人堆向我招手,示意欲帶領我上船,遲疑片刻,此時也別無選擇,全家人,擠出人堆,在其引導下順利的到船艙的最上層,行李也由吊籃吊上。此是全船最好的地方,是船員的艙位,十分地舒適,與下面幾層擠得像沙丁魚似的船艙實有天壤之別。

  船于入夜後正要解纜啓航,約十余分鍾後,即聽到南京方面一片的鬼哭神號的緊急警報聲,船只立即停駛,行燈火管製,四面漆黑、人人屏息以待,當時我們居最高一層,非常清楚的看到敵機瘋狂的掃射,我軍則以高射炮猛烈還擊,火舌四竄,炮聲震天。

  假若當時沒有搭上這最後一班,仍然留在碼頭附近,他們全家可能在敵機的掃射下,就像他們一樣,東奔西跑,一片混亂,相互踐踏,父母子女無法相顧,將不知這是什麼樣的景象啊!不知會何等的淒慘!現在反而是輕松坐在船艙中像旅遊一般,絲毫無逃難的樣子。深感到天堂與地獄只是相隔一線間。

  在船上待了兩天至漢口下船,在這期間那位引領他們上船的水手,始終不見…

《放生問答—放生文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