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今世老实念佛,不夹杂,不三心二意。因为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等于总诵三藏十二部经典;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禅,大集经云:“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密,六字洪名,全依梵文,未翻一字,是至真至简之咒!既是禅又是密,又能总括三藏十二部教典,念佛真的是不可思议!
华严经云:“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不可思议的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当我们念佛时,十方诸佛都来护念,上至等觉菩萨,下至业罪众生,念的一样都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想想我等具缚凡夫,何德何能有此福报与大菩萨们修同一个法门!文殊、普贤菩萨教我们念佛,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也教我们念佛,念佛法门这幺殊胜,这幺难逢,今生今世我们更当把握,没有多生累劫的善根我们是听不进,更信不及这一句佛号的!
师父将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融入了食衣住行,日常生活中一举一动不离佛号,鸟叫蛙鸣,声声弥陀,以身教示现教导我们一心念佛,我们念佛同俦三生有幸得遇师父,示范着一个真正念佛人的行持,更得以亲近请益,是莫大的福报!愿我念佛同仁,皆能死心塌地念佛求往生,一生成就,以不辜负弥陀慈父之大慈悲愿,也不枉师父辛劳度众,循循指导的教诲之恩。
附:李炳南老居士开示念佛方法
一、最简单的早晚两个课程
(一)那摩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一称一拜或只合掌)
(二)那摩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如前拜称)
(三)那摩阿弥陀佛。(不必礼拜。但恭敬念去。跪念。坐念。立念。皆可。至少百声。千声。万声。以个人功夫忙闲而定。只宜由少增多。不宜由多退少。)
(四)那摩观世音菩萨。(一称一拜)
(五)那摩大势至菩萨。(一称一拜。观音势至。为弥陀左右胁士。统称西方三圣。念完了佛。理当要拜的。)
(六)那摩清净大海众菩萨。(一称一拜。极乐世界有很多的菩萨。将来皆是我的师友。也应当要拜的。)
(七)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这是回向文。也就是说明我念佛的愿力。愿是必要发的。)
(八)礼拜而退
(附注)以上功课,每天早晚两次行之。洗手漱口,在佛像前焚香顶礼,照法本念诵。如无佛像,或所住之处,不甚方便,不焚香顶礼亦可。但面向西方,心存恭敬,功德也是一样。再者,凡括号以内之小字不念。
二、念十口气的方法
尽一口气,念“那摩阿弥陀佛”三五声,或六七声,共念十口气,仍念回向文一遍,一拜而退。
(附注)这是为了很忙的人,想的一个法子,费时不过五分钟。最要紧就是天天一早一晚去作,万不可间断,有佛像对着佛像去作,没佛像就面向西方去作。
以上两个念佛式子,皆是为忙人订的。若有闲功夫,可在第一个式子第二项以后,念阿弥陀经一卷,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课诵本内全有记载)那是更好。这是最简单、最合实际、决定成功的佛法。
三、念佛法要
念佛的时候,要把心中一切的事,都要放下,不可胡思乱想。单把六字洪名,从心里生起来,从口里念出来,再从耳里听进去,印入心中。必须想清楚、念清楚、听清楚,这样才能得到感应。
--------------------------------------------------------------------------------
论端无,2006-04-12 07:32:51
http://book.bfnn.org/books2/1663.htm
访问网址超出本站范围,不能确定是否安全
继续访问 取消访问http://book.bfnn.org/books2/1663.htm
圆因老法师
妙音居士着
第一章 圆因师父生平事迹
第二章 圆因法师念佛放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 圆因法师影响与贡献
结论
参考资料
附件、圆因功德会的出版书籍
附件、圆因法师年谱
批注
第一章 圆因师父生平事迹[1]
第一节 未成宗教人物前的生活与作息
圆因法师,俗性敖,名乃樾,民国前二年元月二十一日出生于山水秀丽婉约,人文荟萃且富庶安乐盛产鱼米,太湖之滨的江苏省无锡市之望族人家。是个诗书致世,孝友传家的贵族,祖父及父亲都是当时的达官显贵,家境十分富裕。生长在此地灵人杰的环境中自然养成超尘脱俗光风霁月之外貌及温柔敦厚的书卷气质。
其祖父廷铨公,前清武备学堂炮科出身。民国初年,曾任湖北省汉阳兵工场总办,执掌整厂之营运整理,该厂专门负责枪械的制造,为当时全国最重要的国防武器生产单位。毕生贡献国家,功勋彪炳,逝世后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其外貌气势懔然令人敬畏,于抗战期间,曾有一次日军欲来扣押其住宅,因见到挂在墙上穿军装的照片,被祖父威武的气势所摄而打了退堂鼓。
圆因法师的父亲,字宇润,号少安,广东岭南大学外文系毕业,历任两任县长,江西与广东二省的县长暨督衙门外交官等职,九江监督衙门外交官,后因居势关系而弃宦从商,便经营江西九江豫章银行总经理及无锡庆丰纱厂董事。
母亲汤大贞女士,生育三男五女。长兄自幼过户二伯,法师与弟敖乃权(慈因法师[2])分别排行五、六,而父亲特别宠爱此俩兄弟,故俩人自幼即承父命以朱砂、黄裱纸恭敬抄写《金刚经》,并学习英语,且寄望甚高,颇费心思栽培。
法师先后毕业于上海(租界)英人所办的华童公学,无锡私立的辅仁中学,江苏省立水产学校(Marine Product College),旋即负笈日本,留学东京日本大学,专研经济,在求学期间为了加强日文能力,就单独到一个很少有中国人地区,向一个日本家庭租赁居住,仅仅一年的时间,其日文程度已远超过同校的学长。由此看来法师在未出家时,可说素有颇高的语言天份,除会英、日语之外,也擅长大陆八种的各省方言[3]。不过那年,二十多岁时,有次利用学校放假期间,回家探亲时,却遭逢民国二十六年,中日战争爆发,毅然以爱国志节,弃学返国,举家迁徒西南后方,投身生产报国之抗战行列,初期服务运输业,续由兄弟二人合营商贸。
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国势日强,军国主义思想抬头,便以积弱已久的中国为首先并吞的目标,由于这样子的浴血战争产生了无数的悲剧,断送数十万计的幸福家庭,牺牲千百万的宝贵生命,中国半壁的河山曾沦丧为日人的手中。其中不愿被奴隶的人们告别了家乡,告别了生我育我的土地,响应政府的号召向大后方转进,为了子孙后代的基业、为了长期抗战,掀起了人类历史上最大一次的迁移,在逃难的日子,前面是茫茫然的未来、艰苦狼狈的旅程,后面则是漫天的烽火、苦苦相追的敌人,偶而还会遇到打家劫舍的匪徒从旁欺凌,那时住宿不定、饥渴逼人算是小事,各种的疾病、骨肉离散的死亡,种种的惨状相继而生。当时人们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政府到那里我们就到那里,彼此相互鼓励。
在这场大浩劫中,法师一家人也无可避免的加入逃亡以及建设大后方行列中。在逃亡的日子中,一家人却每每有惊无险,奇迹的度过各种难关,非但是当时面之,即便是现在思之,总觉得太不可思议。
法师总觉得是自小抄《金刚经》而得佛菩萨感应所致,否则巧合那里只有一、两次,决不能处处都化险为夷。虽不免餐风宿露,但也是平安度过,有关此不可思议的旅程,由后面感应故事中可见之。
逃难的日子,是自无锡往南京,而汉口再向湖南的衡阳,接着由衡阳进入大后方,在抗战期间其足迹遍布滇、桂、黔、川各省。
过去法师曾在西南公路局昆明修理厂实习负责汽车材料及工具的管理。当时对此工作十分的投入,颇受厂长的赏识,后来厂长的朋友-朱研延光先生,交通大学毕业,来台时曾任交通部次长,并向厂长表示有家英将设分公司,欲网罗精英人才来经营业务,请其推荐,此时法师则为眼前最佳人选,此家英商公司在重庆专营汽车零件、五金材料、规模很大,当他掌管时,业绩甚佳。
其回想过去战争时候,物价极不稳定,涨幅的情形很惊人。不过法师在其间因投资有术而赚入不少的钱。因此抗战胜利之后,便返乡根本无须工作,当时被喻为不愁吃穿的-寓公。当时的年龄尚未四十。
再说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胃口养大之后就不得了,有钱后还希望更有钱,于是又将所赚的钱去投资于其它的事业上,并且获利甚多,仍然未之足,进一步又去玩股票,最后钱都赔在股票中,只剩少许留在身边。说到此,法师感慨的说:「因果昭彰,丝毫不爽,如何来便如何去,一切总是春梦一回,学佛要趁早,免得被贪、嗔、痴三毒所蚀,万不可说等到××岁或赚到××钱才去学佛,恐怕那时已悔之晚矣![4]」
中国的苦难,未因抗战胜利而结束,战争的阴影又再笼罩原本美丽的江南,顿使江南,日出不再红似火,江水春来也不再绿如蓝,颠沛流离的日子又再度到来,告别了家乡,拜别了祖坟,一家人辗转来到-宝岛的台湾,万万没想到这样的一别就与故乡已告缘尽了!
民国三十七、三十八年,兄弟俩随侍慈母迁台,落脚在台北的林森南路。起初也是安享-寓公悠闲的日子,后来觉得如此无所事事岂不会坐吃山空?逐与弟合开专卖食品为主,冷饮为辅的-华一商行,在兄弟俩的巧夺天工下,使这家店富有特色,颇受消费者欢迎,因此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兄弟俩经营有道,不到十年光景,就赚到当时第一特奖的二十万即不想要再做了,来台后十余年,慈母示疾,兄弟亲侍榻前,竭尽孝心,直至汤太夫人往生,威念亲恩昊昊,体恼生命无常、悲痛难抑而无心恋钱、乃急流勇退,并结束当时如日中天之兴隆商…
《放生问答—放生文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