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放生问答—放生文集▪P13

  ..续本文上一页业[5],发心向佛,茹素斋戒,依印顺法师授三皈依,隐居市郊,离现今故宫博物院不远的官邸附近-芝山岩。其土地是由一位副司令所提供的,盖建的房舍是十分符合现代化的而且舒适,从此清修。法师又笑着说:「那栋房子比现在的茅蓬好多了。[6]」

  每个人开始学佛都有其机缘,兄弟俩在商场上急流勇退,对人生有一番彻悟,除受佛法的熏习外也皈依。终日用功念佛、打坐,并背诵《金刚经》、《大悲咒》、《楞严咒》用功到形容消瘦。在舒适的芝山岩却只住短短的一年。

  第二节 成为宗教人物后的变化与意义

  法师成年之际,尊翁宇润公曾告诫:「娑婆世界苦不堪言,尔等切莫轻言成家,将来或有殊胜机缘,诚亦难料。」法师秉承庭训,始终保持童身。

  民国五十一年(五十三岁),某日应一位任教于清华大学的朋友邀请,三人共往水里莲因寺打佛七,那位教授在佛七圆满时即表明欲在此地出家,但因缘未合和而先行离开。兄弟俩则继续停留一个星期。忏云法师乃告以因缘成熟,兄弟俩也觉得应摒绝万缘,从忏云法师祝发,就这样俩人也开始了另一种的宗教生活,并被授与法号-释圆因、释慈因。

  圆因师曾任莲因寺知客师约一年多,深得忏云法师赏识,后来因感觉修行需要、来日不长,为期真正了脱生死,忏云法师也特许其于后山盖茅蓬,让俩兄弟各有一间小佛堂可各自用功,闭关苦行,以般若为导,净土为归,持戒守律,勤修六度,历三十余年,如法修行。在隐居茅蓬时,其弟慈因师有时会起身拜佛,而圆因师在五十多岁时就曾染上风湿性关节炎,因此拜佛相当困难,拜完之后常感头昏,旦圆因师并不加以理会身体的障碍,以坚定的毅力加以克服,拜不久后,病痛也就好了。

  细观,过去圆因师生活的条件是十分优渥,钟鸣鼎食之家,自小衣食无缺,又深受到长辈的恩宠与厚爱,从仆簇拥,换言之由此法师的出家背景,可以说他与一般的人不同,因为过去在大陆的出家人,多半是因家贫,父母无力抚养,才被送到佛寺出家[7],他舍弃人们汲汲渴求的富贵荣华到甘于淡泊离欲。圆因师却常说:「这是多生修来的因缘,唯有学佛往生极乐净土,才是真解脱,才是真正的离苦得乐。[8]」在山中修行的岁月中,圆因师曾抄写多种经书。平日和慈因师拜佛、念佛外,还经常上山捡木柴,扛回来做燃料,也捡许多掉落满地野生的果实,如梅、李、杨桃、龙眼等,将它制成蜜饯,遇到有缘的居民则与其结法缘,有不少人都尝过,其手艺高明。

  除此之外,圆因师对众生都十分慈悲,每日皆用米食喂养屋前穿梭的小鸟们,所以来到此会感到这边的鸟儿特别多,鸟鸣声也特别嘹亮。其中最特别的一事,是在多年前有对画眉鸟,老是飞来跟师父一同念佛,甚得师父之欢心,然而不幸的是,某日其中一只鸟突然失去踪迹,另外一只则飞来悲鸣不已,仿佛在哀求救助,圆因师四处找了很久,也无结果。过不久,仅存的这只鸟也不见踪迹了。

  事后不久,慈因师曾从这画眉鸟彼此相思的故事做比喻并预知时至的说:「圆因师我欲先离去」。其弟慈因师的身体向来是很健朗的,便用在此故事中鸟的失踪做比喻,圆因师立刻能意会到言下之意。某日的夜里,慈因师忽然腹痛如绞,急送医院,结果得了腹膜炎而且病情加剧,没多久在多位僧人与居士的佛号中往生。享年七十岁,该年为民国七十年。

  虽然明知生命本无常,一切皆是苦空、无我,无奈七十年的朝夕相处,相互扶持,比翼双飞,一旦雁行折翼,情何以堪。圆因师曾为此事悲伤不已,故化悲愤为力量。乃决定更加用功,闭关精进不干世事,并发愿抄写《金刚经》一百部,回向往生-西方净土。此一百部约历时两、三年才完成。迄今圆因师仍然精进不懈,前后共抄写了近三百部。

  近三十年的山中苦行,圆因师始终抱持规律的作息,每晚入夜即眠,子时即刻起床,漱洗后做早课,拜佛(含:八十八佛、十大愿王共一百余拜)还有念佛、诵经及打坐。圆因师平日非常爱惜物命,衣服破了自己缝补,穿针引线毫无困难。另外对十分不起眼的废物,经过其巧妙之手,就成为精致的用具,由屋内屋外均可以看见其成绩,甚至还亲自爬上屋顶上修理屋瓦,几次跌跤都毫无损伤,更深知真有护法神护持,并且除了冬天外,每天都会在屋前晒一捅水做沐浴之用,如此是既卫生又省燃料。

  圆因师常在庭院处施食给往来的猫、狗、鸟及蚂蚁等小动物。当慈因师往生后,莲因寺则由缆线送斋上来,而圆因师仍然会煮一些饭并笑着说:「小鸟儿比较喜欢吃熟饭」。古德也云:「为鼠常留饭,怜蛾罩纱灯。」其慈悲更甚于此,十方善信送来的供养亦一文未留,全拿去印佛书,卡带、CD、VCD等再与大众结缘。

  圆因师毕生专修净土法门,隐居近三十年,待民国八十年,以因缘成熟,开蓬度众,弘法利生。定期护生放生,倡印大量佛书,录音带。法师秉持「愿众生得离苦,不为己身求安乐」慈悲心愿,其作风不谈玄说妙,总是苦口婆心劝人念佛;广修福德、印经、吃素兼放生,恒常开示弟子说:「以戒为师,老实念佛」并且强调吃素放生的重要性又说:「凡学佛者欲往生极乐,第一要吃素放生,从未闻吃荤腥并杀生的能往生。其次修学大乘佛教的精神,发菩提心多做利益众生之事业,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培养慈悲心,使自己的言行遵照佛陀的教示与古德的行持。第三是-老实念佛,学佛勿花样多,依据《弥陀经》上所说要专一心志,至诚恳切,平常要养成多念的习惯,使行愿具足,要自力加上佛力加持,往生才有希望。」总而言之,其致力于净业之提倡,净宗之弘扬,不遗余力。

  当今佛教界,尊为龙象的忏云法师,亦曾赞叹:「莲因寺前有浊水溪,后有高山,高山上住有修行人,道行很高。」

  第三节 感应事略

  圆因师毕生感应[9]事甚多,又身遭抗日战争与大陆溣陷两次的大灾难,所以说其感应故事可以说是一箩筐,但有人说感应的事不可以说,恐会遭人毁谤。圆因师:「佛菩萨大慈大悲,寻声救苦,大慈大悲,无机不摄,无愿不从,我们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连观世音菩萨都遭人毁谤,我们又担心什么?」

  在高僧传中有一则故事是说,莲宗四祖,唐朝的法照大师,去礼五台山时,得见文殊、普贤菩萨二菩萨时,向祂们启请修行方法,二大士教示其念佛法门并摩顶曰:「汝以念佛故,不久证无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女等,愿疾成佛者,无过念佛,则能速证无上菩提。」法照大师[10]遇此殊胜境界亦不敢告人,后来两次在精进念佛时都见到梵僧质问并说:「大圣文殊,现在此山,尚受人毁谤,你又何必担心,只要把所见的境界普告众生,使见闻者发菩提心。」所以圆因师略说感应故事,也是要激发我们的菩提心,也就是说由信启愿而学菩萨行,自然而然佛菩萨的感应是不其求而来的。

  兄弟俩从小就遵从父命抄写《金刚经》多部,并依嘱咐在年节或父母生日之时,恭敬的予以焚化,并妥善处理余灰,并将功德回向父母亲或祖先,可令存亡两利,殊不知抄写此不思议的经典,在不知不觉中即种下不可磨灭的善根种子,由此善根种子产生许多的感应事迹,如亲身体验到逢凶化吉的实况等等;同时也种下以后出家的因缘,以下则略述十项。

  一、千钧一发

  抗战一开始日军爆发松沪战争,战争瞬间漫延至大江南北,日军挟有强势的陆海空三军,加上三个月灭吾中国的宣传伎俩,欲一举令中国臣服。狼烟四起;遍布谣言,家园虽好,却莫可留恋。在仓促逃难的情形下,很多贵重的东西,都来不及带走,仅仅拿随身行李、少许的路费、一部《金刚经》。

  当决定离开家乡时,首先选择的就是火车,无锡的位置,正处于京沪铁路的中间点,自然是搭火车往南跑。父母及兄弟姐妹一家八口,带了行李,分别乘八辆的人力车,到了车站,一看不得了,车站的内外皆是人山人海,看了人都傻了,不要说买不到票,就是要站也相当的困难。正在仿徨间,忽然见到一位身穿铁路局工作服的人,既然是弟弟的同学,大喜之下求其协助,他虽面有难色,终于得到了车票。车票只解决一半的问题,因为如何的上车是另外个问题,结果弟弟的同学集合一批车站的服务人帮助他们上车,行李则由窗户扔进车窗内部。

  这时逃难在不知所以然下,在千钧一发时突然出现贵人,而贵人不在权力高低,这时一位工作人员也比铁路局长更帮的上忙。自此以后,处处都有相识或不相识的人相助。

  二、最后一班

  搭车不久到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后,此时也是人心惶惶,政府首都也要迁移撤退,一家人也欲乘船溯长江上行,但船票早已一票难求,大小旅馆也已客满,成了无处栖身的窘状,无法可想,只有上船去碰碰运气。人同此心,当时江边码头更是万人穿钻动,拥挤不堪,正忧虑时,突然见到一艘轮船上有位陌生的水手,指着人堆向我招手,示意欲带领我上船,迟疑片刻,此时也别无选择,全家人,挤出人堆,在其引导下顺利的到船舱的最上层,行李也由吊篮吊上。此是全船最好的地方,是船员的舱位,十分地舒适,与下面几层挤得像沙丁鱼似的船舱实有天壤之别。

  船于入夜后正要解缆启航,约十余分钟后,即听到南京方面一片的鬼哭神号的紧急警报声,船只立即停驶,行灯火管制,四面漆黑、人人屏息以待,当时我们居最高一层,非常清楚的看到敌机疯狂的扫射,我军则以高射炮猛烈还击,火舌四窜,炮声震天。

  假若当时没有搭上这最后一班,仍然留在码头附近,他们全家可能在敌机的扫射下,就像他们一样,东奔西跑,一片混乱,相互践踏,父母子女无法相顾,将不知这是什么样的景象啊!不知会何等的凄惨!现在反而是轻松坐在船舱中像旅游一般,丝毫无逃难的样子。深感到天堂与地狱只是相隔一线间。

  在船上待了两天至汉口下船,在这期间那位引领他们上船的水手,始终不见…

《放生问答—放生文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