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仆。
尊既慈攝護,利生無怯顧,
遠罪淨身心,誓斷諸惡業!
卯二、意幻供
分二:一、洗浴擦拭;二、塗妙香;叁、供花鬘;四、燒香;五、供神馐;六、供燈;七、供地基與大廈;八、供寶傘。
阿阇黎先講如何觀想等法,再行供養。
辰一、洗浴擦拭
弟子觀想給諸佛菩薩沐浴擦拭以作供養,維那師領衆念誦:
頌曰:馥郁一淨室,晶地亮瑩瑩,
寶柱生悅意,珠蓋頻閃爍。
備諸珍寶瓶,盛滿妙香水,
洋溢美歌樂;請佛佛子浴。
香熏極潔淨,浴巾拭其身,
拭已複獻上,香極妙色衣,
亦以細柔服,最勝莊嚴物,
莊嚴普賢尊,文殊觀自在。
辰二、塗妙香
頌曰:香遍叁千界,妙香塗敷彼,
猶如純煉金,發光諸佛身。
辰叁、供花
頌曰:于諸勝供處,供以香蓮花,
曼陀青蓮花,及諸妙花鬘。
辰四、燒香
頌曰:亦獻最勝香,香溢結香雲。
辰五、供神馐
頌曰:複獻諸神馐,種種妙飲食。
辰六、供燈
頌曰:亦獻金蓮花,齊列珍寶燈。
辰七、供地基與大廈
頌曰:香敷地面上,散布悅意花。
廣廈揚贊歌,懸珠耀光澤,
嚴空無量飾,亦獻大悲主。
辰八、供寶傘
頌曰:金柄撐寶傘,周邊綴美飾,
形妙極莊嚴,亦展獻諸佛。
以上意幻供養完畢。
卯叁、願力供
頌曰:別此亦獻供,悅耳美歌樂,
願息有情苦,樂雲常住留。
惟願珍寶花,如雨續降臨,
一切妙法寶,靈塔佛身前。
卯四、無上供
頌曰:猶如妙吉祥,昔日供諸佛,
吾亦如是供,如來諸佛子。
卯五、音贊供
頌曰:我以海潮音,贊佛功德海,
願妙贊歌雲,飄臨彼等前。
以上七支供中的供養支圓滿。
寅二、頂禮支
觀想將自己的身體幻化成微塵數身體,一切衆生同自己一起頂禮十方叁寶。邊觀想,邊重複念誦頌詞。
頌曰:化身微塵數,匍伏我頂禮,
叁世一切佛,正法最勝僧,
頂禮支圓滿。
《入行論》此處有皈依叁寶,但本論儀軌受戒之前還須要皈依,故此處不作宣說。
寅叁、忏悔支
對佛製罪和自性罪,以四種對治力淨除罪障。應明觀忏悔之對境而作發露忏悔。
阿阇黎講解四種對治力的含義:一、對自己從前所造罪業産生厭離,爲厭患對治力。二、誠心誠意地皈依叁寶,爲所依對治力。叁、身作頂禮,口誦忏悔偈,內心勇猛祈禱,爲現行對治力。四、甯舍生命也不再造惡業,爲返回對治力。
憶念四種對治力,上師、弟子共同念誦叁遍《禮佛大忏悔文》4。再念誦阿底峽尊者所造的《公忏文》一遍,或者念誦其他大德所造的忏悔文也可以,或誦《入菩薩行論》第二品的頌詞:“我于十方佛,及具菩提心,……此即非善行,爾後誓不爲。”
寅四、隨喜支
隨喜上、中、下叁士所造善根。由阿阇黎講解後,弟子隨阿阇黎念誦頌詞:
欣樂而隨喜:一切衆有情,
息苦諸善行,得樂諸福報。
隨喜積善行:彼爲菩提因。
隨喜衆有情:實脫輪回苦。
隨喜佛菩提,佛子地諸果。
亦複樂隨喜:能與有情樂,
發心福善海,及諸饒益行。
以下需重複念誦的頌詞,與上面念誦方式相同。
寅五、請轉*輪支
祈請十方叁世諸佛轉*輪。頌詞:
我于十方佛,合掌誠祈請:
爲苦惑迷衆,燃亮正法燈。
寅六、祈請不涅槃支
祈請十方諸佛菩薩高僧大德長久住世。頌詞:
知佛欲涅槃,合掌速祈請!
住世無量劫,莫遺世間迷。
寅七、回向善根利他支
修大悲心,同時將所有善根回向具有痛苦的一切衆生。隨念頌詞:
如是諸觀行,所積一切善,
以彼願消除,有情一切苦。
乃至衆生疾,尚未療愈前,
願爲醫與藥,並作看護士!
盼天降食雨,解除饑渴難,
于彼災荒劫,願成充饑食!
爲濟貧困者,願成無盡藏!
願諸資生物,悉現彼等前!
以上殊勝方便的辨別完畢。如是加行圓滿。
子二、正行
分二:一、修心;二、正行發誓(正行決心)。
醜一、修心
在其它論中依四無量心來修心,而《入行論》所講的修心是將身、口、意叁門所作善根全部回向給衆生。此處,《入行論》直接打破産生我執的根本,將身體、受用及叁世善根爲利有情作廣大布施。以這種發心隨念頌詞叁遍。
爲利有情故,不吝盡施舍:
身及諸受用,叁世一切善。
修心之必要與分別說施身。內容由阿阇黎講述,將修心的善根回向衆生,以此發心隨念頌詞:
路人無怙依,願爲彼引導,
並作渡者舟,船筏與橋梁!
求島即成島,欲燈化爲燈,
覓床變作床、凡需仆從者,
我願成彼仆。願成如意牛,
妙瓶如意寶,明咒及靈藥,
如意諸寶樹!如空及四大,
願我恒成爲,無量衆有情,
資生大根本!迨至盡空際,
有情種種界,殊途悉涅槃,
願成資生因!
以上修心圓滿。
醜二、正行發誓
首先祈請叁聖垂念:“祈請十方之諸佛世尊、十地菩薩、大菩薩衆及大持金剛上師垂念我!”念誦一遍。
複次,阿阇黎對皈依、發心之觀想法要作廣講,講解後,當阿阇黎彈指時,弟子觀想自心相續正式獲得戒體。
皈依偈與發心偈連在一起念誦叁遍。
乃至菩提果,皈依諸如來,
正法菩薩衆,如是亦皈依。
如昔諸善逝,先發菩提心,
複此循序住,菩薩諸學處;
如是爲利生,我發菩提心,
複于諸學處,次第勤修學。
阿阇黎彈指,弟子觀想自心相續正式獲得戒體。
以此自心相續中獲得戒體,阿阇黎須明確說明。以上正行圓滿。
子叁、後行
分二:一、自生歡喜;二、令他生喜。
醜一、自生歡喜
由阿阇黎講解自心生起歡喜的引導,而後隨念頌詞:
今生吾獲福,善得此人身。
複生佛家族,今成如來子。
爾後我當爲,宜乎佛族業,
慎莫染汙此,無垢尊貴種。
猶如目盲人,廢聚獲至寶;
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
醜二、令他生喜
阿阇黎講解令他生喜的引導,後隨念頌詞:
今于一切怙主前,懇請衆生爲貴賓,
宴飨成佛及余樂,願天非天皆歡喜!
阿阇黎開示:如是弟子相續中獲得菩提心妙寶,爲了酬謝恩德,請供曼茶。念誦七支供偈文。
然後,受戒弟子憶念阿阇黎之恩德,邊頂禮,邊重複下面一句頌詞,做叁遍。
頂禮善知識,恩長吾叁學。
上師阿阇黎與弟子共同念誦:
勝寶菩提心,未生者願生,
已生願不退,日日其增上。
願不舍覺心,委身菩提行;
諸佛恒提攜,斷盡諸魔業!
願菩薩如願,成辦衆生利!
願有情悉得,怙主慈護念!
願衆生得樂,諸惡趣永盡,
願登地菩薩,彼願皆成就。
念誦《入行論》回向品及《普賢行願品》作回向發願,以此莊嚴後行。華智造畢。
吉祥圓滿,善哉!
以上儀軌按甚深見派傳承祖師華智仁波切所造,直接翻譯,無有增減。
蓮聚塔
戊二、無著之宗
分二:一、何補特伽羅可受戒;二、如何受持。
庚一、何補特伽羅可受戒
頌曰:無著承許者,
持取願心無需別解脫,
于正受先受取七衆戒。
無著菩薩的觀點:受持願心戒無須先受別解脫戒,但正受行戒所依之身需先受比丘、比丘尼、正學女5、沙彌、沙彌尼、近事男、近事女等七衆別解脫戒之一。阿底峽尊者在《道炬論》中雲:“恒具余律儀,七衆別解脫,有菩薩律儀。善根而非余。”意即受持菩薩戒的善根並非其它,而是需要持守七衆別解脫戒之一。
在行戒之外,于無著及旃陀羅閣彌的論中沒有明確的傳授願心戒的儀軌,但阿底峽尊者所造之儀軌于受行菩薩戒之前宣說了受願心戒的儀軌。阿底峽尊者具有從彌勒菩薩傳下來的竅訣,這是諸聖者大德們共同承認的,因此,他所造授戒儀軌也應符合無著菩薩的密意。阿底峽尊者所造儀軌是彌勒菩薩傳下來的耳傳教言。
庚二、如何受持
分二:一、受願心戒儀軌;二、受行戒儀軌。
頌曰:垂問遮難發誓持戒等,
各依儀軌納受願行戒。
首先受願心戒,依靠前行、正行、後行之儀軌圓滿獲得。其次,對具有信心,並且有護持行戒之能力者准許授與行菩薩戒。傳戒正行前,阿阇黎必先垂問求戒弟子:是否有受戒障難?歡喜受戒與否?是否發誓持戒?弟子于正行、後行圓滿時獲得行戒。無著菩薩的觀點是願、行戒需依各自不共的儀軌受取。
辛一、受願心戒儀軌
分叁:一、加行;二、正行;叁、後行。
子一、加行
分叁:一、殊勝皈依;二、積集資糧;叁、淨修其心。
醜一、殊勝皈依
分四:一、莊嚴處所;二、啓白與皈依;叁、說皈依的學處;四、皈依的功德利益。
寅一、莊嚴處所
授受菩薩戒的處所應該是在遠離造惡業衆生的寂靜地方。將此地方灑掃潔淨,並以上妙旃檀等香水噴灑,焚燒種種妙香,散布鮮淨妙花。以幢幡傘蓋、塗香、末香、燈明、鼓磬等飾品與樂器,神馐、食子、飲料等食物,如是陳設廣大豐盛悅意之種種供物,使此道場莊嚴清淨。複于道場中設立戒壇,于中央供奉本師釋迦牟尼佛及諸大菩薩之像,及大乘般若經等法寶。佛像不拘于鑄塑繪畫等,以盡力莊嚴爲妙,若經大德善知識開光最佳。複在壇中設置戒和尚阿阇黎之法座,使殊勝莊嚴。這樣陳列獻供、設壇就緒後,迎請聖衆降臨壇場,念叁遍供養雲陀羅尼並稱揚贊頌。此時將已…
《菩薩戒律儀論(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