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義慧劍釋 第八課▪P3

  ..續本文上一頁。當然,沒有詞句的話,要想知道所表達的內容確實有一定的困難,但是通過詞句明白了它的意思就可以了,沒有必要一直這樣糾纏。

  爲什麼禅宗講不立文字?這也有其甚深的意義。《壇經》曰:“志略有姑爲尼名無盡藏,常誦《大涅槃經》。師暫聽即知妙義,遂爲解說。尼乃執卷問字,師曰:字即不識,義即請問。尼曰:字尚不識,焉能會義。師曰: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實際上六祖完全已經開悟了。其實不立文字的說法在無上大圓滿裏面也有,全知無垢光尊者在《七寶藏》當中對文字的戲論就有著重的辯駁,《如意寶藏論》關于這方面的道理就非常多,如:依靠宗派而增加分別念,依靠辯論而增加分別念,依靠各種文字或詩學而增加分別念,等等,這些都沒有必要,道理講得很清楚。所以我們學佛還是應該懂得它的意義。

  但現在世間上的人並不是這樣,只看文筆好不好,措辭怎麼樣,詞語的搭配如何,整天都這樣。有時候讀一篇文章,也一直在文字上找毛病,或者在文字上贊歎,對所講的內容一點都不靠近,這種情況比較多。

  因此我們在學習佛法的時候一定要懂得:不能依靠人要依靠法,而法當中有文字上和意義上的,一定要依靠意義。諸佛菩薩、高僧大德們所證悟的意義非常深奧,不說顯空無別這樣高深的境界,就是無我、無常等小乘行人一心修持的道理,如果在內心當中真正慢慢去摸索、磨煉,也會讓我們受益匪淺。真的,如果將無我、無常等道理貫穿到實際生活當中,那很多的痛苦和煩惱就會頓然消失無余。

  現在世間很多人每天都在增加分別念,各種各樣,一直沒完沒了,但這就像小孩堆沙屋一樣,最後自己也會根本不知方向。即使出家已經當了很多年和尚,但如果天天都是增加分別念,沒有在意義上下功夫,那也修不成。爲什麼有些出家人還俗,最後還生邪見,這就是沒有在意義上下功夫的原因導致的。如果對上師所講的教義每天都在意義上好好思維,肯定你的相續會有所改變,但世間凡愚卻背離了真正的意義。爲什麼我們的分別念一直這樣增加,沒完沒了、沒有意義,其原因就在這裏。

  用樹之一詞,境等外無止,

  僅此亦知彼,名言必要已。

  如果我們在意義上沒有下手,光是從文字上尋找它的答案,那就有很大的困難。我們用一個比喻來說,“將樹拿來”,這就像講因明的時候一樣:是東方的樹還是北方的樹?是南方的樹還是西方的樹?或者是東北的樹還是西南的樹?從方向講有許多。從時間上講,是未來、過去還是現在?如果是未來,是明年還是後年?這樣尋找也是無邊無際。從形象上講,是檀香樹還是沈香樹?或者說是柏樹還是松樹?到底是什麼樣的樹?即使是檀香樹,那它是白檀香還是紅檀香或者說是綠檀香?等等。這樣算下去,最後始終得不到真正的結論,可以說永無止境。

  我們現在是通過名言來了知,那使用名言的必要是什麼呢?就是在意義上下功夫,這也是命名老人對世間萬物都有一些名稱的原因。既然這樣,那就應該像講因明的時候那樣,總相自相混爲一體進行取舍,只要對方了解了意義就已經可以了。否則,事物的真正本體永遠也得不到。因此,任何一個法,包括佛法,在辯論、分析的時候,大家千萬不要在詞句上跑。詞句上跑的話,實際結論根本得不到。如果你在內容上真正有一種感覺、感受、感悟,那詞句不管怎麼樣表達都可以。

  有時候我發現我們講考班講考的時候,有些對內容完全都懂,但是詞句上表達的時候,他表達得並不是很清楚,但看表情:噢,內容完全懂。所以我有時候只有看表情。但有些呢,嘴巴特別會說,還經常用成語,但卻一直在詞句上滑,並不是在內容上真的通達。

  我們現在需要的是什麼呢?就是內容上要了解,即自己有一種感覺、有一種收獲。背誦也是這樣,如果內容已經懂了,在過幾十年也不容易忘掉;如果內容一點都不懂,雖然像念觀音心咒一樣背得特別快,但過一段時間以後忘得也特別快。所以依靠內容非常重要。

  手指示明月,愚童視手指,

  唯耽句愚者,想知亦難知。

  如果我們一直耽著詞句,那就不合理,因爲詞句只是表示內容的一種方法。下面用比喻來說明這個問題:一位母親帶著她可愛的孩子到山上去給他指示月亮,“好孩子啊!你看看那彎彎的月亮(或者圓圓的月亮),它的顔色多麼美啊!”母親一直給孩子這樣說。但是傻傻的孩童只是看著母親的手指,根本不看天空中的月亮。其實母親的目的並不是說我的手指怎麼樣好看,但是孩童一直認爲:母親的手指很細、很白,很好看,他一直這樣耽著。母親的手指是月亮合不合理?不合理。或者說母親的手指是彎彎的,所以這就是月亮。有沒有這樣的道理?沒有!同樣的道理,我們用詞句來表示佛法的時候,愚者一直耽著詞句,這也不合理。

  麥彭仁波切也說了有些愚者的形象,說空性的時候,他認爲是碗裏沒有水一樣的單空;說光明,他認爲是明明亮亮的一個東西;說顯空雙運,他認爲就像黑白的繩子搓在一起一樣。一直這樣耽著戲論的話,那永遠也沒辦法通達大空性的教義。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沒有通達它所表達的意義,那就會像愚者一直耽著詞句一樣,他最需要了知的道理一點也不能如實了知。《量理寶藏論》也說了,有些人以手指指示虛空的時候,愚者一直看著手指,認爲虛空就是他的手指,這是非常愚癡的一種行爲。所以,我們現在用一些詞句來宣說的時候,大家在修行上一定要注意。

  麥彭仁波切在這裏所講到的四依法,大家要好好地思維。當然我因爲時間關系,恐怕沒有說到真實的內容,但這確實值得大家發揮思維的力量。因爲,我們現在畢竟是修學者,在修學的路途當中自然會有很多疑惑和迷惘,而這些都可以通過聞思遣除;要遣除它們,那一定要依靠像麥彭仁波切的論典中所講到的那樣非常殊勝尖銳的教理。這樣以後,我們相續當中的各種煩惱、疑惑、邪見就會被摧毀。

  如果我們沒有這樣,真正想知道意義也很困難。比如一些學過詩學的人,或者世間有些文筆比較好的大學生,如果他們在讀佛經的時候,一直看文字怎麼樣,詞用得對不對,前後的詞句如何,在讀完之前一直這樣想,那他將經文所表達的內容完全都放棄了。改考卷的時候也是一樣,如果有些文筆比較好一點的一直想答者的文筆如何,根本不關心所表達的內容,那就放棄了最重要的事情。所以我們以後學習佛經或者高僧大德們的論典的時候,不要一味:這個詞句好、這個詞句不好。因爲有些大德的教言在詞句上並不是很優美、很流暢。

  藏傳佛教有這樣的教言,法王如意寶也說過,有些上師可能前世今生都學過很多教理,像全知麥彭仁波切和全知無垢光尊者那樣,他們的文字讀起來非常好;而有些伏藏大師,顯現上好像比較笨,但他們所表達的內容完全是證悟後流露出來的。我也看過很多漢藏兩地高僧大德的著作,比如禅宗、淨土宗,還有自宗的傳承上師,雖然有時候認爲讓我表達可能會寫得更好,在這個地方我就可以用叁四個成語,但我的成語完全是糠秕,完全是表皮上的詞句,並沒有實在的意義,而他們的金剛語卻有甚深的涵義。所以我們一方面要摧毀自己的傲慢習氣,另一方面,以前這些高僧大德真實具有證悟、加持的教言精髓應該樂意接受。

  <待續>

  

  

《解義慧劍釋 第八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