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义慧剑释 第八课▪P3

  ..续本文上一页。当然,没有词句的话,要想知道所表达的内容确实有一定的困难,但是通过词句明白了它的意思就可以了,没有必要一直这样纠缠。

  为什么禅宗讲不立文字?这也有其甚深的意义。《坛经》曰:“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槃经》。师暂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字,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尼曰:字尚不识,焉能会义。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实际上六祖完全已经开悟了。其实不立文字的说法在无上大圆满里面也有,全知无垢光尊者在《七宝藏》当中对文字的戏论就有着重的辩驳,《如意宝藏论》关于这方面的道理就非常多,如:依靠宗派而增加分别念,依靠辩论而增加分别念,依靠各种文字或诗学而增加分别念,等等,这些都没有必要,道理讲得很清楚。所以我们学佛还是应该懂得它的意义。

  但现在世间上的人并不是这样,只看文笔好不好,措辞怎么样,词语的搭配如何,整天都这样。有时候读一篇文章,也一直在文字上找毛病,或者在文字上赞叹,对所讲的内容一点都不靠近,这种情况比较多。

  因此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时候一定要懂得:不能依靠人要依靠法,而法当中有文字上和意义上的,一定要依靠意义。诸佛菩萨、高僧大德们所证悟的意义非常深奥,不说显空无别这样高深的境界,就是无我、无常等小乘行人一心修持的道理,如果在内心当中真正慢慢去摸索、磨炼,也会让我们受益匪浅。真的,如果将无我、无常等道理贯穿到实际生活当中,那很多的痛苦和烦恼就会顿然消失无余。

  现在世间很多人每天都在增加分别念,各种各样,一直没完没了,但这就像小孩堆沙屋一样,最后自己也会根本不知方向。即使出家已经当了很多年和尚,但如果天天都是增加分别念,没有在意义上下功夫,那也修不成。为什么有些出家人还俗,最后还生邪见,这就是没有在意义上下功夫的原因导致的。如果对上师所讲的教义每天都在意义上好好思维,肯定你的相续会有所改变,但世间凡愚却背离了真正的意义。为什么我们的分别念一直这样增加,没完没了、没有意义,其原因就在这里。

  用树之一词,境等外无止,

  仅此亦知彼,名言必要已。

  如果我们在意义上没有下手,光是从文字上寻找它的答案,那就有很大的困难。我们用一个比喻来说,“将树拿来”,这就像讲因明的时候一样:是东方的树还是北方的树?是南方的树还是西方的树?或者是东北的树还是西南的树?从方向讲有许多。从时间上讲,是未来、过去还是现在?如果是未来,是明年还是后年?这样寻找也是无边无际。从形象上讲,是檀香树还是沉香树?或者说是柏树还是松树?到底是什么样的树?即使是檀香树,那它是白檀香还是红檀香或者说是绿檀香?等等。这样算下去,最后始终得不到真正的结论,可以说永无止境。

  我们现在是通过名言来了知,那使用名言的必要是什么呢?就是在意义上下功夫,这也是命名老人对世间万物都有一些名称的原因。既然这样,那就应该像讲因明的时候那样,总相自相混为一体进行取舍,只要对方了解了意义就已经可以了。否则,事物的真正本体永远也得不到。因此,任何一个法,包括佛法,在辩论、分析的时候,大家千万不要在词句上跑。词句上跑的话,实际结论根本得不到。如果你在内容上真正有一种感觉、感受、感悟,那词句不管怎么样表达都可以。

  有时候我发现我们讲考班讲考的时候,有些对内容完全都懂,但是词句上表达的时候,他表达得并不是很清楚,但看表情:噢,内容完全懂。所以我有时候只有看表情。但有些呢,嘴巴特别会说,还经常用成语,但却一直在词句上滑,并不是在内容上真的通达。

  我们现在需要的是什么呢?就是内容上要了解,即自己有一种感觉、有一种收获。背诵也是这样,如果内容已经懂了,在过几十年也不容易忘掉;如果内容一点都不懂,虽然像念观音心咒一样背得特别快,但过一段时间以后忘得也特别快。所以依靠内容非常重要。

  手指示明月,愚童视手指,

  唯耽句愚者,想知亦难知。

  如果我们一直耽着词句,那就不合理,因为词句只是表示内容的一种方法。下面用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一位母亲带着她可爱的孩子到山上去给他指示月亮,“好孩子啊!你看看那弯弯的月亮(或者圆圆的月亮),它的颜色多么美啊!”母亲一直给孩子这样说。但是傻傻的孩童只是看着母亲的手指,根本不看天空中的月亮。其实母亲的目的并不是说我的手指怎么样好看,但是孩童一直认为:母亲的手指很细、很白,很好看,他一直这样耽着。母亲的手指是月亮合不合理?不合理。或者说母亲的手指是弯弯的,所以这就是月亮。有没有这样的道理?没有!同样的道理,我们用词句来表示佛法的时候,愚者一直耽着词句,这也不合理。

  麦彭仁波切也说了有些愚者的形象,说空性的时候,他认为是碗里没有水一样的单空;说光明,他认为是明明亮亮的一个东西;说显空双运,他认为就像黑白的绳子搓在一起一样。一直这样耽著戏论的话,那永远也没办法通达大空性的教义。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没有通达它所表达的意义,那就会像愚者一直耽着词句一样,他最需要了知的道理一点也不能如实了知。《量理宝藏论》也说了,有些人以手指指示虚空的时候,愚者一直看着手指,认为虚空就是他的手指,这是非常愚痴的一种行为。所以,我们现在用一些词句来宣说的时候,大家在修行上一定要注意。

  麦彭仁波切在这里所讲到的四依法,大家要好好地思维。当然我因为时间关系,恐怕没有说到真实的内容,但这确实值得大家发挥思维的力量。因为,我们现在毕竟是修学者,在修学的路途当中自然会有很多疑惑和迷惘,而这些都可以通过闻思遣除;要遣除它们,那一定要依靠像麦彭仁波切的论典中所讲到的那样非常殊胜尖锐的教理。这样以后,我们相续当中的各种烦恼、疑惑、邪见就会被摧毁。

  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真正想知道意义也很困难。比如一些学过诗学的人,或者世间有些文笔比较好的大学生,如果他们在读佛经的时候,一直看文字怎么样,词用得对不对,前后的词句如何,在读完之前一直这样想,那他将经文所表达的内容完全都放弃了。改考卷的时候也是一样,如果有些文笔比较好一点的一直想答者的文笔如何,根本不关心所表达的内容,那就放弃了最重要的事情。所以我们以后学习佛经或者高僧大德们的论典的时候,不要一味:这个词句好、这个词句不好。因为有些大德的教言在词句上并不是很优美、很流畅。

  藏传佛教有这样的教言,法王如意宝也说过,有些上师可能前世今生都学过很多教理,像全知麦彭仁波切和全知无垢光尊者那样,他们的文字读起来非常好;而有些伏藏大师,显现上好像比较笨,但他们所表达的内容完全是证悟后流露出来的。我也看过很多汉藏两地高僧大德的著作,比如禅宗、净土宗,还有自宗的传承上师,虽然有时候认为让我表达可能会写得更好,在这个地方我就可以用三四个成语,但我的成语完全是糠秕,完全是表皮上的词句,并没有实在的意义,而他们的金刚语却有甚深的涵义。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摧毁自己的傲慢习气,另一方面,以前这些高僧大德真实具有证悟、加持的教言精髓应该乐意接受。

  <待续>

  

  

《解义慧剑释 第八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