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知麥彭仁波切著
索達吉堪布譯講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士!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第七課
下面我們講《解義慧劍》。
在遣除叁種诤論中,除不容有之诤論和除不成之诤論已經講完了,現在講除無必要之诤論。
子叁、除無必要之诤論
不析量非量,唯依世人見,趣入勝義谛,
有些人講量和非量的分析沒有必要。像前面說的二月的顯現及眼翳者面前顯現的黃色海螺等都是非量,這些不真實不合理的叫非量。白色的海螺或者眼識面前所現見的一個月亮等,我們說這些是正量。有個別人說量和非量的分析沒有必要,應該按照世間人們怎樣承認,我們也這樣承認就可以了。在月稱論師的《入中論》中有這麼一句“我依世間說爲有”,意思就是說,世間怎麼樣承認我也這樣承認。中觀應成派也跟隨世間承認,沒有必要在量和非量之間區分。世間人怎麼樣承認,我們就可以以此爲方便進入(領悟)勝義谛,沒有必要分很多。
很多人可能也這樣想,包括有些修行人認爲:學因明有什麼用,學中觀有什麼用,只要認識勝義谛就可以了,只要開悟就可以了,除此之外沒有必要學很多的知識……。有些人有這種想法。
此說雖不遮,見此生彼果,
世間之現量,依之比量故,
未稱不舍義。
當然我們也不完全否定這種說法,但實際上量和非量的安立是有必要的。不觀察量和非量直接進入勝義谛的情況可能極個別的高僧大德是有的,像六祖大師或者藏傳佛教中個別的成就者,他們從來沒有學過量和非量到底是怎麼樣分析的,在這些方面沒有聞思過,但是遇到一些善知識的殊勝竅訣之後頓悟而得到一切境界的現象是有的。因此這種現象我們也不否認。一些中觀應成派的不共所化根機者也是不需要經過很長時間的聞思,直接趨入離一切戲論的勝義谛,這種現象應該是存在的。我們雖然不遮止這種說法,但是如果說絕對按照世間人怎麼樣承認就要如是承認而趨入勝義谛的話,那其實世間人也是承認量和非量的。怎麼承認呢?比如說他見到青稞的果是從青稞種子中出現的,這個因和果之間的關系世間人也是現量見到的,“此生此果,彼生彼果”這種現象大家覺得是存在的,而且這是現量見到的。
世間再怎麼愚笨的人,像田地上的農夫,他們也知道春天的時候播下種子,到了秋天的時候會有收獲,這一點他們也完全明白,這是量。如果種下青稞長出麥子或稻子,這是不容有不可能的事情。這一點世間人也明白,這是非量。世間人雖然沒有我們這種量和非量的稱呼,但是他們實際上已經承認了現量和比量。如果我們在農民面前說:你懂不懂現量比量?他根本不知道什麼叫現量什麼叫比量。但是如果我們說:現在種下青稞然後長出苗芽,這一點你看見過沒有?他會說看見過。這樣我們就可以跟他說這就叫做現量。春天的時候種子種下去,到了秋天的時候如果沒有特殊的災害那一定會長出莊稼來,這一點你知不知道呢?他說:知道。爲什麼知道呢?因爲我種下種子所以今年會産生它的果,那我們可以告訴他這叫做比量,可以這樣給他交待:如果你不懂因明的話,這就叫比量。所以給農民上因明課也並不是很困難的。雖然他們沒有這種稱呼:什麼叫現量、什麼叫比量。但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安立也是有的。有一種合理是親眼見到的合理性,有一種合理性是雖然親眼見不到但通過推理完全合理。爲什麼牧民夏天的時候天天忙著擠牛奶做酥油,原因就是這樣的,到了秋天的時候一坨坨的酥油也出來了,一袋袋的奶渣也出來了。他也知道現量和比量,如果什麼都不知道的話那他不會做這些事情的。以工人作比喻也是挺好的,因爲他們知道現量和比量所以在這裏整天都打工。你看這些修經堂的工人那麼精進,很多人晚上不睡覺上夜班,過一段時間他們就有人民幣了。這是他們以比量得出來的結論。所以工人也好、農民也好、牧民也好,都知道現量比量的意義。
雖然有些世間的教授等知識分子不一定懂得這些法語術語,因爲現量和比量唯一是佛教邏輯的特殊概念。但是實際上每一位科學家或文學家在他們的作品中也使用了一些推斷或者親眼所見,這些都是現量比量的另一種說法。見到一個果,這是現量;依靠推理方式獲得最後的結果,這叫做比量。因此雖然沒有現量比量的名稱,但是沒有舍棄其意義。所以完全不用分析量和非量這種說法是不合理的,分析量和非量還是有一定的必要。
癸二、(別說)分叁:一、除觀察名言量之诤;二、除觀察勝義量之诤;叁、一致攝義。
子一、除觀察名言量之诤:
無二名言量,淨見成虛妄,
不淨見海螺,白黃真假非。
對方說關于量和非量的分析倒是可以。但是前一段時間不是對名言量分了淨見量和觀現世量兩種嗎。對方認爲這兩種的分析是不合理的,認爲沒有必要在名言中分淨見量和觀現世量。觀現世量當中有現量和比量;淨見量就是聖者的所見,這是我們前面已經講得非常清楚的。而對方認爲這樣的分析沒有必要。
下面我們進行遮破。如果名言量沒有分淨見量和觀現世量,那有很大的過失,具體有兩種過失。
第一種過失是“淨見成虛妄”。“淨見”指的是諸佛菩薩在入根本慧定的後得能照見一切清淨的現象。在《俱舍論》裏講,在作意的情況下,聲聞見二千世界,緣覺見叁千世界,佛陀見無數的世界;如果在不作意的情況下則依次見一千世界、二千世界、叁千世界。而凡夫人不要說一千世界,連一個山溝都見不了。像我的話,在一個經堂裏面只能見前面的這些人,最後面的那些人到底是誰都不知道。不要說一千世界、二千世界,連一個小小經堂裏面的人都見不了。但聖者的所見是不是這樣呢?絕對不是的。有神通者連整個大千世界都完全可以見到。對于聲聞緣覺所見到的無數的衆生和無數的世界等一切,佛陀在一個車輪大的範圍內完全能照見。在修密宗的瑜伽士的清淨顯現中四大都是佛母,比如水大成爲瑪瑪格佛母等。還有一些清淨的見解比如人所見到的一碗水,天人看作甘露。所以境界越來越高的時候,上上的所見越來越清淨。這些都是淨見量。
如果沒有淨見量,那麼在世俗當中你所見的我所見的全部一模一樣,會不會這樣呢?這是不合理的。因此如果我們現在的所見完全是正確的,那麼聖者的道就沒有用了。在佛經中講得很清楚:“設若此等根是量,聖者之道有何用?”意思是如果眼耳鼻舌這些根是正量,我們的所見是真真確確,那聖者的道有什麼用呢,絕對沒有用的。但實際上並非常如此。所以有神通的佛陀等聖者所見的清淨顯現是無量無邊的。
以前具髻梵天來到釋迦牟尼佛的刹土與舍利子進行辯論,具髻梵天說釋迦牟尼佛的所化世界非常莊嚴美妙而且全是清淨的,根本不是凡夫所見的凹凸不平的繁雜世界。他們辯論的時候,釋迦牟尼佛說,我的世界本來就是如是的莊嚴清淨,但是其他衆生見不到。因此我們的世界的真正實相完全是清淨的,但是凡夫人的眼耳鼻舌根本見不到這種清淨相。所以如果沒有淨見量,那聖者的所見全部變成虛妄的了。
第二個過失是就像有眼翳者看見黃色海螺,沒有眼翳者一看就知道這是白色海螺,如果沒有淨見量,那麼同理觀現世量中的白色海螺也變成了黃色海螺,有這個過失。凡夫人不清淨的觀現世量應該有這樣的分析。海螺有真和假的成分,在有眼翳者面前白色的海螺顯現爲黃色,這是假的,不真實于實相;而在沒有眼翳者面前白色海螺見爲白色,這是真的。在名言中沒有眼病者看見虛空當中有一個月亮是真的,看見兩個月亮則是錯亂顯相,是假的。黃昏的時候看見的花色繩索認爲是毒蛇,這是錯的;認爲是繩索則是真的。如果我們在名言中不分觀現世量和淨見量,那暫時的假世俗和真世俗也不能分析,但不能這樣想。我們認爲水是水,這在名言中是正確的;陽焰認爲是水,這是不正確的。所以名言當中有很多真假,我們到市場上買産品的時候,有些産品是假的,有些産品是真的,如果在名言中不分這些,那連觀現世量前的真假也不應該有了。但實際上必須要分析。因此大家都是一定要了解名言當中必須要這樣分。
這就是甯瑪巴麥彭仁波切的不共殊勝竅訣。否則像藏地有些其他教派在名言當中不這樣分,那麼聖者的清淨顯現一方面在勝義谛中不能安立;而世俗谛又全是假的,這樣二谛都說不過去。現在有些人也是這樣問的:世俗的顯現全是假的,勝義全是空性的,那極樂世界是不是假的?我們可以這樣說,從名言量的角度來講它是真正的實相。這是淨見量所得到的一種對境。所以這個一定要分,如果沒有分的話,很多人最後對這些問題也迷惑不解了。現在藏傳佛教有個別的論師因爲沒有分淨見量和觀現世量的緣故,他們在安立二谛的時候也是迷惑不解,非常麻煩。因此漢傳佛教也一定要了解名言當中有這麼一個分析方法。在名言中怎麼樣安立極樂世界,怎麼樣安立不清淨的娑婆世界,在勝義當中這些道理怎麼抉擇,這些問題就輕而易舉。否則也有一定的困難。所以大家一定要搞清楚這些問題。
子二、除觀察勝義量之诤:
無二勝義量,不知二谛融,
勝義墮戲邊,自我毀滅矣。
有些人可能認爲世俗谛這樣分兩種也算勉強可以。但是勝義不是一味一體的法界嗎?法界怎麼會分兩種呢?勝義量最好不要分兩種吧。有些人有這種想法。但這種想法是不合理的。
如同名言分兩種一樣,勝義也應該分兩種。一個是暫時的單空相似勝義,一個是遠離一切戲論的究竟實相勝義。勝義分暫時和究竟或者相似和真實勝義兩種,觀察勝義的量也就是有境的智慧也可以分兩種。如果沒有分兩種,就“不知二谛融”,勝義谛和…
《解義慧劍釋 第七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