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知麦彭仁波切著
索达吉堪布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七课
下面我们讲《解义慧剑》。
在遣除三种诤论中,除不容有之诤论和除不成之诤论已经讲完了,现在讲除无必要之诤论。
子三、除无必要之诤论
不析量非量,唯依世人见,趣入胜义谛,
有些人讲量和非量的分析没有必要。像前面说的二月的显现及眼翳者面前显现的黄色海螺等都是非量,这些不真实不合理的叫非量。白色的海螺或者眼识面前所现见的一个月亮等,我们说这些是正量。有个别人说量和非量的分析没有必要,应该按照世间人们怎样承认,我们也这样承认就可以了。在月称论师的《入中论》中有这么一句“我依世间说为有”,意思就是说,世间怎么样承认我也这样承认。中观应成派也跟随世间承认,没有必要在量和非量之间区分。世间人怎么样承认,我们就可以以此为方便进入(领悟)胜义谛,没有必要分很多。
很多人可能也这样想,包括有些修行人认为:学因明有什么用,学中观有什么用,只要认识胜义谛就可以了,只要开悟就可以了,除此之外没有必要学很多的知识……。有些人有这种想法。
此说虽不遮,见此生彼果,
世间之现量,依之比量故,
未称不舍义。
当然我们也不完全否定这种说法,但实际上量和非量的安立是有必要的。不观察量和非量直接进入胜义谛的情况可能极个别的高僧大德是有的,像六祖大师或者藏传佛教中个别的成就者,他们从来没有学过量和非量到底是怎么样分析的,在这些方面没有闻思过,但是遇到一些善知识的殊胜窍诀之后顿悟而得到一切境界的现象是有的。因此这种现象我们也不否认。一些中观应成派的不共所化根机者也是不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闻思,直接趋入离一切戏论的胜义谛,这种现象应该是存在的。我们虽然不遮止这种说法,但是如果说绝对按照世间人怎么样承认就要如是承认而趋入胜义谛的话,那其实世间人也是承认量和非量的。怎么承认呢?比如说他见到青稞的果是从青稞种子中出现的,这个因和果之间的关系世间人也是现量见到的,“此生此果,彼生彼果”这种现象大家觉得是存在的,而且这是现量见到的。
世间再怎么愚笨的人,像田地上的农夫,他们也知道春天的时候播下种子,到了秋天的时候会有收获,这一点他们也完全明白,这是量。如果种下青稞长出麦子或稻子,这是不容有不可能的事情。这一点世间人也明白,这是非量。世间人虽然没有我们这种量和非量的称呼,但是他们实际上已经承认了现量和比量。如果我们在农民面前说:你懂不懂现量比量?他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现量什么叫比量。但是如果我们说:现在种下青稞然后长出苗芽,这一点你看见过没有?他会说看见过。这样我们就可以跟他说这就叫做现量。春天的时候种子种下去,到了秋天的时候如果没有特殊的灾害那一定会长出庄稼来,这一点你知不知道呢?他说:知道。为什么知道呢?因为我种下种子所以今年会产生它的果,那我们可以告诉他这叫做比量,可以这样给他交待:如果你不懂因明的话,这就叫比量。所以给农民上因明课也并不是很困难的。虽然他们没有这种称呼:什么叫现量、什么叫比量。但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安立也是有的。有一种合理是亲眼见到的合理性,有一种合理性是虽然亲眼见不到但通过推理完全合理。为什么牧民夏天的时候天天忙着挤牛奶做酥油,原因就是这样的,到了秋天的时候一坨坨的酥油也出来了,一袋袋的奶渣也出来了。他也知道现量和比量,如果什么都不知道的话那他不会做这些事情的。以工人作比喻也是挺好的,因为他们知道现量和比量所以在这里整天都打工。你看这些修经堂的工人那么精进,很多人晚上不睡觉上夜班,过一段时间他们就有人民币了。这是他们以比量得出来的结论。所以工人也好、农民也好、牧民也好,都知道现量比量的意义。
虽然有些世间的教授等知识分子不一定懂得这些法语术语,因为现量和比量唯一是佛教逻辑的特殊概念。但是实际上每一位科学家或文学家在他们的作品中也使用了一些推断或者亲眼所见,这些都是现量比量的另一种说法。见到一个果,这是现量;依靠推理方式获得最后的结果,这叫做比量。因此虽然没有现量比量的名称,但是没有舍弃其意义。所以完全不用分析量和非量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分析量和非量还是有一定的必要。
癸二、(别说)分三:一、除观察名言量之诤;二、除观察胜义量之诤;三、一致摄义。
子一、除观察名言量之诤:
无二名言量,净见成虚妄,
不净见海螺,白黄真假非。
对方说关于量和非量的分析倒是可以。但是前一段时间不是对名言量分了净见量和观现世量两种吗。对方认为这两种的分析是不合理的,认为没有必要在名言中分净见量和观现世量。观现世量当中有现量和比量;净见量就是圣者的所见,这是我们前面已经讲得非常清楚的。而对方认为这样的分析没有必要。
下面我们进行遮破。如果名言量没有分净见量和观现世量,那有很大的过失,具体有两种过失。
第一种过失是“净见成虚妄”。“净见”指的是诸佛菩萨在入根本慧定的后得能照见一切清净的现象。在《俱舍论》里讲,在作意的情况下,声闻见二千世界,缘觉见三千世界,佛陀见无数的世界;如果在不作意的情况下则依次见一千世界、二千世界、三千世界。而凡夫人不要说一千世界,连一个山沟都见不了。像我的话,在一个经堂里面只能见前面的这些人,最后面的那些人到底是谁都不知道。不要说一千世界、二千世界,连一个小小经堂里面的人都见不了。但圣者的所见是不是这样呢?绝对不是的。有神通者连整个大千世界都完全可以见到。对于声闻缘觉所见到的无数的众生和无数的世界等一切,佛陀在一个车轮大的范围内完全能照见。在修密宗的瑜伽士的清净显现中四大都是佛母,比如水大成为玛玛格佛母等。还有一些清净的见解比如人所见到的一碗水,天人看作甘露。所以境界越来越高的时候,上上的所见越来越清净。这些都是净见量。
如果没有净见量,那么在世俗当中你所见的我所见的全部一模一样,会不会这样呢?这是不合理的。因此如果我们现在的所见完全是正确的,那么圣者的道就没有用了。在佛经中讲得很清楚:“设若此等根是量,圣者之道有何用?”意思是如果眼耳鼻舌这些根是正量,我们的所见是真真确确,那圣者的道有什么用呢,绝对没有用的。但实际上并非常如此。所以有神通的佛陀等圣者所见的清净显现是无量无边的。
以前具髻梵天来到释迦牟尼佛的刹土与舍利子进行辩论,具髻梵天说释迦牟尼佛的所化世界非常庄严美妙而且全是清净的,根本不是凡夫所见的凹凸不平的繁杂世界。他们辩论的时候,释迦牟尼佛说,我的世界本来就是如是的庄严清净,但是其他众生见不到。因此我们的世界的真正实相完全是清净的,但是凡夫人的眼耳鼻舌根本见不到这种清净相。所以如果没有净见量,那圣者的所见全部变成虚妄的了。
第二个过失是就像有眼翳者看见黄色海螺,没有眼翳者一看就知道这是白色海螺,如果没有净见量,那么同理观现世量中的白色海螺也变成了黄色海螺,有这个过失。凡夫人不清净的观现世量应该有这样的分析。海螺有真和假的成分,在有眼翳者面前白色的海螺显现为黄色,这是假的,不真实于实相;而在没有眼翳者面前白色海螺见为白色,这是真的。在名言中没有眼病者看见虚空当中有一个月亮是真的,看见两个月亮则是错乱显相,是假的。黄昏的时候看见的花色绳索认为是毒蛇,这是错的;认为是绳索则是真的。如果我们在名言中不分观现世量和净见量,那暂时的假世俗和真世俗也不能分析,但不能这样想。我们认为水是水,这在名言中是正确的;阳焰认为是水,这是不正确的。所以名言当中有很多真假,我们到市场上买产品的时候,有些产品是假的,有些产品是真的,如果在名言中不分这些,那连观现世量前的真假也不应该有了。但实际上必须要分析。因此大家都是一定要了解名言当中必须要这样分。
这就是宁玛巴麦彭仁波切的不共殊胜窍诀。否则像藏地有些其他教派在名言当中不这样分,那么圣者的清净显现一方面在胜义谛中不能安立;而世俗谛又全是假的,这样二谛都说不过去。现在有些人也是这样问的:世俗的显现全是假的,胜义全是空性的,那极乐世界是不是假的?我们可以这样说,从名言量的角度来讲它是真正的实相。这是净见量所得到的一种对境。所以这个一定要分,如果没有分的话,很多人最后对这些问题也迷惑不解了。现在藏传佛教有个别的论师因为没有分净见量和观现世量的缘故,他们在安立二谛的时候也是迷惑不解,非常麻烦。因此汉传佛教也一定要了解名言当中有这么一个分析方法。在名言中怎么样安立极乐世界,怎么样安立不清净的娑婆世界,在胜义当中这些道理怎么抉择,这些问题就轻而易举。否则也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大家一定要搞清楚这些问题。
子二、除观察胜义量之诤:
无二胜义量,不知二谛融,
胜义堕戏边,自我毁灭矣。
有些人可能认为世俗谛这样分两种也算勉强可以。但是胜义不是一味一体的法界吗?法界怎么会分两种呢?胜义量最好不要分两种吧。有些人有这种想法。但这种想法是不合理的。
如同名言分两种一样,胜义也应该分两种。一个是暂时的单空相似胜义,一个是远离一切戏论的究竟实相胜义。胜义分暂时和究竟或者相似和真实胜义两种,观察胜义的量也就是有境的智慧也可以分两种。如果没有分两种,就“不知二谛融”,胜义谛和…
《解义慧剑释 第七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