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知麥彭仁波切著
索達吉堪布譯講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士!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第五課
癸二、依何因比量:
依何能知何,即因彼宗法,
同品異品遍,叁相全無誤。
依靠任何一個因比如用煙或者所作等諸如此類的因來進行推斷,最後了知山上火的存在或者柱子的無常,這叫做此等所立的推理或因。
因在宗法(有法)上成立還是不成立?如果成立,這叫做宗法成立。我們觀察推理的時候,首先要看它的因在有法上面成不成立。如果不成,首先就可說不成,不成的話下面的同品遍和異品遍絕對不可能成立。如果成立才觀察第二步:比如,“柱子無常,所作之故。”是所作是不是無常?如果是所作則必定是無常,這叫做同品遍。如果不是無常或者無常已經倒轉那所作也不存在,這叫做異品遍。這樣的宗法、同品遍、異品遍叁者齊全就叫做叁相齊全,這是一種無誤的推理。這些內容在因明當中我們剛剛學了,所以現在分析起來比較簡單。
法稱論師在《釋量論》第一品的開端說“宗法彼分遍,是因彼爲叁。”意思就是宗法、同品遍和異品遍這叁者齊全就是正因的法相。我們要知道叁相齊全就是真正的推理。通過什麼樣的因來進行比量推理呢?應該以叁相齊全的因進行推理。大家應該清楚因和所立之間有隨存隨滅的關系。
現量所抉擇,因中能推測,個別隱蔽分,
昨天講了比量推理的根本是現量,不管是四種現量當中的哪一個現量,它所抉擇的意義都可引生比量的推理。比量依靠現量作爲基礎。依靠現量所抉擇的因推理,我們一定能知道一些現量根本見不到的隱蔽事物。
比如說,你因明學得很好的話,本來未來對你來講是一種抽象的、隱蔽的事物,但是對于自己的來世存在的道理通過教量或者正確的推理(比量)推斷後,最後會知道人一定有後世,一定會有前世,因爲推理的論式完全正確的緣故。以叁相齊全的推理來進行論證,自己也好他人也好不得不承認。可見,世間很多隱蔽的東西是通過比量來了知的。可是現在世間千千萬萬的人根本不懂這些道理,所以,在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識根本沒有辦法照見的時候,就把它們劃爲神秘現象:這是一種神秘物!這樣來判斷。但這是不合理的。
現在,世間分別念非常重的人,不管是記者也好,或者是探索家,真的有時候很可憐,他們天天都拿著儀器,想用庸俗的分別念來抉擇特別甚深的事物,但這是不可能的事情。照相機再怎麼好,來世也不可能照下來,前世也不可能照下來。但他們仍舊花大量的資金去提高照相機的質量,無論再怎樣提高非對境也不可能照下來,這在日常生活中也看得出來。如果你真的有智慧,那通過這種推理就能知道名言中前世後世存在,或者說叁寶的加持不可思議,等等。這是依靠現量而推測隱蔽的事。
那通過什麼樣的方式來推斷呢?當然是比量。比量分幾種呢?分叁種。怎麼樣分的呢?頌詞講:
依系證所立,果因自性因,
根據依靠不同關系證成所立可安立爲果因和自性因兩種。什麼樣的關系呢?同體相屬和彼生相屬。前面已經學過,依靠彼彼相生的關系,用果來推知因,這叫做果因。比如:“山上有火,有煙之故。”以煙的果來推斷火的存在,這就是果因。還有,依同體相屬的關系了知對方,比如說“柱子無常,所作之故。”以所作的因推斷柱子的無常性,這叫做自性因。這是從建立方面來講的,它包括這兩種因。
不得相違得,破所破不得,如是歸叁因。
從遮破的角度來講,有本體不可得因和相違可得因兩種。當然這兩種遮破因可以包括在不可得因當中(這在《量理寶藏論》中已經講了),也就是說不可得因分這兩種。其實這兩種都是遮破所破的因。本來這個東西只要在前面存在就可以見到,但沒有見到,所以不存在,這是以本體不可得因來遮破的。比如:“我前面不可能有瓶子,因爲我沒有現見之故。”本體不可得因就是用這種方式來進行遮破。還有,“我前面不可能有強大的冷觸,因爲強烈的熱觸存在之故。”以這種方式來遮破相違的法。
總而言之,上面所講的所有比量包括在這叁種因當中,也就是自性因、果因和不可得因,依靠這叁種因我們可以了知隱蔽的事物。
佛陀在《解深密意經》中講,理有四種,即:作用理、觀待理、法爾理和證成理。因此我們應該通達這四種理,並以之觀察世間的一切法,這樣自相續當中一定會對佛教以及世間的正理生起不共的信心。
癸叁(以何方式比量)分叁:一、以所量而安立叁種、六種;二、以建立方式而安立四種;叁、以緣取方式而安立二種。
子一、以所量而安立叁種、六種:
真實諸顯現,本來等性故,
心淨見清淨,住淨自性中。
我們通過勝義的量來進行觀察會了知,一切諸法在真實性中是本來清淨的、等性的。本來清淨和等性這二者,一個是勝義的實相,一個是世俗的實相。勝義的實相,我們以中觀和密宗的一些推理進行分析會認識到,輪回和涅槃所攝的一切萬法最後在真實勝義中是不可區分的、是遠離一切戲論、沒有任何執著的。就像中觀所講的離八邊的實相,我們在顯宗當中叫做等性,密宗當中也稱爲等性或者空性,這是通過金剛屑因或離一多因等推理來進行論證的。釋迦牟尼佛的第二轉*輪所講的道理就是一切萬法最後抉擇爲遠離一切戲論的大空性。這就叫做等性。
勝義的實相是等性,在名言中也有名言的實相:在心清淨的智者面前,比如佛陀的盡所有智或者聖者出定的智慧面前,一切萬法在名言中有清淨的顯現。就像一碗水,地獄、餓鬼、旁生以及人類各有不共同的所見:有些覺得這是鐵水,有些覺得這是膿水,有些覺得是幹涸的河流,有些業障清淨者覺得是天人的甘露或者法性,等等。雖然各不相同,但它的實相是清淨的,這一點在名言中決定是存在的。我們現在看見的不清淨的繁雜之物,其實在實相當中全部是清淨的。
以前釋迦牟尼佛的面前來了一位具髻梵天,當時他跟舍利子進行辯論。具髻梵天說:這裏的刹土全部是清淨的,沒有一個肮髒不堪的事物。而舍利子不承認這一點。最後釋迦牟尼佛說:我的刹土就像具髻梵天所說的那樣本來是清淨的,只不過舍利子你沒有看見而已。
現在五濁惡世的時候,我們眼前顯現的這些不清淨的東西其實在真正的諸佛聖者面前全部是清淨的刹土。這是真正的名言實相。《大幻化網》也講了:爲什麼它是清淨的呢?因爲諸佛菩薩見到清淨的緣故。應該可以這樣說。如果說諸佛菩薩的量是不正確的而凡夫的量正確的,那這是誰也不可能承認的。以有垢的識來違害聖者無垢的智慧是不可能的。通過這樣的論證可以說明,一切諸法在勝義中全部是空性的、遠離一切戲論;在名言當中,暫時我們看見的是不清淨的,但是在具有聖者智慧的人面前是清淨的。就像在有眼翳者面前海螺不管怎麼樣也是黃色的,但是在遠離一切眼翳者面前海螺的真相是白色的。這就是名言當中的實相。
明年我們《現觀莊嚴論》講完了以後在講《大幻化網》或者密宗的時候,這方面我會講一點。大家也應該會了解一些新的知識,在中觀和因明中根本沒有提及的這些道理在有關論典裏有竅訣性和理論性的講解方式。
有實依緣生,無實依假立,
是故實無實,自之體性空。
世間任何一個柱子、瓶子等外面的事物以及心和心所裏面的事物全部是依靠不同的因緣而産生,而虛空等無爲法、石女的兒子等無實法全部是衆生的分別念進行假立的。既然有實法全部是依靠各種不同的因緣而産生,那它們就像《中論》裏面所說的一樣:決定是空的。假立而産生的法也不存在實有,因爲石女兒子等的實質本來就不存在,只不過是我們的分別念和語言進行假立而已。因此,對世間所有有實法和無實法真正用智慧來觀察的時候,它們的本體都不存在。只不過世間非常多的可憐衆生反而錯誤執著,因爲他們從來沒有學過因明和中觀,無上密法的清淨和平等無二的境界就更不用說了。爲什麼每天都迷迷糊糊追求錢財的這些人們都不知道因緣而生即是空性的道理呢?其原因就在這裏。如果他們都懂得這些都是因緣而生、因緣而滅,那就會了知它們都不可靠,對不可靠的東西自然也不會特別去追求。
現在很多世間人對生活的問題、感情的問題以及對家庭、單位、工作等方面的問題都想不開,問題出現的時候始終認爲它是實有的,一直執迷不悟。原因是什麼呢?因爲他們根本不懂這個道理:有爲法(有實法和無實法)和無爲法所包括的一切萬法全是空的、全是假的,因此一直耽著。在自相續中也積下了很多不好的種子,以此而在漫漫無垠的輪回中一直流轉漂泊。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白,從真實義的角度來講有實法和無實法的本體全部是空性的。
實相義空基,空性無異故,
現空離說一,各別自證知。
剛才講五根識面前顯現的這些東西(柱子、瓶子等諸如此類的法)全部是空性的,遮破了瓶子等的無瓶、無柱等遮破(否定)方面的不存在的法也是空性的,所以空和現實際上是無二無別的。眼睛看見的這些事物,雖然我們認爲它們是存在的,但是它們的本體的的確確是空性的;雖然是空性,但它們與法界自然光明無二無別。《心經》裏面說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原因就是這樣的。也就是說一切萬法都是現空無二、現空雙運,是這個意思。
真正現空雙運的境界凡夫人確實不能了知,就像以螢火蟲的光不能衡量日月的光一樣,凡夫非常狹窄的分別念要了知真正現空無二的智慧實在不行。因爲我們的境界當中,現的不能空、空的不能現,這兩者不能同時生起。但是,通過自己對上師叁寶的信心以及…
《解義慧劍釋 第五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