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長期串習,我們相續中一定會有這樣的現空無二的雙運智慧生起來,這就是諸聖者們各別自證的行境,這就像《般若經》裏面所講的那樣——不可思議。不可思議的這些境界一定會在我們的相續中生起來。大家不斷努力的話,相信在相續中會生起超越我們境界的智慧、悲心,那個時候就會知道:佛法的威力和加持真的不可思議。經常讓凡夫的境界保存在自己的相續當中的話,那始終都會沈溺在輪回中而非常苦惱。當自己有了禅宗修行人所獲得的境界或者密宗修行人所獲得的境界,任何人也推翻不了,自己也知道自己已經超越生死輪回。我相信這種境界在我們每一個人的相續中都會生起來。
子二、以建立方式而安立四種:
所有諸建立,歸集證有是,
所有諸遮破,無遮非遮攝。
世間當中一切所知的觀點建立的形式可以包括在證成有和證成是兩種當中;世間當中所有觀點的遮破可以攝于無遮和非遮當中。
第一,我們要建立任何一個事,要麼是“是”,要麼是“存在”,除了這兩者以外沒有其他形式。就像“山上有火,有煙之故。”用這種推理來進行建立,它是果因也是“存在”(建立“有”的意思)。而“柱子是無常的,所作之故。”這裏柱子的本體以“是”來建立。所以我們詳細分析的時候,世間當中凡是肯定一個東西,要麼肯定“是”——它是什麼;要麼肯定“存在”,除了這兩種以外,其他的肯定方式是沒有的。
第二,所有的否定或者是“不是”,或者是“沒有”,除了這兩者以外沒有其他的形式。比如,“在我前面沒有瓶子,因爲現量沒有見之故。”或者“黃牛的法相不是瓶子,因爲不具足它的法相。”其實任何一種現量或者比量,只要是否定,或者是無方面的,或者是非方面的。“無”和“非”,已經包括了所有否定的意義。所以凡是否定爲“無”的, 我們稱之爲無遮;凡是否定爲“不是”的,我們以佛教專用名詞稱之爲非遮。
在我們所學習的一些基礎的文法中肯定和否定也是這樣安立的。漢語裏面有些肯定否定的詞語並沒有像因明講的那樣精確。希望你們詳細觀察。
子叁、以緣取方式而安立二種:
依量破立理,如理確定已,
他前亦合理,能說破與立。
破者即運用,叁相自續因,
依于他承許,以應成語破。
我們應該依靠現量等無誤的正量來遮破非理(這是否定)或者建立合理(這是肯定)。無論是建立也好遮破也好,我們前面通過現量和比量已經正確地了解了正量,之後在別人面前將自己的合理觀點進行建立或者遮破對方觀點的時候(進行建立是針對合理的觀點;進行遮破是針對非理的觀點,有這兩種情況。),我們必須要像《量理寶藏論》所講的一樣運用自續因和應成因。也就是說,在自己和他人相續當中建立一個合情合理的觀點,這是以自續因來進行建立的;這種觀點別人如果不承認的話,那麼我們用應成因來推翻對方的觀點。因此在別人面前合理的能說有破和立兩種,破的話一方面我們可運用叁相齊全的自續因(自續因剛剛在《量理寶藏論》也講了),另一方面可以用應成因。
所以遮破別人觀點的話,我們最好是用他利比量:首先遣除對方的邪見,然後用自性因或者其他的方式在別人的相續當中成立正確的觀點(這是以自續因來進行建立的)。
壬二(分類)分二:一、真實分類;二、攝義。
癸一(真實分類)分二:一、名言量;二、勝義量。
子一、名言量:
這裏的量就像《中觀莊嚴論》裏面所講的一樣分了名言量和勝義量兩種量,首先講名言量。
名言亦有二,實現符不符,
依于清淨見,不淨觀現世,
二種名言量,如天及人眼。
這個頌詞的意義還是很重要的。其實《解義慧劍》比較接近密宗的教言,裏面也講了很多密宗的教言。一般來講《釋量論》等因明當中只講了觀現世量,而淨見量根本沒有提及。我們在這裏已經提及淨見量,其實密宗的很多教言直接間接加在裏面了。
名言有兩種,一種是實相和現相不一致的,還有一種是實相和現相一致的。實相和現相不一致的量叫做觀現世量。除了凡夫人眼耳鼻舌身意的現量、比量的對境之外,還有一層更深秘的清淨部分,這就是真正的名言實相,但這種實相我們凡夫人見不到。這就像海螺的黃色是眼翳者親眼所見,但海螺真正的白色只有無損害的眼睛才能看見一樣。也就是說,見到海螺的白色才算實相和現相一致,見黃色則說明實相和現相還沒有一致。
對這樣不同的名言顯現我們可以通過觀現世量和淨見量來了知。觀現世量包括在現量和比量(自續量和應成量)當中。《量理寶藏論》和《釋量論》所講的絕大部分是觀現世量,聖者的淨見量並沒有廣講。相對觀現世量的是淨見量,淨見量是聖者的量,聖者所見到的事物本體並不像我們所見到的那樣,前面我也用餓鬼、天人以及聖者等對一碗水有不同的所見來分析過。所以有清淨的見和不清淨的觀現世見兩種,我們將這二種量都稱爲名言量。這在麥彭仁波切的《大幻化網》中講得比較清楚,顯宗當中講得像《解義慧劍》那樣清楚的可能很少。
這兩種量都是名言量,它們就像人的所見和天人的所見一樣。天人不但自己的境界見得到,而且人所見到的部分他也能見到,從這方面講它相當于聖者的淨見量。聖者的淨見量不但能看見我們可憐衆生面前所顯現的迷亂現象,而且它還能見到名言的真正實相;也就是說,它不但能看見衆生所見到的紅色柱子等迷亂顯現,而且還能見到名言實相的清淨部分,這就像天眼一樣。而人的眼睛只能見到自己的境界,這就像觀現世量,觀現世量只能見到柱子等部分,柱子等後面的微妙實相部分(名言中的清淨部分)它就根本見不到。就像我們看一碗水,作爲人只能看見水根本看不到甘露,更見不到瑪瑪格佛母的本相,這就是觀現世量的過失。下面(指《解義慧劍論釋》)還從因、果、本體、作用四方面對觀現世量與淨見量作了分析。
大家要知道爲什麼《普賢行願品》講“一塵中有塵數刹”,這是因爲這在聖者的淨見量前完全能見到。可是凡夫的觀現世量只能看見粗大的微塵,最細微的微塵根本看不見。當然這也是量,就像因明所講的那樣:作爲凡夫,他的量只能以不欺惑來安立。但以聖者的後得智慧來衡量,這也不算什麼量。但是暫時我們只能這樣安立,這有點像眼翳者看見黃色的海螺就算見到了海螺一樣,如果要求他看見白色的海螺,雖然海螺是白色的,但是眼病還沒有好之前他就根本見不到,但也不能說他未見到海螺。作爲凡夫人應該清楚,名言真正的實相並不是自己所見到的那樣,在沒有到達一定的境界之前根本見不到。
這方面還有很多很殊勝的竅訣。如果我們懂得了淨見量和觀現世量之間的差別,尤其是對《大幻化網》等所宣說的密宗見解有了進一步認識之後,對它們的理解就會更深入。其實,密宗裏面的這些見解與顯宗《妙法蓮華經》、《金剛經》等經典所講到的甚深部分可以互相圓融。不要說這些,就是光通達觀現世量也可以,但大多數人連觀現世量也不懂。沒有學過因明的人,什麼叫做現量、比量都不知道,全部憑自己的庸俗分別念去操作。現在世間有些智者、學者,表面上看來他們好像很了不起,自己也很傲慢:我是哪個大學畢業的博士生、研究生!名稱倒非常好聽,但實際上連一個觀現世量也沒辦法抉擇,這種可憐的人世間非常多。
依靠這樣的論典就會了知,有一部分以正量可以照見,有一部分雖然現在還不能照見,但是有充分的理由,也就是說我們堅信我們所見的背後肯定有一個更清淨的東西存在。比如眼翳者是位有智慧的人,雖然他的眼睛怎麼看海螺都是黃色的,但是他從道理上完全明白:我的眼翳什麼時候好了,我就能見到白色的海螺,他心裏面這樣堅信不疑。同理,雖然我們現在還沒有到達一切都是清淨的境界,但是只要自己不斷努力,總有一天我們也會像聖者一樣,對任何事物都能從本體上觀爲空性;在顯現上也能照見清淨的實相部分,這就是名言的實相,並不是勝義的實相。
可見學習這部論典非常重要!哪些是勝義的實相、哪些是名言的實相?名言實相分哪兩種?這些問題大家一定要分清楚。
<待續>
《解義慧劍釋 第五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