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义慧剑释 第五课▪P2

  ..续本文上一页长期串习,我们相续中一定会有这样的现空无二的双运智慧生起来,这就是诸圣者们各别自证的行境,这就像《般若经》里面所讲的那样——不可思议。不可思议的这些境界一定会在我们的相续中生起来。大家不断努力的话,相信在相续中会生起超越我们境界的智慧、悲心,那个时候就会知道:佛法的威力和加持真的不可思议。经常让凡夫的境界保存在自己的相续当中的话,那始终都会沉溺在轮回中而非常苦恼。当自己有了禅宗修行人所获得的境界或者密宗修行人所获得的境界,任何人也推翻不了,自己也知道自己已经超越生死轮回。我相信这种境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相续中都会生起来。

  子二、以建立方式而安立四种:

  所有诸建立,归集证有是,

  所有诸遮破,无遮非遮摄。

  世间当中一切所知的观点建立的形式可以包括在证成有和证成是两种当中;世间当中所有观点的遮破可以摄于无遮和非遮当中。

  第一,我们要建立任何一个事,要么是“是”,要么是“存在”,除了这两者以外没有其他形式。就像“山上有火,有烟之故。”用这种推理来进行建立,它是果因也是“存在”(建立“有”的意思)。而“柱子是无常的,所作之故。”这里柱子的本体以“是”来建立。所以我们详细分析的时候,世间当中凡是肯定一个东西,要么肯定“是”——它是什么;要么肯定“存在”,除了这两种以外,其他的肯定方式是没有的。

  第二,所有的否定或者是“不是”,或者是“没有”,除了这两者以外没有其他的形式。比如,“在我前面没有瓶子,因为现量没有见之故。”或者“黄牛的法相不是瓶子,因为不具足它的法相。”其实任何一种现量或者比量,只要是否定,或者是无方面的,或者是非方面的。“无”和“非”,已经包括了所有否定的意义。所以凡是否定为“无”的, 我们称之为无遮;凡是否定为“不是”的,我们以佛教专用名词称之为非遮。

  在我们所学习的一些基础的文法中肯定和否定也是这样安立的。汉语里面有些肯定否定的词语并没有像因明讲的那样精确。希望你们详细观察。

  子三、以缘取方式而安立二种:

  依量破立理,如理确定已,

  他前亦合理,能说破与立。

  破者即运用,三相自续因,

  依于他承许,以应成语破。

  我们应该依靠现量等无误的正量来遮破非理(这是否定)或者建立合理(这是肯定)。无论是建立也好遮破也好,我们前面通过现量和比量已经正确地了解了正量,之后在别人面前将自己的合理观点进行建立或者遮破对方观点的时候(进行建立是针对合理的观点;进行遮破是针对非理的观点,有这两种情况。),我们必须要像《量理宝藏论》所讲的一样运用自续因和应成因。也就是说,在自己和他人相续当中建立一个合情合理的观点,这是以自续因来进行建立的;这种观点别人如果不承认的话,那么我们用应成因来推翻对方的观点。因此在别人面前合理的能说有破和立两种,破的话一方面我们可运用三相齐全的自续因(自续因刚刚在《量理宝藏论》也讲了),另一方面可以用应成因。

  所以遮破别人观点的话,我们最好是用他利比量:首先遣除对方的邪见,然后用自性因或者其他的方式在别人的相续当中成立正确的观点(这是以自续因来进行建立的)。

  壬二(分类)分二:一、真实分类;二、摄义。

  癸一(真实分类)分二:一、名言量;二、胜义量。

  子一、名言量:

  这里的量就像《中观庄严论》里面所讲的一样分了名言量和胜义量两种量,首先讲名言量。 

  名言亦有二,实现符不符,

  依于清净见,不净观现世,

  二种名言量,如天及人眼。

  这个颂词的意义还是很重要的。其实《解义慧剑》比较接近密宗的教言,里面也讲了很多密宗的教言。一般来讲《释量论》等因明当中只讲了观现世量,而净见量根本没有提及。我们在这里已经提及净见量,其实密宗的很多教言直接间接加在里面了。

  名言有两种,一种是实相和现相不一致的,还有一种是实相和现相一致的。实相和现相不一致的量叫做观现世量。除了凡夫人眼耳鼻舌身意的现量、比量的对境之外,还有一层更深秘的清净部分,这就是真正的名言实相,但这种实相我们凡夫人见不到。这就像海螺的黄色是眼翳者亲眼所见,但海螺真正的白色只有无损害的眼睛才能看见一样。也就是说,见到海螺的白色才算实相和现相一致,见黄色则说明实相和现相还没有一致。

  对这样不同的名言显现我们可以通过观现世量和净见量来了知。观现世量包括在现量和比量(自续量和应成量)当中。《量理宝藏论》和《释量论》所讲的绝大部分是观现世量,圣者的净见量并没有广讲。相对观现世量的是净见量,净见量是圣者的量,圣者所见到的事物本体并不像我们所见到的那样,前面我也用饿鬼、天人以及圣者等对一碗水有不同的所见来分析过。所以有清净的见和不清净的观现世见两种,我们将这二种量都称为名言量。这在麦彭仁波切的《大幻化网》中讲得比较清楚,显宗当中讲得像《解义慧剑》那样清楚的可能很少。

  这两种量都是名言量,它们就像人的所见和天人的所见一样。天人不但自己的境界见得到,而且人所见到的部分他也能见到,从这方面讲它相当于圣者的净见量。圣者的净见量不但能看见我们可怜众生面前所显现的迷乱现象,而且它还能见到名言的真正实相;也就是说,它不但能看见众生所见到的红色柱子等迷乱显现,而且还能见到名言实相的清净部分,这就像天眼一样。而人的眼睛只能见到自己的境界,这就像观现世量,观现世量只能见到柱子等部分,柱子等后面的微妙实相部分(名言中的清净部分)它就根本见不到。就像我们看一碗水,作为人只能看见水根本看不到甘露,更见不到玛玛格佛母的本相,这就是观现世量的过失。下面(指《解义慧剑论释》)还从因、果、本体、作用四方面对观现世量与净见量作了分析。

  大家要知道为什么《普贤行愿品》讲“一尘中有尘数刹”,这是因为这在圣者的净见量前完全能见到。可是凡夫的观现世量只能看见粗大的微尘,最细微的微尘根本看不见。当然这也是量,就像因明所讲的那样:作为凡夫,他的量只能以不欺惑来安立。但以圣者的后得智慧来衡量,这也不算什么量。但是暂时我们只能这样安立,这有点像眼翳者看见黄色的海螺就算见到了海螺一样,如果要求他看见白色的海螺,虽然海螺是白色的,但是眼病还没有好之前他就根本见不到,但也不能说他未见到海螺。作为凡夫人应该清楚,名言真正的实相并不是自己所见到的那样,在没有到达一定的境界之前根本见不到。

  这方面还有很多很殊胜的窍诀。如果我们懂得了净见量和观现世量之间的差别,尤其是对《大幻化网》等所宣说的密宗见解有了进一步认识之后,对它们的理解就会更深入。其实,密宗里面的这些见解与显宗《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等经典所讲到的甚深部分可以互相圆融。不要说这些,就是光通达观现世量也可以,但大多数人连观现世量也不懂。没有学过因明的人,什么叫做现量、比量都不知道,全部凭自己的庸俗分别念去操作。现在世间有些智者、学者,表面上看来他们好像很了不起,自己也很傲慢:我是哪个大学毕业的博士生、研究生!名称倒非常好听,但实际上连一个观现世量也没办法抉择,这种可怜的人世间非常多。

  依靠这样的论典就会了知,有一部分以正量可以照见,有一部分虽然现在还不能照见,但是有充分的理由,也就是说我们坚信我们所见的背后肯定有一个更清净的东西存在。比如眼翳者是位有智慧的人,虽然他的眼睛怎么看海螺都是黄色的,但是他从道理上完全明白:我的眼翳什么时候好了,我就能见到白色的海螺,他心里面这样坚信不疑。同理,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到达一切都是清净的境界,但是只要自己不断努力,总有一天我们也会像圣者一样,对任何事物都能从本体上观为空性;在显现上也能照见清净的实相部分,这就是名言的实相,并不是胜义的实相。

  可见学习这部论典非常重要!哪些是胜义的实相、哪些是名言的实相?名言实相分哪两种?这些问题大家一定要分清楚。

  <待续>

  

《解义慧剑释 第五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