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續經上,像阿底峽尊者他們也都是這樣講的,在任何時候都應該善巧觀察自己的心境,倘若自己的心被外境所迷亂的時候,馬上知道這是執著,立即就像對待敵人一樣把它給消除了,煩惱消失的時候我才可以放松。這當中所說的一切都是比喻,但是意思呢,大家要清楚的,目的就是如何調伏自己對外境的粗重執著,執著産生的時候,煩惱就由此産生。因此,對治煩惱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外境上産生了善、惡、是、非等等執著的時候,當下觀察它的自性,然後你用各種方式來對治它,使煩惱消除。
無著菩薩也是一直這樣講的,“如果我們的心喪失了正知正念的時候,就會被煩惱所持;那麼,當下發現的時候,當下就以對治的方式消滅它。”
所以說,不論任何時候,我們都要以正知正念來都攝自己的心境,對外境是否在執著,煩惱是由何而生的,以何方便來對治它,這些方法都要從自己的心性上來成熟,時時刻刻非常謹慎,在謹慎當中來把握這種正知正念的話,一切煩惱所生之境就會被破壞;經常來都攝自己的心境,對任何的煩惱讓它不出生,讓它不延續,初念生起當即斬斷。
仲敦巴也是這樣講的,他說,“如果不能夠對治煩惱的時候,執著就會轉而力量增勝;因此,應于煩惱出現之時,當即斬斷,這是最勝的一種方式。”
所以說,大家在任何時候都攝自己的心境,觀察煩惱的出現和它的原委,然後去對治它,這是佛子的行爲。
4、就是綜上所說之義講說具足正知、正念,饒益有情的支分。頌中說:
總之于何威儀作何行 自問己心此時是何等
時時具足正知與正念 成辦他利是爲佛子行
我們應該如何才堪稱爲佛子行呢?你自己現在做的事情是什麼樣子呢?是利益衆生的嗎?要觀察自己的心境,念念之間是否具足正知與正念具足自他二利?
在我們修行佛法過程中,要發世俗菩提心,希求解脫道,爲了利益一切等空衆生的緣故。自己精進修持佛法,要有一個最殊勝的助道,那就是正知與正念。如果沒有正知正念攝持的話,一切行爲都很容易趨向偏墮。因此,具足正知正念,在修行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
如何爲正知呢?那就像續經上所講的,正知就是徹見一切諸法自性並且自己能夠安住于自性之中;
什麼是正念呢
正念的意思就是法與非法能夠善于分別,能夠堅持調柔自己的心續。
無著菩薩是這麼說的,倘若經常有正知正念在調伏自己心續的話,煩惱就不會生起。任何時候都能讓自己的心安住于清淨之中。當心外逸的時候,你自己能夠發現它,而且能夠收回;當你的心執著的時候,發現它並能夠摧毀;因爲有這樣殊勝利益的緣故,所以說,正知正念是一切修行當中的精華。
還有一位菩薩也是這樣說的,我們自己在修行的時候,正知正念是必不可少的利器;喪失了正知正念這種利器,自己在修行過程中將無可支撐;所以,修行的根本是靠這種正知正念來維持的。
那麼,你是否在利他?你是否在行爲當中具足了佛子的行徑?自己要做經常的觀察。比如說在我們平素的生活當中,自己的心常外逸的時候,你馬上要想這是利他的心嗎?還是一種執著?如果是執著,自他二利將具不得成,因此,需要認真觀察,馬上鏟除。果如是,你的心馬上又回到清淨上,這是一種清淨的意樂。所以說,我們經常觀察自己的心,用廣大的菩提心來攝持自己的心境。現在是爲了一切衆生的緣故來修學佛法;于一切法與非法善于分別取舍,而且心常住于正知正念之中,讓自己的心不外逸,安住于法。這是一種非常好的修行方式。所以說,自己要經常如此的觀察,如此的安住,這樣也能使自己經常安住于律儀當中,雖然沒有那麼多一條一條的說法,但是能夠這樣把持的話,必然與律儀相合,那麼,這樣一來就必定趨向解脫。因此,具足正知正念的利他行是一切佛子稀有的行徑。
5、是修學善根回向的支分。頌中說:
如是精進所成善業衆 爲除無量衆生之苦痛
仰仗叁輪清淨般若智 回向菩提是爲佛子行
我們所做的任何善行,無論是在修行佛子行也好,發菩提心也好,一切的善業都攝集一處,爲了一切六道如母衆生出離苦海的緣故,依靠這個能、所、所爲叁輪體空的證悟無我的甚深般若智慧的力量,成就自他二利。爲一切衆生成就無上佛果,使自己所造的一切善業都不空耗,而且能夠令它增長,從而成就究竟菩提而做回向,這是一切諸佛佛子所做的行爲。如是行爲乃具足一切功德,並令一切功德不喪失且不斷增長的一種稀有的法行。
修行回向是非常重要的。因爲,在一切的修法當中,回向都是非常重要的。自己在修行任何善法的時候,心中沒有一種回向心,這個善業就會窮盡;因此,讓這個善業能夠增長不壞,並且能夠遍滿的話,就要有一個真正的回向心。
那麼,什麼叫真正的回向?就像《維摩诘經》上所說的,像一滴水溶入大海當中一樣,到大海沒有幹涸之前這一滴水也不會幹涸,我們的善業也是如此,哪怕只是絲毫的善業,如果回向無上大菩提的話,直至未成菩提之間它只能增長,不能消失。因此,回向功德是無量無邊的。
在回向當中,應該具足叁輪體空的這種智慧。我們正做善業的時候要用無執來任持;那麼做了善業的時候要用無願來任持;在做善業的這件事上要用無相來任持,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夠這樣攝持的話,這種善業就稱爲一種真正無漏的善業,就可以回向無上菩提並且令它增長不壞。
像其他的經續當中都是這樣講的,如果善于回向的話可使自己的功德增長。因此,我們要善于回向才行。
那麼回向最重要的是什麼呢?就是對于善業無貪執的任持,從內心深處對自己所做的一切善業都了無貪執,回向一切衆生,衆生都能得到自己所修行的那種善業,這是回向的支分;回向的時候,把自己所做的一切善業都攝集一處,爲除衆生苦的緣故作回向;在我們的大乘法行當中,大家在回向的時候能夠以無緣無執之心來攝持,比如在覺性當中善護于覺性本來自性面目的話,這是列入大圓滿回向當中的;即便我們不能這樣做到的話,相順分也是應該生起的。相順分就是以世俗谛菩提心當中願菩提心來任持。比如說我們所做的任何善業,隨做任何善業都全部攝集一處,爲使一切衆生出離輪回苦的緣故,爲自他獲得究竟菩提果的緣故而做圓滿的回向,如果能夠這樣回向的話就稱爲相順分的回向。
回向的時候應該念誦,像《普賢行願品》也好,或者是像任何一種廣大的願詞也好,像過去、現在、未來叁世一切諸佛一樣,所做的一切善業都攝集一處,爲一切衆生成就圓滿菩提的緣故,而做圓滿回向。如果自己能夠生起這種真誠意樂的話,這是相順分的。比如說像《普賢行願品》中的“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複然”那樣,我們也要做這樣圓滿的回向。那麼,只要有善根清淨之心,任何一種善業都要回向;我們現在尤其重要的是剛做完善業馬上就回向,這是很重要的,否則自己再摻雜後念分別的時候這種善業就會退失或者力量變得非常的薄弱,那時再做回向,所回向的力量就不會那麼廣大。因此,回向是爲了使一切功德能夠增長廣大,不退不壞不虛耗的緣故所以才做回向的。這時,我們也要以清淨心這樣的去做。任何一種善業都要做圓滿的回向,這是回向當中的一個支分。
那麼回向的目的何在呢?回向一方面是自利,一方面是利他,這是回向的自性。所以大家修學善法,不忘回向是非常重要的。
就像聖者所說的,“若令功德不退失,修行回向是首要”,從內心深處要對一切善業了無貪執,而做這種廣大的回向,這是一切諸佛佛子稀有的行徑,而且是我們現在隨學的一種法行。
那麼回向當中最重要的,即使是不能做勝義的這種回向,至少是相順的這種回向一定要圓滿完成的,哪怕僅僅是四句頌詞。所有帶有回向大菩提的願詞都是一種回向的支分,只要你以清淨意樂心來發心任持自己所有的善業,並且回向到衆生成就無上菩提的這個事情上的話,統統列入到回向的支分。所以希望大家由衷地從內心深處對自己的善業了無貪執,把一切善業回向一切等空的衆生,那麼這個是諸佛佛子稀有的行徑,也是我們所應隨學的稀有的行徑。
第叁部分:尾義
以下四個頌詞是本論的第叁部分――尾義,具足四種圓滿的結尾,而做總回向的支分:
追隨一切經續論典義 以及一切正士之所雲
將諸佛子所行叁十七 爲利學彼道者而著成
這是無著菩薩說的,《佛子行叁十七頌》並不是根據自己的分別心而造作的,而是根據叁世如來的經、續還有乃至一切大乘善知識他們的論點,依靠所有的善知識他們自己所修行的精華,把這些攝集一處,把一切佛子行歸納成叁十七條,爲了利益那些修學無上菩提道的人,安住于學習菩提道當中的一切隨學者,所以才著成文字。
智慧低劣所學寡少故 未作智者所喜之詩文
然依經及聖士所說語 想此佛子行論無違亂
無著菩薩說,因爲我智慧非常低劣的緣故,不能夠博學多聞,精通叁藏,沒有那種智慧,所以這個時候,我沒有能力寫成大智者所喜歡的那種詩句呀,文章呀讓大家看起來非常優美;但是我考慮呢,是根據經書還有大乘至聖諸佛菩薩語言的緣故,想我所寫的這個論著是不可能有什麼錯誤的。只要這樣奉行,一定是一個准確無誤的解脫道修行者。這是造頌者自己的謙遜和自信。
然則佛子廣大諸法行 乃是劣慧如我難測境
若有相違未釋罪咎生 祈請一切聖士住寬忍
雖然說無著菩薩他認爲自己所寫的句論是沒有什麼錯誤的,但是他又說,這裏面肯定是有對于一切諸佛菩薩廣大的行爲,不是像我這樣智慧低劣的人能依自己的分別心和妄想所能猜測出來的,所以在這個所寫的過程當中倘若出現與佛子行、與佛的甚深殊勝正見與究竟解脫的這種功德産生一些相違的地方,還有與詞、句、意互相之間沒有獲得一種正確的解釋等等,如果産生了…
《佛子行叁十七頌講記 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