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之《妙音菩薩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智泉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善緣,讓衆生起了好感以後就不管了。爲了讓衆生自己不犯錯誤,還需要學法修法。佛菩薩常常救人于水深火熱之中,給未來也凝結了一個堅固的善緣,使得在隨後的生生世世當中,被救過的人能夠跟著他學法修法,這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得度。《心經》裏面說度一切苦厄,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靠的是什麼,靠般若的力量。

   八地以上的菩薩都是千百億分身,沒有像凡夫這樣前生和來世之間的單線連續性。就像《金剛經》說的,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過去、現在、未來之心純屬是凡夫意念當中存在的,只能說心非心,是名心,認爲有心和認爲有任何一個東西的情況是一樣的,是因爲靈性迷失得太久了,誤認爲有存在的東西,包括認爲有過去和未來。

   不能誤認爲哪個佛還在以前生和來世的生命形式存在著,佛早就不存在前生和來世了,包括菩薩摩诃薩也是如如而來,如如而去,同時存在有無數的樣子。《法華經》第二十五品《普門品》裏講觀音菩薩叁十二應說法度衆,普門示現,說的叁十二應或者叁十叁應,實際上是隨順無數的因緣,無數百千萬億的變化,該怎麼示現就怎麼示現,這是佛菩薩的境界,也是佛菩薩的能力,可以做到。同時他們的分身當中有一部分成立淨土,還有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偏偏就是在這樣一個五欲橫流的,甚至連天堂都比不上的穢濁的世間示現成佛,這也是十方諸佛贊歎釋迦牟尼佛的原因。那麼下來我們講第二十四品《妙音菩薩品》,這位妙音菩薩不是娑婆世界的菩薩,在這一品裏面要介紹到另外一個淨土。

   “爾時釋迦牟尼佛放大人相,肉髻光明,及放眉間白毫相光,遍照東方百八萬億那由它恒河沙等諸佛世界。過是數已,有世界名淨光莊嚴,其國有佛,號淨華宿王智如來,應供、正偏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裏介紹釋迦牟尼佛放大光明,這個光和手電筒的光不一樣,太陽光再強,幫助我們看到的也只是這個世界裏的東西。可是每次法會佛放光讓我們看見的不只是娑婆世界的東西,佛一放光就好像把很多的空間頻道一下子全播出來一樣,很多他方世界不分遠近,同時全能顯現出來。釋迦牟尼佛放眉間白毫相光,遍照東方百八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諸佛世界,這裏講到的數字已經沒有辦法去形容了,一條恒河沙用一條黃河的沙子來比,一條黃河有多少沙子?那麼百八萬億那由他的恒河沙,別說沙子了,就是有多少條河,我們都暈了,還有這麼多的河裏面更有無數的沙子,這個數字是不可想象的。佛坐在這裏,沒有到處去跑,但是他的光茫卻能穿透無數的世界之間的障礙,使所有在會的法衆即時可以看到無數的佛國世界。“過是數已,有世界名淨光莊嚴,其國有佛”,過了百八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諸佛世界,有一個佛國,這個佛國叫淨光莊嚴,這個佛國的佛叫淨華宿王智如來。這裏就要介紹另外一個淨土了,“爲無量無邊菩薩大衆恭敬圍繞,而爲說法,釋迦牟尼佛白毫光明遍照其國”。釋迦牟尼佛的光茫已經穿透到那個淨土了,當然那個淨土也有光茫,很多的光茫輝映交織在一起。

   “爾時淨光莊嚴國中,有一菩薩,名曰妙音”,在那個國當中,有一個菩薩叫妙音菩薩。“久已植衆德本,供養親近無量百千萬億諸佛,而悉成就甚深智慧,得妙幢相叁昧、法華叁昧、淨德叁昧、宿王戲叁昧、無緣叁昧、智印叁昧、解一切衆生語言叁昧、集一切功德叁昧、清淨叁昧、神通遊戲叁昧、慧炬叁昧、莊嚴王叁昧、淨光明叁昧、淨藏叁昧、不共叁昧、日旋叁昧、得如是等百千萬億恒河沙等諸大叁昧”。叁昧也是智慧,佛教裏面的叁昧暗含著智慧,叁昧即一心不亂,也叫叁摩地,在叁摩地裏面菩薩所修的叁昧蘊含著無上的般若智慧,也暗含著能夠適應一切世間、了解一切世間的各類智慧,也叫一切種智。把叁昧分爲那麼多的種類,讓人知道他在各個方面都能做得很好,把智慧分得細了,便能隨順這個複雜的衆生世界,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這些都代表著菩薩摩诃薩強大的方便力,他們能夠行走在任何一個複雜的世間,能夠度脫任何複雜的衆生,而不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就是因爲他們具備一切的智慧。不是象我們一般認爲的,什麼也不想,心就清淨了,一出門心就亂了,回到家,心又淨了,不是這麼個淨法兒。這個叁昧是具備活生生的力量的,敢于行走在任何地方,與任何衆生接觸,然後巧妙地去度脫一切衆生,這正是菩薩摩诃薩的特點。

   “得如是等百千萬億恒河沙等諸大叁昧,釋迦牟尼佛光照其身”,中間穿越了無數的佛國,釋迦牟尼佛的光還是進入到了淨華宿王智佛的淨土,照在了妙音菩薩的身上。“即白淨華宿王智佛言,世尊,我當往詣娑婆世界,禮拜、親近、供養、釋迦牟尼佛”,妙音菩薩很明白,釋迦牟尼佛的光照在自己身上,言下之意該去娑婆世界和釋迦牟尼佛溝通一下了。所以,就向這個淨土裏的佛請假,他告訴淨華宿王智佛:世尊,我現在該去娑婆世界了,去禮拜親近供養釋迦牟尼佛,因爲釋迦牟尼佛的光照在我身上而不照別人,意思是讓我去走一趟,結個緣,除了供養釋迦牟尼佛,還要見一見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因爲在這個法會當中,文殊菩薩是諸位菩薩裏帶頭的菩薩。文殊菩薩、藥王菩薩、勇施菩薩、宿王華菩薩、上行意菩薩、莊嚴王菩薩、藥上菩薩,這些都是在《妙法蓮華經》裏提到過,佛也介紹過他們功德的一些菩薩。

   “爾時,淨華宿王智佛告妙音菩薩”,妙音菩薩向淨華宿王智佛請假,這個時候,淨華宿王智佛就告訴他:行,你去吧,但是,“汝莫輕彼國,生下劣想”,你可千萬不要小瞧釋迦牟尼佛,不要生下劣之想,不要覺得這佛這麼小,長得跟人一樣的血肉之身在度這些衆生,而且還有那麼多的衆生沒度,而且就只在印度度,中國沒去,其他國家也沒去,不像我們這裏全是菩薩。而且地球人看起來雖然每天打扮,實際上地下流的全是汙濁的東西,身體裏也是汙濁的,完全是一個很穢濁汙濁的衆生世界。所以淨華宿王智佛就告誡妙音菩薩,千萬不要有這輕視的想法。“善男子,彼娑婆世界,高下不平,土石諸山,穢惡充滿,佛身卑小,諸菩薩衆,其形亦小”,淨華宿王智佛說:善男子,在那個娑婆世界高低不平,不像真正的淨土裏,不會有高低不平,磕磕絆絆,“土石諸山”,那裏的山都是岩石和土構成的,穢惡充滿,髒東西到處都有,每個人都不幹淨。“佛身卑小”,雖然在我們眼裏,佛身很莊嚴,但從淨光莊嚴國的國土來看,釋迦牟尼佛佛身卑劣矮小,只是比我們個子高點而已,和那些淨土的人比起來,我們的佛必竟是血肉之身。因爲佛在這個世界裏就得跟這裏的衆生是一樣的。從那個世界和這個世界直接對比,顯然不是一個水平,所以就顯得釋迦牟尼佛佛身卑小,“諸菩薩衆其形易小”,雖然是在開法華這樣一個成佛的大會,這是成佛的必經之路,誰不到法華會上報到,想成佛就沒門。法華聖會就是成佛的最後一站,一個總門,不管前面的路怎麼轉,最後歸到這裏才能進入成佛的殿堂。雖然在這樣殊勝的法會,但來的諸菩薩衆其形易小,他們的身形也是很小的,因爲他們肯定也得示現成和周圍的衆生一個樣,因爲如果他們不變小點,往那裏一站,一個腳指頭就比房子還大,那就不合適了。實際上佛菩薩是沒有固定樣子的,想怎麼變就怎麼變,如果要變,不但馬上能分身,而且身體比宇宙還大,但是他們是來示現在我們的娑婆世界,要隨順這裏的衆生的生活經驗,衆生看慣了什麼樣子,就得現什麼樣子。所以淨華宿王智佛告訴妙音菩薩,行了,你去吧,但是不僅是嘴上答應不輕視,就是你的內心也千萬不要有輕視怠慢之想,那是萬萬要不得的。

   那裏的佛和菩薩都那麼小,而“汝身四萬二千由旬”,一由旬是好幾十裏,“我身六百八十萬由旬,汝身第一端正,百千萬福,光明殊妙,是故汝往,莫輕彼國。”你那麼大,我比你還大,而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那麼小,比起我們差遠了,在地球上他們贊歎釋迦牟尼佛莊嚴,但和我們這裏還是沒得比的。“妙音菩薩汝身第一莊正”,妙音菩薩比釋迦牟尼佛還莊嚴,“百千萬福,光明殊妙,是故汝往,莫輕彼國”,所以,你去是去,但不要輕視娑婆世界,不要輕視南閻浮提印度釋迦牟尼佛弘法的道場,弘法的聖衆。

   “妙音菩薩白其佛言,世尊,我今詣娑婆世界,皆是如來之力,如來神通遊戲,如來功德智慧莊嚴,于是妙音菩薩不起于座,身不動搖,而入叁昧”,佛囑咐了一番,實際上凡是佛說出的人話都是讓人聽的,佛和菩薩根本沒必要說這些話的。淨華宿王智佛知道妙音菩薩不可能那麼想,但是如果不說,我們現在的經上會有這段話嗎?所以,這些東西是給我們凡夫留下的,說出來以後,總歸有那麼回事,就能夠記錄流傳下來,讓我們知道佛確實這麼說過,菩薩也這麼說過,其實是讓我們凡夫獲得啓示。佛說話是說給凡人聽的,說給未來的人聽的。佛和菩薩之間沒必要說,甚至包括那個涅磐的多寶如來,在多寶塔中從地而現,多寶如來和釋迦牟尼佛相互問訓,問好:你最近身體還好嗎,度衆生還順利嗎,身體有沒有問題,你度衆生度累了嗎,度煩了嗎?佛和佛見了面也說這些平凡的話。妙音菩薩從那個國土要來娑婆世界了,他不會有任何認爲自己了不起的想法,他說:我能去娑婆世界,是如來之力,是如來的功德莊嚴、智慧莊嚴,如來既包括淨華宿王智佛也包括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是釋迦牟尼佛的光像探照燈一樣照在他的身上,他就明白了,該去走一趟了,才向淨華宿王智佛請假,隨後他就該入定了。

   “而入叁昧,以叁昧力,于耆闍崛山,去法座不遠,化作八萬四千衆寶蓮花,閻浮檀金爲莖,白銀爲葉,金剛爲鬚,甄叔迦寶以爲其臺”。這個時候他入于叁昧,入定了,化出很多蓮花寶座,這個蓮花也不是一般的蓮花,極樂世界七寶莊…

《《妙法蓮華經》之《妙音菩薩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智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