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之《妙音菩薩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智泉法師)▪P3

  ..續本文上一頁嚴,這裏也是,金銀珠寶還有各種沒見過的寶,裝飾著蓮花的葉子,蓮花底下的臺子,還有蓮花的蕊,蓮花下面的莖。這時文殊師利法王子看見了這些蓮花,就對釋迦牟尼佛說,“世尊,是何因緣,先現此瑞,有若幹千萬蓮華,閻浮檀金爲莖,白銀爲葉,金剛爲鬚,甄叔迦寶以爲其臺”,文殊菩薩就問釋迦牟尼佛,這是怎麼回事,出了這麼多的瑞相,天人散的已經是妙色妙香的蓮花了,但是這些千葉蓮花,他的葉子,他的根莖,他的蓮花臺,包括裏邊的蓮花蕊全是不可思議的金銀珠寶,文殊菩薩就問,現如此巨大的瑞相是何原因?釋迦牟尼佛對文殊菩薩說,“是妙音菩薩摩诃薩,從淨華宿王智佛國,與八萬四千菩薩,圍繞而來,至此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告訴他,妙音菩薩是從淨華宿王智佛國來的,同時還跟著八萬四千菩薩,來到了我們娑婆世界,“供養、親近、禮拜于我”,他是專門供養親近禮拜我來的,“亦欲供養,聽法華經”,同時過來供養一下,聽一下我在這裏講的《法華經》。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是菩薩種何善本,修何功德,而能有是大神通力。行何叁昧,願爲我等說是叁昧名字,我等亦欲勤修行之”。因爲妙音菩薩現了種種的瑞相,讓所有的在會大衆看到了,實際上文殊菩薩也是代衆生請法的,文殊菩薩借此機會,同時也是爲了給未來的衆生留下這段經文,他就得知其然,還得知其所以然,他得問出來,釋迦牟尼佛才能回答。所以幾乎所有的經裏面,都是一問一答的形式。不僅僅是能看見這些蓮花漂亮的樣子,而且還要問爲什麼能是這個樣子,讓佛講出前世的因緣,特別是前世相關的修行的因緣,這裏文殊菩薩也是這個意思,他就問釋迦牟尼佛妙音菩薩是種何善根,他的前世是行了什麼善,種了什麼樣的善根善本,修了什麼樣的功德,而能有是大神通力。不言而喻,他有如此的大神通力一定都是修來的,不是誰安排來的,也不是這輩子糊裏糊塗創造出來的,妙音菩薩輕而易舉的種種示現,神通無礙,也是修來的,所以文殊菩薩問是怎麼修來的,修了什麼樣的善,修了什麼樣的功德,有此大神通力,“願爲我等說是叁昧名字,我等亦欲勤修行之,行此叁昧,乃能見是菩薩色相大小,威儀進止。惟願世尊以神通力,彼菩薩來,令我得見”,妙音菩薩要來娑婆世界,先現出了各種瑞相,文殊菩薩讓釋迦牟尼佛加持一下,讓大家能看見妙音菩薩。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文殊師利,此久滅度多寶如來,當爲汝等而現其相”。釋迦牟尼佛和多寶如來並排坐在多寶塔裏,釋迦牟尼佛謙讓了一下,請多寶如來把妙音菩薩示現出來,“時多寶佛告彼菩薩”,多寶佛是已經涅槃的佛,按照一般的佛學知識,涅槃就是不來了,就像人的起點和終點一樣,人的死亡叫去世了,佛最後一生的示現成佛,然後離開,就叫涅槃,或者修行人走了叫圓寂了,或者叫往生了,對于佛就叫涅槃。阿羅漢也自稱爲涅槃,但是叫有余涅槃,佛陀的涅磐叫無余涅槃。表示從不解脫的凡夫世界徹底地解脫,從任何的不自在當中達到最後的超越,所以按照凡夫的想法,涅槃了也就永遠不會來了,畫了句號,肯定就不再有凡世間的麻煩了,肯定就能遠離這些穢濁不堪的世界了。實際上不是這個概念,所有的佛菩薩都是千百億分身,不存在真正的涅槃。剛才說涅槃是對于佛的法王相來說的,那麼以法王身份示現取得了最高成就。實際上佛還是照樣千百億分身,繼續在度人。那麼在法華會上釋迦牟尼佛想了很多辦法,他把當初已經示現涅槃的多寶如來給請來,坐在他身邊,顯示法華法會的特殊和重要,連涅槃的佛竟然都能反其道而行之,不該來的都來了,就別說虛空當中那麼多還沒示現涅槃的佛了。涅磐佛都能請來,足以顯示出法華聖會的特殊和重要,所以多寶佛應文殊之請,就告訴彼菩薩,“善男子來,文殊師利法王子欲見汝身”,多寶如來說了一句話:善男子來,文殊菩薩想見見你,佛就說一句話,妙音菩薩就現身了。

   “于時,妙音菩薩于彼國沒,與八萬四千菩薩,俱共發來,所經諸國,六種震動,皆悉雨于七寶蓮華,百千天樂,不鼓自鳴。是菩薩,目如廣大青蓮華葉,正使和合百千萬月,其面貌端正,複過于此,身真金色”,這個時候,妙音菩薩帶著八萬四千衆過來了。

   “無量百千功德莊嚴,威德熾盛,光明照耀,諸相具足,如那羅延堅固之身。入七寶臺,上升虛空,去地七多羅樹,諸菩薩衆恭敬圍繞,而來詣此娑婆世界耆阇崛山。到已下七寶臺,以價值百千璎珞,持至釋迦牟尼佛所,頭面禮足,奉上璎珞,而白佛言,世尊,淨華宿王智佛問訊世尊”。這個時候,妙音菩薩現身了,頭面禮足拜釋迦牟尼佛奉上價值百千璎珞,作爲供養,然後,對釋迦牟尼佛說淨華宿王智佛問訊世尊,首先做爲那個淨土的一個使者,他對釋迦牟尼佛說我們那裏的淨華宿王智佛向您問好了,“少病少惱“,淨華宿王智佛問您現在身體有病嗎,煩惱不多嗎,“起居輕利”嗎,您的生活還便利嗎,行動還方便嗎?“安樂行否”,每天做這麼多事,心情還好嗎,還快樂嗎,還安詳吧?“四大調和否”,您的身體四大還平衡吧?“世事可忍否”,您整天度這些凡夫還能忍受的了嗎?“衆生易度否”,這些衆生還容易度嗎?“無多貪欲瞋穢愚癡,嫉妒悭慢否”,這些衆生現在貪欲還多嗎,瞋穢愚癡妒嫉心,傲慢心不多了吧?“無不孝父母,不敬沙門,邪見,不善心、不攝五情否”,不孝父母的沒了吧,不尊重修行人,出家人的沒了吧,不想去行善,認爲人性本惡的這些人沒了吧?“世尊,衆生能降伏諸魔怨否,久滅度多寶如來在七寶塔中,來聽法否”,您叫化的這些衆生,能不能降伏自己心中的魔怨違緣,已經涅槃很久的多寶如來,他來了嗎?“又問訊多寶如來,安隱少惱,堪忍久住否”,然後他回過身去,向多寶如來問訊,您身體還好吧,煩惱少吧,這麼長的時間您心情還平穩吧,還能忍受吧?世尊,我今欲見多寶佛身,唯願世尊示我,令見,這時妙音菩薩已經被多寶如來招來了,他也向釋迦牟尼佛請求想見一下多寶如來,釋迦牟尼佛就對多寶如來說,“妙音菩薩欲得相見”,妙音菩薩想見你,時多寶佛告妙音言,善哉善哉,汝能爲供養釋迦牟尼佛,及聽法華經,並見文殊師利等,故來至此”,多寶如來贊歎妙音菩薩,你從那麼大老遠來供養釋迦牟尼佛,又聽釋迦牟尼佛講法華,同時見了最了不起的文殊菩薩,善哉善哉,是爲這個原因過來的。

   “爾時華德菩薩白佛言,世尊,是妙音菩薩,種何善根,修何功德,有是神力”,剛才文殊已經問過一遍了,但是佛還沒有回答,這裏華德菩薩也問佛,妙音菩薩行了何善,修了何功德有這樣的神通之力?“佛告華德菩薩,過去有佛,名雲雷音王多陀阿伽度阿羅诃叁藐叁佛陀,國名現一切世間,劫名喜見,妙音菩薩于萬二千歲,以十萬種技樂,供養雲雷音王佛,並奉上八萬四千七寶缽,以是因緣果報,今生淨華宿王智佛國,有是神力”。釋迦牟尼佛就告訴華德菩薩,在很久以前,妙音菩薩供養過一個佛,這個佛就叫雲雷音王佛。當時妙音菩薩也是出世在雲雷音王佛的國土,他用什麼供養的呢,他當時以十萬種技樂供養雲雷音王佛,並且奉上了八萬四千七寶缽,因爲用了這麼多的寶物供養雲雷音王佛,所以得到這樣的因緣果報,現在生到了淨華宿王智佛國,才有這樣的神通之力。“華德,于汝意雲何,爾時雲雷音王佛所,妙音菩薩,技樂供養,奉上寶器者,豈異人乎,今此妙音菩薩摩诃薩是。華德,是妙音菩薩,已曾供養親切無量諸佛,久植德本,又值恒河沙等百千萬億那由它佛”,妙音菩薩在當時是施舍出這麼多世間稀有的東西寶物,供養的雲雷音王佛,爾後又說他也供養了其他百千萬億佛,無量諸佛。實際上這裏講的還是財布施,還沒有講到其他的,就以這樣的布施功德,生在現在那樣一個很遙遠的淨華宿王智佛國土。

   “汝但見妙音菩薩,其身在此,而是菩薩,現種種身,處處爲諸衆生說是經典”,接下來釋迦牟尼佛說到,你們看妙音菩薩現在來到法華聖會,看著他身體在這裏,實際上妙音菩薩“現種種身,處處爲諸衆生說是經典”,也就是說妙音菩薩實際上是分身無數,在淨華宿王智佛國土的只是他的一個分身。比如我們熟知的觀音菩薩,在西方叁聖裏面有他,在其他很多地方也都有他。妙音菩薩也是一樣,在淨華宿王智佛國的只是衆多分身之一,很多其他的分身在其它的地方也同時出現,都在幹什麼呢?在“爲諸衆生說是經典”,妙音菩薩也在無數的世界宣講著《妙法蓮華經》。所以在這樣一個娑婆世界的法華法會上,一開始大家就應該想到,爲什麼釋迦牟尼佛的佛光穿透了那麼多的佛國,不照別人,而僅僅是照到了淨華宿王智佛的妙音菩薩的身上。妙音菩薩知道一切因緣,他知道因緣成熟了,既是和釋迦佛和文殊菩薩的因緣,也是和《妙法蓮華經》的因緣,所以他要來釋迦牟尼佛《妙法蓮華經》的法會上走一趟。《妙法蓮華經》講的什麼道理呢?讓妙音菩薩大老遠的趕來,而且他平時也在同時分身無數《講妙法蓮華經》,《妙法蓮華經》的殊勝在于,前面修行的路不管怎麼走,到最後就都彙到一條路上,進入到這個法華的殿堂。

   每部經都有贊歎經的功德,叫贊歎本經功德。把學習本經的功德往往和布施供養的福氣福德,做一個比較。但有的人把經講的什麼內容,強調的什麼道理,該如何更好地行持給忽略了,單以爲只是念念經就比實際修行布施的功德還大,只念念經,動動嘴就行了,修布施等善法是給低水平的,看不懂經義的人講的。其實,佛經一直在教我們布施,了義經更叫我們不住相而廣行布施等一切善法,這是更高級別的布施行善。誦經不可斷章取義,誦經的功德來自對經文理義深深的理解、感慨和贊歎。有強烈的理解、贊歎、感動發出來,功德才能生出來,而不是糊裏糊塗地爲念而念。我們還正在修行,還要修…

《《妙法蓮華經》之《妙音菩薩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智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