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誓不作佛。觀世音菩薩的力量是成就出來的,和阿彌陀佛一樣是修出來的,能使無數的衆生因意念、稱頌一句名號而得滿足,這是不可思議的。真可謂,千裏因緣一線牽啊!所以這樣的功德絕對不是耍嘴皮子的噴出來的,那是難行能行成就出來的。
達到具備這種力量,可想而知,他們修了多久,修了多少,救了多少人,做了多少功德,這簡直根本沒有辦法計算。這樣的功德能夠讓我們在一稱其名的時候,如同打開了閥門,疏通了管道一樣,馬上有東西會灌過來。他們就是有加持的力量,佛菩薩的光芒遍滿虛空,主要還是無知的我們,自己出于保護自己,雖然陽光遍地都是,卻打著遮陽傘遮著。觀世音菩薩既然有這樣真實的力量,剩下的只需要我們去至心地稱念。我們平時不緊不慢地念叨菩薩僅是出于一種習慣,因爲我們心裏挂礙的東西太多、太亂了,念菩薩反倒成了我們欲壑難填的一種安慰。一如既往地保佑自己、保佑家人、保佑平安、保佑財富、保佑身體健康,卻唯獨不思行善。這不能算至心,所以,也別怪那麼多事不能滿願。
爲什麼《普門品》裏舉的例子全是遇到了滅頂之災的呢?因爲在這個關頭,人的心才夠誠嘛!這和去西方極樂世界中的下品下生蓮花一樣,即使曾經爲所欲爲,乃至罪大惡極,到死期將至的時候後悔了,當然說的是真後悔,各種恐懼的感受一齊襲來,現在眼前,淒楚萬狀,曾經倚仗的一切不再能爲自己抵擋遮蔽什麼,一生不擇手段得到的也不能絲毫地帶走。在自己連腸子都悔青了的前提下,若及時有善緣的引導,這才勉強去了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現在是什麼都要留住,什麼也不想舍去,順便在念著觀世音菩薩,和上面所說的什麼也保留不住了,去念觀世音菩薩不一樣。說起來,平時的我們也是想讓自己脫離各種危害和不如意,多多享受生命的美好和樂趣,但是不一樣。平時念觀世音菩薩簡直是個大雜燴,就像大家吃燴飯、燴面一樣,裏面什麼菜都有。平時念觀音菩薩,求的不僅僅是佛菩薩這一條解脫之路。我們求的是現在這個泥潭裏,讓自己泥足深陷,不願上岸的東西,我們早已經喜歡上這個泥潭,愛上它了。我們念觀世音菩薩,醉翁之意不在酒,只是爲了保護五欲六塵裏的這些東西,所以是一個大雜燴,不純。
只有當我們遇到災難,什麼也留不住的時候,老實了,什麼也顧不得求了,只求這條命還在就行,這個時候心夠純了。因爲自己的心純了,所以溝通的效果就好多了,佛菩薩的加持力才被真正吸到我們自己身上。實際上,這種很純的心,在平時大難沒有降臨的時候,我們通過學習佛法,也是可以練出來的。我們學佛修心,會獲得清淨心,心真地修得清淨了,和佛菩薩溝通得會更好,得到的加持也會增強。自己的心純了,扭轉改變因緣的力量就會加強。通過如律如法的修煉,就能在無災無難的情況下消除尚未看見的災殃和麻煩,這同樣是讓一般人難以置信的。
現在人們的社會生活較古時候複雜多了,人的命運也更複雜離奇了,不如意和災難的表現形式也更多了,纏繞不清的煩惱情結也更多了。《普門品》鄭重告訴我們,觀世音菩薩有力量幫助我們解脫出來。觀世音菩薩依靠生生世世普度衆生的修行,已經儲存了足夠的功德,可以普門宏開,隨念隨到、隨想隨成了。只是我們需要再分析一下,我們的念佛有時爲什麼會不靈驗,仔細想一想,問題出在我們自己。我們在念佛的時候,有沒有把心訓練成清淨之心,這是關鍵。《普門品》舉的例子,爲什麼都是遇到大難的例子,就是因爲在災難臨頭的時候,人已經嚇得無所他求了。
接下來,無盡意菩薩又提了個問題,“世尊,觀世音菩薩,雲何遊此娑婆世界,雲何而爲衆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雲何”。觀世音菩薩爲什麼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頻頻現身,讓我們能夠感應到他,見到他,能夠和他結下因緣。“觀世音菩薩雲何而爲衆生說法?”,觀世音菩薩是用什麼辦法給衆生說法的?前面只講到了觀世音菩薩的救危濟困,但還遠遠不至于此,這並沒有達到佛菩薩度衆生的真正效果。佛菩薩暫時給衆生解了圍,救他們于水深火熱之中,接下來呢?接下來,被救的衆生會在來生來世很自然地信奉佛菩薩、感恩佛菩薩。所以呀,皈依學佛的人和社會上那些知道有佛教的存在也不學、不信的人,往往區別就在這兒,並不是因爲我們有了多麼高的智商,和偉大的品德,使我們聽到“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就相信,而是因爲我們在前世就已經和佛菩薩谛結了善緣。就像我們初次見到某個人,就會有個第一感覺,第一感覺有時好,有時不好,好與不好,看似偶然,只是一刹那的事,實際上也是對前世因緣的繼承和延續,並不是簡單的當下的好與不好。你看他不順眼,看他順眼的人多了;你覺得他好,別人就覺得他不好,這都是前世因緣的延續,所以我們能信佛,也不是自己了不起,自己善根很厚,或者智慧很高,往往是前世和佛菩薩結下了某些善緣。所以,佛菩薩幫了人、救了人,延伸下來,就是在以後的生生世世當中,衆生能對佛菩薩産生好感,能夠和佛菩薩和諧的相處。
以很好的關系作基礎,然後,佛菩薩就要做一件很關鍵的事情——說法。最後都要歸結在學修佛法上。學佛法可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不同于學習簡單的佛教禮儀。我們學佛教的禮儀好學,上香什麼姿勢,上幾根,拜佛什麼姿勢,繞佛怎麼繞,進出殿門怎麼邁腿,法衣怎麼穿、怎麼疊,信士之間怎麼打招呼,到了殿堂裏又該如何,這些儀規好學,知道了就能做到。但是佛法學起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了。前面說到,真正學佛是什麼呀?是要改變自己!當然,生活中的我們一直都在改變,有意識的、無意識的、高興的、痛苦的、順利的、坎坷的、成功的經驗、失敗的教訓都伴隨著、影響著我們的一生,可以說沒有人不在改變。但學佛的改變,簡單地說,是真正正確的改變。如同學校教育,也在教我們去認識不知道的,糾正錯誤的,目的就是進一步了解更廣大的現實情況,透射事物的本質,以期讓整個人類獲得更自在的生命天地。當然,時至今日,未知依然無限地漫延籠罩著我們,人類成千上萬年的智慧加在一起還是顯得那麼渺小,繁榮的背後總是潛藏著不可抗拒的危機。而佛法早已道破了人類孜孜以求的天機,在這裏不再有任何的疑問和困擾,掌握命運要從佛法開始。
佛菩薩解救了衆生,爲未來的再次相遇建立下了一個善緣,有了這個善緣爲基礎,以後再遇到這個衆生時就會呈現出一種非常和諧的因緣。機緣成熟時,佛菩薩便開始了在平凡的生活中用佛法去度他們的漫長曆程。除了當初在他們遇到生命危險時,示現出威神之力,此時,佛菩薩更多的是要平和地去開導他們的思想、糾正他們的行爲。被度的衆生從此開始了內在的轉變,開始主動地正確地編織自己的命運了。這樣,佛菩薩對衆生的救度才得以能深刻地延續下去。通過對佛法的修行,衆生們獲得了一個清淨明了的心,作回了命運的主人。在修行的初期,類似于像學校教育一樣的一種教育模式。思想的轉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孩子們在學校學來的一切就是學校教的,潛移默化地就接受了成套思想,將這套思想用到了生活當中,去看生活、看世界、看命運,看周圍的一切應該怎麼解釋,對還是不對。
無盡意菩薩說:“雲何而爲衆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雲何”。觀世音菩薩爲衆生怎麼說法呢?他用了哪些技巧,善巧方便給衆生說法呢?我們看到“說法”兩個字,感覺比起前面那些救危濟難的傳奇故事簡直沒意思極了,覺得說法只是說嘴,是屬于精神安慰,沒真正的實際效果。學習佛法的一開始就得轉變很多錯誤的思想,那些自以爲對,但實際上不對的思想,而後方能漸入佳境,發現生活命運原來可以這樣巧妙地就發生轉變。這些思想學校裏沒有,回到家看電視也沒有,看報紙也沒有,哪裏都沒有,只有到佛經裏才有,到寺院才有。我們活了幾十歲,都沒按佛法來生活。觀世音菩薩爲衆生說法,是解脫衆生出離輪回的關鍵一步,前面的救命也好,還是運用奇特的威神之力幫忙也好,實際上都沒有到關鍵的時候,只是在我們並未了斷的生命長河裏結下緣份了,結了一個超乎尋常的堅固的善緣。有了這個善緣作爲基礎,在未來的生生世世中,我們會發現,對聽到的與佛菩薩有關的事物會很容易就相信。其實,我們不見得多麼有品德、多麼有智慧,但是奇了怪了,反正就是信,這是我們和社會上不信的人不一樣的地方。很多佛弟子在家裏連自己的老公都說服不了,孩子也不信,可是自己就說什麼也信,爲什麼?就因爲前世,我們和佛菩薩、和佛法結過善緣,延續到現在,我們才會信。當然,這個信不見得就是懂佛法了,很多佛弟子不是懂了才信,這個信啊,就是還不懂,偏偏就信,什麼也擋不住他去信。因爲有了這個信,他們會一有空就在家拜佛、念經。
《普門品》中,觀世音菩薩給衆生結善緣,都是在衆生最危難的時候,在那一刹那,遇難者那種極度緊張,希望得到別人幫助的心情,比平平常常過一千年、一萬年時,許下的各種願望加起來都要強。這個時候如果有誰幫了他,他這種感激、感恩的心,會延續到將來的千生萬世,很久很久都不消散。因爲有了這樣的緣,所以到了來世,就算自己什麼也不懂,但就是信,見了菩薩就喜歡。隨後慢慢地開始念經了,慢慢地懂一點東西了,這就爲進一步的、實質性的轉變命運奠定了一個堅固的基礎。這些人在這樣混濁的世間,在五濁惡世裏也沒有輕言放棄,就是因爲從前和佛菩薩結的緣很深。他們不會像有些人總說要懂了才去信,懂了才去做,那往往就麻煩了,雖身處佛法的盛世,還是自己把自己耽誤了。我們人類究竟能懂多少?天大地大的,我們想不通的東西太多了。很多情況下,先要去做,做了就會有體會,心靈隨著行爲而無聲的轉變。
智泉法師講經系列(之二)…
《《妙法蓮華經》之《妙音菩薩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智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