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
白雲老禅師著作
01
蛙跳夜池月影散,那裏面沒有禅。
風吹葉落入泥濘,那裏面沒有禅。
旅途岔路見指碑,那裏面沒有禅。
黃昏夕照月東升,那裏面沒有禅。
如此來說,畢竟何處有禅?聽著!
根塵識智肉包心,在在處處,可覓禅蹤!
02
失意的想尋找靈感麼?
別巡視那些造作的死面孔的表情;
也別沈迷于自我意識的偏激,
執著于放任和縱情的可愛;
那些無拘束,無忌諱的自在,
是披頭與嬉皮鎮日裏沈淪的夢幻世界,
連意境也說不上的!
03
藍天白雲是意境,藍天的深邃,
白雲的遊離,您說可是禅境呢?
如果是的話,那末,
藍天失色,白雲轉烏,
您說可是禅境中的禅境呢?
如果是的話,那末,
藍天于夜臨後,那漫布的星月,
那銀河,那數不清的世界,
您說那又是什麼「境」呢!?
04
塑像的人,總少不了自己的一些相似部位;
但是,誰也不願留下屬于他人個性的作品!
看那從古到今,
在禅法中打滾的行者,
有幾人願意抹煞自己?
縱然他是十竅通了九竅,
也會想方法設計自圓其說,
而強詞奪理──所知障。
05
沈沈的睡夢中,
忽然響起一陣暴雷,
騷重了宇寰的每一角落;
夢中被驚醒的人,
腦海裏意識到「將要下雨了」!
有的,
直覺的聯想「趕緊收拾衣物吧」!
種莊稼的人「田地裏的作物不愁啦」!
于是,
翻一個身,
仍然追尋他的睡夢;還有...。
這便是人們的「心、意、識」中,
于事物變化之時,所反應出的,
屬于可靠性的第一個觀念;
如果,是一個禅行者的話,
往往當此突變之時,
所産生的很可能是禅境,
所獲得的是禅悟──平常心是道。
06
世人的通病,
大都是一味地追尋答案,
向往問題,
卻不肯虛心底去發現問題;
結果,一生大好的時光,
永遠跟在別人的問題後面,
不厭其煩地爲答案消磨寶貴的生命。
07
死者的成就,不是活著的時候所擁有的,
別人對你的羨慕與追隨,
而是生命結束以後,
爲後人對你的評價與效法;
尤其是佛弟子的身份,
那不僅只是關系著你個人的,
它將爲佛陀之教有著最大的影響力!
08
因,是種子,是性質。
緣,是助力,是環境緣力。
自然,是已有的存在現象。
因與緣是法則,是道理;
從法則可以分析道理,
從道理可以發現法則。
09
攀登絕壁中,忽然繩子斷了,
同伴們一個個跌落岩壁下;
而您,往上無攀手處,往下無落腳點;
欲跳?
萬丈深淵,不跳?
兩手兩腳所依附之處,
只是岌岌可危的點點憑借;
如果時間久了,
必然是手麻腳軟,
體力耗盡,仍舊只是死路一條!
倘使是您,您將如何?
如何?
10
近藍遠黛,不如雲水深處的神秘,
藍天白雲,不如暮色將失的彩霞;
人,爲什麼要追逐神秘,耽于彩霞?
殊不知眼前的才是爲你所有,
與你獨享,那空中的樓閣,
畫裏的嬌容,
以及化學成品中的果食,
畢竟只是迷夢時的茫然幻影!
11
佛陀只是一個慈悲的人,
具有全知的覺悟問題能力,
同時更有處理任何問題的方法;
因此,佛陀在梵語中的意義,
是一種自覺覺他,達到徹底覺悟的,
具有無上智慧的,
而且有著圓滿行爲的濟世尊者。
12
改頭換面,只是出家的樣子,
脫胎換骨,才是荷擔如來家業的釋子;
而學佛,正是釋子們循行佛陀的道路;
于行覆的過程中,
選擇可以認取自己的本來面目;
因此,家教要徹底,學佛當識面目,
絕不是「一切隨緣」而已!
13
探討宇宙人生的究竟,
不是在于「造」的困惑,
而是在于「成」的解答;
因此,世間的問題,
雖然具有它的答案;
但答案中仍然具有問題;
于是,問題發生答案,
答案發生問題,
都不能算是究竟;
必須在兩者中深入探討它的過程,
才能弄清問題與答案。
14
兩眼直往外看,
似乎很能看清楚別人的是是非非,
甚而至還能代替別人拿個主意;
可是,待到事發當頭,
卻往往手忙腳亂!
事實上,
當你看清了些什麼的時候;
設身處地,
想一想,
你會怎樣!?
又能怎樣!?
15
對待拳頭大的,橫蠻權勢的,
人們往往甘心忍其辱,
不敢挺身而出:
相反,
多少人往往理直氣壯的會以言語去壓製那些受委曲的,
告訴他:「吃虧就是占便宜!忍著點吧!
何必認真呢?
讓別人去對付他!」
就這樣,
無形中在給予惡人以鼓勵!
16
因如雞卵,緣如雞母,因緣和合,
卵成雞,雞生卵;
無始以來,循環不息。
若欲分別,暫取時空,立一單元;
現前生滅,一個循環。
如此類推,得知過去,
比量未來;綜合叁世,以至無始。
然而,畢竟無始是什麼?
本廣告雲:日陽月陰,不是翻跟鬥;
太虛地實,在在取時空。
17
雞與蛋的關系是一種「法」的現象,
猶若種子與果實的關系;
千萬不要在彼此之間尋找其最初是什麼?
因爲「法」的最初與最後,
只是一種因的組合,果的顯現;
如果沒有過程的變化,
即使鑽破了腦袋,
仍然只能局限于循環現象的分辨;
永遠不能達到事理成就的認識。
18
智慧的形成,來自各種經驗與知識;
可是,經驗與知識並不等于智慧;
因爲,智慧是從經驗與知識中撷取適應需要的一種完美的表現;
也就是說,
經驗與知識的成份,
其中有正反兩面的內容,
甚至更加複雜的成份。
19
挑一擔,莫作一頭輕,一頭重;
所謂理智與情感,
經常保持平衡。
但是,禅的國度裏,
最忌諱的也正是這般情形;
因爲,禅欲疑,疑欲破,破在思,思在活;
所謂蠅頭撞玻璃,
在尋找如何出得!
出得了!
疑了,思了,可以悟了!
20
抑製自己,並不是修養工夫;
自在灑脫,才是人類中無上的智慧結晶;
所以,古德們告誡後學,
要看破,要放下,方得自在!
然而,該如何才能看破?放下?
那就是于事理之變化,
保有一份自在灑脫,
然而,又如何才能做到自在灑脫?
大德!如果你能感悟雲之與風,
那麼,你即能透得些什麼?
21
對他人的了解,
有時親眼所見,
親耳所聞也不一定可靠;
何況是藉聽聞的間接尺衡量一個人!
因此,可以肯定地說:
時間才是最好的也最是可靠的試金石!
如果是在並不受損的日子裏與之相處的話。
22
人人具足四根,
有眼的不一定看得清楚;
有耳的,不一定聽得分明;
有鼻的,聞香妣鼻臭各存好惡;
有舌的,酸、甜、苦、辣、鹹覺各異;
唯一的共同點,
都是依附在同一具臭皮囊上,
任聽思想的擺布,我意識的作弄。
23
什麼才是真正的我?
那些一有機會就欲抓的,
那些一味自私又吝啬的,
那些自我意識最強的,
那些晝夜迷于命運與夢幻的,
那些似有天才卻又愚的等等;
在世俗,似都是我,
而在世間,
唯有以人爲前題的忘我者,
才是一個完善的真正的我!
24
煩惱的衆生,
形成了這個零亂的世界,
無論是空中飛的,陸上走的,
水裏遊的;誰想擁有這個世界?
或者說爲其創造的!
爲何編製如許的麻煩!?
但是,這個世界的生存者,
如果欲想延續,
必須仰賴一個自主的我,
而自主的我的展現,
必須依著正當的途徑,
運用思想,發揮智慧!
25
楞嚴經說:「若無我者,逢物不生」。
凡夫衆生行旅于無明煩惱中而失去自在,
只爲生命與生活的際遇過程,
一直爲「物相」所轉而誤認理所當然,
毛病便是出在「執我」之上;
因此,一切物相之所以會生起作用,
怎能不是源之于「有我」的關系而承受迷惑的呢!
26
迷于物相,惑于苦境,
而生起貪瞋癡慢邪見之時,
那正是假我顯現之際,
亦即是分別意識的擡頭;
然而,于此分別意識擡頭;
然而,于此分別意識中,
進而觀察分別的來去,
認識分別的功過,
照見分別的最初和最後,
則真我必然顯露!
不過,真我的顯露,
千萬不要認定即是道的成就;
因爲,那僅僅只是睡夢時的一次覺醒罷了!
27
人,一開始就走向誤會,
自幼而至成長,
一直不斷地在製造誤會;
于漫長的人生過程中,
爲誤會而困擾,
淪入衆流彙成的的遊渦轉。
而後,年老了,
生命所剩無幾時,
如迷夢中突然清醒,
拚出全力,脫出遊渦,
再把繁複的誤會,
一點一滴,
小心翼翼的去解開;
這,是否就是自找麻煩,
自作自受呢!
28
有口不辯,
委屈求全的受害者,
往往于過程表現中不爲人所諒解,
而其結果卻是頂天立地的大英豪;
相反,盡找理由,
唯恐受屈的辯護者,
他(她)的潛意識裏,
充塞了完全的自我,
而其結果,
往往是最不如意的人
29
興趣,是行程中的動力;
熱忱,是行程中的資糧;
理想,是行程中的方向;
興趣加熱忱加理想,
才能完成佛法中的一個「願」字。
有了願,才有道路,才有目標,
才能達到究竟的生命的真、善、美的境地。
30
意念,是禅的內容,
思想的緣起,
當意念生滅之時,
抓住某一剎那的變化;
于剎那中,完成分析,
研究,認識,可謂止于一念之中了;
然後,深入的察覺,
冷靜的反照,那麼,
禅法中有了內容,
同時那也完成了串串的思想;
于是,有了可疑的事,
纔能運用思想的能而産生智慧的功,
最後成熟覺悟的果!
31
佛菩薩的大慈悲,
是助人由迷轉覺,
不是一般的婦人之仁;
動辄表現婦仁的人,
只是具備了一份不論是非,
心軟情脆的無知者;
有時,
甚至會橫直不講理,
任性固執,
必須待到出了纰漏,
方始搥胸跺足地懊悔。
32
一個情感太豐富的人,
往往最容易走極端,
而過度理智的人,…
《思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