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衆目焦聚的風光,背後也有旁人不知的辛酸勞苦;風光的前後,若能透徹其真相,而妥善調整自己,明了自己的方向,至少心中即有所預知,有所選擇;就怕不知自身處境而完全迷惑于耀眼的外相,癡迷而追求,卻又承受不起狂風暴雨的現實。
不要耽在期求原諒和同情的日子裏,應該時刻檢討自己的過失;因爲「自我」問題的解脫,唯有從忏悔中去認識,也正是學佛行修的指標。
注:忏悔,就是檢討、改過。如果能經常在身體、語言、意念的行爲中自我檢討,保留好的並使它更好;而缺失,則付諸行動加以改善調整,這就是忏悔的真義。不斷在忏悔中認識、修養,是造就圓滿人生的資糧,也是期求別人原諒和同情的唯一絕緣體。
人,是一種擡頭挺胸,邁開大步的動物;格,是一種方正有序,爽心悅目的形態;二者相加;所謂人格者也;你說應該如何
注:人,行事中有原則,甚至強調原則,原則之下人人各有不同的表現。既然爲「人」,有人的外表,應該也要有人所應表現的行爲,符合人之格,事事所爲皆落在方正有序的範圍內,節超骨挺,磊落光明,莫令人鄙棄而走避。
花茂果碩,不是單靠樹莖的形成,尚賴充裕的陽光,適度的水份,等量的肥料,流暢的空間;以及不可或缺的人力的培育。
注:豐碩的成果,來自多種條件的具備,缺一不可;如同人們最後的成就是凡?是聖?抑或圓滿的覺者?不同的環境,互異的條件,造成相去甚遠的結果。由此可知,過程是決定結果的關鍵,而過程中必須具備的種種條件才是最究竟的主因。
心淨不是淨心,心原本清淨,只爲造作生業,漸聚汙垢;因此,行者的修學,便是諸業隨緣了,切莫造新殃,去汙除垢,即是淨心。
注:所有的有情衆生原本都如同明珠一般清淨明亮,但卻在無數的行爲中染汙了自己,若想要恢複原本面貌,則必須將染垢逐漸褪去,才能顯現原有的晶瑩;所以,業必須清淨,而清淨的方法就在于每個現前,已經遭遇的唯有承受,己經發生的必須化解,凡事多思量,方能不再造新殃!
知識是經驗的積和,智慧是知識的表現;而且是「適時,適地,適人,適境」的特出言行!所以,經驗愈多,知識愈廣,智慧也就愈高!
注:不要以爲那些傑出者的優秀表現全然來自天賦異禀,你我應該看看他們是如何隨時隨地作自我充實;雖然每個人都擁有相等有限的時間,可是他們把握時機,吸收新知,揉和經驗,所以才能因應各種現實環境而表現最適切的反應,面對各種不同的因素都得到最佳價值。
當自己什麼都沒有做的時候,必須想到別人正在做什麼當自己正在做什麼,千萬不要計較別人爲什麼沒有做!
注:人的眼睛總是看著別人的缺失,卻很少自我返照。當自己忙于做些什麼的時候,肯定自己的辛勞,同時也埋怨別人爲什麼沒有做;當自己耽于輕松時,卻不曾想到別人正辛勤地忙碌,因而一直活在計較執著的不快樂與不甘願之中。
怨天尤人,無異是承認失敗;耽心害怕,不過是徒增煩惱;但是,做錯了的人,知道深沈忏悔;此人前途,仍然大有可爲。
注:人生曆程中一連串的不順利及其所帶來的煩惱,有人全心全意化困境爲平順;也有人躊躇于波折與消沈,一時不知如何化解,忘了怨天尤人或耽心害怕都只是更加助長意志的消沈,並無助于化解問題。但是這兩者已能意識到錯誤,這就是轉機。
知見是般若的基礎,修行是般若的證實,覺悟是般若的成果。
注:般若,由梵文音譯而來,也就是「慧」。學佛,最寶貴之處就是學習「慧」的培養。般若,由平常生活中慢慢累積而逐漸圓熟,以知識經驗爲基礎,實際運用于生活上,突破缺失,確實發揮出正面的力量,這就是般若,經由長期的自我修養後,最後成就覺悟之果。
否定別人就是強調自己,抹煞事實就是堅持謊言;人們可以否定舉頭叁尺有神明,卻無法排斥良心的負擔,永遠浮沈于不安的生活裏。
注:不辨是非、對錯的人活在迷惘無知之中,看不清人生的方向;明知是非、對錯,卻刻意扭曲是非、隱暪事實的人則如同船航行于大海,明白偏離航線的危險,仍然明知故犯。這樣的人,他除了必須承受預知結果的不安之外,還得接受危險的到來。
突破不是否定,也不是排斥,而是不爲現有而滿足;認真地,以智慧去開創新猷。
注:佛法中,「無」,不是沒有;而是有的突破。舉凡世間可見的現象都是「有」,而且從中可以發現缺失存在。突破這些不盡完善的缺失,而提升到更好,讓缺失更少,這樣的過程就是從有的突破。究竟的圓滿是從一次次的突破中來,而「突破」則必須配合智慧的修養。
今天想到有明天,可曾想到消失了的昨天?還有那不經意地,從你手中蹓走了的今天?想想!應該要想想!
注:一般人總讓今天隨意過,有事明天再說!日複一日,將希望寄托于遙遠的未來;可是,任今天逝去,無數個空白的今天,組成空洞的生命,一旦無常到來,則僅剩留白的過去,短暫的現在以及無法作主的未來。您是否只想到來日方長?或者想過:昨天擁有了什麼?今天又做了些什麼?
《白雲小語》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