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众目焦聚的风光,背后也有旁人不知的辛酸劳苦;风光的前后,若能透彻其真相,而妥善调整自己,明了自己的方向,至少心中即有所预知,有所选择;就怕不知自身处境而完全迷惑于耀眼的外相,痴迷而追求,却又承受不起狂风暴雨的现实。
不要耽在期求原谅和同情的日子里,应该时刻检讨自己的过失;因为「自我」问题的解脱,唯有从忏悔中去认识,也正是学佛行修的指标。
注:忏悔,就是检讨、改过。如果能经常在身体、语言、意念的行为中自我检讨,保留好的并使它更好;而缺失,则付诸行动加以改善调整,这就是忏悔的真义。不断在忏悔中认识、修养,是造就圆满人生的资粮,也是期求别人原谅和同情的唯一绝缘体。
人,是一种抬头挺胸,迈开大步的动物;格,是一种方正有序,爽心悦目的形态;二者相加;所谓人格者也;你说应该如何
注:人,行事中有原则,甚至强调原则,原则之下人人各有不同的表现。既然为「人」,有人的外表,应该也要有人所应表现的行为,符合人之格,事事所为皆落在方正有序的范围内,节超骨挺,磊落光明,莫令人鄙弃而走避。
花茂果硕,不是单靠树茎的形成,尚赖充裕的阳光,适度的水份,等量的肥料,流畅的空间;以及不可或缺的人力的培育。
注:丰硕的成果,来自多种条件的具备,缺一不可;如同人们最后的成就是凡?是圣?抑或圆满的觉者?不同的环境,互异的条件,造成相去甚远的结果。由此可知,过程是决定结果的关键,而过程中必须具备的种种条件才是最究竟的主因。
心净不是净心,心原本清净,只为造作生业,渐聚污垢;因此,行者的修学,便是诸业随缘了,切莫造新殃,去污除垢,即是净心。
注:所有的有情众生原本都如同明珠一般清净明亮,但却在无数的行为中染污了自己,若想要恢复原本面貌,则必须将染垢逐渐褪去,才能显现原有的晶莹;所以,业必须清净,而清净的方法就在于每个现前,已经遭遇的唯有承受,己经发生的必须化解,凡事多思量,方能不再造新殃!
知识是经验的积和,智慧是知识的表现;而且是「适时,适地,适人,适境」的特出言行!所以,经验愈多,知识愈广,智慧也就愈高!
注:不要以为那些杰出者的优秀表现全然来自天赋异禀,你我应该看看他们是如何随时随地作自我充实;虽然每个人都拥有相等有限的时间,可是他们把握时机,吸收新知,揉和经验,所以才能因应各种现实环境而表现最适切的反应,面对各种不同的因素都得到最佳价值。
当自己什么都没有做的时候,必须想到别人正在做什么当自己正在做什么,千万不要计较别人为什么没有做!
注:人的眼睛总是看着别人的缺失,却很少自我返照。当自己忙于做些什么的时候,肯定自己的辛劳,同时也埋怨别人为什么没有做;当自己耽于轻松时,却不曾想到别人正辛勤地忙碌,因而一直活在计较执着的不快乐与不甘愿之中。
怨天尤人,无异是承认失败;耽心害怕,不过是徒增烦恼;但是,做错了的人,知道深沈忏悔;此人前途,仍然大有可为。
注:人生历程中一连串的不顺利及其所带来的烦恼,有人全心全意化困境为平顺;也有人踌躇于波折与消沈,一时不知如何化解,忘了怨天尤人或耽心害怕都只是更加助长意志的消沈,并无助于化解问题。但是这两者已能意识到错误,这就是转机。
知见是般若的基础,修行是般若的证实,觉悟是般若的成果。
注:般若,由梵文音译而来,也就是「慧」。学佛,最宝贵之处就是学习「慧」的培养。般若,由平常生活中慢慢累积而逐渐圆熟,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实际运用于生活上,突破缺失,确实发挥出正面的力量,这就是般若,经由长期的自我修养后,最后成就觉悟之果。
否定别人就是强调自己,抹煞事实就是坚持谎言;人们可以否定举头三尺有神明,却无法排斥良心的负担,永远浮沈于不安的生活里。
注:不辨是非、对错的人活在迷惘无知之中,看不清人生的方向;明知是非、对错,却刻意扭曲是非、隐暪事实的人则如同船航行于大海,明白偏离航线的危险,仍然明知故犯。这样的人,他除了必须承受预知结果的不安之外,还得接受危险的到来。
突破不是否定,也不是排斥,而是不为现有而满足;认真地,以智慧去开创新猷。
注:佛法中,「无」,不是没有;而是有的突破。举凡世间可见的现象都是「有」,而且从中可以发现缺失存在。突破这些不尽完善的缺失,而提升到更好,让缺失更少,这样的过程就是从有的突破。究竟的圆满是从一次次的突破中来,而「突破」则必须配合智慧的修养。
今天想到有明天,可曾想到消失了的昨天?还有那不经意地,从你手中蹓走了的今天?想想!应该要想想!
注:一般人总让今天随意过,有事明天再说!日复一日,将希望寄托于遥远的未来;可是,任今天逝去,无数个空白的今天,组成空洞的生命,一旦无常到来,则仅剩留白的过去,短暂的现在以及无法作主的未来。您是否只想到来日方长?或者想过:昨天拥有了什么?今天又做了些什么?
《白云小语》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