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之道▪P7

  ..續本文上一頁貪瞋癡」的凡夫心,而悟「戒定慧」的正道心;「發」之一字,是指覺知自性是衆生,去發心度脫,自性是佛道,去發心成就,以如虛空之心,而發虛空之願,行虛空之行,而求證虛空之果,但不著虛空之相,如是發心才是菩提心。

  2 菩提心之因緣,依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中計得十種:A念佛重恩。B念父母恩。C念師長恩。D念施主恩。E念衆生恩。F念生死苦,G尊重己靈。H忏悔業障。I求生淨土。J思正法久住。

  3 究竟宏願,不外是:A見衆生苦而發「衆生無邊誓願度」,B見煩惱重而發「煩惱無盡誓願斷」。C見應修法門而發「法門無量誓願學」。D見涅槃真理而發「佛道無上誓願成」的四大悲願,又名四弘誓願,這是菩薩行者應有的作爲。

  四、 四他勝處法

  1 瑜伽師地論戒品中之四他勝處法,其目的是告訴菩薩行者,當修持善法不著力,而惡法超勝善法,以至毀損菩提心,阻礙菩提行時,四他勝處法是一種巨大的護持力,也可說是增長攝受菩薩的一份廣大資糧,更是菩薩行者一套無上法寶。

  2 四他勝處法:A利人心,亦即是說損人利己,譽己毀他之心不可有。B大悲心,菩薩行者要財法兩施,更施無畏,也就是說見苦不救之心不可有。C大慈心,舍憎恨、息瞋恚、冤親平等,才是菩薩的心腸,行者的勝法。D智慧心,謗佛法、邪知見,都非菩薩,破迷立信,擁正黜邪,廣弘佛菩薩所說的經論,推崇古德祖師的微言妙理,不可執「法」以誘人,私創邪見而斷他人的菩提道心。

  五、 六度四攝

  1 六度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修行六度,可觀察菩薩行者種性,可分辨菩薩行者的善根,更是步向菩薩果位的法門,六度又稱六波羅蜜,唐譯「波羅蜜」曰「到彼岸」,即是從娑婆極苦的此岸,依法修行,可至涅槃最樂的彼岸。

  2 六度對菩薩行者的重要性:

  A 布施度--通常分爲「內外」兩種布施,內施是指智慧、身體、生命等,外施是指田園、財産等;菩薩行者如能做到內外兼施,小則廣植福田,功德無量,大則可徑成佛道。不過,布施法門,須強調說明的是:布施不僅僅是以金錢物質救濟衆生,應該是犧牲自我,實惠他人的一切行爲,如此才稱得上是完善的布施

  B 持戒度--依「屍羅」的含義是「止惡行善」,它包括了消極和積極兩種意義,並未局限于「止惡」的壓製,應了解尚有菩薩精神的「行善」,是屬于廣泛接觸群衆的正勤行爲。菩薩行者如果戒德莊嚴,亦如樓房有穩固基礎,欲層層上疊,百般運用,必毫無倒塌之憂。

  C 忍辱度--悲憫是忍辱的訣竅,彌勒菩薩偈中有「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這是對「己」的忍辱,是一種「看破」的工夫,又說:「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他自幹了。」這便是對「他」的忍辱,是一種能「放下」的工夫,菩薩行者,如能「看破」又「放下」,敢說行菩薩道時,一定是「自在」無礙的。

  D 精進度--不懈怠、不放逸、百折不撓,勇往直前,是菩薩行者的「精」神,這種繼續不斷的正行,全在于一個「精」字;因「行惡」也可繼續不斷的進展,根本談不上「精」之一字,「精」是屬于純正的,不偏的,光明的,善意的,向上的。認清了這些,菩薩行者才不會走岔了道路。

  E 禅定度--禅定對菩薩行者是行道時活力的泉源,禅定工夫可以治療被環境騷擾,以致散漫紛亂的不安之疾,並不是使其「形」如枯木,「心」如頑石、潛隱孤棲,閉門造車的生涯,謂「製心一處,無事不辦」,以及「繁興永處那伽定」,才是大乘菩薩所應修持的,活的禅定法門。

  F 智慧度--世間法的智慧是指時空上的一切學問知識,而佛陀所說的智慧是追究真理,獲得真理,去貫通萬法;使其如何能適合衆生的病症,而行治療,而得解脫,使其如何能運行諸緣境,去慎重的分析,而獲得可靠無誤的結果,較之世間法是超越的、無上的、是真探討人生問題,從根本上得到結論的一種智慧,這種智慧的運用與求得的方法,是從「博聞」、「思惟」與「修行」,在「事理圓融」的態度下完成的。

  3 四攝法:四種攝取化導衆生的方法,A以布施的方法,針對衆生的需求而使其起親近之心,如沐春風,和慈悲救苦,感召誘導下,使其信奉叁寶,日長月久而終成佛道。B以愛語的方法化導衆生,如父兄般慈悲的善誘,如師友般摯愛的勉勵,使其去惡向善,而信奉叁寶,終成佛道,C以利行的方法,「利他」的「行爲」運用財力智力去援助,擁護,使其生出感慨之心,體會菩薩行者的偉大,進而信奉叁寶,而終成佛道。D以同事的方法,于人與人之間,去接近、去度化,雖無觀音大士隨類而化的能爲,但六度中的智慧度,如果發揮出來,觀察緣境,把握機會,深入廣泛平等的作爲,何愁不能達到目的。

  六、 菩薩行願

  1 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行菩薩道,這是大乘佛弟子,所應成辦的行爲,肯定的講是一種無可旁貸的職責;無論在家二衆,出家二衆,都應該認識清楚,身體力行,否則,便是羊頭,不是菩薩。

  2 在佛陀的金剛座前,願在家出家的菩薩們,未發心者今發,已發心者增長,已增長者使其相續;大家共修共行,以期凡佛弟子,皆是文殊,普賢,觀音,地藏諸菩薩一樣的願心與願力,而共證菩薩摩诃薩的無上道果!

  

  七、念佛意義

  一、 爲何念佛

  念佛和銀行存錢一樣,銀行存錢是活著時的財富,念佛是死後的財富。如果您打算死了以後,要去西方極樂世界的話,您就念「南無阿彌陀佛」;那末,您的「念佛」財富就在西方極樂世界。那些財富不但可以做爲去西方極樂世界的旅費,而且,也是在去西方極樂世界的資糧。

  二、 念佛的可靠性?

  念佛是不是可靠?可靠的成份有多少?這是一個未學佛,初學佛,已學佛的人所困擾的問題,其實問題很簡單;前面說過念佛和銀行存錢一樣,而念佛比國家銀行存錢更可靠,其可靠的成份是百分之一百。這樣說有什麼根據呢?是誰說出來的呢?其根據是「佛說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等,這些法典是佛教的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說出來的!

  叁、 可以念別的佛號嗎?

  任何佛菩薩的名號都可以念,不過,通常是這樣的情形:

  1 念阿彌陀佛--依據佛陀所最爲推許與贊頌的是:四方極樂國土阿彌陀佛,念此佛名號;可以帶業往生,永不退墮。

  2 念觀世音菩薩--此菩薩的宏願是:救苦救難,普遍示現,尋聲濟助,不分彼此,的確是千處祈求千處應。

  3 念地藏王菩薩--業障太重,是由于前世或多世造下的惡因太多,所以,今生發生的苦難不斷,正是惡果的報應:念此菩薩名號,可以減輕業障,化重業爲輕報,化輕業而爲微報,業報完了,成道的日子也就到了。

  

  八、念佛法要

  一、 一行叁昧:

  1 意念--意就是思想,排除一切善的、惡的妄想分別,于思想中保持正念;也就是說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萦回意念之中。

  2 口念--有時間談論是非,有時間樂道晦淫,有時間造諸口業;何不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聲聲稱念。

  3 身念--行、住、坐、臥四威儀中,念念正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永遠與我同在。

  二、 聲聲彌陀:

  1 默念--不出聲,微微的開閉兩眼,在心裏默默而能清晰地念佛名號。

  2 輕聲--只有自己能聽到的念佛聲,一字一句,不快也不慢,顯得安詳愉悅。

  3 朗誦--精神勃勃,快樂朗聲,像讀一篇抒情文,像念一首爽心悅意的詩歌。

  叁、 算術彌陀:

  1 數珠--念佛一聲,數珠一粒,六字如珠,我聲如線;慢慢地,把一句句的「南無阿彌陀佛」串起來。

  2 工作--一鋤一彌陀,一剪一彌陀,一步一彌陀,一劃一彌陀,無論甚麼工作,只要不是需要思想的時候,一舉手,一投足,與佛號連成一氣。

  3 病時--失眠時一心念佛,疼痛時一心念佛,哀苦時一心念佛,憂愁時一心念佛,怒恨時一心念佛;如是,即是心境平安,思緒甯靜。

  四、 隨緣稱念:

  1 善境--行善前,行善時,行善後,一句彌陀;善聲善意念,善行爲,功德更加圓滿。

  2 惡境--行惡前,行惡時,行惡後,一句彌陀;惡意念,惡行爲,惡境當像日出冰消。

  3 淨不淨境--淨境可以念出聲,隨心所欲,不受拘束;不淨境不可以念出聲,在心底裏提出此念。

  五、 無分時地:

  1 無時限--何時念佛?念多少?這些都不是問題,時刻都可以念佛,念一句比不念好,念百句千萬句自有其功德,不要執著,不要計較,發自內心,將來聚積起來就是財富。

  2 無地界--只要是您所行止的地方,便可以佛在嘴上,佛在心裏,與佛名號共存亡。 

  

《學佛之道》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禅的探索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