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淫行,凡是邪淫的人,不但破坏他人的幸福与快乐,同时也损害自己的幸福与快乐。不但伤害自己的健康,同时也伤害他(包括下一代)人的健康;事实上不邪淫,正是做人应有的礼节与德性。
D 不妄语--凡是能够妨害或毁损他人的言语,都叫做妄语;不妄语是做人应有的信誉和品格。
E 不饮酒--凡是能够损害神智的饮料,都属禁止之例。这里所说的「损害」,是贪馋后而失去理智,造成对个己或他人不良的后果;简单的说,就是不可酗酒,只要不在这个损害的范围以内,学佛的人是可以酌情方便的,譬如应酬,药饮等。
二、 原因:
1 不杀害生命是仁慈悲悯的行为,如果一个人没有仁慈悲悯的心性,无论是做人办事,不是残酷阴毒,便是自私偏见。
2 不偷盗他人的财物,是道义的表现,磊落的德行,使人乐意的亲近和交往。
3 无有邪恶的淫行,正表示出礼教的修养,是个崇高亮节的君子。
4 不妄语是守信的作为,一个树立了良好的信用,在人生的旅途上,永远拥有殊胜的人缘。
5 不饮酒是智慧的表现,有超人的智慧,纔不至沦于颓废和沮丧,永远过着惬意和安详的生活。
三、 利益:
1 不杀生--可以增长福寿。
2 不偷盗--可以庄重人格。
3 不邪淫--可以严律品德。
4 不妄语--可以树立威信。
5 不饮酒--可以培养智慧。
五、几个问题
一、 礼敬佛陀的意义:
礼是礼貌,敬是尊敬,以礼貌的态度,去尊敬伟大的佛陀,是一种表示具有深度教养的行为;就以平常做人来说,无论是对待父母,长官,元首,以及伟人,都应该以礼貌的态度去尊敬他们,纵然,有的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了,我们仍这样去做,例如祖先,孔子,国父……等。所以说,这样的行为,不但不是礼敬偶像,而是表示出一个人的教养;我想,每一个人都愿做一个有教养的人,何况礼敬的是伟大的佛陀,佛教的教主啊!诸佛菩萨,都有着不平凡的品格、道德、愿心、作为、智慧!您如果以礼貌的态度去尊敬,那是一种必然的,有教养的行为,是百分之一百的应该行为。
二、 布施与供养的意义:
布施是对寺院常住的一种奉献,以及对社会贫穷者的一种济助;其目的是在修行功德,所发的心叫做大悲心。
供养是对僧伽的一种奉献,通常分普通与单独两种供养;供养的目的是种福田,将来可以得到福报。此外是对长者的奉献,也叫做供养,但目的是孝道与尊敬。
布施与供养虽然是一种善行,但是,应该知道量力而为,千万不可以损害多数而满足少数,尤其对那些有不良嗜好(烟酒吃药)的人,而行布施与供养,等于在帮助造业;为甚么呢?因为有不良嗜好的人,如果没有钱财的供给,很可能他们会慢慢的去改正它,如果只顾功德和福报,明知不应该去布施和供养却偏要去做,那便正是帮助去造恶业,同样要分担因果的报应。
三、 学佛是为安排自己:
一个人生在这个世界上,其生命是无常的,甚么时候会离开这个世界,谁也做不了主张,尤其是太多的病魔,意外的事件,无情的衰老,以及爱恨贫富等,几乎时刻都在威胁着我们,使我们的精神惊惧不安;这些令人不安的事实,并不是庸人自扰,就是佛陀于遗下的法典中,也不时指示出来,把这些事实分门别类的列为苦的、空的、无常的。不过佛陀为了这些事实,不单说出了许多的道理,而且也说出来许多的方法;只要循着那些道理和方法去修行,便可以化「苦空无常」而成为「常乐我净」,得到了这些,便再也不会为威胁而不安,为烦恼而影响您平静和安详的生活。自然,您如果能依法修行,那便叫做学佛,其目的就是安排自已。
四、 学佛一定要素食吗?
佛学像其他的科学道理与方法一样,不是一蹴就可以成功的,必须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从容地一步一步地走向目的;绝不能投机取巧,盲撞莽从,尤其是学佛,必须依照道理,循着方法,慢慢地步入圣境。
常听人说:「我已经信佛了,我正在行持素食哩!」初听这样的话,那些学佛的居士大德们,似乎很发心,很虔诚;但是,仔细的想一想,检讨一下他们为人做事的心性,可以说是「红漆马桶」;自古以来,佛教的教义不能发扬光大,佛教的精神不能普及社会,何尝不是败坏在那些红漆马桶的手上啊!所以,学佛的人一定要认识清楚,所谓学佛并不是素食,素食更不是学佛;为甚么呢?请看那些贫穷的人,不是常常在素食么!您能说他们在学佛吗?再说那些马、牛、羊等所吃的,不全是水草杂粮么!您能说它们是在学佛吗?
那末!学佛是不是一定要素食呢?拙衲的答复是:
「不一定!」
因为佛陀的法典所强调的是「不杀生」,不杀生并不是要素食;同时,法典中也明确的指出;有「三不净肉和五不净肉」的记载,这些不净肉的内容是:「不是我杀,不是为我杀,我没有看到杀和听到杀;以及为其他动物所伤残了的」,在这些范围以内,学佛的人是可以肉食的。不过,为发大慈悲心起见,在环境许可之下,如果素食的话,当可事半功倍,但是,请注意素食的方法,是可以循序渐进的,起初选择初一、十五和佛菩萨圣诞日,而后每逢三、六、九,或是八天,十天,而渐渐长期素食。本来,佛陀的法典中提示素食,只是一种希望与鼓励,并没有规定一入佛门,就必须学长期素食。
五、 学佛不可以迷信:
所谓迷信,就是不了解道理,不遵循方法而盲目的去信奉。凡是一种宗教,应该具有严正的道理,可靠的方法,并且能例举出可以考查的事实予以证明,这些证明不但以前的人可以做到,就是现在的人也可以做到;否则,纵然具有玄奥的理论,以及一些过去,现在,未来的任何人谁也办不到的方法,那不过是一种充满了缺陷,经不起考验,处处在蒙骗和欺诈众生的敛财集团罢了。完美而尽善的佛教,在在都是真实的,伟大的佛陀--释迦牟尼以其空前的智慧,启开了人生的奥秘,不但宣说出包罗三千大千世界的道理,而且,更指示出有若恒河中的沙粒一样繁多的方法;那些道理与方法,真切地适用于任何环境,任何智根的任何有情众生,能真正地帮助您,在人生旅程上所发生或者是可能发生的任何问题。
所以学佛的人,不管是在家或出家,必须在佛陀的言(道理)行(方法)范畴以内去学习,去修行;否则,便是世人所说的迷信,是属于外道的,不能称为佛陀的弟子。
六、 佛弟子彼此的礼节与称谓:
1 佛教的礼节有好几种,兹简述于后:
A 合十--两手合掌当胸,两目注视对方,面露微笑,表现出和蔼可亲的情绪;此种礼节通常用于晤面与道别的时候。
B 问讯--两手合十,面朝佛像或僧伽,上体微曲而前倾,成四十五度的角度,表情与用途同于合十礼。
C 礼拜--五体投地,五体者,即指两肘,两膝,前额五处着地跪拜,面部要庄严肃穆,两眼保持诚恳的凝视;主要用于佛菩萨的圣诞庆典,和皈依三宝,以及祈求法师的开示,恳请三宝予以发露忏悔的时候。这种礼节仅限于室内,除非特殊情形,室外是不适宜的。
2 佛弟子彼此的称谓:
A 在家--专指居住在自己家里学佛的弟子而言,无分男女老幼,一律通称为「居士」,称呼时,应在居士二字上加以姓氏,比如「赵居士,钱居士,孙居士,李居士」等。
B 僧伽--就是出家学佛的男女弟子,是为三宝之一,不但行持佛陀的言行,宣扬佛陀的言行,而且,处处代表着佛陀的言行;所以,在家佛子称呼僧伽时,普通都称为「师傅」、或者是法师,禅师等也可以,但不可连带称呼法号,除非是书信上写收件人,那也应该贯以上下二字,比如「上×下×大法师」。
C 师傅与师父--在家佛弟子称皈依法师,或非皈依法师都叫做「师傅」。「师父」的称谓是出家佛弟子所使用的,为甚么呢?因为「师傅」二字的释义是:「师长或老师」,含有「辅导与帮助」的意思,在家佛弟子对法师们的要求,本来就是辅导和帮助;事实上在家学佛,亲近法师们的关系,正是老师与学生,师长与弟子。
六、菩萨行者应有的认识与作为
一、大乘菩萨
1 自了汉,不肯发菩提心,纵然依法修持,永远自封于小乘境域,至高证到罗汉果位;而今,南洋一带,如暹逻、锡兰……等国,仍然保持着这种「依律住持」的小乘精神。
2 中国佛教溯源于印度,但「依律住持」的精神,仅作为佛果菩提的大乘佛教之基本,因大乘的宗旨在「自利利他」,我们朝这个宗旨迈进的为菩萨,也就是菩萨行者。
3 原本菩萨的涵义,是指能发菩提心的有情众生,穷大智慧,向上以求菩提道果,竭大悲心,顺下而普度众生;这上求下化,正说明以菩提心为出发点的行者,不仅是「自利」,同时更讲求「利他」!
二、 应具戒相
1 本师世尊,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时,曾谆谆告诫诸弟子说:「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珍重尊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又说:「戒是正顺解脱之本。」
2 以戒为师,可得善法,可得解脱生死,这正是「自度」,不可或缺的基础,有了基础,亦即是有了「度他」的条件,古德:「自尚不度,焉论度他?」所以说菩萨行者,必须具备「戒相」。
3 所谓戒相,即是皈依三宝,奉持五戒,进而六重二十八轻戒的优婆塞,优婆夷在家菩萨相,和出家菩萨的十戒沙弥(尼)相,二百五十戒的比丘相,以及三百四十八戒的比丘尼相,而成为在家出家多种戒相;否则,没有戒相的便不能算是佛弟子,当然更谈不上「菩萨行者」的称谓了。
三、 发菩提心
1 菩提即是道,今译为「觉」,所觉何事,就是觉「…
《学佛之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