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凡道没有不能圆满的。
四、发菩提心
甚么叫做菩提心?概括的说,就是「传道,行道,殉道!」三大功德心!为说起来方便和明简,兹分别略述于后:
传道--就是宣传佛道,去发扬佛陀的思想,净化世道人心;实现佛陀的言行,成就人间净土。佛教在我国,宣导上的工作并不差,只是成绩欠理想;所说工作上的成就,早已是家家弥陀,户户观音。所说成绩上的缺憾,在实质上不太正信,也就是说多少供奉弥陀观音的信众,骨子里「神佛」不分,点燃了线香,长跪恭敬,菩萨佛祖,隍爷天公祖,真不知拜些甚么?求些甚么?最可怜的是,尚有少数出家弟子,居然也一样愚痴去求神问卜,仰赖乩童;似是早已不知身披何衣,所食何食,将来以何者报佛恩,报父母恩,报施主恩,救众生苦,救生死苦(走笔至此,山僧不禁心碎泪血。)啊!自尚不度,遑论度他!所以,传道的工作,不仅仅要对教外,更要先施之于教内;因为,有了健全的工作者,才会产生健全的工作成绩!
行道--就是实行佛道,去施为拔苦与乐,济世度人的工作,般若经云:「向诸生物,恒起悲心,拔其苦;恒起慈心,与其乐。」然而,如何拔其苦?与其乐?大丈夫论云:「财施为众生所爱,法施常为世间所敬重;财施为愚人所爱,法施为智者所爱。财施坏财之贫穷,法施坏功德之贫穷;此二种施,谁不敬重?财施能与现乐,法施能与天道涅槃乐。」又说:「乐爱悲者,能爱一切众生,爱一切众生者,即是爱己。」事实上行道就是「自度度人」的工作,般若经上说:「誓度众生,誓断烦恼,誓学法门,誓成佛道。」为众生而行悲愿,而成就智力,其最后,度脱众生不也同时就度脱了自己么!
殉道--就是为道牺牲!这其中不仅包含了为度人,为宣道,不辞劳苦,不惜身命;更有着「降魔卫道」的牺牲精神!笔者以五十年僧伽生涯之心得,以为传道不难,行道不难,惟殉道最难!为甚么?因为传道和行道的标准有大有小,有深有浅,有多有少,只可以说是能做多少,尽力以赴,就有了「如是」的样子;而殉道呢?它的标准就不同了;譬如委屈求全,任劳任怨,八风不动,最后命也付诸一掷!这样,您说不难么?自古至今,传道的很多,行道的也很多,而殉道的又有几人呢?
所以,笔者在这里强调一句:「身为佛子,是一个传道者,同时也是一个行道者,尤其是一个殉道者!」舍此,便不算是一个完善的真佛子!
五、结语
心地观经上说:「假令寿满一百岁,七宝具足,受诸快乐,阎魔使至,无常难免!」世间荣华富贵,有如过眼烟云,没有绝对的长久,贫穷苦厄,尤若迎风沐雨,也不过是暂时的遭遇,都不是吾人于此世间的究竟生涯,惟有求得永恒的极乐,才是智者不为「贫富苦乐」所缠缚的事业。
所以,佛告弟子,过去诸佛有偈云: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吾人欲得寂灭的究竟常乐,惟有做一个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大觉行者!
.菩提大道
一、前言
学佛,对国家的利益来说,可以辅助法律的不足,防范人们内在犯罪(造业)的心理,以及犯罪后未为法律所惩罚,而使其产生不安的追思,发露出善良的心性而觉悟,而悔改,而寻找机会去行善,去补偿已往的过失。
对社会的福利来说,能促使发掘人性的善良,使每一个人养成仁慈悲悯的心性,真切的生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至情的爱心,摒弃可耻的罪恶,而自救救人,自度度人:共同为这个不安的社会,谋求大众的福利,促进这个社会步向和蔼、宁静、平和、安详的境界,而成为「法喜充满,心净土净」的净乐人间。
对个人的利害来说,可以深入体认人生的喜、怒、哀、乐、甘、苦的形成,生、老、病、死,爱、欲的因果;不至斤斤较量而感情用事;这样,便可以减少许多无谓的争夺,无谓的烦恼,知道怎样去处理自己的情感和理智,为自己有生之年作有意义的安排,获得「常乐我净」的禅悦之喜。
学佛,能在空虚的时候得到慰藉,失望的时候得到希望,是一种可靠的精神寄托,是一种有效的创伤治疗,是一处无上的心灵安稳之所;告诉您如何走向善良的道路,不但能满足自己人生的理想安排,同时,也告诉您如何去帮助别人。
亲爱的善信大德!当您阅读时或者是阅读后,如果您的心意有所启示,发生了信仰的感触时,请您快乐地走向佛教的寺院,莲社,念佛会,那里有法师们在向您伸出欢迎的手,在亲切的等待您的光临。他们的欢迎词是:「欢迎您!皈依伟大的佛陀!可以离苦得乐,弃烦恼而得菩提,使您的心灵得到永恒的快乐,平安地过着无比自在的日子!」
最后,谨以虔诚的心,赤忱的意告诉您:只要您皈依佛陀,去信仰,去学习,将来一定能成为佛,和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一样;那时候,不但可以与诸佛携手共行,并肩来去,而且,您也是另一位不折不扣的释迦牟尼佛。来吧!皈依佛陀,为了您自己,也为了别人,让我们在佛陀的座前,为那些沉沦于人生苦海的有情众生,共同献出无上大慈大悲的心意,而光灿人生,安定社会,壮大国家!
二、学佛程序
一、起信:
生起信心,深信自己具有佛陀所说的「佛性」,也就是成佛的本质,依照佛陀的道理与方法,迈向成佛的道路。
二、皈戒:
1皈--皈依三宝,做个堂堂正正的佛弟子。
2戒--受持戒律,健全个人做事的德性,树立步向成佛的基础。
三、愿心:
愿心就是志愿的心意,也可以说是理想,我们生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干什么,都得有个志愿,一个合乎理想的志愿,不管将来如何?只要朝着志愿的道路行去,总有一天会达成您的理想;亦如耕种庄稼,只要您肯撒下志愿的种籽,小心而勤劳的去工作,将来便可得到理想的收获。
四、行持:
依照佛陀的道理与方法去实践即是行持。不过,佛陀的道理很繁,方法也很多;那里面有针对着众生的,各种不同善根与智慧的种种道理与方法。所以,您必须去选择一项适应自己而且合乎理想的道理与方法;选择以前,先考虑一下您的时间,您的环境,以及一些可能发生的因素,是否会有所抵触。
五、证道:
有了信仰,受持皈戒,许下愿心,便算是入了学佛的道路了,其次,依法行持,正勤精进,那么,便算是步上了学佛的旅程。这样,在时间的锻炼下,在空间的考验下,便算是一位虔诚的学佛修行者;但是,在修行的过程中,您到达了一种甚么样的境界?自然,那是必须经过有道德的高僧大德(有形的),或者是已经成就了佛菩萨(无形的),为您给予正确无误的证明;因为「道」与「魔」的差别不太明显,不是普通人所能分辨得出来的,也就是说,唯有身经体验的过来人,纔能为您证实修行的诸乘境界。
三、皈依三宝
一、 释义:
1 皈依:
A 皈--皈投,含有追随的意思。
B 依--依靠,含有亲近的意思。
2 三宝:
A 佛--佛陀(梵语)的简称,这里所说的佛陀,是专指本师释迦牟尼佛而言。
B 法--达摩(梵语)的译义,概括了佛陀住世说法,于四十九年间的微妙道理和方法,而搜集成册的八千余卷法典。
C 僧--僧伽(梵语)的简称,凡是具有庄严戒行,精研佛理,正勤修持,超群智慧,崇高品德的出家男女,都是属于僧伽中的一员;其一言一行皆代表着伟大的佛陀,所以赞颂僧伽是人天的师范。
二、 原因:
1 皈依佛--佛陀释迦牟尼是佛教的教主,学佛的人当然应该追随佛陀,亲近教主;但是,自从教主涅槃以后,眼前所能见到的只有那些泥塑木雕纸制的形像,假如您发生了人生的疑问,为解脱生死的根本,便不知如何是好了?告诉您吧!您欲想得到圆满的解答,请向佛陀所遗留给我们的法典中去寻求。
2 皈依法--法典中所记载的,在在都是无上甚深微妙法,计有经、律、论三藏,一十二个部别,八千四百多卷,真是浩如瀚海,多似恒沙,假若您要想很快的获得问题的答案,事实上以您的工作环境与时间,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好像到大海里去捞针一样的困难:在这样的情形下,那末!我们该怎么办呢
!
3 皈依僧--僧伽是精研法典的专家,举凡佛陀所宣说的道理与方法,以及历代高僧大德(祖师)所研究的心得,僧伽(法师)们都具深入的认识;所以,您为了迅速而可靠的获得问题的答案,就应该向僧伽中的任何一位提出要求,因为僧伽中的任何一位,都代表着伟大的佛陀!
三、 目的:
1 认清人生的真谛。
2 解脱人生的桎梏。
3 发掘人生的奥秘。
4 圆满人生的旅程。
5 寻觅人生的归宿。
四、 利益:
1 皈依三宝以后,不堕地狱,不转畜生,不投鬼趣。
2 是学佛的入门步骤,好像进入学校求学一样。
3 可以名正言顺的亲近任何法师。
4 可以获得三宝的庇佑与加被。
5 在时代的生活中不会迷失方向和遭受遗弃。
四、受持五戒
一、 释义:
1 受持:
受是接受,持是行持,接受一种一定的规范,循此规范去实行;在时空的迁流中,运用智慧,投以毅力,恒久地一往直前,去达成理想,圆满结果。
2 五戒:
A 不杀生--不杀害生命,珍惜与爱护任何类别的生命,是我们做人应有的慈悲心。
B 不偷盗--不偷窃,不抢劫;也就是不去损害他人的财物而满足自己,所谓「不予不取」正是做人应有的道义心。
C 不邪淫--夫妻间正常的生活,在家学佛的人是正当的行为,并不违逆佛陀的教义;除此之外,都是邪恶…
《学佛之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