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凡道沒有不能圓滿的。
四、發菩提心
甚麼叫做菩提心?概括的說,就是「傳道,行道,殉道!」叁大功德心!爲說起來方便和明簡,茲分別略述于後:
傳道--就是宣傳佛道,去發揚佛陀的思想,淨化世道人心;實現佛陀的言行,成就人間淨土。佛教在我國,宣導上的工作並不差,只是成績欠理想;所說工作上的成就,早已是家家彌陀,戶戶觀音。所說成績上的缺憾,在實質上不太正信,也就是說多少供奉彌陀觀音的信衆,骨子裏「神佛」不分,點燃了線香,長跪恭敬,菩薩佛祖,隍爺天公祖,真不知拜些甚麼?求些甚麼?最可憐的是,尚有少數出家弟子,居然也一樣愚癡去求神問蔔,仰賴乩童;似是早已不知身披何衣,所食何食,將來以何者報佛恩,報父母恩,報施主恩,救衆生苦,救生死苦(走筆至此,山僧不禁心碎淚血。)啊!自尚不度,遑論度他!所以,傳道的工作,不僅僅要對教外,更要先施之于教內;因爲,有了健全的工作者,才會産生健全的工作成績!
行道--就是實行佛道,去施爲拔苦與樂,濟世度人的工作,般若經雲:「向諸生物,恒起悲心,拔其苦;恒起慈心,與其樂。」然而,如何拔其苦?與其樂?大丈夫論雲:「財施爲衆生所愛,法施常爲世間所敬重;財施爲愚人所愛,法施爲智者所愛。財施壞財之貧窮,法施壞功德之貧窮;此二種施,誰不敬重?財施能與現樂,法施能與天道涅槃樂。」又說:「樂愛悲者,能愛一切衆生,愛一切衆生者,即是愛己。」事實上行道就是「自度度人」的工作,般若經上說:「誓度衆生,誓斷煩惱,誓學法門,誓成佛道。」爲衆生而行悲願,而成就智力,其最後,度脫衆生不也同時就度脫了自己麼!
殉道--就是爲道犧牲!這其中不僅包含了爲度人,爲宣道,不辭勞苦,不惜身命;更有著「降魔衛道」的犧牲精神!筆者以五十年僧伽生涯之心得,以爲傳道不難,行道不難,惟殉道最難!爲甚麼?因爲傳道和行道的標准有大有小,有深有淺,有多有少,只可以說是能做多少,盡力以赴,就有了「如是」的樣子;而殉道呢?它的標准就不同了;譬如委屈求全,任勞任怨,八風不動,最後命也付諸一擲!這樣,您說不難麼?自古至今,傳道的很多,行道的也很多,而殉道的又有幾人呢?
所以,筆者在這裏強調一句:「身爲佛子,是一個傳道者,同時也是一個行道者,尤其是一個殉道者!」舍此,便不算是一個完善的真佛子!
五、結語
心地觀經上說:「假令壽滿一百歲,七寶具足,受諸快樂,閻魔使至,無常難免!」世間榮華富貴,有如過眼煙雲,沒有絕對的長久,貧窮苦厄,尤若迎風沐雨,也不過是暫時的遭遇,都不是吾人于此世間的究竟生涯,惟有求得永恒的極樂,才是智者不爲「貧富苦樂」所纏縛的事業。
所以,佛告弟子,過去諸佛有偈雲: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寂滅爲樂!
吾人欲得寂滅的究竟常樂,惟有做一個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大覺行者!
.菩提大道
一、前言
學佛,對國家的利益來說,可以輔助法律的不足,防範人們內在犯罪(造業)的心理,以及犯罪後未爲法律所懲罰,而使其産生不安的追思,發露出善良的心性而覺悟,而悔改,而尋找機會去行善,去補償已往的過失。
對社會的福利來說,能促使發掘人性的善良,使每一個人養成仁慈悲憫的心性,真切的生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至情的愛心,摒棄可恥的罪惡,而自救救人,自度度人:共同爲這個不安的社會,謀求大衆的福利,促進這個社會步向和藹、甯靜、平和、安詳的境界,而成爲「法喜充滿,心淨土淨」的淨樂人間。
對個人的利害來說,可以深入體認人生的喜、怒、哀、樂、甘、苦的形成,生、老、病、死,愛、欲的因果;不至斤斤較量而感情用事;這樣,便可以減少許多無謂的爭奪,無謂的煩惱,知道怎樣去處理自己的情感和理智,爲自己有生之年作有意義的安排,獲得「常樂我淨」的禅悅之喜。
學佛,能在空虛的時候得到慰藉,失望的時候得到希望,是一種可靠的精神寄托,是一種有效的創傷治療,是一處無上的心靈安穩之所;告訴您如何走向善良的道路,不但能滿足自己人生的理想安排,同時,也告訴您如何去幫助別人。
親愛的善信大德!當您閱讀時或者是閱讀後,如果您的心意有所啓示,發生了信仰的感觸時,請您快樂地走向佛教的寺院,蓮社,念佛會,那裏有法師們在向您伸出歡迎的手,在親切的等待您的光臨。他們的歡迎詞是:「歡迎您!皈依偉大的佛陀!可以離苦得樂,棄煩惱而得菩提,使您的心靈得到永恒的快樂,平安地過著無比自在的日子!」
最後,謹以虔誠的心,赤忱的意告訴您:只要您皈依佛陀,去信仰,去學習,將來一定能成爲佛,和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一樣;那時候,不但可以與諸佛攜手共行,並肩來去,而且,您也是另一位不折不扣的釋迦牟尼佛。來吧!皈依佛陀,爲了您自己,也爲了別人,讓我們在佛陀的座前,爲那些沈淪于人生苦海的有情衆生,共同獻出無上大慈大悲的心意,而光燦人生,安定社會,壯大國家!
二、學佛程序
一、起信:
生起信心,深信自己具有佛陀所說的「佛性」,也就是成佛的本質,依照佛陀的道理與方法,邁向成佛的道路。
二、皈戒:
1皈--皈依叁寶,做個堂堂正正的佛弟子。
2戒--受持戒律,健全個人做事的德性,樹立步向成佛的基礎。
叁、願心:
願心就是志願的心意,也可以說是理想,我們生在這個世界上,無論是幹什麼,都得有個志願,一個合乎理想的志願,不管將來如何?只要朝著志願的道路行去,總有一天會達成您的理想;亦如耕種莊稼,只要您肯撒下志願的種籽,小心而勤勞的去工作,將來便可得到理想的收獲。
四、行持:
依照佛陀的道理與方法去實踐即是行持。不過,佛陀的道理很繁,方法也很多;那裏面有針對著衆生的,各種不同善根與智慧的種種道理與方法。所以,您必須去選擇一項適應自己而且合乎理想的道理與方法;選擇以前,先考慮一下您的時間,您的環境,以及一些可能發生的因素,是否會有所抵觸。
五、證道:
有了信仰,受持皈戒,許下願心,便算是入了學佛的道路了,其次,依法行持,正勤精進,那麼,便算是步上了學佛的旅程。這樣,在時間的鍛煉下,在空間的考驗下,便算是一位虔誠的學佛修行者;但是,在修行的過程中,您到達了一種甚麼樣的境界?自然,那是必須經過有道德的高僧大德(有形的),或者是已經成就了佛菩薩(無形的),爲您給予正確無誤的證明;因爲「道」與「魔」的差別不太明顯,不是普通人所能分辨得出來的,也就是說,唯有身經體驗的過來人,纔能爲您證實修行的諸乘境界。
叁、皈依叁寶
一、 釋義:
1 皈依:
A 皈--皈投,含有追隨的意思。
B 依--依靠,含有親近的意思。
2 叁寶:
A 佛--佛陀(梵語)的簡稱,這裏所說的佛陀,是專指本師釋迦牟尼佛而言。
B 法--達摩(梵語)的譯義,概括了佛陀住世說法,于四十九年間的微妙道理和方法,而搜集成冊的八千余卷法典。
C 僧--僧伽(梵語)的簡稱,凡是具有莊嚴戒行,精研佛理,正勤修持,超群智慧,崇高品德的出家男女,都是屬于僧伽中的一員;其一言一行皆代表著偉大的佛陀,所以贊頌僧伽是人天的師範。
二、 原因:
1 皈依佛--佛陀釋迦牟尼是佛教的教主,學佛的人當然應該追隨佛陀,親近教主;但是,自從教主涅槃以後,眼前所能見到的只有那些泥塑木雕紙製的形像,假如您發生了人生的疑問,爲解脫生死的根本,便不知如何是好了?告訴您吧!您欲想得到圓滿的解答,請向佛陀所遺留給我們的法典中去尋求。
2 皈依法--法典中所記載的,在在都是無上甚深微妙法,計有經、律、論叁藏,一十二個部別,八千四百多卷,真是浩如瀚海,多似恒沙,假若您要想很快的獲得問題的答案,事實上以您的工作環境與時間,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好像到大海裏去撈針一樣的困難:在這樣的情形下,那末!我們該怎麼辦呢
!
3 皈依僧--僧伽是精研法典的專家,舉凡佛陀所宣說的道理與方法,以及曆代高僧大德(祖師)所研究的心得,僧伽(法師)們都具深入的認識;所以,您爲了迅速而可靠的獲得問題的答案,就應該向僧伽中的任何一位提出要求,因爲僧伽中的任何一位,都代表著偉大的佛陀!
叁、 目的:
1 認清人生的真谛。
2 解脫人生的桎梏。
3 發掘人生的奧秘。
4 圓滿人生的旅程。
5 尋覓人生的歸宿。
四、 利益:
1 皈依叁寶以後,不墮地獄,不轉畜生,不投鬼趣。
2 是學佛的入門步驟,好像進入學校求學一樣。
3 可以名正言順的親近任何法師。
4 可以獲得叁寶的庇佑與加被。
5 在時代的生活中不會迷失方向和遭受遺棄。
四、受持五戒
一、 釋義:
1 受持:
受是接受,持是行持,接受一種一定的規範,循此規範去實行;在時空的遷流中,運用智慧,投以毅力,恒久地一往直前,去達成理想,圓滿結果。
2 五戒:
A 不殺生--不殺害生命,珍惜與愛護任何類別的生命,是我們做人應有的慈悲心。
B 不偷盜--不偷竊,不搶劫;也就是不去損害他人的財物而滿足自己,所謂「不予不取」正是做人應有的道義心。
C 不邪淫--夫妻間正常的生活,在家學佛的人是正當的行爲,並不違逆佛陀的教義;除此之外,都是邪惡…
《學佛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