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淫行,凡是邪淫的人,不但破壞他人的幸福與快樂,同時也損害自己的幸福與快樂。不但傷害自己的健康,同時也傷害他(包括下一代)人的健康;事實上不邪淫,正是做人應有的禮節與德性。
D 不妄語--凡是能夠妨害或毀損他人的言語,都叫做妄語;不妄語是做人應有的信譽和品格。
E 不飲酒--凡是能夠損害神智的飲料,都屬禁止之例。這裏所說的「損害」,是貪饞後而失去理智,造成對個己或他人不良的後果;簡單的說,就是不可酗酒,只要不在這個損害的範圍以內,學佛的人是可以酌情方便的,譬如應酬,藥飲等。
二、 原因:
1 不殺害生命是仁慈悲憫的行爲,如果一個人沒有仁慈悲憫的心性,無論是做人辦事,不是殘酷陰毒,便是自私偏見。
2 不偷盜他人的財物,是道義的表現,磊落的德行,使人樂意的親近和交往。
3 無有邪惡的淫行,正表示出禮教的修養,是個崇高亮節的君子。
4 不妄語是守信的作爲,一個樹立了良好的信用,在人生的旅途上,永遠擁有殊勝的人緣。
5 不飲酒是智慧的表現,有超人的智慧,纔不至淪于頹廢和沮喪,永遠過著惬意和安詳的生活。
叁、 利益:
1 不殺生--可以增長福壽。
2 不偷盜--可以莊重人格。
3 不邪淫--可以嚴律品德。
4 不妄語--可以樹立威信。
5 不飲酒--可以培養智慧。
五、幾個問題
一、 禮敬佛陀的意義:
禮是禮貌,敬是尊敬,以禮貌的態度,去尊敬偉大的佛陀,是一種表示具有深度教養的行爲;就以平常做人來說,無論是對待父母,長官,元首,以及偉人,都應該以禮貌的態度去尊敬他們,縱然,有的已經不在這個世界上了,我們仍這樣去做,例如祖先,孔子,國父……等。所以說,這樣的行爲,不但不是禮敬偶像,而是表示出一個人的教養;我想,每一個人都願做一個有教養的人,何況禮敬的是偉大的佛陀,佛教的教主啊!諸佛菩薩,都有著不平凡的品格、道德、願心、作爲、智慧!您如果以禮貌的態度去尊敬,那是一種必然的,有教養的行爲,是百分之一百的應該行爲。
二、 布施與供養的意義:
布施是對寺院常住的一種奉獻,以及對社會貧窮者的一種濟助;其目的是在修行功德,所發的心叫做大悲心。
供養是對僧伽的一種奉獻,通常分普通與單獨兩種供養;供養的目的是種福田,將來可以得到福報。此外是對長者的奉獻,也叫做供養,但目的是孝道與尊敬。
布施與供養雖然是一種善行,但是,應該知道量力而爲,千萬不可以損害多數而滿足少數,尤其對那些有不良嗜好(煙酒吃藥)的人,而行布施與供養,等于在幫助造業;爲甚麼呢?因爲有不良嗜好的人,如果沒有錢財的供給,很可能他們會慢慢的去改正它,如果只顧功德和福報,明知不應該去布施和供養卻偏要去做,那便正是幫助去造惡業,同樣要分擔因果的報應。
叁、 學佛是爲安排自己:
一個人生在這個世界上,其生命是無常的,甚麼時候會離開這個世界,誰也做不了主張,尤其是太多的病魔,意外的事件,無情的衰老,以及愛恨貧富等,幾乎時刻都在威脅著我們,使我們的精神驚懼不安;這些令人不安的事實,並不是庸人自擾,就是佛陀于遺下的法典中,也不時指示出來,把這些事實分門別類的列爲苦的、空的、無常的。不過佛陀爲了這些事實,不單說出了許多的道理,而且也說出來許多的方法;只要循著那些道理和方法去修行,便可以化「苦空無常」而成爲「常樂我淨」,得到了這些,便再也不會爲威脅而不安,爲煩惱而影響您平靜和安詳的生活。自然,您如果能依法修行,那便叫做學佛,其目的就是安排自已。
四、 學佛一定要素食嗎?
佛學像其他的科學道理與方法一樣,不是一蹴就可以成功的,必須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從容地一步一步地走向目的;絕不能投機取巧,盲撞莽從,尤其是學佛,必須依照道理,循著方法,慢慢地步入聖境。
常聽人說:「我已經信佛了,我正在行持素食哩!」初聽這樣的話,那些學佛的居士大德們,似乎很發心,很虔誠;但是,仔細的想一想,檢討一下他們爲人做事的心性,可以說是「紅漆馬桶」;自古以來,佛教的教義不能發揚光大,佛教的精神不能普及社會,何嘗不是敗壞在那些紅漆馬桶的手上啊!所以,學佛的人一定要認識清楚,所謂學佛並不是素食,素食更不是學佛;爲甚麼呢?請看那些貧窮的人,不是常常在素食麼!您能說他們在學佛嗎?再說那些馬、牛、羊等所吃的,不全是水草雜糧麼!您能說它們是在學佛嗎?
那末!學佛是不是一定要素食呢?拙衲的答複是:
「不一定!」
因爲佛陀的法典所強調的是「不殺生」,不殺生並不是要素食;同時,法典中也明確的指出;有「叁不淨肉和五不淨肉」的記載,這些不淨肉的內容是:「不是我殺,不是爲我殺,我沒有看到殺和聽到殺;以及爲其他動物所傷殘了的」,在這些範圍以內,學佛的人是可以肉食的。不過,爲發大慈悲心起見,在環境許可之下,如果素食的話,當可事半功倍,但是,請注意素食的方法,是可以循序漸進的,起初選擇初一、十五和佛菩薩聖誕日,而後每逢叁、六、九,或是八天,十天,而漸漸長期素食。本來,佛陀的法典中提示素食,只是一種希望與鼓勵,並沒有規定一入佛門,就必須學長期素食。
五、 學佛不可以迷信:
所謂迷信,就是不了解道理,不遵循方法而盲目的去信奉。凡是一種宗教,應該具有嚴正的道理,可靠的方法,並且能例舉出可以考查的事實予以證明,這些證明不但以前的人可以做到,就是現在的人也可以做到;否則,縱然具有玄奧的理論,以及一些過去,現在,未來的任何人誰也辦不到的方法,那不過是一種充滿了缺陷,經不起考驗,處處在蒙騙和欺詐衆生的斂財集團罷了。完美而盡善的佛教,在在都是真實的,偉大的佛陀--釋迦牟尼以其空前的智慧,啓開了人生的奧秘,不但宣說出包羅叁千大千世界的道理,而且,更指示出有若恒河中的沙粒一樣繁多的方法;那些道理與方法,真切地適用于任何環境,任何智根的任何有情衆生,能真正地幫助您,在人生旅程上所發生或者是可能發生的任何問題。
所以學佛的人,不管是在家或出家,必須在佛陀的言(道理)行(方法)範疇以內去學習,去修行;否則,便是世人所說的迷信,是屬于外道的,不能稱爲佛陀的弟子。
六、 佛弟子彼此的禮節與稱謂:
1 佛教的禮節有好幾種,茲簡述于後:
A 合十--兩手合掌當胸,兩目注視對方,面露微笑,表現出和藹可親的情緒;此種禮節通常用于晤面與道別的時候。
B 問訊--兩手合十,面朝佛像或僧伽,上體微曲而前傾,成四十五度的角度,表情與用途同于合十禮。
C 禮拜--五體投地,五體者,即指兩肘,兩膝,前額五處著地跪拜,面部要莊嚴肅穆,兩眼保持誠懇的凝視;主要用于佛菩薩的聖誕慶典,和皈依叁寶,以及祈求法師的開示,懇請叁寶予以發露忏悔的時候。這種禮節僅限于室內,除非特殊情形,室外是不適宜的。
2 佛弟子彼此的稱謂:
A 在家--專指居住在自己家裏學佛的弟子而言,無分男女老幼,一律通稱爲「居士」,稱呼時,應在居士二字上加以姓氏,比如「趙居士,錢居士,孫居士,李居士」等。
B 僧伽--就是出家學佛的男女弟子,是爲叁寶之一,不但行持佛陀的言行,宣揚佛陀的言行,而且,處處代表著佛陀的言行;所以,在家佛子稱呼僧伽時,普通都稱爲「師傅」、或者是法師,禅師等也可以,但不可連帶稱呼法號,除非是書信上寫收件人,那也應該貫以上下二字,比如「上×下×大法師」。
C 師傅與師父--在家佛弟子稱皈依法師,或非皈依法師都叫做「師傅」。「師父」的稱謂是出家佛弟子所使用的,爲甚麼呢?因爲「師傅」二字的釋義是:「師長或老師」,含有「輔導與幫助」的意思,在家佛弟子對法師們的要求,本來就是輔導和幫助;事實上在家學佛,親近法師們的關系,正是老師與學生,師長與弟子。
六、菩薩行者應有的認識與作爲
一、大乘菩薩
1 自了漢,不肯發菩提心,縱然依法修持,永遠自封于小乘境域,至高證到羅漢果位;而今,南洋一帶,如暹邏、錫蘭……等國,仍然保持著這種「依律住持」的小乘精神。
2 中國佛教溯源于印度,但「依律住持」的精神,僅作爲佛果菩提的大乘佛教之基本,因大乘的宗旨在「自利利他」,我們朝這個宗旨邁進的爲菩薩,也就是菩薩行者。
3 原本菩薩的涵義,是指能發菩提心的有情衆生,窮大智慧,向上以求菩提道果,竭大悲心,順下而普度衆生;這上求下化,正說明以菩提心爲出發點的行者,不僅是「自利」,同時更講求「利他」!
二、 應具戒相
1 本師世尊,于娑羅雙樹間將入涅槃時,曾諄諄告誡諸弟子說:「汝等比丘,于我滅後,當珍重尊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又說:「戒是正順解脫之本。」
2 以戒爲師,可得善法,可得解脫生死,這正是「自度」,不可或缺的基礎,有了基礎,亦即是有了「度他」的條件,古德:「自尚不度,焉論度他?」所以說菩薩行者,必須具備「戒相」。
3 所謂戒相,即是皈依叁寶,奉持五戒,進而六重二十八輕戒的優婆塞,優婆夷在家菩薩相,和出家菩薩的十戒沙彌(尼)相,二百五十戒的比丘相,以及叁百四十八戒的比丘尼相,而成爲在家出家多種戒相;否則,沒有戒相的便不能算是佛弟子,當然更談不上「菩薩行者」的稱謂了。
叁、 發菩提心
1 菩提即是道,今譯爲「覺」,所覺何事,就是覺「…
《學佛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