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除去污秽的恶业,修持定学,能够解脱烦恼的缠缚,修持慧学,能够澄清迷惑的思想。
其他修持十二因缘生灭观方便法,也是进入解脱道路的门径,其内容是这样的;当春天到来,大地的草木青翠欲滴,鸟语花香,蜂忙蝶舞等,见到这外界欣欣向荣的景物,应当发生「物生」的观察,当行进市镇,见到男欢女艳,歌舞嬉笑,应该发生「人生」的观察,可是待到秋天时,但见草木枯黄,鸟绝花谢,蜂蝶也失去了踪迹,这时应该发生「物灭」的观察,当行进市镇,但见男女死亡的啼哭,一片凄切哀苦的情景,应该发生「人灭」的观察,修行的人,依据这些生灭的事实,想想自己的色身,无常空幻,自会追求解脱痛苦的方法,而步入常乐我净的涅槃境界。
通常净修上品十善,不曾聆受他人的教导,而自己得到觉悟;但是大悲方便的菩萨行为没有具备,由于只了解深奥的因缘法,所以只能进入「缘觉」的境地。如果净修上品十善,心量广大,意念慈悲,以方便的大愿力,不舍弃众生,追求佛陀的大智精神,经过菩萨的十种阶次,而修行各种波罗蜜的方法,方算是成就了菩萨的行为,而获得无上正等正觉的至高境地。
综上所述,究竟什么是佛?应该得到一个圆满的答案;接着,笔者仍然像前章一样,为「什么是佛?」作个注脚,同样,这一注脚只是个人的心得报告,并不是绝对的定义,尚请高明不吝指教。
什么是佛--坦露着一颗仁慈悲悯的心,运用至高无上的智慧,去行道于救人济世的神圣工作,其目的在使有情众生了解人天福报是暂短的,畜生鬼趣是可悲复可悯的,地狱里的痛苦,更是不可尝试的;深深地希望有情众生脱离生死死生轮转不息的痛苦生涯,而达到永恒不堕,常乐我净的涅槃境地,共享与佛陀相同的岁月。
三、利益所在
学佛的目的是在追求菩提道果,度化众生觉悟,所谓利益的所在,并不是现世空幻的名位和虚假的利禄,而是智慧的选择,与慈悲的作为,也就是「自利利他」的佛陀思想;为了说明方便起见,兹分别条述于后:
一、自利--就是追求菩提道果,什么是菩提道果呢?
1清净正意--不毁损他人,不参与是非,一切恶事不做,一切善事多行。
2观察自己--错误不正确的言语,盲从放纵的行为,随时观察,随时检讨,并随时改正。
3惭愧自处--大般涅槃经里说:有惭心就不会去犯罪,有愧意就不会教别人去犯罪,惭心是发自内在的羞耻,愧意是由内向外的表露;通常有惭心的人是不愿为「人」所羞耻,有愧意的人,是不愿为「天」所羞耻。
4克制自己--罪恶的行为,是最容易危害身命的,要避免这种行为,最好的方法是「当感情冲动时,用理智去克制自己」。
5摄持六根--贪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引诱,最容易丧失一个人的气质和品德,要不为这些外物所诱惑,必须摄持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6八风不动--世俗的空假,莫过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种障道邪法;为了见道修道,不依止于利衰等事,对毁誉的境域不生欣感之心,不为称讥的语言而生忧喜,生活的苦乐,不分高下,不贪不厌;这样称讥的语言而生忧喜,生活的苦乐,不分高下,不贪不厌;这样便可以成就道果。
7节制欲念--少欲的人苦恼也少,而且能发生许多意想不到的好处;一个修道的人,如何才能做到少欲呢?根本的方法是不贪于淫欲,舍弃瞋怒之心,不行愚痴的作为。
8奉持皈戒--皈依三宝,奉持五戒,是追求菩提道果的捷径。
二、利他--就是度化众生觉悟,怎么样去度化众生觉悟呢?
1慈悲喜舍--为造恶的众生,起怜悯心,成就仁慈的因缘。为受苦的众生,予以救助,成就悲悯的因缘。为师长父母和有德行的人,心生愉悦,成就欢喜的因缘。为仇恶的众生,从不生起愤怒的意念,成就舍怨的因缘。
2布施供养--以财物济助贫困、病苦,灾祸的人,以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供养三宝。
3教化众生--教化众生的方法很多,譬如看见有人作恶就去谏阻他,告诉他作恶的害处,将来会遭受苦痛的后果。譬如有人无一技之长,就去帮助他学习一门专长,以得衣食的温饱。总之,以慈悲的心意,运用我们的智慧,去教化人们去恶向善,正知正见,由作人的基本,而至学佛;因此而获得救度的,都称之为教化众生的功德。
4劝发菩提心--什么叫做菩提心呢?菩提心分事理二种,属于事方面的,是以四弘誓愿为体,所谓四弘誓愿即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属于理的方面,是以一切诸法,本来寂灭,安住于此中道实相,而完成上求下化的愿行,就是至高无上的菩提心;依照这样的内容,宣说其中的利益,使其发心行道。这种作为,不但对人类如此,以至对牛马猪羊一切畜牲,也应该心念口言:
「汝是畜牲,应发菩提心,使得来生为人,而学佛成道,不再遭受如此痛苦的果报!」
四、结论
当大家看完上面的内容,想必对「为什么要学佛?」会有一个明确的观念。
在这个茫茫的人海里,人命不过是沧海中的一丝浮沤;由于因缘的撮合,显出一丁点形态,忽然因离缘散,那一渺小得可怜的「丁点」就是用科学昌明的今天,所发明的无量倍数的显微镜,也无从去寻觅它的影子了。
.佛弟子应有的认识
一、导言
皈依三宝,弃发染衣,承当出世法事业,行自度以度人,是为佛陀儿孙,瞿昙子弟;不是一般小根小智所能成办的。故古德说是为大丈夫事业,非将相所能为!
然而,身为佛子,行出世法,有甚么标准?有什么规范?应如何行道?
诚然,时下佛子其量不少,其质也佳,却不承当出世法事业;既不自度,也不度人者,敢说大有人在!
为甚么?
没有立场!
没有观念!
没有……。
一个佛弟子应有的认识,也就是一个传道者必备的条件;因佛弟子具有传道的必然使命,任谁也不能否认!否则,非是佛子!
二、立场
甚么是佛弟子的立场?
身为佛子,认佛为教,认佛为教主,认佛为教义,认佛为教法,认佛为师范,认佛为依皈,认佛为事业,认佛为境界。
佛教--佛者佛陀的简称,梵语释义为觉者,或智者;觉有觉察,觉悟二义。觉察烦恼,使不为害,如世人觉知贼害,是为一切智。觉悟者,觉悟诸法之事理,了了分明,如梦寐得醒,是为一切种智,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是名为佛。教,就是宗教(专指),所谓佛教,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大觉之教;身为教下弟子,毋容疑议的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大觉行者。
教主--开教之本主,大觉世尊释迦牟尼佛是也!
教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为义理!
教法--佛陀住世,四十九年间所宣说的大小二乘,三藏十二部教法也!
师范--佛陀的心意是大慈大悲的,言语是大慈大悲的,行为是大慈大悲的。
依皈--以佛、法、僧三宝为依皈。
事业--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境界--如因果报应,知大觉圣境,时刻处于如此的境界。
如是便是佛弟子的立场,舍此,便是邪魔外道。上座大德!你的时刻,你的心意识,你的行为,你的言语,是否全然如此
!有没有违背于一分一秒?有没有一心一意而坚定自己的立场
!
三、观念
身为佛子,必具正确的观念,其么是正确的观念呢?佛陀恩重,父母恩重,施主恩重,以及生死最苦,众生最苦,业障最苦等不可或忘的观念。兹分别概述于后:
佛陀恩重--释迦牟尼佛为「我」等众生,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历经祇劫,受无量苦;终于发明吾人「生死」之一大因缘,觉悟多门解脱道路,为娑婆众生,广事宣说,以种种方便,应病与药,拔苦与乐,深深希望能得超脱三界火宅,出离苦海,同登净乐彼岸。
父母恩重--慈父悲母,生我育我劬劳,心地观经云:「慈父之恩,高如山王,悲母之恩,深似大海。」诚然,父母的恩育慈抚,如天之护被万物,如地之扶养万物,如水之滋润万物,如火之缘助万物;然而,为人子者,供奉了多少?孝养了多少?所以身为佛弟子,必须以出世的实益,修行办道,普度众生,不仅为当生父母与乐拔苦,更应为多生父母,广供法益,以成就佛陀所宣说的大孝事业。
施主恩重--专指出家佛子而言,因出家佛子,日用所需,二时粥饭,冬夏衣具,医药等物,无不是来自施主;试想,四事不缺,优悠环境,皆为施主们省吃节用所供养者,倘若愚闲卒岁,将来何以偿还?故古德云:「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吃了不办道,披毛戴角还!」吾辈同参道友!能不如坐针毡,心惊肉颤么?所以,惟兢兢业业,如救头燃,才是佛弟子不可或忘的观念。
生死最苦--(请参阅拙著为甚么要学佛)
众生最苦--我乃众生之一,知我之生死苦恼;人间天上,鬼畜轮回,呼号挣扎,宛转呻吟。有的饥渴,有的病瘟,有的遭受兵灾水火等横祸,有的承受坎坷厄运等煎熬;想想!其中有一个是你,你将会有怎么样的感觉?更何况那其中必然有你多生前的父母兄弟在内!所以,自度并不足以为道,惟度人济世,才是佛弟子的正确观念。
业障最苦--生死之苦来自业因,不能了生脱死,是业因蔽障了「我」的灵明妙智;所谓业因,就是「贪瞋痴慢疑」所造就的业感因缘。倘使要避免这些因缘的造作,惟有勤修「戒定慧」和「正知正见」;以及常行忏悔,祈求三宝的慈力,以消减深重的罪业,获得圣智功德,力扫诸般障道因缘。
一个佛弟子如具备了如上资粮,时刻充实于思想之中;然后化思想为行为;则凡事没有不能成办的,…
《学佛之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